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剪紙
南京剪紙是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美術類項目。南京剪紙是南京傳統工藝美術中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典型代表,且歷史久遠。據南京著名方志學者甘熙于清代道光年間所撰《白下瑣言卷傳》中記載,至遲在明代初年,南京已有了做門箋和裝飾燈彩的剪刻紙。民國初年,近代南京剪紙藝人武老太(胡翠隆)就已隨家人時常來南京走街串巷剪紙賣藝。之后,一批藝人先后在南京定居從事剪紙業,帶徒授藝。80年代中后期,南京市工藝美術總公司將當時主要的三位剪紙藝人武志方、殷嘉才、張方林調入公司所屬工藝美術大樓外賓部專門從事剪紙創作和藝術表演。
我國剪紙藝術百花園中,南京剪紙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區的風格和特征,通過“不用畫稿、心中構圖,運剪又運紙、轉紙出花紋,一剪到底、猶如一筆畫”的剪紙技巧,大多采用“花中有花、題中有題,粗中有細、拙中見靈”的表現手法,充滿了“圓嘟嘟、胖乎乎、笨拙拙、肉墩墩”的趣味。傳統品種有喜花、繡花、斗香花、門箋以及用于賀年片、書簽、裝飾掛屏、擺件等形式的各類剪紙。
目前,多名傳承人的剪紙工作室在繼續著創作和傳承工作。1979年以來,他們隨各種文化藝術代表團前往數十個國家和地區交流表演達100多次,在海內外贏得很高的聲譽。

簡介概況 編輯本段
南京剪紙是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種鏤空藝術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據史書可考,明代已流傳民間。舊時南京人婚嫁喜慶,多聘請藝人來家用大紅紙剪各式喜花,綴于箱、柜、被、枕等嫁妝之上,其它如斗香花、鞋花、門箋等品種,都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其藝術特點為“花中有花、題中有題、粗中有細、拙中見靈”,如喜花之類,大都在特定的花紋外廓內,圍繞主題,根據內容需要,填滿散花散葉,和諧地構成完整的圖案,顯得美滿充實,喜氣洋洋,含意豐富。
2008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歷史溯源 編輯本段
南京民間剪紙,據清代道光年間甘熙撰寫的《白下鎖言》等 史料記載,明代初年已十分流行。民國初期始,近現代南京著名剪紙藝人武老太、馬志宏、張吉根等先后來南京掛牌剪紙。夫子廟的“上海”和“皇后”花樣花線店,魚市街的“騰厚記”香燭紙馬店等,都是當時南京較為著名的制作、銷售剪刻紙的店鋪。20世紀50年代后,先后成立了南京民間剪紙合作社和民間工藝廠,制作剪紙并出口外銷。1987年南京市工藝美術總公司將當時主要的幾位剪紙傳人張方林、武志方、殷嘉才等調到該公司,成立了剪紙工作室。
工藝工具 編輯本段
南京剪紙除門箋是刀刻的,多數用剪刀剪成。藝人們以剪代筆,不需底稿,手隨心運,有如“一筆畫”,連綿不斷,一氣呵成。造型以弧線為主,流暢優美,柔中見剛,作品具有韻律感、節奏感和濃厚的裝飾趣味。
藝術工藝 編輯本段
該剪紙制作為單手操剪,藝人技藝嫻熟,能在無畫稿的紙上,僅三五分鐘剪出各種花鳥魚蟲,令人驚嘆。歷來供作刺繡花樣與節年喜慶時居室內外裝飾之用。在構圖上多運用“花中有花,題中有題,粗中有細,拙中見靈”的藝術處理技巧,加以恰當的夸張與變化,富有較強的藝術性與裝飾性。題材上則多用吉祥語句的諧音形成圖案,令人產生幸福美好的聯想,展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生活向往。
風格特色 編輯本段
南京剪紙的風格與中國其他地區的剪紙有著很大的區別,具有突出的個性特征和很高的美學價值。
首先,它融北方剪紙的粗放和南方剪紙的細膩為一體,藝術形式非常優美。它花中有花、題中有題;粗中有細、拙中見靈。在濃濃的鄉土氣息中,透露出強烈的裝飾藝術效果,形成了獨有的南京地域風格。
其次,藝人們具有高超的剪紙技巧,不用畫稿,全憑心中構思。運剪又運紙,線條流暢,連綿不斷,猶如“一筆畫”而一氣呵成。方法獨特,具有很高的表演暨觀賞價值。為此,南京剪紙藝人出國多達近百人次,到過許多國家作剪紙技藝表演。
第三,他們創造了中國獨一無二的“斗香花”刻紙。一種花紋,一次刻成,卻可以逗拼而呈現出七種不同彩色的藝術效果,從而豐富了我國民間剪紙的藝術寶庫。
第四,南京剪紙行業產生了中國近現代剪紙史上兩位杰出的藝術家。一位是1982年去世的張吉根,人稱“神剪張”,身懷絕技又善于創新;雖文化不高卻總結出系列的剪紙創作理論,曾在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等多所高校講授剪紙藝術理論,被吳山教授等譽為“中國剪紙的奇才”。另一位胡家芝老人,今年已110歲高齡,仍能操剪創作,是世上最高壽的剪紙藝人。
第五,南京剪紙藝術,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開創了民間剪紙與文人文化相結合的典范:其一,南京的高等藝術院校和文化藝術界的老一輩專家學者,如陳之佛、吳山、張道一、何燕明、田原等諸位先生,都參與或指導了南京剪紙的藝術創作。其二,吳山等美術界人士與張吉根等藝人合作,共同創作出版了南京剪紙《百花齊放剪紙圖集》,由此而大大提高了南京剪紙的藝術水平,開創了文化人與民間剪紙藝人合作的先河。郭沫若先生曾為此書題寫書名并賦詩,對南京剪紙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其三,張方林、殷嘉才、張林娣等當代傳人,都具有較為扎實的美術造型功底,文化素養較高,創新能力很強。
傳承意義 編輯本段
2007年,南京剪紙被列為江蘇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南京工藝美術大樓被列為該項目保護單位;2008年被列為南京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08年6月又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南京剪紙代表性傳承人張方林已多年在南京市工藝美術總公司專門從事剪紙創作和表演,2008年4月被省政府命名為“工藝美術大師”。為了傳承培育南京的這一特色文化遺產,在南京市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支持下,2008年4月該公司還在工藝美術大樓成立了“南京剪紙傳承培育基地”,市政府主管文化的王詠紅副市長親自為“基地”揭牌。“基地”將專門負責剪紙技藝的帶徒培訓、剪紙技藝的調查摸底和分類建檔、組織剪紙藝人開展和參加各種文化藝術交流活動,推薦他們到海外展演南京剪紙藝術和進行藝術交流等工作。南京剪紙歷史悠久,舊時南京剪紙的傳統品種,主要有用于婚嫁喜慶的喜花、作刺繡花樣的繡花和鞋花、裝飾斗香燭的斗香花、掛在門楣上的門箋等。
“南京剪紙傳承培育基地”是南京市第一家由企業性質的保護單位創辦的“非遺”項目傳承保護機構,對于如何更好地傳承保護我國眾多的“非遺”項目將起到積極的探索和建設作用。
發展現狀 編輯本段
2009年9月6日上午,第九屆南京文化藝術節系列活動之一、由南京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總局主辦的“花攢錦聚——慶祝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藝術大師展示月”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館開幕。展覽現場,“金陵神剪張”第四代傳人張方林最新創作的“黃金剪紙”,圖案沒變,只不過,剪紙的材料從傳統的紙張換成了光彩奪目的金箔。
南京剪紙
南京剪紙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