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莊秧歌燈
談莊秧歌燈是傳統舞蹈,起源于明朝末年,流傳在今金壇經濟開發區談莊村自然一帶。咸豐十年春,太平軍浴血攻克金壇城,城內戴王府前搭起高臺表演各種節目,其中就有秧歌燈。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金壇戴王府內的墻壁和房梁上,至今仍清晰可見與談莊秧歌燈吻合相關的彩繪圖案。自太平天國后,談莊秧歌燈活動一度沉寂。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咸豐十年春,太平軍浴血攻克金壇城,金壇百姓為慶祝太平軍勝利,在戴王府前搭起高臺表演各種節目,其中就有秧歌燈(今戴王府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府內墻梁上仍留有與秧歌燈內容相關的彩繪)。自太平天國后秧歌燈曾消失了幾十年,于民國二十七年由傳承人陳全寶等領頭在談莊復興,并頻繁在金壇、武進、丹陽交界地區及茅山、句容一帶演出。此后,秧歌燈年年延續,現為第六代傳人。因秧歌燈活動的季節一般在春夏間,始稱為“談莊舞秧燈”,后稱作“秧歌燈”。?
民國二十七年,當地藝人陳全寶和祁鎖慶等,將秧歌燈活動在談莊興起,始稱為“談莊舞秧燈”,又叫作“談莊秧歌燈”,此后頻繁在金壇、武進、丹陽交界地區及茅山、句容一帶演出。
談莊秧歌燈的表演人物有13個角色,從身份、服裝到臉譜形態,一概扮成古代戲劇中的相應角色。表演器具及制品主要有花燈、折扇、吹打器樂等。曲調主要有《秧曲》《馬曲》《萬調》《雞聲曲》等,唱段有《浪子游春》、《看花燈》、《嬉鶯鶯》等幾十種。
談莊秧歌燈既有源于古代戲劇人物表演的成分,也有對民歌、時令小調的吸收,又有從曲藝、樂曲中的引進,還有從外地民間吹打演唱中的移入。所演唱的聲腔充滿江南水鄉風味,曲調抒情悅耳,舞蹈動作柔美樸實、輕松愉快,歌詞通俗流暢、動人以情,享有“九腔十八調,調調有花色”之譽。其配對表演、隊形變化及相關道具有規律,均以“圓”狀為主,舞蹈動作輕柔文雅,舒緩秀氣。同時,演員講究表情,含蓄儒雅,脈脈傳神,達到維妙維俏的表演效果,具有較高的藝術觀賞性。
自1953年起,江蘇省、上海市的歌舞劇院、藝術研究所、舞蹈家團體以及一些藝術院校,曾紛紛派專家學者或專業人員觀摩采訪談莊秧歌燈。1983年,談莊秧歌燈應邀赴南京參加了全省民間歌舞匯演并獲得了表彰。1988年,談莊秧歌燈被收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2006年,金壇檔案館邀請曾在1950年代搜集整理過民歌民舞的范學貴和華明老人,對手抄本《秧歌燈》進行了深入研究并將其工尺譜翻譯成簡譜。作為江南民間舞蹈藝術的“基因庫”,其主體舞蹈動作和曲調相繼被江蘇省歌舞團、常州市文化館等多家專業文藝團體移植,其移植后的作品《好一朵茉莉花》、《太陽雨》等,分別在全國和省級賽事中獲獎。
舞蹈特色 編輯本段
表演在鑼鼓打鬧場中開始,舞燈隊進圈先“走圓場”。由一個“漁公”領頭在前,然后依次走出“漁婆”、“萬先生”、“車把子”、“和尚”、“張生”、“鶯鶯”、“紅娘”和“韃公”、“韃婆”、“連響婆”(“連響婆”為姑嫂兩個,嫂在前姑在后),最后為“浪子”。13個角色每人左手挑一盞形狀各異的彩燈,右手拿一把扇子,做“打蓮湘”或“翻腕花”動作。扇子是花式各異的折扇。燈是以竹篾和紗布扎制而成,形狀圖案依角色而各異,如“張生”持飛虎(蝙蝠)燈,“浪子”持繡球燈,“鶯鶯”、“紅娘”持花籃燈,“韃公”持燈籠,“韃婆”持雞燈,“漁公”持漁簍燈,“漁婆”持鯉魚燈,“萬先生”持角牌燈,蓮湘姑蓮汀嫂持花鼓燈……各式的燈內均點亮蠟燭(現已改用電池燈)。浪子的挑燈竿為最長,約有兩米左右,頂端的彩燈隨著手部碾動竿柄而不斷地轉動。其舞步除了“漁公”、“和尚”以跳步和“浪子”以四方步外,其余人皆為平步,上半身作左右輕搖。
主要特征 編輯本段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