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頭木偶戲是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戲劇類項目。木偶戲,古稱“傀儡戲”或“窟壘子”“魁木畾子”等,是由人操弄傀儡(偶形)搬演故事的特殊戲曲形式。揚州杖頭木偶戲“興于唐、行于宋、盛于明清”;清代中葉曾一度遷徙到三泰地區,在那里留下深深的腳印,寫下了濃筆重彩、光輝燦爛的一頁;上世紀70年代回歸故里,肩負傳承保護的重任,樹立起座座豐碑,譜寫出更加輝煌的篇章。
杖頭木偶既是雕刻繪畫相結合的被人塑造的戲劇中的角色形象,又是被人操縱表演的戲具,是杖頭木偶藝術視覺效果最重要的體現。木偶裝置主桿也稱“命桿”,由演員直接托舉操作。手扦也叫做“手挑子”,上端與木偶的手相連,可以變換手的各種方向和姿勢,豐富手的表演動作。木偶操縱表演,托舉木偶的各種技巧叫“托舉功”、操縱木偶的手上技巧叫“扦子功”、掌握各種不同人物特征的步伐叫“臺步功”; 還有“水袖功”、 扇韻、天女散花、木偶書畫等特技應用。
木偶極具浪漫主義色彩,夸張而富有美感,“不是真人,勝似真人”,“能人之所能,亦能人之所不能”,方寸之地,演繹萬千氣象,生動活潑,給觀眾拓展出無限思維空間;木偶表演極具綜合性和親和力,在舞臺上、校園里和鄉村中,以精湛的演技、華美的陣容、詼諧的氣氛感染、傾倒了觀眾;以“剛柔并濟、細膩傳神”的藝術風格,在中國乃至國際木偶界獨樹一幟。
主要劇目有《徐策跑城》《嫦娥奔月》《瓊花仙子》《三個和尚新傳》等。
杖頭木偶戲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戲劇,起源清朝同治年間由北流木偶藝人何十二及其子何旭山將其傳入桂平市,并發展六代木偶藝人,有李派和溫派之分。曾覆蓋全市各鄉鎮,演出場地多設于各鄉鎮文化站。杖頭木偶戲以演唱古代的歷史題材、歷史故事、歷史人物為主,如《武松打虎》、《薛丁山》、《岳飛傳》等。2021年6月,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1964年后,開始移植、改編、創作了反映現代內容的木偶戲,如《石敢當》、《南海長城》等,其表現形式是自作木偶、器具、道具,單人操作木偶進行演唱表演,將故事進行即興式的發揮表演,現已將這種“爆肚戲”變成劇本化的表演。先打鑼鼓后演唱、表演。唱腔用“啰”字或“哪”字拉腔、收腔。唱詞可用二句頭、三句、四句頭或不等句;可押韻或不押韻;可七言句或非七言句。無特定腔調,可自我發揮或創新。如溫健仁自創溫派新腔——“五合腔”(即單、對、插、接、合五種);可兼用粵劇小曲、白欖、木魚、龍舟等唱腔。單人演奏擊樂配合臺上表演。設木偶表演棚作表演戲臺無布景,用布幕作背景。
內操縱杖頭木偶由頭、命桿、肩牌、手、手桿、內衣和外衣組成。
傳統的木偶頭用木材雕刻成形,頭骨挖空,裝有機關,使嘴、眼活動。命桿用圓木或竹竿制作,與木偶頭固定連接。各地區杖頭木偶命桿長短不同。山西、陜西、江蘇等地木偶的命桿與木偶身軀等高。湖南、廣東等地則有兩種長短不同的命桿:長的稱為“長頸”或“長把”,短的稱為“短頸”或“抓頸”。這幾種命桿各有其長處與局限性,因此產生了不同的表演方法和流派。 手桿用質地堅硬的木棍或箭竹制成,與木偶手連接,其結合部位各地區不盡相同。如陜西手桿連接在木偶的手腕處,湖南手桿連接在木偶手腕至肘部3寸處,其連接角度也不一致,但基本上是90度至95度。
內操縱杖頭木偶的手桿是放在木偶衣服里面的,它限制了木偶胸部塑造的隨意性。因此采用固定肩板或在木偶后頸懸掛肩牌的方法。架衣代身,以便展現木偶的身軀。
長期以來,為適應木偶角色動作的需要,傳統的內操縱木偶,產生了一些有地方特色的結構。如陜西丑角木偶,其橢圓形肩板下,裝有V形操縱把,命桿通過肩板脖腔圓孔握在表演者手中,即表演者可以同時握住肩板操縱把和命桿,另一只手操縱手桿進行表演,也可以放下手桿,一手持肩板操縱把,一手持命桿進行表演,使木偶作出伸頭探腦、縮脖端肩,甚至木偶頭可作360度的轉動等,做出某些只有木偶才能表演的滑稽動作。
內操縱杖頭木偶,大都用來表演傳統戲曲劇目,寬袍大袖的古代服飾,能容下3根桿,在木偶衣服內自由活動。由于傳導直接,操縱靈活,不僅擅于表演甩須抖髯、耍帽翅、翻跟頭等粗獷的動作,也能把女性輕盈的步履、婀娜的舞姿等細膩動作表演得栩栩如生,脈脈含情。
木偶藝術家創造出許多新的結構裝置,如外操縱杖頭結構木偶及已經普遍運用的彎把裝置和紙偶頭工藝等。
外操縱彎把式杖頭木偶,由偶頭、彎把式命桿、胸腔、手、手桿、胳膊、內衣和外衣組成。命桿下端的彎把外形便于表演者托舉,可以減輕手的疲勞度,食指和拇指操縱轉動裝置,可使木偶頭自由轉向,做出低頭、仰臉、左右歪頭的仿生動作。
彎把式命桿組合的杖頭木偶,是用經過雕塑、翻模具、裱糊、脫胎等工藝制成的紙質偶頭。這種偶頭重量輕,便于在命桿上控制;紙壁薄,頭內空間大,可以容納較多的機關裝置,使木偶做出嘴的開合、眼的睜閉轉動及眉毛、耳朵、鼻子的動作,大大豐富了木偶的表演動作。
外操縱彎把式杖頭木偶,由于手桿放在木偶衣服外面,木偶胸部可以形成一個腔,胸腔可以不受限制的自由塑造,木偶的頭、胸、臂可以成為一個整體。同時可以在胸腔內安置機關,使木偶能做出腹部起伏,胯部扭動等動作,使木偶的形體動作更加自由靈活,增強表現力。
杖頭木偶的雙手是用木材雕刻制成,現今也采用塑料或樹脂制作。根據人物需要雕刻成不同姿勢的手型,還可以制成拿放道具的活動手。
傳統的杖頭木偶偶體本身沒有腳,需要有腳的動作時,另配腿,稱“打腳”外操縱杖頭木偶保留了傳統的打腳,并給以發展,可以打單腳也可以打雙腳,為了形象的完整,有的將木偶雙腿與胸腔下端連接固定,另做一條與腿部顏色質地相同的布筒用于遮蔽表演者的手臂。這種腿部的處理方法成為“掛腳”或者“三條腿”。
外操縱彎把式杖頭木偶的產生,豐富了木偶表演動作,使木偶造型更加完美。
杖頭木偶戲,從唱腔、劇目到表演程式廣受川劇影響,而自身又小巧靈便,因而班社多如牛毛,大大超過了川劇班。諸類型中,尤以杖頭最盛;而杖頭木偶又依造型結構和表演風格的不同,分做大木偶、中型木偶、小木偶(精木偶)三種。
精木偶,偶長40厘米,小巧玲瓏卻動作精確,劇目可觀,文武兼善。名家吳耀光能活現角色的內在氣質,他的水袖、扇子,風流瀟灑,耍腳步、抖髯口,恰到好處。《殺惜》、《情探》是他的代表作,深得蘇聯木偶大師奧布拉茲卓夫的贊揚。成都市木偶皮影藝術劇團演出的《劈山救母》,繼承了吳先生的傳統技藝,以偶人肢體刻畫人物內心活動,細致入微,極大地發展了木偶藝術的表現功能。該院還用中型木偶推出了《降魔緣》,在木偶造型和舞臺裝置方面也作了大膽探索,雖然偶高1米,但仍保留了精木偶的表演特色。需提及的是,成都市木偶劇團創作的神話木偶劇《哪咤》獲得了第6屆"文華新劇目獎"。 大木偶,乃杖頭之最,流行于川北儀隴馬鞍場一帶。初以"家班"盛,流傳下來的只有李家班,著名雕刻家楊岱吸收川劇行當臉譜,又賦予人物鮮明的"偶性",為其雕成一堂大木偶,使李家班名噪川北。該班持續到五十年代,后加入儀隴縣木偶劇團。1986年,更名為南充木偶劇團。大偶長約1.4米,重約5公斤,但表情豐富,動作靈活,依劇情要求,可穿衣、點火、喝茶、叩首、舞刀,如真人般高大,且多與"人偶"(幼童扮演的)同臺,形成了以假亂真、亦真亦假的藝術特色。這在其代表劇目《盜仙草》、《玉蓮花》中都有完美的體現。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江蘇省演藝集團有限公司、揚州市木偶研究所(江蘇省木偶劇團)獲得“杖頭木偶戲”保護單位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