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劇是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俗稱“灘簧”,是江蘇具有代表性的劇種之一。錫劇發源于無錫、常州一代,盛行于蘇南及上海。最初是以蘇南一帶的民歌、小調為載體、敘述民間故事的一種說唱形式,約在清乾隆時期形成了早期的吳語“灘簧”說唱形式。辛亥革命前后,無錫灘簧與常州灘簧進入上海,合班演出,通稱“常錫文戲”。
1950年,蘇南行政公署舉辦民間藝人講習班,同時將流落各地的“常錫文戲”統一改稱“常錫劇”。1953年4月由蘇南文聯實驗常錫劇團和蘇南文工團部分人員組建成江蘇省錫劇團,常錫劇正式定名錫劇。
錫劇的唱腔音樂是曲牌板腔綜合體,并有男、女分腔的顯著特點。主要曲調為簧調,伴奏樂器以正、副二胡為主。傳統劇目有《珍珠塔》《雙推磨》《庵堂認母》《庵堂相會》《孟麗君》《雙珠鳳》及現代戲《紅花曲》《海島女民兵》和新編劇目《狀元打更》《草命天子》《大風歌》等。
錫劇主要流派有姚(澄)派、(王)彬彬腔、王(蘭英)派、沈(佩華)派、王(漢清)派、劉(洪儒)派、徐(風)派、張(玲娣派)、倪(同芳)派和周(東亮)派等。江蘇省錫劇團是全國唯一省級錫劇院團,曾多次為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和中央重要會議以及金日成、胡志明、赫魯曉夫等眾多外國元首作專場演出,20世紀五、六十年代,江蘇省錫劇團先后攝制成戲曲藝術片的《雙推磨》、《庵堂相會》、《庵堂認母》、《雙珠鳳》等影片影響深遠而廣泛。錫劇《珍珠塔》被拍攝為4K高清電影,并榮獲第15屆世界民族電影節“最佳音樂劇電影”獎。
錫劇,流行于滬寧沿線以及杭、嘉、湖地區和皖南城鄉的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錫劇舊稱灘簧,起源于清乾隆、嘉慶年間無錫、常州一帶的敘事山歌“東鄉調”。太平天國前后,“東鄉調”與道情、唱春、宣卷相融合,逐漸發展成曲藝形式的“灘簧”。錫劇以唱為主,曲調優雅抒情,生活氣息濃厚,別具江南水鄉風韻,為江南地方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2008年6月7日,錫劇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Ⅳ-103。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江蘇常州市錫劇院、江蘇省演藝集團有限公司、無錫市錫劇院有限責任公司獲得錫劇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錫劇
1.大約清乾隆、嘉慶至道光年間,錫常鄉民用當地的民歌小曲說唱故事以自娛,稱為“東鄉調”。2.太平天國前后,“東鄉調”逐漸發展成曲藝形式的“灘簧”,演唱生活中的小故事,由于語音唱腔略異,又分“無錫灘簧”和“常州灘簧”。灘簧吸收了江南民間舞蹈“采茶燈”的身段動作,并曾用采茶燈、花鼓戲的方式演出,故又被稱作“花鼓灘簧”。
3.之后,灘簧戲多為二人一檔,在農村中活動,所演節目只有一旦、一生(或一丑)兩個腳色,稱為“對子戲”。
4.20世紀20年代初期,開始出現“京、簧合班”,即是灘簧班子和京劇演員的合作。 5.1908年后,灘簧戲進入城市,又發展為多至幾十人同場演出的“大同場戲”,開始演出大規模戲。
6.辛亥革命前后,常州、無錫的灘簧戲正式搬上舞臺,并先后進入上海,不久逐漸合班演出,改稱“常錫文戲”。
7.20世紀30年代,又吸收了杭州武林班的大陸板,蘇州文書調的“玲玲調”,蘇州灘簧和申曲的“迷魂調”與“三角板”,京劇的“高拔子”以及《春調》、《紫竹調》、《九連環》、《繡荷包》等江南地區傳統小調,使唱腔更加豐富多彩。 8.1935年,江蘇嚴禁灘簧。偽江蘇省第一區黨務指導員辦事處下令無錫縣黨部嚴加取締“淫劇”。9月27日,無錫第一臺、中東、中央、耀記等戲院在報上聯合刊登宣言,責難當局對灘簧“既不改良,又阻止改良,是對不起無錫社會的”,同時,各戲院聯名向偽省黨部、偽省教育廳具呈宣稱:“誓死反抗任何不公道的待遇”,要求“派員來無錫調查處理”。10月5日,偽省黨部派委員潘國俊前來調查觀看,無錫第一臺在《人報》、《錫報》上刊登廣告,使用“無錫文戲”名稱“公演《克寶橋》”。潘委員觀后表示“甚為滿意”,并稱“無錫文戲在藝術上、社教上評價都是極高的”“(灘簧)假使都能這樣,是絕無疑異的”,對遞送的一份《無錫文戲改進意見書》表示同意。當即成立了“無錫文戲改進委員會”,聘請當時在無錫社橋“江蘇省立教育學院”擔任戲劇教授的谷劍塵為委員(谷教授為浙江上虞人,二十年代初,即和應云衛等在上海組織成立“戲劇協社”,還和沈雁冰、鄭振鐸等成立了“民眾戲劇社”,影響很大)。“無錫文戲改進委員會”在谷劍塵的主持下,討論了“無錫文戲實行徹底改革的方案”,發出了“征集各界對無錫文戲批評改進之意見”,作出了“訓練灘簧演員的辦法”,規劃了“定期出版研究專刊”`等等措施,使“無錫灘簧”進入了“文戲時期”,也為錫劇開創了新局面。隨后,蘇州成立了“蘇錫文戲改進會”,上海成立了“常錫文戲改進會”,江陰成立了辦事機構。后來,文戲漸衰,錫劇又歸納為“錫幫”(含江陰、蘇州、常熟),“常幫”(含宜興),乃有“常錫劇”之名稱。 9.1952年“常錫文戲”定名為“常錫劇”。
10.1954年“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后,“常錫劇”統稱“錫劇”。

錫劇
錫劇是在辛亥革命前后由無錫灘簧和常州灘簧合并發展而成的。在灘簧階段,一般以它經歷的三個重大演變過程來劃分的。清乾隆以后,吳語灘簧已盛行。在常、錫一帶鄉村傳唱的男女敘事對唱山歌,逐步與道情、唱春、宣卷相融合而形成的灘簧調,系吳語灘簧的一支,后來又吸收蘇南一帶“采茶燈”中的舞蹈,逐漸發展成為灘簧小戲,先有小旦、小丑,后又有小生,并從坐唱變為在田頭廣場作簡單動作表演的走唱,化妝極為簡單,男角色身穿長衫或短衫,頭戴瓜皮小帽或氈帽,手拿折扇(短衫者不拿);女角色身穿短襖、長裙,臉上略施脂粉,頭戴假發髻,插絹花,手持方帕,都以“小生、小丑”、“小生、小旦”、“小旦、小丑”為主的“對子戲”,也叫“三小戲”。演出劇目以反映農村日常生活中的故事為主,反抗封建婚姻和舊禮教的居多,也有一部分是對地主階級進行嘲諷的,表現樸實、真摯,生活氣息濃厚,語言生動風趣,女角色均由男子扮演。聲腔僅有[簧調],一把二胡伴奏(有時是扮演者自拉自唱)。此時既無班社,也無班主和職業藝人,純屬農民及鄉鎮小手工業者自演自娛活動。藝人們稱這時期為“對子戲”階段。 道光年間,開始出現了半職業或職業灘簧藝人,也開始出現女職業藝人。少數藝人進入常州、無錫等城內演出,由于演出繁忙,需增添人手,藝人們開始收徒傳藝,組織班社,至光緒年間,逐步形成常幫、錫幫、江陰幫和宜興幫。“對子戲”階段持續了近百年,流傳越廣,一些農村知識分子也加入灘簧隊伍,加以班社間的競爭,首先使劇目內容豐富,情節復雜起來,出現了除三小外又有老生、老旦、滑稽等三至五個角色的劇目--《借黃糠》、《陸雅臣賣妻》、《珠花記》等。在原單一的[簧調]的基礎上,派生出了[長三調]、[行路調]等曲調。在吸收民間小調上又增加了[紫竹調]、[春調]等。由于“對子戲”劇目的發展,曲調的豐富,加上內容的增多,故事情節的復雜,也就突破了原有的形式,使劇種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同場戲階段中的“小同場”。同場戲可分為“小同場”和“大同場”兩個階段,“小同場”是在農村演出時的產物,而“大同場”則是進入城市以后的產物,這是錫劇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小同場”大約在辛亥革命前后的二十余年間。辛亥革命后的國民政府有關當局,視灘簧“傷風敗俗”“俚俗淫穢”,也多次下令取締。灘簧藝人被迫走街串巷或向外地流動,大多數藝人流落在鄉土僻壤,送藝賣唱,養家糊口。
由于滬寧鐵路通車,這為灘簧進入大城市創造了條件。—大同場1914年灘簧藝人袁仁義、孫玉彩、李庭秀、過昭容、周甫藝、王嘉大等先后進入大上海,初期只是走街串巷或進茶館、酒樓演唱。1916年,袁仁義、李庭秀、邢長發等組班稱“無錫灘簧”在年底進入“天外天”游藝場演出,之后又轉入“大世界”三樓,另有孫玉彩、王嘉大、周甫藝等組班稱“常州灘簧”,于1919年進入小世界(勸業場)等地演出,1921年常州班改為“常州文戲”,無錫班改為“無錫文戲”。同年,常幫藝人周甫藝和錫幫藝人過昭容合議,兩幫合作于先施公司游樂場同臺演出。從此兩幫合流,統一改稱為“常錫文戲”。錫劇進入上海和蘇、錫、常等大城市后。一方面有了較穩定的演出場所,先后出現了一批較穩定的長年不散的“四季班”,活動于滬寧一線的班社,著名的有:袁(仁義)家班、孫(玉彩)家班、周(甫藝)家班、李(庭秀)家班、劉(榮炳)家班等。另一方面也得以與兄弟劇種接觸、交流和競爭,首先在劇目上獲得顯著發展。先后從“宣卷”和“彈詞”引進了《珍珠塔》、《玉蜻蜓》、《雙珠鳳》、《孟麗君》等;從徽班中吸收了《琵琶記》、《蔡金蓮》等;由京劇移植了《販馬記》、《樊梨花》等。在十里洋場商業文化的影響下,為競尚新奇,招徠觀眾,從30年代中期開始演出了一大批機關布景、燈光彩臺的連臺本戲和公案戲:《貍貓換太子》、《封神榜》、《彭公案》。同時也上演取材于現實題材的《山東馬永貞》、《楊乃武與小白菜》等一批時裝、清裝戲。 由此,常錫文戲已進入了大同場戲時期。——新生期抗戰爆發后,江南淪陷,大部分班社撤離上海和滬寧鐵路沿線城市轉向農村,有的被逼解散。一批演員枉遭毒打、關押和迫害。解放后,錫劇終于走上了健康興旺的道路。1950年,蘇南行政公署舉辦民間藝人講習班,同時將流落各地的“常錫文戲”統一改稱“常錫劇“,并成立了蘇南文聯、常州、無錫三個實驗常錫劇團,挖掘整理傳統戲《寶蓮燈》、《翠娘盜令》,移植改編了現代戲《王貴與李香香》、《赤葉河》、《白毛女》、《翻身姐妹》等十個劇目。1953年4月由蘇南文聯實驗常錫劇團和蘇南文工團部分人員組建成江蘇省錫劇團。此后,常錫劇便簡稱為“錫劇”。

無錫錫劇院錫劇《二泉映月·隨心曲》
后期,各劇團廢除幕表制,建立劇本制,強化導演制,并在音樂、舞臺美術等方面進行了藝術革新,先后參加了1954年9月在上海舉行的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和1957年4月舉行的江蘇省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走上新路》、《水潑大紅袍》、《江陰血戰記》、《白馬告狀》等獲一、二等獎和劇本獎、演出獎;多名演員如姚澄、王蘭英、沈佩華、王彬彬、梅蘭珍等獲一、二等獎。這些劇目和演員各具特色,藝術風格各異,為劇種贏得了榮譽。除整理改編劇目和戲曲音樂創新外還不斷編演現代戲,如《紅色種子》、《白丹山》、《紅花曲》等。其中《雙推磨》、《庵堂認母》、《孟麗君》、《農家寶》、《姑嫂比武》、《三親家》等被拍攝成電影、電視,這更擴大了錫劇在全國的傳播和影響。
錫劇,流行于江蘇南部和上海市。由常州武進、無錫一帶的“東鄉小調”經過曲藝“灘簧”階段的發展而成。
其后又陸續吸收了江南民間“采茶燈”的舞蹈,辛亥革命前后搬上舞臺。無錫灘簧先進入上海,后來常州灘簧也進入上海,在上海逐漸合流而同臺演出,所以一度稱為“常錫文戲”。曲調有簧調、老簧調、大陸調、新大陸調、玲玲調、紫竹調、三角板等,大多柔和和輕快,富有江南水鄉傳統民間音樂的特色。伴奏樂器有板胡、月琴、琵琶、嗩吶、打琴等。解放后整理傳統曲目《雙推磨》、《秋香送茶》等,在音樂和表演上都作了重大改進。現代劇《紅色的種子》等取得較顯著的成就。
錫劇的音樂,抒情優美、悅耳動聽,具有秀麗的江南水鄉風格。錫劇音樂是屬于曲牌板腔綜合體,它并有男、女分腔的顯著特點。錫劇的樂隊原來只有一把二胡,除二胡外,還有琵琶、三弦、提琴、笛、簫、中胡和小提琴、大提琴參加伴奏。打擊樂以四大件為主。
著名劇目有傳統戲《雙推磨》、《庵堂認母》、《庵堂相會》、《孟麗君》、《珍珠塔》、《雙珠鳳》和現代戲《紅花曲》《海島女民兵》等。
錫劇是一個長于抒情,具有江南水鄉情趣和特色的戲曲劇種,它的唱腔曲調基本上是上下句的板式變化體結構,常在上下句之間插入一段或長或短的清板。主要曲調為簧調,包括老簧調、反宮老旦調以及簧調慢板、中急板、開篇、長三腔、哭腔、說頭板、滾板、行路快板等板式唱腔。20世紀30年代,又吸收了杭州武林班的大陸板,蘇州文書調(由蘇灘和評彈衍變出來的一種說唱曲調)的“玲玲調”,蘇灘和申曲的“迷魂調”與“三角板”,京劇的“高撥子”以及《春調》、《紫竹調》、《九連環》、《繡荷包》等江南民歌小調,使唱腔更加豐富多彩。
錫劇唱腔屬于曲牌板腔綜合體,三大基本調均屬于上下句的板式變化體結構,并常在上下句之間插入一段或長或短的清板。錫劇音樂旋律柔和、流暢、輕快,有男女分腔的顯著特點。
真聲演唱由于無錫、常州地區的山歌、小調均用本嗓演唱,所以錫劇演員也都習慣使用本嗓演唱。
唱腔格式錫劇的唱腔格式是“起平落”。即起板一句,下接清板數句,再接落板一句。
五聲性七聲音階錫劇的音階是在五聲調式的基礎上,在羽宮之間加入變宮或清羽,在角徽之間加入變徽和清角,構成七聲調式的三種音階。這五聲性的三種七聲音階,可構成十五種調式,比純粹的五聲調式表現力更強,色彩更為豐富,情感更為細膩。
男女聲同宮異腔早期錫劇使用“同宮異腔”的方法,即男女唱腔的調高相同,但唱腔旋律不同。這樣既可以發揮男女演員演唱時的最佳音區,又能使演唱的旋律保持一致的旋法和調式特點。
唱詞結構錫劇的唱詞以七字句為主,上下句對偶。雖有一定的押韻規律,但平仄卻不十分講究。另外還有一種較特殊的形式,即“三腳句”,意味上下句字數不對等,有兩句對一句的,也有一句對兩句的。
錫劇的常用念白形式大致有以下幾種:
繞口令一種上韻的念白,多用同韻字編成,可表現角色的利口。戲曲中小旦、小丑偶爾使用。
順口溜一種上韻的念白,有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等。劇中人按需要隨口念,不受板眼限制。
干板一種上板的念白,有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之分。
詩錫劇吟詩一般是前兩句念,后兩句吟,亦或反之。
韻文劇本中常出現的書信、對聯、祭文等,都比較工整、對偶,演員在念詞時需要掌握它們的節奏規律,念出層次,念出重點。
定場詩和定場白在傳統戲曲中,人物上場先要念定場詩,然后自報家門即說定場白。一是為引起觀眾注意,二是交代人物的行為宗旨。定場詩有出場時的“上場詩”,也有下場時的“下場詩”。定場詩有四句的,也有兩句的。
撲燈蛾詞格有五字句、七字句,句數一般是四句,也有六句、八句的。可以一個人物獨念,也可幾個人物分念。撲燈蛾一般在劇中人情緒激動時使用。
叫頭傳統戲曲中一種程式性的念白。一般用在劇中人說話至激動時。
錫劇的伴奏樂器吸收了江南民間器樂曲的伴奏特點,強調長旋律的抒情,因此伴奏樂器以拉弦樂器為主,如正、副二胡,彈撥樂器為輔,如琵琶、三弦等。后來為豐富唱腔的可塑性,又加入了吹管打擊樂器,如碰鈴、竹笛等。一些現代劇目中還加入了低音提琴、小提琴等西方伴奏樂器。
錫劇是江南水鄉民間音樂的特色,柔和抒情,清快悅耳,唱腔曲調基本上是上下句的板式變化體結構,這種板腔體式,可在上下句之間插入一段或長或短的“清板”(近似朗誦),并有男、女分腔的顯著特點。錫劇常用的曲調系統:
1.慢大陸:如《珍珠塔》方卿在花園中,采萍送方卿一錠銀后感慨的唱段:“姑母。你枉為方家骨肉親。不及丫頭小采萍...”就是慢大陸的曲調。
2.中極大陸:如《珍珠塔》方卿和姑夫見面的一段唱。雙推磨開頭何宜度出場唱的‘炮竹聲聲震天響---滿腔怒火高萬丈’的八句就是中極大陸調.
3.快板大陸:激動時唱的.
4.大陸倒板:出場在幕后唱的.
5.大陸緊拉慢唱:如《珍珠塔》跌雪中“姑母私利太氣人,一點沒有骨肉情....”
6.大陸流水如《玉蜻蜓》庵堂認母(周東亮、袁菊芬)唱的“數到這尊長眉仙。歷歷往事在眼前...”
7.新大陸:吃面條里結束用的
8.南方調:結束或者其他地方用的,比較歡樂.
9.反派洪調:反面人物上場唱的如《摘石榴》里“小生名叫那個趙自茂.”
10.三角板:是唱和說的一中。四句中第一和第四為唱,二、三句為道白。
11.慢簧調:如《雙推磨》何宜度唱的“豆漿味道”
12.中極簧調:經常用的
13.簧調開篇:如【拔蘭花】中“春二三月草回芽”。
14.老簧調:如《珍珠塔》中姑母看相的唱“我把你從頭看到腳更下....”如《雙推磨》中推磨時用的也是老簧調。后為紫竹調。
15.簧調流水:如《吃面條》里女唱的“...他啊一到外面就糊涂好樣不學學壞樣...”
16.簧調緊拉慢唱:比較著急和傷痛時唱的。
17.反弓簧調:《梁山泊祝英臺》里“十八相送”和《海霞》里的“線兒長”。 18.長三調:如《摘石榴》里劉金秀上場唱的“悟桐落葉正交秋..”
19.媒婆調:媒婆做媒出場時唱的。
20.行路調:如《雙推磨》何宜度幫蘇小娥挑手時所唱。
21.說頭板如《珍珠塔》中“哭塔”中女腔“一見珠塔痛斷腸....”“說頭板”開頭四句或八句必須轉“哭調”再轉“簧調”。
22.哭調:如《珍珠塔》“跌雪”中男腔哭調“一見珠塔心驚喜,不由方卿淚滔滔”...轉中極簧調“昨日花園錯怪你...”
23.迷混玲:如《嫁媳》中“風卷殘荷正秋天...”
24.玲玲調:如《雙珠鳳》中“枝頭鳥兒”枝頭鳥兒聲嘹亮...
25.太平調:如《雙推磨》中蘇小娥---黃昏敲過一更鼓。房內走出我蘇小娥....
26.搖板:劇本戲里用的很少。而在“幕表戲”里用的很多。
還其他的傳統民間小調,如金陵塔,補缸調,銀鈕絲紫竹調,繡紅苞、四季春調,哭七七。道情調;孟姜女、湘江浪;無錫景、山歌調等等.....
曲調種類
劇的主要曲調為〔簧調〕,后又創造了一些新腔,增加了板式變化,尤其是〔大陸調〕從單一曲調成為變化豐富的腔類。此外,錫劇還吸收了江南的大量傳統民間音樂,改編了〔南方調〕、〔陳調〕、〔新金陵塔調〕、〔柴調〕等。
簧調是江南山歌融合蘇州彈詞曲調發展而成的,旋律優美流暢,長于抒情。有老簧調、簧調慢板、老旦反弓調等十多種板式。
大陸調是錫劇第二主要唱腔,源于武林班的“大鑼板”(也稱“大陸板”),開始僅上下兩句,后仿簧調曲式結構,創造了“清板”。
南方調原為“南方歌劇”的主要唱腔。30年代至40年代,上海一度出現多種類型的“南方歌劇”,主要在游樂場演出。
新中國成立后,音樂工作者與演員密切合作,對錫劇音樂風格進行統一加工,并分清主次,先后改編和創作了多種板式唱腔,“簧調”腔類新創了新簧調、芥菜花調、簧調流水板、反宮簧調等;“大陸調”新創了緊拉慢唱、大陸流水板、二八板、垛板、慢三眼板、新大陸調、弦上調(大陸反宮調)等板式,使它從單一的曲調發展為僅次于“簧調”的另一腔類;“玲玲調”除新創男腔外,也發展了流水板、自由板等板式。此外又吸收江南的民間音樂,改編了〔南方調〕、〔陳調〕、〔新金陵塔調〕、〔柴調〕、〔洪發調〕、〔亂雞啼〕等曲調。
1.表演
錫劇在發展到古裝戲為主后,主要參照京劇的表演程式和藝術手段。部分劇團還聘請京劇和昆劇演員進行輔導,學習京、昆的舞蹈身段、形體動作,向載歌載舞、唱做念打方向發展,但一般仍以“唱”為重點。
2.舞臺美術方面
常錫文戲時期均仿效京劇,采用“守舊”和一桌兩椅。建國后,除部分傳統劇目外,多參照話劇的舞美設計,古裝戲化裝兼用越劇小頭面和京劇大頭面。在采用幕表制時期,有一批常用套語,形成表現各種人物和事物的“賦子”,約四十余篇。
錫劇的角色行當雖有分工,但較粗略,分為幾個發展階段:
對子戲階段,男角稱"上手"(或稱"左口"),女角稱"下手"(或稱"右口")。
小同場時期,角色增多,角色行當已由對子戲的"三小"發展為小生、老生、滑稽(丑)、老旦、花旦五行。
大同場時,進一步分行,小生有"風雅"、"文武"之分,老生有"家庭老生"、"文武老生"、"奸雄老生"之分,滑稽有"潮流滑稽"(演唱時事新聞)、"呆派滑稽"(又稱"冷面",以陰噱見長)之分,老旦有"家庭老旦"、"彩旦"之分,花旦有"青衣悲旦"、"文武花旦"、"閨閣花旦"、"風騷花旦"、"小旦"(又稱"丫頭旦")之分。 各行根據不同角色,又分成各種小行:
小生:分風雅小生、文武小生、反派小生(亦稱"滑稽"小生)。
風雅小生扮演各類青年書生,重唱工,如《珍珠塔》的方卿等。
文武小生扮演各類青年武將,文能唱、武能打,如《五虎平西》的狄青等。
反派小生扮演各類紈绔子弟,唱腔多為大段〔中急板〕,如《何文秀》的張堂等。
老生:分家庭老生、文武老生、奸雄老生。
家庭老生扮演員外、官員一類角色,重唱工,如《珍珠塔》的陳培德等。
文武老生扮演各類將帥,亦要能唱能打,如《換刀殺妻》的李廣等。
奸雄老生扮演各類陰險奸詐的官員,唱念都用虎音,如《五虎平西》的龐吉等。
滑稽:分潮流滑稽、呆派滑稽(亦稱"冷面滑稽")。
潮流滑稽扮演各類詼諧風趣人物,善于演唱當時當地新聞,如《盤陀山燒香》的單寶林等。
呆派滑稽扮演各類呆傻、憨厚人物,善以"陰噱"取勝,如《雙珠鳳》的來富等。
老旦:分家庭老旦、彩旦。
家庭老旦扮演各類心地善良的老年婦女,重唱工,如《珍珠塔》的方楊氏等。
彩旦扮演正直潑辣或虛情假意的中老年婦女,表演上能唱能做,動作靈活,如《何文秀》的楊媽媽等。
花旦,分青衣悲旦、文武花旦、閨閣花旦、風騷花旦、小旦。
青衣悲旦扮演各類端莊穩重的賢妻良母,重唱工,如《鍘美案》的秦香蓮等。
文武花旦扮演各類青年女將帥,要文能唱、武能打,如《三請樊梨花》的樊梨花等。
閨閣花旦扮演各類官家千金或名門閨秀,唱段較為細膩、文靜,如《西廂記》的崔鶯鶯等。 風騷花旦扮演各類風流婦女,唱做都較為放蕩,如《天雨花》的辛含春等。
小旦扮演各類美麗竊窕的少女或聰明伶俐的丫環,唱做都較為活潑,如《玲瓏女》的李翠英等。
錫劇多數班社演員較少,行當一般不齊,演員分工不專。
傳統劇目
錫劇傳統劇目約計有277個,如:《賣餛飩》、《賣桃子》、《賣湯團》、《賣花帶》、《賣草囤》、《摘毛桃》、《摘菜心》、《摘石榴》、《借汗巾》、《借披風》、《借黃糠》、《盤陀山燒香》、《牙痕記》、《燒骨記》、《咬舌記》、《灰闌記》、《藍衫記》、《金環記》、《鯽魚記》、《紅鞋記》、《呂布與貂蟬》、《寶蓮燈》、《紅鬃烈馬》、《武松殺嫂》、《薛剛鬧花燈》、《金玉奴》、《斬經堂》、《昭君出塞》、《陳杏元和番》(《二度梅》)、《隋煬帝看瓊花》、《梁祝》、《碧玉簪》、《火燒紅蓮寺》、《荒江女俠》、《包公案》、《七俠五義》、《血滴子》、《珍珠塔》、《雙珠鳳》、《玉蜻蜓》、《白蛇傳》、《孟麗君》、《孟姜女》、《何文秀》、《楊乃武與小白菜》、《描金鳳》、《啼笑因緣》、《秋海棠》、《槍斃閻瑞生》、《黃慧如與陸根榮》、《苦命的女單幫》、《卜靈望》、《陳阿尖》、《一條黃瓜三扁擔》、《顯應橋》、《庵堂認母》、《庵堂相會》、《雙推磨》、《君臣游苑》、《紅花曲》、《海島女民兵》等。
姚澄、王彬彬、梅蘭珍、王蘭英、汪韻芝、王漢清、倪同芳、楊企雯、吳雅童、薛靜珍、小王彬彬、周東亮、袁夢婭、黃靜慧、潘華、潘佩瓊、張金華
錫劇代表劇目有傳統戲《雙推磨》、《庵堂認母》、《庵堂相會》、《孟麗君》、《珍珠塔》、《雙珠鳳》和現代戲《紅花曲》、《海島女民兵》等
較有影響的劇目為經過整理改編的傳統戲《雙推磨》、《庵堂相會》、《珍珠塔》、《雙珠鳳》、《孟麗君》,創作的現代戲《紅花曲》以及從越劇移植的《庵堂認母》均先后攝制成影片。
此外,尚有《拔蘭花》、《紅樓夢》和現代戲《走上新路》、《紅色的種子》等。
2016年11月6日,由江蘇省錫劇團排演的大型原創錫劇《紫砂夢》在南京紫金大戲院上演。 2018年11月3日,由無錫市錫劇院排演的錫劇《蘩漪》在無錫市人民大會堂舉行專場演出。
2018年12月15日,無錫市惠山區組織創排的大型現代錫劇《好人俞亦斌》在北京市東苑戲樓演出。 2019年3月2日,“雛鳳清聲”——名家傳戲、錫劇優秀青年人才精品展演在無錫大劇院舉辦落幕演出。
錫劇是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其聲腔,還是語言,包括服飾表演等,都具有鮮明的江南地域特色,對于吳文化的研究有著一定的佐證意義。
錫劇起源并長期根植于農村,因而鄉土氣息尤其濃郁,劇目大眾化特質鮮明,無論在思想性、藝術性、文學性、民俗性、觀賞性等方面,都體現了自身特有的價值。
錫劇的產生與發展,在江南地域戲曲中有著相當的典型性,為研究江南戲曲史乃至中國地方戲曲史提供了很好的實證。
錫劇對于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延續文化脈絡,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
傳承現狀
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專門從事戲曲劇本創作的人員已經寥寥無幾,大多數都轉向了電視連續劇的創作。這也成為了制約劇團發展的重要因素。
青年后備演員少。一位演員從進入學校學習錫劇表演到成為主要演員登臺表演,至少需要十年左右的時間,很多青年演員承受不住中途改行,使得錫劇劇團隊伍不穩定,后繼無人。 傳承人物
倪同芳,女,1946年8月出生。2009年5月26日,倪同芳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江蘇省演藝集團錫劇團申報。項目名稱:錫劇。
王蘭英,女,1926年12月出生。2009年5月26日,王蘭英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江蘇省演藝集團錫劇團申報。項目名稱:錫劇。
沈佩華,女,1924年10月出生。2009年5月26日,沈佩華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江蘇省演藝集團錫劇團申報。項目名稱:錫劇。
姚澄,女,1926年11月出生。2009年5月26日,姚澄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江蘇省演藝集團錫劇團申報。項目名稱:錫劇。
吳雅童,男,1919年9月出生。2009年5月26日,吳雅童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江蘇省常州市申報。項目名稱:錫劇。
王根興,男,1940年9月出生。2012年12月20日,王根興入選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江蘇省申報。項目名稱:錫劇。
保護措施
江蘇省演藝集團對老一輩藝術家及代表性劇目的有關資料進行了收集、整理、存檔、出版,增加了對新劇創作、新人培養的投入,通過各種手段加強了宣傳。
常州市全面搜集、整理資料,出版《常州錫劇藝術》一書,并攝制了錫劇名家專題片一部,建立了常州錫劇藝術博物館。 無錫市將錫劇列為重點保護項目,投資建成了錫劇博物館,并舉辦了“周周演錫劇”活動,攝制了電視專題片《百年錫劇》,并將錫劇列入中小學鄉土教材,將資料進行數字化處理,供博物館永久保存、使用。
1954年,在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錫劇《走上新路》獲得劇本一等獎和優秀演出獎。
2017年10月,武進錫劇團原創大型錫劇《玉蘭花開》在第三屆江蘇省文華獎中獲得文華大獎。
2018年4月,錫劇電影《珍珠塔》在第15屆世界民族電影節上獲得最佳音樂電影獎。
2018年8月,“中華頌”全國戲曲邀請展暨深圳羅湖戲曲文化周在深圳羅湖區文化館舉行,常州原創錫劇《半條紅軍被》獲最佳劇目獎,《好人老馬》獲優秀劇目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