摘要: 高淳陽腔目連戲是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悠久的歷史,是我國最古老的劇種,它起源于元代,縣內的固城劉家隴戲樓,始建于元延祜元年(1314年),可為傍證。發展于明代,盛行于清代,經太平天國戰亂中斷,清末自[閱讀全文]
摘要: 徐州梆子戲是江蘇省傳統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因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曲調的快慢節奏由一副鼓板和梆子來指揮而得名,徐州群眾又稱其為“大戲”。現已流行于江蘇北部徐州一帶三四百年。早期由曹州梆子(山東梆子)演化而[閱讀全文]
摘要: 談莊秧歌燈是傳統舞蹈,起源于明朝末年,流傳在今金壇經濟開發區談莊村自然一帶。咸豐十年春,太平軍浴血攻克金壇城,城內戴王府前搭起高臺表演各種節目,其中就有秧歌燈。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金壇戴王府內的墻壁和房[閱讀全文]
摘要: “滾燈”是流傳于太倉的一種古老的雜技類民間舞蹈,一般在傳統節日、廟會和慶典活動中表演,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滾燈為漢族民間節日中群眾自娛自樂的一種藝術形式,也是顯示村坊實力的競技表演。主要流行于江浙滬及江南[閱讀全文]
摘要: 江浦手獅是南京浦口的民俗舞蹈,又叫江浦手獅舞,道具即是用竹片以麻布和彩絲裝裱成獅子模樣,在獅子前胸和小腹下撐以木(或竹)棒為舞獅者的手柄,單人舞于手中,人數可多可少的一種舞蹈形式,是江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閱讀全文]
摘要: 鳳羽龍是江蘇無錫惠山區特有的傳統舞蹈,屬于舞龍活動,2006年被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過去人們為了祈求太平,消除災難,山村民工甫根發起扎一條龍,以龍滅火。后來大樹庵自然村的村民們從上海飯店買回公雞[閱讀全文]
摘要: 麻雀蹦是民間舞蹈。因以模擬麻雀蹦跳為主要的動作,故名麻雀蹦。又因為開始流行于南京市江寧縣方山鄉一帶,故又名方山大鼓。相傳明末時由河南移民傳來。太平天國時期是"麻雀蹦"發展的鼎盛期?!短斐锂€制度》使[閱讀全文]
摘要: 鐘馗戲蝠是由中國同類傳統民間舞蹈演繹發展而來。源起于江蘇如東岔河一帶,采擷于具有濃烈區域特色的“活動人形燈彩”雙人舞《鐘馗戲蝠》。如東縣文藝工作者20世紀80年代初挖掘、搜集民族民間藝術遺產時,就將《鐘[閱讀全文]
摘要: 男歡女喜是江蘇宜興傳統的舞蹈之一。是帶面具的雙人舞。“男歡”與“女喜”原稱“男禓”、“女莽”,傳說為“疫神”。它是以民間傳說創編的,在廟會上演出,稱“踩莽”或“調莽”,以表達人們消災降福的愿望。該舞蹈的[閱讀全文]
摘要: 睢寧落子舞是江蘇蘇北地區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民間舞蹈,流傳于徐州東部,尤以睢寧縣最為盛行。據《明史》和《睢寧縣志》記載:落子舞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間,由威武將軍、抗倭名將湯克寬因榮升廣東總兵,為感謝皇恩,在下[閱讀全文]
摘要: 留左吹打樂,也叫留左大鼓起源和古代駐軍有關聯,傳承方式是由祖輩們口傳心授,代代延續。主要是打擊樂器和吹奏樂器,有鼓、鐃、笳、角、排蕭、鉦、革銚等。留左吹打樂是中國民間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表演由氣勢磅[閱讀全文]
摘要: 呂四漁民號子是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音樂類項目,編號:JS-01-Ⅱ-0007-01?!秴嗡臐O民號子》是我國南黃海領域的漁民勞動號子,既是一種與傳統海洋捕撈作業相匹配、作為傳遞勞動信[閱讀全文]
摘要: ?邵伯秧號子是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音樂類項目,編號:JS-01-Ⅱ-0006。邵伯秧號子從農民田頭、唱到舞臺,直至晉京、出國演出,完成了從大俗到大雅的藝術升華,其旋律與唱詞已達到完[閱讀全文]
摘要: 南鄉田歌是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音樂類項目,項目編號:JS-01-Ⅱ-0002。南鄉田歌是江蘇·鎮江·丹徒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現代生活方式對民間傳統文化產生了嚴重沖擊,南鄉田歌也[閱讀全文]
摘要: ??常州吟誦是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音樂類項目。常州吟誦屬“吳吟”,是用常州方言吟誦古典詩詞文章的民間藝術,歷史悠久,流布于常武地區。吟誦藝術屬“小眾文化”,與古琴、昆曲相仿,標志著[閱讀全文]
摘要: 韓信傳說是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項目編號:JS-01-Ⅰ-0005,屬于民間文學?!盎搓幒铐n信者,淮陰人也。”《史記·淮陰侯列傳》開篇這樣寫道。韓信(?-公元前196年)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軍[閱讀全文]
摘要: 華山畿是江蘇省的傳統民歌是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民間文學,項目編號JS-01-Ⅰ-0004,屬于南朝著名的愛情民歌集,現有樂府《吳聲歌曲》25首,亦見于元《至順鎮江志》卷二十。《華山畿》是南朝時流行在[閱讀全文]
摘要: 圣堂廟會亦稱春會,流布于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陽澄湖鎮及周邊地區。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之民俗類項目。圣堂廟會是古老的中國民俗及民間宗教文化活動。崇福道院,俗稱“圣堂”,相傳為三國時期,[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