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山大龍
駱山大龍是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舞蹈類項目。據說,明代萬歷年間,當地進士楊培庵避雨廟中,遇到一條受懲罰的小白龍。楊培庵心生憐憫,代其向執法的張天師求情,還將小白龍帶回了駱山村,讓其行云播雨,造福百姓。從此,駱山村便有了舞龍的習俗。

駱山大龍龍身長近百米,號稱“江南第一龍”,在溧水、影響遍及高淳等周邊地區。“臘月正月到駱山看龍”成為一種習俗性的大眾文化娛樂活動。舞龍一般在農歷春節期間進行,主要是求神祈福,期盼來年風調雨順。表演程序為起草、給白龍開光、落草儀式。全程民俗特色濃郁。
舞龍主要分為跳珠、跳龍、跳云三部分。跳珠:由掌珠人在前面引導龍首前行。跳龍:因龍身巨大,需分作兩隊交替上陣,輪番表演。其陣式有巨龍擺尾、一字長蛇陣、盤旋陣等。 跳云:由66名8歲至12歲男童表演。他們身著彩衣、彩帽、腳穿繡鞋,手持云板在龍身圍起的空場中表演,分為圖陣和字陣兩種。圖陣有 “雙龍出水”、“滿天星”、“三角形”、“五角形”,字陣有“人口平安”、“天下太平”、“六畜興旺”、“五谷豐登”等字樣,以表達美好的愿望和祝福。舞龍歷史久遠,對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生產、生活方式、文化習俗及民族心理等都具有研究價值。
1945年,抗戰勝利后,駱山村民楊裕發、楊裕才自發組織舞龍,以示慶祝,后一度偃息。改革開放后,駱山村民龍重新恢復舞龍,一直延續到現在。
歷史溯源 編輯本段
駱山大龍起源于明代,已有400多年歷史,是南京市溧水區和鳳鎮駱山村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動之一。駱山大龍龍身巨大,體長將近百米,參與者達五百人之多,號稱“江南第一大龍”,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舞龍的時間一般從臘月二十四開始,一直持續到次年正月十八,一共25天。此時,正值冬季枯水季節,有大片湖灘可以利用,駱山大龍龍身巨大,體長將近百米,參與者達五百人之多,號稱“江南第一大龍”。
駱山大龍興起后,在溧水、高淳等周邊地區產生了重要影響,“臘月正月到駱山看龍”成為一種大眾文化娛樂活動。人們還利用這一機會走親訪友,密切感情,增進交流。屆時,偌大湖灘上旗幟招展,火銃、喇叭聲不斷,兒童打扮得花團錦簇,白色巨龍在湖灘上盤旋,一時人潮涌動,觀者如堵,場面十分壯觀。
表演過程 編輯本段
舞龍主要分為跳珠、跳龍、跳云三部分。跳珠:是由掌珠人在前面引導龍首前行。跳龍:掌珠人手持火紅龍珠,百般引誘挑逗,大龍在掌珠人的引導下,高低起伏跳龍,其陣式有巨龍擺尾、一字長蛇陣、盤旋陣等。跳云:由66名8歲至12歲男童表演。他們身著彩衣、彩帽、腳穿繡鞋,每人分別手持兩塊繪有云彩的云板。他們在龍身圍起的空場中進行表演,分為圖陣和字陣兩種。圖陣有“雙龍出水”、“滿天星”、“三角形”、“五角形”等各種陣式。
制作工藝 編輯本段
駱山大龍的制作工藝相當講究,主要步驟有扎制龍身骨架、糊紙、彩繪等。龍頭高2.3米,寬2.2米,龍身共24節,每節長2.8米,整個大龍體長將近百米。龍頭上還要扎制108將,有桃園三結義的劉、關、張,有楊宗保、穆桂英、樊梨花等民間傳奇的英雄人物。表演時,龍尾處還需接出一截長約10米的粗繩,由十來位精壯后生用力拖拽,以起到平衡的作用,目的是為了防止由于舞龍時因慣性過大而造成龍尾脫手。大龍扎制完成以后,要到臘月二十四起草時再行開光。此外,還需制作龍旗、彩旗、大小燈籠、以及喇叭、馬蹄炮等。第二大類為制作云板和彩繡。云板共66面,用竹篾扎制輪廓,用蠟光紙、金紙及各色彩紙糊制,上面繪有云形圖案。彩繡分為制作頭飾、繡衣及繡花等。
錄入非遺 編輯本段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