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湖雜技,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類項目。雜技,亦稱“雜伎”?!敖ês技”流行于江蘇建湖地區,距今已有2000余年歷史。雜技演員依靠肢體動作和平衡技巧等形成了驚險刺激、剛柔并濟的獨特的表演藝術。具有普世的觀賞價值和廣闊的市場空間。“建湖雜技”是中國南派雜技的代表,以精湛的技藝、獨特的風格享譽大江南北。
建湖縣是中國雜技之鄉,漢唐時期,建湖“十八團”(建湖慶豐鎮所屬八十三華里方圓內的十八個自然村,過去統稱“十八團”)一帶百戲藝人聲名遠播;明初,“十八團”成為雜技家族聚居之地,有二百多戶,其中高、吳、周、徐、陸、萬、夏、董、廖、張十大姓,人丁興盛,技藝高超,被尊稱為“雜技十大家”;明永樂年間,“雜技十大家”紛紛買馬,增添馬術、馴獸等新的表演項目,人們稱有馬的為“馬戲班”或“馬戲團”,沒有馬的則稱“把戲班”;清代,表演項目日益豐富,技藝繁多,不僅形象優美,難度較高,且已講究服裝和道具的應用。清代中葉,“十八團”足跡遍布沿海各省。
建湖雜技素以新奇、婉約為主,被業界美稱為“婉約”派。寓高難度動作于輕松活潑之中,將單純的技巧賦予了生活情趣,風格別具、特色明顯。建湖雜技是建湖的地方特色文化,精神食糧,反映了建湖人民傳統的文化特質,傳承保護“建湖雜技”就是夯實建湖的人文底蘊。
建湖雜技是一種產生和流傳于江蘇省鹽城市建湖縣境內的漢族傳統雜技藝術。歷史上,該縣慶豐鎮所屬八十三華里方圓內的十八個村莊,統稱叫作:“十八團”。這里的雜技藝術源遠流長。它跟河北吳橋、山東聊城齊名,是中國雜技藝術三個發祥地之一,以具有獨特的漢族文化風格和精湛的藝術技巧而飲譽中外。20世紀以后著名的江蘇省雜技團、鹽城市雜技團均就源于“建湖十八團”。 2008年,入選中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建湖縣是中國雜技發祥地之一。這里的雜技歷史悠久,源源流長。它跟河北吳橋、山東聊城齊名是中國雜技藝術三個發祥地之一,以獨特的漢族文化風格和精湛的藝術技巧而飲譽海內外。
早在公元1-7世紀時(漢唐時期),“十八團”(建湖慶豐鄉所屬八十三華里方圓內的十八個村莊,過去統稱“十八團”)一帶百戲藝人的角抵、沖狹、跳丸、尋橦、走索以及吞刀、吐火等技藝,就常在京城樂棚表演,有時還為宮廷演出,聲譽頗佳。
公元14世紀時(明初),朱元璋實行移民墾殖,蘇州有一部分雜技藝人被遷至“十八團”,加上原在京受戲曲排擠的當地雜技藝人,陸續回故鄉安居。從此“十八團”即成為雜技家族聚居之地,計有二百多戶,其中高、吳、周、徐、陸、萬、夏、董、廖、張十大姓,人丁興盛,身手不凡,當時被稱為“雜技十大家”。 “十八團”附近,牧草茂盛,設有兩淮馬政牧馬場。明永樂年間,“雜技十大家”紛紛買馬,增添馬術、馴獸等新的表演項目,人們始稱有馬的雜技班為“馬戲班”或“馬戲團”,沒有馬的則稱“把戲班”。
清代,蘇北廟會盛行,“十八團”馬戲班經常應邀表演,項目日益豐富。氣功、頂技、蹬技、飛叉、桿子、爬桿、走索、舞獅、馬術、戲法(幻術)等技藝,不僅形象優美,難度較高??禑浤觊g,“十八團”舉辦馬戲會,每年重陽節前后為會期,時間半月,會址設在古基寺(今慶豐鎮、近湖鎮交界處),屆時凡流散在外地的“十八團”藝人都回原藉參加,群英興會,各顯其能,觀者逾萬,盛況空前。在此期間,全國各地有不少雜技藝人和雜技愛好者,前來觀光或者拜師學藝。清代中葉,“十八團”馬戲班已發展到二十個左右,足跡遍布沿海各省,享譽大半個中國。 民國時期,軍閥混戰,捐稅如毛,民不聊生,“十八團”雜技藝人流落江湖,形同乞丐。有的則飄洋過海,到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謀生。 20世紀40年代解放初期,建湖一帶建立民主政權后,“十八團”馬戲班在黨和政府的扶持下,枯木逢春,大部分馬戲班成員被有關省、市和軍區雜技團所吸收,在全國一些著名的雜技團中,不乏有“十八團”馬戲班藝人。如晚清時期的高同寶一家,不僅在國內很有名氣,在日本、蘇聯演出時,還被譽為“高藝寶”。新加坡著名的大王球馬戲團,即是建湖“十八團”籍的雜技藝人組成的。廣州雜技團演員戴文霞,在1981年第五屆世界明日雜技馬戲比賽中,榮獲金獎第二名,她的教練崔良玉即是“十八團”籍的藝人。五十年代,建湖境內的雜技事業也進入新的興盛時期,雜技由農村田頭走進了大棚。六十年代,又由大棚進了劇場,開始從江湖把戲步入真正的藝術舞臺。建國初(1954年),建湖縣人民政府將流散的雜技藝人組成雙福、江河、勝利、新民、得勝、大眾、新藝、人民等八個民間藝術團體,合并組成“建湖縣雜技團”。1959年“建湖縣雜技團”更名為“鹽城地區雜技團”,繼后又更名為“鹽城市雜技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