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堂廟會
圣堂廟會亦稱春會,流布于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陽澄湖鎮及周邊地區。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之民俗類項目。
圣堂廟會是古老的中國民俗及民間宗教文化活動。崇福道院,俗稱“圣堂”,相傳為三國時期,東吳陸遜的祠堂。宋宣和元年(1119年),賜額“崇福道院”。
歷史記載 編輯本段
《相城小志》載:圣堂廟正名東岳行宮,始建于明代嘉靖初期(1522-1532)。三月廿六至廿八日相傳為東岳誕辰,各地神司均解餉岳庭祝壽,名曰春會。
20世紀50年代初,圣堂廟會曾一度停辦,90年代后期逐漸恢復。及至2008年已具相當規模,陽澄湖鎮已有42支民間文藝團隊參加廟會活動。如今的圣堂廟會多集中在28日當天。從27日下午起到28日清晨,當地各村先在各自村廟中祭祀土地神,然后各村村民、幾十支隊伍抬著當方的土地神像“會班”后,陸續從四面八方出發,在陽澄湖鎮區巡演一圈向圣堂廟匯集,途中大小店面都燃香燭、放鞭炮,觀眾多達萬人。
圣堂廟舉行的祝壽儀式稱為“上朝”。其間,各路神祗依次向東岳帝行“叩首”禮,“匯報”一年來為保佑百姓安康而實施的事項,得到肯定后賞壽酒三杯同飲。儀式完畢后,調龍燈、挑花籃、打蓮廂等民俗文化表演活動悉數登場,慶賀東岳帝誕辰。廟會一直延續到傍晚始散盡,當日廟周邊攤販云集,熱鬧非凡。
企業發展 編輯本段
發展現狀 編輯本段
2006年起,三林鎮文化部門深入挖掘這一地方民俗文化。2007年“三月半”圣堂廟會被列入浦東新區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三林鎮政府恢復舉辦“三月半”圣堂廟會?!叭掳搿笔ヌ脧R會以道教依仗出巡、民間行街表演為特色,彰顯了“百年圣堂廟會,千年古鎮魅力”民俗文化影響力,成為浦東乃至上海民俗文化的品牌。
文化意義 編輯本段
圣堂廟會是在陽澄湖區域延續至今的民間信仰活動,是民俗儀式、民間文藝的重要載體之一。長久以來,它已成為陽澄湖地區傳統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廟會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和人文價值,對于民族文化根脈的傳承有著積極意義。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