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河龍舞
潼河龍舞是長期流布于江蘇省泗洪縣潼河一帶的民間舞龍表演藝術,當地群眾稱之為龍舞。龍舞也稱舞龍,也有稱之為舞龍燈,因表演者持傳說中的龍形道具而得名。龍的形象源于我國古代圖騰,被人們視為吉祥之物,后衍生為中華民族的象征。

歷史淵源 編輯本段
關于龍的史料記載和傳說眾多,在無法用科學來解釋各種天相和自然災害的年代,人們認為龍會行云布雨。春節舞龍,寓意風調雨順;干旱時舞龍,可以求雨;舞龍到各家,可以消災驅邪等,因此,龍被人們普遍接受和信仰。當地百姓常常通過一些傳統的舞蹈表演形式來禱告祈福,龍舞就成了地方傳統祭祀舞蹈之一得到廣泛傳播。
據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記載,在漢代已經有了形式比較完整的龍舞,在祈雨雪的祭祀活動中,春季舞青龍,夏季舞赤龍或黃龍,秋季舞白龍,冬季舞墨龍;每次舞5—9條龍,龍可長達數丈。經過代代相傳,龍舞已不再局限于在祭祀活動中表演,每年農歷正月初一拜年、十五鬧元宵、農歷二月初二的“龍抬頭”或重大節慶集會活動時表演。龍的制作技藝日益精湛,表演形式也豐富多彩。
潼河地處淮河第三峽——浮山峽的潼河入淮口,西有梁武帝時筑的浮山堰遺址,東有江蘇最早的下草灣人類遺址,淮河、潼河、窯河在這里交匯而形成水鄉澤國,潼河人常年靠擺渡、捕魚為生,在風頭浪尖上度日,歷盡艱險,處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中,崇尚龍,信仰龍,敬奉龍是潼河人世代相傳的習俗,玩龍燈,舞大龍成了人們生活中不可忽缺的一部分,僅具有代表性的母子龍舞在潼河一帶流傳就有600余年。
元朝末年,淮河流域洪水泛濫,元朝廷忙于戰事,水患長期得不到治理,潼河一帶的老百姓生活更加艱苦,常??刻斐燥垼耖g關于龍的傳說也更多,人們認為大小龍一齊舞,能保佑子孫平安,潼河人在長期的祭祀活動中,逐步編創了母子龍舞,并傳承至今。
表演特點 編輯本段
潼河龍舞除了傳統的表演套路之外,更加注重母子龍之間的互動表演,以一條大龍(即母龍)帶12條小龍(即子龍)在鑼鼓聲中按一定的套路表演,其表演基本內容有:
“母報子”。大龍裹著12條小龍,旋風般入場,大龍作龍宮造型,小龍被圍“宮”中。
“子出宮”。隨鑼鼓節奏的變化,12條小龍依次從“宮”中躍出,排列于大龍兩邊。
“母子對耍”。大龍居中作“8”字舞龍,左右螺旋跳龍,小龍在兩邊單側舞動。
“母子同舞”大龍作鳥式造型,兩翼騸動,矮步磨轉。小龍齊到中場排列,上下翻飛。
“教子騰飛”。大龍作“臥龍騰越”,小龍依次隨大龍騰越。
“群子擁母”。大龍盤柱,原地旋轉,小龍圍繞大龍反向旋轉。
“雙展豪情”。大龍舞大立圓,小龍在“大立圓”前場作斜園旋轉。
“母子團聚”。大龍曲線造型,小龍分別偎依兩邊成兩個三角形。
“合家歡樂”造型。
全套動作連貫、流暢,加上鑼鼓喧染,場面壯觀,精彩紛呈,展示了四河舞龍的精華。潼河龍舞的主要作品有《龍騰盛世》、《龍騰大湖》等,此外,在長期的舞龍活動中,潼河藝人還發明了絕招“龍騰空”技術,是在龍桿和龍身的銜接處裝彈簧、活銷,舞動中按住活銷,龍桿和龍身分離,彈簧把龍身彈射升空,所以淮河沿岸有“潼河龍能脫騰云”的說法。不過由于這項發明人潘木匠去世,該項技術已失傳,正待發掘。
表演器具 編輯本段
潼河龍舞的表演器具主要有:扎制大龍1條、小龍12條,伴奏鑼鼓一套,大、小龍構造分為龍骨、龍衣、龍桿三部分。龍骨用竹、木片制成,分為龍頭、龍身、龍尾三部分。大龍頭直徑33厘米、長60厘米,龍身為9節,直徑約33厘米,龍體總長18米,龍桿高度1.8米。小龍龍頭直徑是大龍的1/3。龍身長1.2米左右,龍桿高度80厘米。
伴奏鑼鼓有大鼓、中鼓、小堂鼓、大鑼、手鑼、大鈸、小鈸等。
傳承人物 編輯本段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