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壩大馬燈
東壩大馬燈是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舞蹈類項目,流傳于南京市高淳區東壩鎮。東壩大馬燈起源于唐朝,盛行于明清。經千年之傳承至今,堪稱“江南一絕”。
東壩大馬燈模仿戰馬造型進行的民間舞蹈。東壩大馬燈用竹制“馬架”,外表用絨布制成“馬皮”,并飾以馬鞍、韁繩、銅鈴等,表演起來形神兼備。該項目一般由七匹“馬”組成,表演時扮演三國人物的小演員飛身躍馬出征,在鼓點的指揮下,配以民間器樂,馬隊交替布陣,最后按“天下太平”四字筆畫走陣收場,整個場面非常壯觀。
東壩大馬燈代代相傳,訓練有素。表演時,“麒麟送子”一馬當先,七名少兒扮演三國中的劉備、關羽、張飛、馬超、趙子龍、黃忠及報馬,乘坐七匹戰馬,在旌旗招展、戰鼓雷鳴中策馬揚鞭,疾馳而出,神威氣勢,咄咄逼人。只見那令旗指處,陣法不斷變換。由跑單穿、雙穿、布陣列隊、信馬由韁,到圍陣對敵,七馬昂首長嘯,奮蹄奔騰,儼然疆場馳騁的真馬,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最后以“天下太平”四字列隊收場。
東壩大馬燈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人文價值。它在內容上體現了高淳人民崇尚“忠義”的思想和改天換地的龍馬精神,生動表達了人民群眾對“天下太平”和諧社會的向往。同時,東壩大馬燈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歷史溯源 編輯本段
東壩大馬燈,起源于唐朝,盛行于明清,目前仍在高淳東壩、固城兩地流傳。大馬燈起源于唐朝,盛行于明清,目前仍在高淳東壩、固城兩地流傳。1991年高淳東壩大馬燈在金陵廟會上一舉成名,成為行家和市民稱贊的焦點;93年參加“第三屆中國沈陽國際秧歌節”,獲得最高獎——“金玫瑰獎”;93年底參加廣州第四屆歡樂節受到好評,1994年又赴北京在中央電視臺演出,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獲得了“江南一絕”的美譽。
淳東壩是江南古鎮,文化底蘊深厚。東壩大馬燈起源于唐,盛行于宋。當時東壩商貿繁榮,商賈云集,亦不乏文人雅士。每年農歷三月、五月、七月都有隆重廟會活動。春節、元宵節民間文娛活動更甚。一些儒商認為當地百姓看慣了船帆,而很少見到車馬,于是受漢代“駱駝載樂”的啟發而興起竹制“大馬燈”,在春節、元宵節期間舞玩。由于大馬燈必須有較多固定的人參加,因而以湯姓為主體的東壩村大馬燈應運而生,并不斷傳承和發展,形成世代相傳、百姓喜聞樂見的民間舞蹈。
新中國建立后,高淳縣重視對東壩大馬燈的挖掘、整理工作。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地方政府加強了對東壩大馬燈的保護,在保持原生態的基礎上對音樂、舞美等方面進一步規范。東壩大馬燈1993年在沈陽第三屆國際秧歌節比賽中奪得最高獎——金玫瑰獎,1994年參加中央電視臺“春蘭杯”“春節聯歡晚會頒獎晚會”現場直播演出,2000年參加在寧舉辦的第六屆全國藝術節,2004年參加中國南京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博覽會。近幾年,東壩大馬燈應邀赴上海、廣州、大連等地表演,在全國已有一定的知名度。
舞蹈形式 編輯本段
藝術特征 編輯本段
人文價值 編輯本段
錄入非遺 編輯本段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