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姬傳說
?虞姬傳說最早的文字記載在明代,到民國以后,虞姬傳說的內容日漸增多。其中,1987年沭陽縣作家楊鶴高編寫的《從虞姬溝到虞姬墓》一書的出版,使虞姬傳說在沭陽得到繼承和發(fā)揚。“虞美人”這一詞牌名就得名于虞姬。“霸王別姬”被傳為千古佳話。沭陽境內現(xiàn)在遺存的古跡有霸王橋、點將臺、九龍口等。沭陽“虞姬傳說”被收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虞姬,是楚漢之爭時期西楚霸王項羽的美人,名虞(yú)(一說姓虞),出生于沭陽縣顏集鎮(zhèn)虞溪村,曾在四面楚歌的困境下一直陪伴在項羽身邊,項羽為了她作《垓下歌》。

基本介紹 編輯本段
虞姬是西楚霸王項羽的愛妻,一直跟著他抗秦。秦王朝消滅之后,霸王的對敵就是劉邦。起先,劉邦的實力很弱,霸王的實力很強,秦朝政權基本上都是由他打敗的。后來,為爭奪王位,兩軍經(jīng)常交戰(zhàn),劉邦常常失利。但是,由于項羽剛愎自用,用人不當,不聽忠告,致使眾叛親離,戰(zhàn)局對他越來越不利。
公元前203年,劉邦的猛將韓信和項羽在垓下相持,韓信用重兵把項羽軍營團團圍住。熟悉楚軍內幕的張良知道這些禁軍子弟兵都是蘇州西鄉(xiāng)人,那里人善唱山歌,就組織兵士唱吳地山歌。吳地山歌就是今天的河陽山歌和白茆山歌。項羽的八千子弟兵中全是江東人,吳地山歌又大都唱的是情歌,所以士兵們聽到了家鄉(xiāng)的山歌,勾起了大家的思念家鄉(xiāng)之情感,人人淚落滿面,頓時軍心渙散,都不想打仗而想回到家鄉(xiāng)。恰在這時軍中糧草斷絕,士兵們就紛紛開小差。因為當年蘇州屬楚國,所以將吳歌都記為“楚歌”,這就是成語中的“四面楚歌”。
這時的形勢萬分危急,項羽準備天亮時突圍。虞姬哭成了淚人,因為虞姬明白,在突圍時項羽一定會不顧一切地掩護她,這樣就會連累丈夫,為了使項羽沒有后顧之憂,虞姬乘項羽不備,提劍自刎了。
保護措施 編輯本段
省演藝集團帶來的《霸王別姬》專場演出只是沭陽打造虞姬特色文化的一個方面。在沭陽,以虞姬文化為背景的研究不斷出新。近年來,縣內作家先后共出版專著10多部。由楊鶴高先生編寫的《從虞姬溝到虞姬墓》首次系統(tǒng)地介紹了虞姬故里、事跡以及相關傳說;沭陽作者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虞姬傳奇》的出版彌補了該縣虞姬文化研究沒有長篇小說的空白。
發(fā)展狀況 編輯本段
沭陽虞姬文化活動推陳出新。歷屆虞姬文化節(jié)旨在傳承傳統(tǒng)文化,營造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虞美人”評選,虞姬生平及文化、書畫展,虞姬文化研討會,虞姬公園中秋賞月焰火晚會等大型活動,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豐富了廣大群眾業(yè)余文化生活。虞姬文學網(wǎng)、虞姬港門戶網(wǎng)站等在網(wǎng)民中深受歡迎。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y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yè)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