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塔
薩迦塔,全稱佛寺薩迦塔,因其純木質亭閣式結構和所處的地理位置,又俗稱應縣木塔。一般認為建于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是廖興宗在其皇后蕭的倡議下同意修建的,蕭出生于潁州,后由田和尚撫養。后于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畢。
薩迦塔是中國現存唯一的純木結構樓閣式寶塔從外觀上看,它有五層六檐事實上,寶塔分為九層,五層開放層和四層黑暗層。2011年,中國文物研究所測量的木塔高度為65.84米,站在四米臺階上,底層直徑30米.27米,在一個平面八邊形里。總重量(不包括兩層塔基)7400多噸,所有木質構件消耗木材3700多立方米。里面有34尊彩色雕像,現存壁畫約304幅.65平方米。共發掘修復了包括佛經在內的遼文物160件、佛教七寶等文物,其中兩件佛牙舍利為重要文物。
薩迦塔不僅是中國最古老最高的木塔,也是2016年被吉尼斯世界紀錄認定的世界最高木塔。意大利托斯卡納的比薩斜塔、法國巴黎的埃菲爾鐵塔也被稱為“世界三大奇塔”
釋迦牟尼塔經受了近千年的雷擊火、風雨、地震、各種天災人禍,比如軍人的死亡,在民國時期損失最大建國以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薩迦塔的相關保護和修繕工作一直在進行中,但修繕難度很大目前塔身傾斜,最佳方案還在研究中。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始建時期
關于薩迦塔建于何時,目前有三種說法。第一種觀點認為它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根據《魏書》和《資治通鑒》的相關記錄。第二種觀點認為,應該建于晉代晚期天府時期(公元936—943年)根據《山西通志·文物志》《應州續志》的相關記錄。第三種觀點是建于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根據文件《山西省志·古建筑志》和《應州志》。其中,前兩種說法缺乏較為具體的證據,而建筑史學家陳明達先生在對建筑風格進行斷代綜合考古實物考察結果綜合文字史料后,基本認定第三種說法更接近真實歷史,是當前的主流說法。
金元時期
按照目前的主流觀點,自遼代清寧初建完成以來。于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加建后,薩迦塔被賦予了拜佛和觀光攀敵的功能。目前可以檢驗的具體增修部分是薩迦塔第四層和第五層的佛像(見右圖層數示意)即第四層正中加悉達多喬達摩,左前方加文殊菩薩,右前方加普賢菩薩,后方加兩尊受危菩薩像。這種結構與塔樓的第二層基本相同,它被稱為“華嚴三圣”布局。第五層增加了伊庇盧什那佛像(也稱大日如來佛)壇城以密宗胎藏世界為中心(也稱大悲曼荼羅)周圍排列著雕像,包括東方寶庫如來、南方像如來一樣盛開、如來在西方的無盡生命、北方鼓聲如來,東南菩薩聲、東北視自己為菩薩、苗方西南部的吉祥男孩、西北方慈氏菩薩。
元大德九年(公元1305年)受山西懷仁地震影響,應縣地區地震烈度達八度以上,但薩迦塔未受太大影響。元延祐七年(公元1320年)時任榮祿大夫、掌管平章政治的阿里波奉命主持一次大規模的修繕。
明清時期
永樂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明太祖朱迪親自率軍入侵韃靼、瓦剌部。當我回到李,我留在益州,參觀了薩迦塔,并寫了書“峻極神工”牌匾上四個字,然后把牌匾掛在頂樓外面。
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明武宗朱厚照游釋迦牟尼,設宴款待,并手書“天下奇觀”牌匾上寫了四個大字,然后把牌匾掛在第二棟高樓外面最后任命太監周善主持修繕工程。
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7月15日,佛像再次粉刷,二樓南側有牌子標題。
萬歷七年(公元1579年)佛宮寺僧明慈向政府和地方士紳民間集資,重建佛宮寺和薩迦塔,使之恢復正常。
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受山西靈丘地震影響,應縣地區地震烈度高達七度左右,但薩迦塔未受太大影響。
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應縣知府張虹主持了薩迦塔內壁畫的重繪和修復工作,并記錄了南平臺南部的石頭。
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應縣知府肖鋼帶頭捐款,在當地士紳和普通民眾的幫助下,對佛殿寺和薩迦塔的其他建筑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工作。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小規模重建。
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周知溫潤主持重建一次,其題名可見于三樓南檐西側。
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當地政府組織了一次大規模的佛像重繪。
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因“兩檐佛坐,香櫞損于暗檐”,曾經重建過它。二十年(公元1894年)在應縣,張功不可沒“重新貼上金神,用佛像裝飾一個大廳”,兩次維修都刻在二樓。
民國時期
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根據馬良先生編的《應縣木塔史話》這一年,美軍發展到山西,與盤踞在此的軍閥閻錫山作戰。大同應縣雁門地區已淪為戰場其中應縣木塔被槍擊200多次,精神創傷極大梁思成先生認為美國的調查顯示,這場戰爭之后,“塔上上下下,被炮彈轟擊了200多下,柱梁欄桿墻檐都被它破壞了”并“炸毀塔頂的云,機械戰警等等”
民國十七年三三三五六年(公元1928年)鑒于兩年前的戰爭破壞,田等人集資修復了受損的欄桿檐和橋臺梁。第二年,張等600多人集資進行進一步修繕,重點修復佛像受損處。二樓西北額橫匾和五樓南口背橫匾記載了這兩次重修。
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遭受了嚴重的人為破壞,當地士紳在建造過程中誤將每層樓外槽的周向斜撐拆除,換上了格子門的泥墻,塔墻內原有的壁畫幾乎全部蒙上了灰塵。
1950年,莫先生隨雁北文物調查團參觀應縣木塔后在報告中寫道: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曾在占領城市負隅頑抗的敵人將其作為觀察和抵抗的據點,塔內磚壘工事至今仍在;前后我被打了四十多槍…僅僅過了1415年,從土墻被拆,改成格子門開始,塔就一直向東北方向傾斜。二樓的柱子最偏向東北。
建國以后
1961年,薩迦塔被定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公元1974-1981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組織實施了一次大規模的維修加固工作,包括增設斜撐、樓板加強、梁柱加箍、外部開槽木構件油飾等。
2007年,它被確認為國家AAAA風景區。
2016年,他獲得了吉尼斯世界紀錄“目前世界上最高的木塔”的認證。吉尼斯世界紀錄在其名字公布后說:應縣木塔是我國古代木結構建筑的杰作這種記錄不僅是中國歷史和智慧的縮影,也是文化和精神的傳承。
建筑結構 編輯本段
整體結構
釋迦塔高65.84米,底徑30.27米,扁八角形,總重(不包括兩層塔基)7400多噸。薩迦塔外表只有五層,但內部結構可以細分為九層;除一層外,以上四層均包括明層和暗層,其中明層為佛寺層,供游人瞻仰;暗層在明層之上,有斜撐覆蓋,不用于人員活動。從結構特點看,開層梁框架抗側風抗震能力較弱,容易變形,所以也叫柔性層;暗層具有很強的整體性,像一個沉重的盒子壓在由佛寺層內外兩圈32根立柱和橫梁組成的架子上,也稱為剛性層。
釋迦牟尼繼承和發展了漢朝、自唐代以來,是具有民族特色的重型建筑,純木結構,耗木約3700立方米廣泛應用于無釘無鉚釘的桶拱結構中。全塔共有54種吊桶,每種吊桶都有一定的組合形式。因而其素有“斗栱博物館”之名
細部結構
薩迦塔各柱之間柱與梁之間的連接是重疊的,沒有連續的受力節點所以只能傳遞重力和摩擦力,不能像現代結構節點那樣傳遞拉力和彎矩,所以不容易變形。這種結構在面臨側風襲擊時,具有一定的自恢復能力。此外,在抵抗地震荷載時,由于地震力是由下向上傳遞的,無論是柱腳還是柱頭都可以在一定范圍內通過變形和滑動產生明顯的隔震效果。此外,除了柱子外,木塔佛殿外槽柱之間還設置了帶斜撐的夾泥墻,形成了抵抗側向力的第二道防線,起到了限制突然大變形,防止破壞性局部傾斜的作用。
薩迦塔第一層為重檐立面,以上四層均為單檐,合為五層六檐一樓南北向開一門,全塔從二樓起設平欄桿,每層設木樓梯。二樓到五樓每層有四個門,都裝了木隔扇。每一層均用內、外兩圈由木柱支撐,其中外圈24根,內圈8根,木柱由斜撐支撐、梁、方與短柱鉤接復合,形成板材連接有序的多梁木框架。薩迦塔六樓八角檐上掛著16個風鈴。由于歷代的修復更換,現存的風鈴多達九種,形狀各異。
斗栱結構
釋迦塔素有“斗栱博物館”名,使用的水桶種類多達54種,每種水桶都有一定的組合形式,有的只起到裝飾作用,有的則可以起到結構作用,會束、坊、柱子形成一個整體,這樣每一層形成一個八角形的中空結構層。水桶在梁柱之間形成縱橫交錯的鋪裝層,不同于釘子的剛性連接方式水桶有效的連接了梁柱,同時在中間形成了彈性緩沖層,可以有效的抵抗地震力。
應縣木塔使用的水桶有兩種:第一種是直接用方木3354單料方或全料方形成各層平座的內槽和平座外檐鋪設的內轉折部分;第二種是由栱、斗、枋、每層斗的外翻部分和每層斗的外檐用平座奶桌等各種結構構件組成。這里鋪的是次角(第二種斗栱結構)一層檐口柱頭鋪裝(第二種斗栱結構)房間南面鋪三層內槽(第一種斗拱結構)為例。
副階轉角鋪作
為向外翻鋪,三跳用杉木制成,二跳與隱棺小棺相連。柱頭越過墻角,跳了兩下頂上,連陰凌凌與那批竹子交叉,接木、撩檐枋。用木頭和鋪路來代替隱蔽。內轉第二跳,上階和異形并排,上承平。
解讀:一直出去跳。甚至連隱藏的順序都是為了一個個雕刻出來的連續性(兩個)的令栱;隱雕是古建筑中常見的一種手法該建筑沒有使用獨立的棺材,而是在墻壁上雕刻了一個緩慢的棺材形狀,兩端仍然使用分散的棺材這種在不使用單獨組件的情況下在其他組件上雕刻一些形狀的做法稱為“隱刻”一個接一個,一個接一個,一個接一個,一個接一個,一個接一個的和小的交叉路口。一種批評竹子逐個作弄的藝術實踐。異形 的藝術實踐quot一對一 quot
翻出來,雙份,雙份,先下、三跳偷心。第一跳直不殺。第二跳,我們用的是重型方,方上用的是木脊檁條。慢車和墻角鋪裝是連在一起的,是隱藏的。在第四跳時,指揮官與方志交叉并接管了木材、撩檐枋。更換木材,鋪好墻角隱蔽。翻出內外雙抄,第二跳,重梁和奶梁相交的地方,整平梁,慢梁與為素梁鋪的轉角相連。胸上有花帽,上半部算,上半部有草胸,壓在下尾上。柱頭縫上常見的泥路使其沉重,柱頭沉重,瓜子藏于上相、慢栱。
解讀:雙份——份,即“跳”,兩跳。偷心3354做跳頭不做橫桿的做法;對中就是鋪一個上面有橫桿的跳頭。戰車的穿越和隱蔽,就是鴛鴦對打,戰車兩端連為兩跳。重車——鋪好跳上去裝瓜子、慢栱、素枋。隱3354在木構件表面,鑿頭輪廓雕刻。
房間南面鋪三層內槽
內外轉都來自桶中心,60度斜拱各跳兩次,下一跳偷心。向外翻,跳上第二重拱門慢拱和轉角鋪成多拱相交,與翼形彈頭相交,上承平整。轉內側跳第二跳讓龔成平平。
解讀:60度斜向黎蒴——和60度水平向黎蒴。兩條縫——,中線有三種解釋、構件本身,縫隙的接縫,這里應該是指構件本身。
建筑布局 編輯本段
總體布局
薩迦塔位于山門和大雄寶殿之間的佛宮寺南北軸線上,用于形成“前塔后殿”之布局。這座塔建在一個四米高的平臺上,由一個基座組成、仰蓮、相輪、圓光、仰月、寶蓋、寶珠組成。
塔的明層現存佛菩薩像24尊(首層1尊、第二層5尊、第三層4尊、第四層5尊、第五層9尊)有8尊力士雕像(全在首層),菩薩奴像2尊(位于第四層)彩塑34尊,頂部為藻井,內槽壁上繪有6尊如來像。底部南北門兩側的墻上,也有天王的畫像、金剛等壁畫。出于保護目的,目前只開放底層。
層次布局
第一層塑像
雕像群一樓以悉達多喬達摩為中心形成,佛像高11米。釋迦牟尼的佛坐在2.13米高的束腹蓮花座,臉型豐滿圓潤。眉毛呈石綠色,眼睛半開,鼻梁挺直,嘴唇上的胡須卷曲,與眉毛顏色一致,下巴如月牙。雙耳耳垂不垂肩,戴耳環螺旋狀的頭發是灰藍色的,發髻里嵌著一個紅色的圓球。雙手手指細長,右手無所畏懼,左手手掌與左膝向上,形成許愿印。大佛面部、手部、腳和裸胸用金裝飾,袍服用彩畫裝飾,上面用浸粉堆金的方法繪制了50多條長約50厘米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龍紋。
此外,釋迦牟尼佛座下,還有八尊力士像,名曰“蓮花臺下八力士”這些力士高1.30米 ~1.40米,表情姿勢不一樣。并讓齊新一起背玫瑰花結。
第二層塑像
第二實層內槽,木方橋臺高 0.46米。蓮花座上坐著一尊佛和兩尊菩薩,另外兩尊菩薩站在佛的周圍。正中大佛高約4.11米,在袈裟和衣服的邊緣,雕刻有18條龍。龍紋長約35厘米,形態各異。第一層佛上龍紋的造型手法區別在于第二層龍紋采用浮雕造型手法;另外,大佛二層的龍紋都分布在大佛袍袖的左側,龍頭朝東,花形浮雕在右側。據考證,“遼關是東還左,御帳是東”好像和契丹人對東方的尊重有關。
左右普賢、文殊如坐而不僵,含蓄生動。兩個菩薩和主佛座是塔內所有樓層中最華麗的,佛座的束腰部分有著強烈而生動的獅象坐騎造型。
第三層塑像
在第三實體層的內凹槽中,有一個木制八角形橋臺,高度為0.57米。橋臺每個八角形立面腰部均勻分布有九根小柱,柱上有雕珠,經考證為真跡。平臺上雕刻有四尊方形佛像,分別是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阿城佛像、寶生佛像、阿彌陀佛像、不空成就佛像,每尊高2.80米左右。這四尊佛像的面部保存完好,外形基本相似。后面有車身燈和頭燈,大概3個.10米,現在只剩下幾個車身淡淡的痕跡。
四尊佛像的腰部s捆有神獸的形狀東邊的住友是八象雕塑,西邊的住友是八鳥雕塑(孔雀)雕塑在南方,寶生佛須彌是八匹馬的雕塑,在北方,佛須彌是八只鳥(大鵬金翅雕)雕塑。
第四層塑像
第四實層內槽,方木橋臺為0.46米。有一個佛,兩個弟子,兩個菩薩,兩個菩薩奴。佛像高約4米,名為盧舍那佛。在它的腰帶上,東南西北各有四只野獸,每只看起來都像獅子四獸無一形似,三獸瞪目張口只有大佛后面的獅子是關著的,主佛發表聲明,莊嚴肅穆。大佛兩側立迦葉、弟子阿難二世雕像,高2米.30米。
文殊、普賢 s兩菩薩一腿垂下坐在獸背蓮花座上,文殊舉起右手、左腳懸空,普賢舉左手、右腳懸掛,左右對稱,坐騎為六齒白象、綠毛獅子的雕像大約是1.30米,長約2.40米,保存完好。兩獸的行走姿態和點綴其間的菩薩奴仆形態也呈現出對稱的趨勢。
第五層塑像
五樓內槽,木方橋臺為0.63米,邊長7米,總面積約 493356平方米,是全塔最大的橋臺。雕塑一佛八菩薩。中間最大的是毗盧舍那大佛(大日如來佛)坐像,高約3米。嘴角微上翹,五獸塑于佛 的座位它們的名字叫勤奮,形狀各不相同。八尊形態各異的菩薩雕像呈八角形環繞中央主位。主佛做了一個智慧拳印,很多金層脫落,遼代風格明顯。八尊菩薩面相、造型大同小異,其中大佛周圍的佛像戴佛冠,其余四尊戴佛冠。
一些學者認為,這個組成反映了密宗佛教的曼陀羅(也稱大悲曼荼羅),也就是按照《佛頂尊勝陀羅尼念誦儀軌法》(中文譯本是唐代不空翻譯的)已建立的毗盧舍那佛和八菩薩“九位”造像系統。其中,毗盧沙那佛居住在中央和南部、北有除障菩薩,藏空菩薩,東有、西邊分別是金剛手菩薩和觀音菩薩(亦稱觀自在菩薩)文殊菩薩和地藏菩薩分別在東南和西南,普賢菩薩和彌勒菩薩分別在東北和西北(亦稱慈氏菩薩)——八大菩薩,西方以觀音菩薩為首,依次圍繞主像順時針排列,以地藏菩薩結束。
塔內壁畫
薩迦塔現存壁畫約304幅.65平米,大部分集中在一樓的內墻上目前相關研究集中在一樓壁畫。其中有遼代真跡,也有經過重繪或遮蓋重繪的,基本保存完好。
其中,有六個佛像 一樓內墻上畫著的恩人據考證,它們是建塔時的真跡,其中有三幅是女性,畫在南門內槽的門檻上。在北門,額頭上有三個男看護,頭戴皇冠、寬袖,左右男性支持者的長袍都是紅色的,還有一個男性支持者 的袍子是白色的,可能本來是紅色的,也可能因為扭曲而變成白色。
文物發現 編輯本段
文革”一開始,塔里的雕像被紅衛兵破壞了。在第一層,大量珍貴文物被帶出悉達多 或被燒毀或丟失,被毀壞的文物數量難以估計。1966年,在佛壇三樓下發現一個別致的銀盒,內有七寶和舍利佛牙,共計35件,由時任木塔管理人的劉德暫時保管。后經考察此乃“文革”該時期幸存下來的為數不多的珍寶之一。1974年1月12日,山西省文化工作委員會委員孟與雁北文物站培養上級“文物調令”首次發現的35件文物登記造冊,移交山西省文化工作委員會收藏研究。
1974年7月28日,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科學研究所和省、地、縣里6名文物工作專業人員在主持齊英濤同志工作時,在檢查佛像破碎情況時,意外發現第四層主像悉達多喬達摩胸背有一個洞。經過簡單的探索,獲得了兩個卷軸。一個是刻字,一個是畫《神農采藥圖》。之后繼續進行深入清理,獲得了一批卷軸文物和刻經、寫經碎片。同年9月,科研人員發現二層主佛像被非法挖掘,被盜文物很快被應縣公安局全部追回。有銀盒半個水晶石1個水晶葫蘆1個水晶珠1顆瑞香科11顆香泥餅17個碎瑪瑙1撮黑木珠1顆黃絹1條舍利佛牙1顆,共36件文物同年11月18日,應縣公安局文物保護所工作人員登塔檢查消防安全工作時,在二樓主佛像腹部意外發現并取得。1977年9月10日,在國家文物局,齊英濤、在李竹君同志的建議下,佛像修復前,有關人員清理了一層喬達摩悉達多 里面很臟。清理出佛經30卷殘卷12卷手抄本4部,后由應縣文物保護研究所暫時收藏。
經過5次發現和清理,共獲得佛經75卷繪畫4幅七寶舍利佛牙68枚殘卷15包手稿4包。1978年7月3日,陜西省雁北地區行政公署文化局耿、吳也拿著上級的文件,登記了四次以后發現的文物,并把它們轉移到箱子里。
1982年第6期《文物》雜志披露應縣遼代文物修復后有160件。具體內容如下:
1)遼刻經47件;
2)寫經、雜抄共30件;
3)刻書與雜刻8件;
4)繪畫、印刷和打印7尊佛像;
5)68件七寶舍利佛牙。所謂佛教七寶,又稱七寶,指的是黃金、銀、琉璃、玻璃(水晶)硨磲(貝類)赤珠和瑪瑙。佛牙、舍利子是指佛像背后的遺跡。應縣木塔二、四個主圖像各一個。它的根部凹槽鑲嵌著遺物。
保護開發 編輯本段
研究修繕歷程
1933年,梁思成先生和中國建筑學會的同事先生參觀了薩迦塔,并與莫先生一起對應縣木塔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和測繪工作,并做了損壞記錄資料比較完整,但因抗戰爆發,手稿受損。2007年,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出版了新發現的中國文物研究所梁思成先生手稿和清華大學資料室保存的部分圖紙、結合草圖和照片,將建筑學會1933年至1935年對木塔的勘測測繪成果以第十卷《梁思成文集》號的形式出版,為木塔的研究保護和修復開了一個高水平的先河。
1957年,文化部文物局批準將應縣木塔的修繕列入下一年度古建筑修繕院的修繕計劃。1966年,陳明達先生正在為學會進行建筑測繪資料和補充調查、在模型制作研究的基礎上,出版了專著《應縣木塔》,為研究中國古代建筑設計開辟了新的路徑,提出了一些保護措施的設想。1973年8月,國家文物局組織以楊廷寶先生為代表的多位專家,對應縣木塔局部傾斜加固進行了討論。
1979年7月,山西省文物局和中國歷史博物館得到國家文物局的專項經費支持,并任命專員“應縣穆塔遼代文物整理組”并委托北京榮寶齋對相關文物進行修復和裝裱。從1978年冬到1981年春,歷時兩年,塔內文物在相當程度上恢復了原貌。為今后這些文物的長期妥善保存創造了條件。
1991年,中國文物研究所(中國遺產研究院)組織北京建筑工程學院(現北京建筑大學)用全套圖紙勘測應縣木塔現狀,然后進行損傷勘測。此后,山西省政府負責組織對應縣木塔的修復,并在其中投入了大量的研究人力和財力支持在此基礎上,以山西省古建筑保護研究所為代表的十余家古建筑研究機構合作完成了一系列調查、測量、研究報告,并提出了一些關于修復和保護的設計方案。
2002年6月,應縣木塔修繕保護工程管理委員會在太原召開論證會,包括7位院士在內的40多位專家參加了會議,會上討論了應縣木塔的整體修繕問題、上部抬升、鋼框架支撐的四種方案及現狀加固。最終上部提升方案得到專家青睞,即整體提升保存完好的上三層樓,對兩層斜柱梁框架進行檢修找正后,將上三層樓降回去。
2004年,山西省文物局綜合多年關于木塔受損的調查資料,公布了《關于應縣木塔修繕保護工程情況的報告》,其中指出,:塔身已經扭曲,荷載不平衡,出現斜壓現象整個塔身向東北方向傾斜65厘米,傾斜角度達到11°左右.3°(意大利比薩斜塔的傾斜角只有3度.99°)鐵塔累計壓縮88 cm,二層外槽以西的北隅立柱相對下沉值20 cm,西南南屏立柱向東北傾斜50 cm等塔下承重部分的構件多處開裂、梁枋折斷、諸如結構性撞擊閃光錯位的危險。2006年4月,有關專家在2002年會議上對抬升校正方案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上部抬升后,檢修后方案能否順利回落到二層,很難確認“應縣木塔提升修復方案鑒定會”在否定的基礎上,國家文物局明確了現階段對應縣木塔保護的監測和研究政策,以及搶險加固的現狀。
2007年底,中國文物研究所被任命為應縣木塔保護研究項目的技術帶頭人。2011年5月,國家文物局在北京召開監測結果匯報會,要求進一步深化木塔監測信息分析研究和木塔現狀安全評估工作在此基礎上,抓緊研究制定有針對性的木塔局部維修加固方案。中國遺產研究院隨即啟動了相應方案的編制工作,并于2012年上報審查。2014年,國家文物局原則同意《應縣木塔嚴重傾斜部位及嚴重殘損構件加固方案》,以圖紙深化實施、實驗建設,以及專家建議、現場暫停等一系列流程。2017年,由太原理工大學中國遺產研究院牽頭、北京交通大學、Xi 建筑和技術大學、重慶大學、北京建筑大學、廈門大學、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對具體實施者的最優相關方案進行了系統研究。
2020年,新華社發表社論《別讓“病歪歪”的應縣木塔在議而不決中倒掉》,敦促修復工作隨后,中國遺產研究院發表長文《峻極神工,永鎮金城——應縣木塔保護回顧與前瞻》予以回應和說明,并展示了最新的研究計劃和措施指導。計劃指出,2030年前,對木塔進行持續的結構監測,開展廣泛深入的基礎研究,全面保存木塔信息,進一步完善嚴重傾斜部位的加固措施,修復受損構件,優化防災預案。在一定時間內消除木塔局部或整體倒塌的風險,以達到長遠目標(即基于深入研究的全面修復)爭取時間。2056年前,以研究理論為基礎,凝聚修繕理念共識,明確整體修繕思路,適當調整斜柱框架,完整修復受損構件,使木塔結構整體恢復到相對健康的狀態,長期保存、傳承。
文保價值
建筑結構的價值,對它的研究可以分析中國歷史上建筑結構的演變過程,了解榫卯結構的具體構造,吸取中國古代減震抗災的建筑智慧。
至于宗教價值,薩迦塔是佛塔,里面有濃厚的佛教元素研究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佛教在中國的發展。藝術價值,薩迦塔中的雕像和壁畫不僅有其宗教意義,還具有藝術美學的研究價值。
此外,浩如煙海的學科眾多多樣,凝結了960多年的各種信息,保存和研究原則上是合理的目前人們看到的薩迦塔是一切價值和信息的載體。文物的價值認知隨著時代而變化。今天不被認可的價值觀及其載體,幾十年后很可能成為常識。
開發項目 編輯本段
2023年2月8日,人民 山西省朔州市應縣政府決定規劃總用地1000畝,總投資21億元,對應縣穆塔旅游風景區進行綜合開發,開發范圍西至迎賓路、東至瑞東北路、北至左沙路、南至舊北街(塔前街東沿線),分為三大板塊:
一是以木塔至凈土寺為軸的旅游文化旅游產品開發板塊。規劃面積600畝,位于總體規劃布局的中心區域,西起迎賓路,東至瑞東北路,北至烈士寶塔和城墻,南100米為木塔至凈土寺的中軸線;主要內容包括:1.宣傳木塔景點,佛像及■牙堂,遼文化、古建文化、佛教文化博物館;2.蕭太后宮和蕭太后禮佛展;3.凈土寺佛教文化設施齊全;4.木塔至凈土寺中軸線將建成旅游景點,并修建真武廟、遼代大戲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示范展廳、應縣民俗文化展示體驗館、解放應縣紅色紀念館、明清縣衙、古代帝王、皇后、首相 ■房子或家廟祠堂;5.印象穆塔情景喜劇表演。
二是以名特產品為主的商圈板塊。規劃占地260畝,位于總規劃布局的南端,以老北街為界(塔前街東沿線)建設包括美食街在內的華北地區特色商貿集散地、商貿城、商住別墅和拆遷戶安置搬遷。
三是以休閑、康養、面向理療的楊康社區板塊。規劃占地140畝,位于總體規劃布局北部區域,南至烈士塔,西至迎賓花園,東至瑞東北路,北至左沙路;主要內容包括養老、康復理療、休閑健身功能基礎設施建設的內容。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