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千里江山圖》是北宋末年宮廷畫師王希孟所繪的一幅彩綢畫。作品縱51.5厘米,水平1191.5 cm,宋代最長的山水畫,收藏于故宮博物院。整幅畫中的山川主要位于鄱陽湖和廬山,在濕地地貌的基礎上融入了許多特[閱讀全文]
摘要: 春風楊柳》別名:(《春風楊柳千萬條》)是周于1974年創作的布面油畫,現藏于中國美術館。《春風楊柳》是一部反映知青題材的作品,描繪了一群遠離家鄉,來到南方農村某旅司令部受到熱烈歡迎的知青男女。畫面構圖飽[閱讀全文]
摘要: 《春雨》是中國畫家黃文波于1962年創作的一幅布面油畫它長90厘米,寬120厘米現收藏于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畫中描繪了春耕時節,農村姑娘和壯漢在農家樂的草檐下避雨的生活場景。他的筆觸大開大合,著眼大局,[閱讀全文]
摘要: (《孤云與歸鳥》)別名《夏》)這是賴少其于1986年創作的一幅中國山水畫紙是彩色的,現在在廣州美術館。這幅畫的主體是遠山和層云的雄偉景色;上邊的詩是《落日悵惘》唐代馬岱寫的;右下側印章為“潮汕賴氏”印。[閱讀全文]
摘要: 《戴紅帽的女青年像》是中國油畫家郭紹剛于1959年創作的布面油畫,長91厘米,寬66厘米。現藏于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這幅畫是郭紹剛留學前蘇聯列賓美術學院的(俄語:Art college )在[閱讀全文]
摘要: 《哈薩克牧羊女》是董希文1948年創作的布面油畫,現藏中國美術館。該作品描寫哈薩克牧羊人的生活,選取了一個看似平淡卻富有詩意的場景。畫面融合了北魏敦煌壁畫粗獷的線條和幾何色塊,吸收了北魏藝術中渾厚的線條[閱讀全文]
摘要: 朝鮮族農業樂舞的傳承社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汪清縣、安圖縣、和龍市、龍井市、琿春市、圖們市、延吉市。傳承群體主要是百草溝農樂舞蹈隊、龍城農樂舞隊、大成村委會新民農樂舞蹈隊、汪清農樂舞蹈保護與發展協會[閱讀全文]
摘要: 朝鮮長鼓舞是朝鮮人民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印度細腰鼓它在4世紀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然后在東方傳播到朝鮮明清時期,隨著人口的遷移,傳入中國經過長期發展,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朝鮮族長鼓[閱讀全文]
摘要: 薩滿舞,俗稱“跳神”,是祭祀中的薩滿巫師、驅邪、祛病等活動中的一種舞蹈,起源于原始母系氏族社會繁盛時期,主要流行于中國北方少數民族,如蒙古族、滿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等地。薩滿舞是一種歌、舞、音樂是一種[閱讀全文]
摘要: 桑巴舞,又稱“卡里奧卡桑巴舞” ,該詞源源于流經里約熱內盧的一條名為卡里奧卡的小河。據說,桑巴一詞是從安哥拉第二大部落基姆本杜語中的“森巴”演變而來。“森巴”原是一種激昂的肚皮舞,該舞蹈的形式是上下抖動[閱讀全文]
摘要: 牛仔舞,又稱為“捷舞”英文:Jive)一般用J表示,是拉丁舞項目之一。搖擺舞起源于美國,它是由一種叫做“吉特巴”又譯為“吉魯巴”英文:Dance the jitterbug)這種舞蹈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閱讀全文]
摘要: waacking脫胎于偏向行為藝術的舞蹈punking(并非現代的punking舞蹈,當時的punking是地下同性戀酒吧中的舞蹈表演),之后也一直沿用punking的稱呼,而這時的punking含有比[閱讀全文]
摘要: 安塞腰鼓是陜西省漢族傳統民間舞蹈,歷史悠久據考證,它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在歷史發展中,安塞腰鼓與舞蹈融為一體、武術、打擊樂、吹奏樂、民歌和其他藝術一樣,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安塞腰鼓表演時間多在節日[閱讀全文]
摘要: 蒙古族舞蹈(簡稱:蒙古舞)是蒙古地區各種傳統民間舞蹈的總稱它是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代表類型之一,具有表演性、自娛自樂和犧牲的特點主要是熱情奔放“安代舞”,含蓄柔美的的“盅碗舞”,優美矯健的“筷子舞”,古典[閱讀全文]
摘要: 東北秧歌,泛指東北地區的秧歌類民間舞蹈,如高蹺秧歌、寸蹺秧歌、地秧歌、早船、竹馬、太平車、跑驢等,豐要流傳于遼寧、黑龍江、吉林三省。[閱讀全文]
摘要: 英歌舞,又稱“因歌”秋歌”鶯歌”唱英歌”或“扣英歌”,主要流行于中國廣東揭陽、汕頭、汕尾、福建、香港和東南亞。通常舞蹈者畫臉,各持一槌,上下左右互擊,動作矯健,節奏感強是漢族大型集體舞蹈。相傳歌舞起源于[閱讀全文]
摘要: 小馬燈是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舞蹈類項目。是一個戲曲流派。其習俗、表演形式,甚至伴奏的鑼鼓、曲牌,明顯帶有吳越文化濃郁的特色。歷史淵源定埠小馬燈是地方民間舞蹈。在明代,定埠有位朝廷副[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