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是位于中國河南省洛陽市的石雕藝術群,占地31.7平方公里,是中國現存最大的、保存最完好的大型皇家石窟寺遺存,也是世界上雕像數量最多的露天石雕藝術博物館現存洞穴2345個,雕像10萬多尊,碑文2800多處,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中國石雕藝術的最高峰”, 居中國四大石窟之首。
龍門原名一闕,其名始于隋朝。龍門石窟建于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歷經北魏、東西魏、北齊、北周至隋、唐、宋代時,造像于北魏(從公元493年到528年)時期進入第一個高潮,這一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洞穴是古陽洞、賓陽中洞、蓮花洞、魏字洞等,唐朝(公元636746年)時期進入第二次高潮,這一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洞穴是千璽寺、賓陽南洞、奉先寺、萬佛洞等。其他時期的雕塑活動很少,大多是在現有洞窟的基礎上增加小龕,有的還比較遜色。從金朝到建國前夕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龍門石窟屢遭破壞、入室盜竊,損失慘重,偶爾修理,不滿意。建國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龍門石窟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各文物保護單位對其進行了研究和修繕、開發保護。1982年,龍門石窟成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正式對外開放,主要景點是千璽寺、古陽洞、看經寺等。
龍門石窟藝術、文化特征多樣,雕塑風格多樣從北魏開始,“秀骨清像、褒衣博帶”中原的風格傳到了唐朝“身材豐滿,臉圓”唐代風格,也是與外來文化融合而產生的雕像、裝飾,如優填王的雕像、佛塔、西域紋樣及服飾。龍門石窟的雕刻刀法是淺平踏步刀法,雕刻技法全面多變,采用淺浮雕、高浮雕、圓雕、線刻、平雕等。北魏和唐代的龍門石窟有著不同的洞穴類型和裝飾特征洞頂多為圓頂,洞底多為馬蹄形方形,唐代多為方形北魏石窟有豐富的裝飾圖案、復雜細致,唐代石窟裝飾趨于簡化、程序化。龍門石窟是中國石窟寺中最大的崖林,書法形式多樣、體法多變、簡約自然,代表作品為龍門二十品、陳摶十字卷碑、此外,中國文人留下的贊美詩比龍門石窟還要多,如白居易 唐朝的s 《修香山寺記》、《龍門銘》北宋時期的宋真宗和趙恒。龍門石窟傳承了中華優秀文化,代表了中國石雕藝術的最高峰,有著重要的歷史、社會、文化、藝術價值。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龍門石窟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11月,龍門石窟《世界遺產名錄》掛牌。2006年1月,龍門石窟被中央文明辦開館、建設部、國家旅游局聯合授予全國文明景區稱號。
2007年5月,龍門石窟被國家旅游局評為中國首批AAAAA景區。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名稱來源
龍門原名一闕,其名始于隋朝。隋仁壽四年(公元604年)十一月,楊迪來到洛陽,登上邙山俯瞰洛陽地形,視地形如龍門,決定建都洛陽。隋唐時期,都城以義闕為南北坐標。伊闕位于京師之南,東西群山之間,猶如一座天然大門,面對東都洛陽城南正門,外接郭城“龍”它象征著封建皇權,于是楊迪給它取名龍門,伊闕改名龍門,沿用至今作為北魏末唐初發掘的一座大型石窟寺的遺存,因位于龍門境內,故稱龍門石窟。
開窟背景
第一次高潮
石窟的挖掘始于印度,3世紀傳入中國-它流行于8世紀,直到16世紀其目的是實踐和崇拜,并尋求心理安慰和救濟石窟上雕刻著賢主的美好理想和向往。
從4世紀到6世紀初(魏晉南北朝時期),戰爭、頻繁的自然災害導致底層人民生活極度艱難。佛教在今世受苦,來世享受幸福的理想占了上風,并指出要開洞天造像、功德的積累可以成佛,這是符合苦難民眾現實的精神需求的佛教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和廣泛的傳播,佛寺佛洞的發掘蔚然成風皇室甚至不惜重金搞石窟寺的發掘,開窟造像進入第一個高潮。
龍門位于北魏京都洛陽城西南,環境幽靜,利于修行。龍門石灰巖軟硬適中,適合挖大洞穴,雕刻佛像要非常用心。北魏遷都洛陽后,佛教中心南移中原,弘揚民族佛教的北魏宣武帝決定將靈巖寺石窟選址在洛陽西南(云岡石窟)為原型,為孝文帝、趙文皇后開鑿賓陽中洞,是為了紀念孝文帝遷都洛陽,推動中國文化改革,促進民族融合的歷史功績。
第二次高潮
唐朝時期,中國社會進入前所未有的繁榮時期,階級矛盾暫時緩和,社會秩序穩定,生產迅速發展,國際交流頻繁,文化藝術進入新階段。在統治階級的倡導下,佛教藝術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讓沉寂了百年的龍門造像熱潮重新燃起。從唐太宗到玄宗初年,龍門的雕刻活動一直比較活躍,這是龍門石窟歷史上的第二次高潮。
營造歷程
龍門地區的石窟始于北魏時期,歷經東西魏、北齊、北周至隋、唐、宋代等朝代繼續修建龍門石窟400余年,為世界之最,主要有兩次大規模的開窟造像活動:第一次是在北魏(從公元493年到528年)年,孝文帝后、宣武帝和孝明皇帝持續了35年,第二次是在唐朝(公元636746年)年,唐太宗后、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四帝,共110年,有兩次石窟高潮,歷時近150年。
北魏至隋
北魏時,龍門隸屬河南省河南縣,是京畿軍事重地北魏遷都洛陽后,由于政治原因,、隨著經濟的變化,社會經歷了短暫的繁榮,在統治階級的倡導下,龍門石窟發展得如火如荼。首先是一批隨孝文帝遷都的王公貴族、高官,在古陽洞祈福,許愿造像,拉開了龍門洞造像的序幕。古陽洞之后,北魏皇室在龍門展開了大規模的開洞造像活動這一時期龍門最具代表性的洞穴是賓陽中洞、蓮花洞、火燒洞、魏字洞、石窟寺、道路洞穴等,這是龍門石窟歷史上的第一次高潮。
北魏以后,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和隋朝,龍門石窟造像很少。北魏末年,雕塑活動逐漸衰落。孝之后,也有造像這一時期由于政治割據斗爭,洞中造像不多,僅在上一代的洞穴中增加了幾個小造像。隋代沒有大型的龍門造像,只開了幾個小龕北朝后期和隋朝是龍門造像的低潮期。
唐至兩宋
唐代龍門隸屬河南省河南縣,龍門兩山巍峨雄偉,至今仍是洛陽軍事交通的要沖。經過南北朝至初唐數百年的發展,佛教雕塑藝術在高宗李治武則天時期達到了成熟階段,達到了龍門石窟的造像規模、題材、技藝,都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龍門石窟造像活動再次進入高潮,石窟造像數量達到了龍門石窟造像總數的三分之二,使得中國石窟寺的造型藝術達到了形神兼備的藝術高峰。這一時期龍門最具代表性的洞穴是龍門西山的千璽寺、賓陽南洞、敬善寺、奉先寺、萬佛洞等;龍門東山有個擊鼓臺、高平郡王洞、闞精寺等,其中最成功的代表作是奉先寺的一大組造像雕塑,它代表和反映了唐代雕塑藝術的最高水平此外,從唐太宗到玄宗初年,龍門的雕刻活動一直比較活躍,安史之亂后,李唐盛衰中唐以后,龍門雕塑幾乎銷聲匿跡,雕塑之風再次歸于沉寂。唐朝以后,由于佛教的衰落,五代、北宋龍門造像已壽終正寢。這一時期雖有零星的龕雕,但外觀臃腫笨重“存其形而失其神”的劣品。
衰落歷程
金朝、元朝頻繁的戰爭逐漸讓龍門石窟冷落,龍門造像和寺廟被毀,由此開始。元代詩人薩蒂西游龍門,寫《龍門記》,最早記載龍門石窟和佛寺被毀。到了明代,龍門更加衰落,只有徐霞客等文人到此游歷。清朝,中州(河南省)文人和當地的紳士,到龍門佛寺、道觀等稍有修茸。乾隆、嘉靖以后,進士方志興盛,從事龍門碑刻的記載、刻錄機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很多人收藏龍門碑刻拓片,如錢大昕 s 《潛研堂金石文跋尾》、王暢 s 《金石萃編》等等。清末,國內外一些學者也紛紛考察龍門,有的從龍門雕刻藝術題材等方面進行考察,有的側重于書法藝術的探討,其中不乏卓有成效的成果,如1870年陸編撰的《洛陽龍門志》,記載了歷史名人關于龍門的事跡、詩文、游記是近代龍門寫的第一部專著,1935年由關柏毅編著,對龍門主要洞窟的名稱有明確的描述、位置、銘文和造像以及毀壞程度都有說明,堪稱圖文并茂的杰作。1906 年,日本伊藤、月本和平子去龍門進行了為期40天的調查月本 的報告發表于《伊闕石刻圖表》25、在26卷上,標題是《東洋學藝雜志》1916年,法國沙碗也曾在此訪問12天其報告發表于《清國內地旅行談》年,首次發表龍門石窟的資料和照片,并將550種碑文翻譯成法文。1926 年,日本人關和長盤大定都曾游覽龍門,并在《北中國考古圖譜》卷二中對龍門石窟作了詳細論述。自晚清以來,學者們對龍門石窟進行了調查、研究和報道使龍門石窟蜚聲海內外,成為舉世矚目的東方藝術瑰寶。清末鴉片戰爭后,龍門石窟進入了災難性的破壞時期。英國、美國等帝國主義的文物大盜接踵而至,與文物奸商勾結,瘋狂掠奪龍門石窟、破壞,雕像被破壞到頭破臂裂,很少有龕完好的。
建國前中華人民共和國解放前夕,龍門石窟經歷了無數的災難和各種自然災害整個石窟遍體鱗傷,滿目瘡痍從整體結構和布局來看,雖然仍保持原有規模,但損失極其慘重,基本無人問津、任人破壞的狀況。
現代建設
19483356年,河南洛陽解放,龍門石窟重歸人民受到人民的保護。洛陽縣人民醫院政府責成龍門鎮完全小學負責龍門石窟的保護和管理。1950年,洛陽縣政府在龍門設立林場,負責造林綠化此后,龍門石窟成為國家重點保護開發對象,龍門文物保護研究所相繼建成、龍門石窟研究院、龍門石窟世界文化遺產公園管理委員會對其進行了研究和保護,并逐步發展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世界文化遺產、中國首批AAAAA級景區與時俱進,龍門石窟于2022年4月15日數字化。
地理環境 編輯本段
位置境域
龍門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南郊,龍門峽谷東西峭壁之間,南北長1公里東山就是香山,海拔371.8m,西山又稱龍門山,海拔307.6m,易水河由南向北,形成龍門峽谷。龍門石窟總面積31.7平方公里,位于東經112° 27'54”北緯34度33分'24”
地形地貌
龍門石窟位于沂水兩岸的象山龍門山上“兩山夾一河”構成了龍門石窟景區的地貌。
氣候
龍門石窟位于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氣候帶。其氣候表現出明顯的季節性、大陸性、多樣性等特征。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冬季寒冷雨雪少,春季干燥多風,夏季炎熱多雨且集中,秋季陽光充足,日照時間長,屬于溫帶季風氣候。
水文
伊河,古稱灤水,發源于伏牛山北麓,在欒川縣萬濤鄉三合村木墩嶺流經嵩縣、宜川縣從龍門進入郊區,再從東北進入偃師縣,沿郊區與偃師的邊界線進入離婁鄉西石壩,在月壇鄉楊舒村進入洛河。全長268公里,流域總面積6100平方公里。其中郊區長17公里,流域面積71平方公里。
地質
龍門石窟的石頭是石灰巖,可以雕刻出不同于北魏遷都前石窟的造型語言特征。北魏遷都前,在北魏都城平城(大同市)開鑿石窟(云岡石窟)云岡石窟位于平城五洲山梧州山地質構造屬于侏羅紀厚層砂巖,巖石性質屬于侏羅紀云岡透鏡狀砂巖巖石成分主要是長石和應時3356上半部分硬,下半部分松雕刻的石窟規模宏大,粗糙,富有想象力。北魏遷都洛陽后,位于龍門石窟,龍門石窟位于龍門峽谷東西兩山峭壁之間,龍門峽谷地質構造屬于寒武紀中期石灰巖、下寒武統紫色,帶灰綠色頁巖和更低、中奧陶世石灰巖,這種石灰巖細膩堅硬,雕刻的石窟細膩逼真,比云岡更精致。
景區布局 編輯本段
龍門石窟景區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中國東北龍門石窟風景區、西北服務區。龍門石窟景區主要由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組成、西北服務區負責為景區游客提供服務。
主要景點 編輯本段
龍門石窟景區主要由西山石窟組成、東山石窟、白園和香山寺是四大景點。
西山石窟
西山石窟位于沂河西岸的龍門山上它們因龍門峽谷西部的石壁而得名它們長1000米,是北魏孝文帝從平城遷都洛陽時建造的。西山石窟群中的主要石窟大多是在北魏和唐代開鑿的,北魏最著名的雕刻佛像大多位于古陽洞、賓陽洞窟、蓮花洞窟;唐代最著名的佛像雕刻大多位于奉先寺的洞穴中、萬佛洞窟、藥方洞窟。
潛溪寺
千璽寺是龍門西山北端的第一個大洞穴,地勢較高、它有九米多寬,近七米深它建于大約1300年前的唐朝初期(650-683年)洞頂的藻井是一朵淺淺的雕花蓮花。主佛是坐在須彌臺上的阿彌陀佛,左邊是大弟子葉佳,右邊是小弟子阿難。兩個弟子旁邊分別是觀音菩薩和大趨勢菩薩。阿彌陀佛與兩邊的二菩薩合稱為西方三圣,即掌管西方極樂世界的三圣,是凈土宗信仰的對象。
賓陽中洞
賓陽中洞是北魏時期具有代表性的洞穴。賓陽中洞為馬蹄形平面,頂部為穹頂,中央雕有雙瓣蓮花寶蓋蓮花被八位女演員和兩位贊助人圍繞著。洞穴的主題是第三個佛,即過去、現在、未來第三佛,主佛是釋迦牟尼。 窟前壁南北兩側,自上而下有四層精美浮雕。第一層是以《支那佛教史跡》故事為主題的浮雕,名為“維摩變”第二層是兩個關于佛的故事。第三層是佛 慈禧太后的地圖。第四層為“十神王”浮雕像。
賓陽南洞
賓陽南洞的洞穴開鑿于北魏,洞內幾尊主要佛像完成于唐初是唐太宗的第四子王太,為其母長孫立功,建立在廢棄北魏的基礎上屬于過渡之作,洞中主佛是阿彌陀佛。
萬佛洞
萬佛洞因洞南北兩側整齊雕刻的15000尊小佛而得名。洞穴為前后室結構,前室為兩力士、后室兩獅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是龍門石窟最完整的洞窟。
萬佛洞是在宮中二等女官姚申彪和內道場智云禪師的主持下開鑿的它完成于公元680年,唐高宗永隆元年。洞頂有一朵美麗的蓮花,四周有碑文:唐朝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姚申彪出任監制,道場內運送禪師塑像一萬五千尊。洞內主佛是阿彌陀佛,坐在雙蓮花座上腰上刻著四個金剛力士,身后有52朵蓮花每朵蓮花都坐在菩薩身上。洞穴南北壁上雕刻有一萬五千尊小佛像,每尊只有四厘米高。在南北墻的底座上刻有六個音樂家。洞的南側有一尊菩薩像,高85厘米,頭部向右傾斜,身體呈人形“S”造型的曲線是龍門石窟唐代眾多菩薩造像的精美范例。
蓮花洞
蓮花洞因洞頂雕有高浮雕的大蓮花而得名,開鑿于北魏時期。在洞的主壁上,有一尊佛和兩個弟子以及兩個菩薩主像是釋迦牟尼的雕像,是釋迦牟尼的游說像,也就是釋迦牟尼出去講學時的像。第二個弟子是淺浮雕,左弟子葉佳深目高鼻,胸骨突兀,抱著張西像個西域苦行僧。
奉先寺
奉先寺,原名魯大佘娜雕像龕,是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一組藝術最精湛的崖形群雕。主佛蓮座北側的銘文叫做“大盧舍那像龕”因隸屬于當時的皇家寺廟奉先寺而得名。
奉先寺有九尊雕像中間的主佛是釋迦牟尼佛盧舍那,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達1.9米,大象龕坐西朝東,東西向深度約38.70米,南北寬約33米.50米。造一尊佛,兩個徒弟,兩個菩薩,兩個天王,兩個大圣,共放九尊在諸菩薩與諸天王之間,還有一尊高約6米的宮女供像,為雙結。
奉先寺九足像后有許多長方形小龕,宋代左右、晉代時,為了保護大象的龕位,人們根據龕位建造了木屋頂式建筑,影響了佛像的通風,加速了佛像的風化,所以后來被拆除。
古陽洞
位于龍門西山南端的古陽洞,開鑿于公元493年,是龍門石窟最早的發掘時間、北魏時期最豐富的大型皇家洞穴。洞的北壁刻有楷書“古陽洞”三個字。
固陽洞是由天然石灰巖洞組成的洞頂無蓮藻井,地面呈馬蹄形。主像是釋迦牟尼,坐在平臺上,觀音菩薩拿著一個花瓶在左邊,菩薩南迦牟尼 右邊是球體。洞內從四壁到洞頂有1000多個大大小小的神龕。墻上的這些龕位,大多是隨孝文帝遷居洛陽的王公貴族、高級將領、洛陽的高級僧侶和地方官員發了誓。壁龕設計精美,圖案雕刻精美,雕像內容豐富。在中國書法史上,渭北書法最具代表性“龍門二十品”他們中的19個人在山洞里。
藥方洞
藥方洞因洞門上刻有許多唐代藥方而得名始建于北魏后期,歷經東魏北齊,初唐時仍有雕刻。洞內雕有五尊佛像,洞門兩側雕有150多種藥方,多為植物、動物和礦物藥。藥方涉及內科、外科、小兒科、五官等涉及的藥材在農村都能找到,既能治療常見病,又能治療疑難雜癥方孔中的方子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石刻方子,在中國醫學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東山石窟
東山石窟位于沂河東岸的香山上,因龍門峽谷東面的石壁而得名主體石像多為唐代出土,主要景點為擂鼓臺、看經寺、四雁洞、二蓮花洞等。
擂鼓臺中洞
擂鼓臺中洞,又稱大灣塢佛洞,是一座武周時期的禪洞洞頂呈穹頂狀,有華麗的蓮藻井雕像是一尊佛和兩尊菩薩主佛是彌勒佛,雙膝下垂坐著墻基上有25尊高浮雕羅漢像,從南墻西開始到北墻西。羅漢群像形成一個半圓形的裝飾帶,所有的羅漢群像上都刻有從《付法藏因緣傳》中摘錄的一段話,介紹了羅漢的生平經歷和特點,許多出版的經書中還夾雜著武周的新詞。
擂鼓臺北洞
古雷臺北洞是龍門石窟中最早最大的密宗造像石窟。古雷的臺北洞是一個平面呈馬蹄形的圓頂,高4米,寬4米.9米,洞頂為蓮藻井,四周有四個飛體,因風化侵蝕不清。洞內三尊坐佛中,東壁主佛為毗盧真納佛,意為太陽,即除暗明,故又稱“大日如來”,像高2.45米,捷佳坐在0.坐在9米高的須彌臺上。北洞前壁南側,雕有八臂觀音像,為1.83米,赤足坐于圓形平臺上,前壁北側雕有四臂十一面觀音像,像高1.9米,赤腳站在圓桌上。
看經寺
由武則天雕刻的堪景寺是龍門東山石窟中最大的洞穴,29尊羅漢保存完好。洞外有一座兩層磚石建筑,門額上的銘文是“看經寺”洞穴為雙室結構,前室巖壁上有數十個小龕主墓室深1170厘米,寬1116厘米,高825厘米,平頂,方形平面,有垂直的墻壁和北面、東、南三壁下部刻有平均身高180 cm的羅漢祖先29人(前壁有11個主體,兩個壁有9個主體)是隋代費長芳于《歷代法寶記》年出版的中國唐代最精美的羅漢群像應該是禪宗挖掘出來的。
四雁洞
四眼洞是盛唐時期的一個中型洞穴。四眼洞平面呈馬蹄形,四壁卷起成頂,洞頂在洞口上方向西向下傾斜,門呈拱形。洞的下部靠近東墻,有一個半圓形的祭壇圣壇西緣下有三層,上有兩層原來的祭壇上可能有雕像。洞頂是一口蓮藻井,四面飛雁環繞,四眼洞名由此而來。佛經中用五百只鵝比喻五百羅漢的故事雕四雁可能是對羅漢的比喻,這是龍門石窟唯一的地方。
二蓮花洞
二蓮花洞由蓮花南北洞組成,是統一規劃的一組、中型雙洞布局基本一致,故稱二連化洞。二蓮花洞開鑿于唐玄宗時期南北兩個洞窟的雕塑和裝飾是一樣的洞頂布滿蓮花圖案,洞內建有一尊佛像、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中間的主佛是阿彌陀佛,手里拿著一個魔印。南洞南北壁弟子與庫薩之間,有一尊后期凸凹雕佛像。
白園
白園,位于洛陽龍門景區東山琵琶峰上,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墓地,占地3萬平方米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百圓公園的主要景點是顧青區、樂天堂、詩廊、墓體區、日本書法廊、道石書店等10余處。顧青區位于兩山之間,有一個白色的水池、聽伊亭、石板橋、松竹和白蓮。世外桃源依山傍水,面朝綠谷,是詩人結交詩友的地方。詩廊里有38根石柱,是國內著名藝術家寫的、草、篆、你可以欣賞白居易和史記中的書法藝術之美。日本書法畫廊是為中日書法交流而建,大部分是當代日本書法家的作品它于2000年3月向公眾開放。墓區位于琵琶峰,有白居易 這個地區有一座古墓、臥石碑、烏頭門,海內外仰慕白居易的賓客和民族。
香山寺
香山寺位于沂河東岸的香山上從建立到現在已經有1500多年了香山寺建于北魏西平元年(公元516年),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Bhabharata,一個來到中國的印度僧侶(日照)葬在這里,為他的遺體重建佛寺。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在洛陽稱帝,建立了武周王朝梁王吳三思邀其出戰,封其為號“香山寺”,并重修該寺。唐大和六年(公元832年)河南白胤巨一捐資67萬元重修香山寺,并題寫《修香山寺記》,使該寺名聲大振。會昌六年(公元846年)白居易死了,葬在香山寺儒滿法師塔旁。
香山寺在宋金時期依然存在,元末廢棄它是在清朝康熙時期重建的乾隆皇帝游覽香山寺時,留下了《香山寺二首》,刻在石碑上這塊石碑立在香山寺的乾隆御碑亭里。
清末民初,香山寺逐漸荒廢1936年,香山寺重建為了慶祝蔣介石 五十歲生日時,廟里建了一座兩層小樓該建筑位于香山寺的東南部,被稱為“蔣宋別墅”
解放后,香山寺多次修繕從2002年底到2003年4月初,歷時100天洛陽市委、市政府和龍門石窟管理局投資600萬元完成了香山寺的修繕,這也是香山寺歷史上的第五次修復。新香山寺借鑒唐代風格,將宋江塔乾隆御碑亭一波塔等作為歷史文物進行修繕、保留、保護。一座新的鐘樓建在原址上、鼓樓、大雄寶殿,翻修天王殿、羅漢殿、步游道等。
藝術文化 編輯本段
藝術
石窟建筑、雕塑和繪畫被稱為石窟藝術。龍門石窟主要有石窟建筑、石刻造像、碑刻題記。洞穴建筑是指洞穴和龕的形狀、窟檐、龕楣、墻上的仿木建筑、浮雕石塔等是承載龍門石窟造像的藝術空間。石雕包括雕塑風格、造像題材、造像類型、雕刻技術等碑刻包括書法藝術和龍門石窟雕塑碑刻。石窟藝術屬于佛教藝術,是我國古代藝術的主流它對社會生活和人們有很大的影響并且保存了豐富的歷史、文化、藝術、佛教等珍貴實物資料在中國美術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書法
龍門石窟是中國石窟寺中最大的摩崖古碑林,碑刻2800余處,書法形式多樣、體法多變、古樸自然,具有很高的書法藝術價值。
龍門二十品
谷陽洞是北魏皇室貴族許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龍門有20件書法珍品,古陽洞有19件,另一件在慈香窯。龍門二十品指的是從北魏選取的二十個不同造像的銘文,記載了佛龕的雕刻時間、人物、目的等,特點是:字型端正大方、氣勢渾厚樸實、在韓立和唐凱之間,以龍門二十品為代表的北魏造像銘文代表了我國北朝書法藝術的水平,在書法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陳摶十字卷碑
陳摶“十字卷碑”是宋代道家哲學家陳摶寫的“田馬人中開龍安”十字卷碑。這座紀念碑高68厘米,長200厘米。這款卷軸平板有兩種格式橫版和豎版。龍門石窟收藏的墨汁,在華山是橫的,豎的。除了上面的十字,碑面上還刻有詩詞、文章三段均為楷書,筆法奔放,蒼勁雄壯,風格獨特。
伊闕佛龕之碑
一闕佛龕的碑,因為第一碑有“伊闕佛龕之碑”六字篆書故名。碑高約3.65米,寬1.9 米。碑文刻于公元641年,唐代貞觀十五年是中國唐代書法家岑本所寫,書法家褚遂良寫丹,故又稱“褚遂良碑”這塊碑是中國迄今為止見到的最大的碑,是褚遂良 唐代的楷書法。碑文約1800字,楷書,內容大致分為宣揚佛教和贊頌文德皇后“盛德”,描述洞穴雕像的情況。
龍門銘碑
龍門碑位于龍門東山坎經寺北側為宋真宗游龍門賜書所刻,北宋大忠祥符四年所刻(公元1011年)三月。此碑與龍門西山褚遂良書寫的伊闕佛龕碑并稱為兩伊雙寶。《龍門銘碑》碑高175厘米,寬144厘米,官書13行,每行25字,共計300余字。借助拓片《金石萃編》等文獻,我們可以看到北宋真宗皇帝對龍門勝景的描寫:高山巍峨,群山蜿蜒” “結成山,融成谷”它是一座堅固的城市,它是一條穿過伊拉克的水形勝多數,靈取之”
乾隆御碑亭
據說是公元1750年九月的一天,乾隆十五年,他去中岳打坐,到洛陽龍門香山寺游玩他寫了一首詩《香山寺二首》以表感激,并命人刻在石碑上,建了一座碑亭,名曰“御碑亭”這兩首詩贊美了香山寺和美麗的易闕風格,在最后一句表達了對白居易的敬仰之情。乾隆碑上的這兩首詩讓我們領略了乾隆皇帝的書法藝術的草書。
白園詩廊區
依山而建的百源詩廊,陳列著白居易的27首詩,精選中國當代著名書法家褚圖南、周而復、陳天然等,用楷、草、隸、行、篆書字體寫的風格各異,很漂亮。
窟型與裝飾
龍門北魏石窟和唐代石窟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北魏石窟的底平面幾乎呈馬蹄形或方形,洞頂接近穹頂唐代石窟多分前室、后室分兩部分,前室進深較短,大部分保存不完整,后室相對完整洞底平面多為方形,洞頂為穹頂,刻有浮雕圖案后室的主墻和兩側墻上刻有雕像。
北魏時期,龍門被廣泛用于裝飾題材在圖案形式上,根據石窟裝飾的需要,形成了各種形式的適用圖案,包括石窟過梁和壁龕過梁的圖案,石窟藻井的圖案,以及頂光和背光的圖案。龍門北魏的裝飾紋樣豐富多樣,繁復細致,精確精致,清新秀麗,古樸大方,充滿了強烈而豐富的裝飾美。
唐代是龍門石窟的鼎盛時期,在石窟裝飾藝術上與北魏有很大不同。石窟的裝飾趨于簡化、程序化的,只在一些洞門上方,對稱地雕刻著兩個飛天,壁龕只有一個尖拱,輪廓是做出來的,沒有任何裝飾雕刻。在唐代的裝飾紋樣中,值得一提的是頭燈和背光燈,尤其是奉先寺魯舍那大佛背后的背光燈,構圖精美,圖案豐富,做工精致,豐富多彩,堪稱唐代裝飾藝術的佳作。然而,其中一些是簡單干凈的表面,只有它們的形狀,沒有裝飾圖案。洞頂的裝飾是程序化的,中央雕著一朵大蓮花,周圍是幾個飛行體構思精巧圖案繁復工整精細古樸典雅富有裝飾趣味的北魏洞頂圖案已經消失,不再重現。
造像風格 編輯本段
龍門石窟的雕塑風格是指在洛陽龍門形成的一種佛教雕塑藝術風格。
中原風格
北魏遷都洛陽后,中國石窟的造型藝術在5世紀末至6世紀初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呈現出劃時代的特征和藝術風格。受南北文化交流的影響,出現了這一時期的龍門石窟造像“秀骨清像”褒衣博帶”薄薄的佛像叫龍門石窟,在中原腹地的北魏都城洛陽西南“中原風格”,是北魏皇家石窟寺的雕塑藝術。
大唐風范
隋唐時期,統一的封建王朝強盛,龍門寺石窟的雕刻藝術精美絕倫、受富人和健美社風尚的影響,雕像造型清新,體態豐滿,臉圓,隆胸細腰,典雅秀麗,達到形神完美的藝術高峰,被稱為“大唐風范”
造像題材
龍門石窟的雕塑主題是佛像、菩薩像、弟子像、天龍八部護法像、佛傳故事像、經變故事像、供養人像、石雕獅子像等。
造像題記
造像銘文,也稱為碑文,是由捐助石窟開放的捐助者在已建成的佛教石窟周圍雕刻的它們是石窟的重要組成部分,上面有捐贈者的名字、籍貫、身份、雕塑的動機和欲望、造像題材、雕塑時代的誓言。龍門石窟有2800多尊造像,約30萬字,年代造像碑刻702處它是中國石窟寺中最大的摩崖古碑林。尊功德之主的身份,有皇室貴族、顯達官吏、寺院僧侶、普通人和外國人。
佛教造像宗派
凈土宗(潛溪寺、賓陽北洞、萬佛洞、凈土堂等)禪宗(看經寺、擂鼓臺中洞)華嚴宗(大盧舍那像龕)法相宗(優填王造像)和密宗(擂鼓臺北洞)造像,還有三階所教的地藏菩薩造像,顯示的是初唐時期的龍門、佛教在盛唐的中心地位為佛教宗派的歷史研究提供了寶貴的材料。
文化融合造像、裝飾
龍門石窟的佛教造像藝術不僅體現了中國、除了世俗之風,還有北魏到唐朝的洋人、外國人制作的雕像也有反映西方文化或受其影響的裝飾圖案。這些都是中西交流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反映,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藝術、社會價值。
雕刻技法 編輯本段
北魏云岡石窟的雕刻刀法是直刀法,雕刻技法多為圓雕、救濟是主要方法北魏遷都洛陽后,龍門石窟的雕刻刀法改為淺平步刀法,雕刻技法更加全面,采用淺浮雕、高浮雕、圓雕、線刻、雕刻技術,如平雕,有線條輔助其中以線條和浮雕雕刻最為精美,如谷陽洞北墻東側的比丘惠城雕像龕,以淺平步刀法裝飾、人物周圍的裝飾圖案刻畫得很精美、惟妙惟肖。由于龍門石窟的雕刻技術在北魏晚期已經接近完美,所以唐代的雕刻技術繼續被使用。
詩詞
龍門因其美麗的風景而被稱為洛陽“八景”之首,“龍門山色”洛陽美麗的風景使許多在洛陽生活或旅行的文人在這里留下了贊美詩。唐代的龍門,風景秀麗,佛寺眾多是洛陽的佛寺景點,是文人墨客、名僧大德聚于此。登上游龍門留下詩詞的文人無數,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韓愈、韋應物、劉禹錫、元稹、孟浩然等人都有游龍門的詩。龍門石窟造像在北宋已告一段落,但仍是佛教圣地,也是羅鐘中游的宴飲場所,有文學士、許多著名的部長都來參加這個聚會,比如呂蒙正、司馬光、文彥博、歐陽修等人曾在此誦經。南宋時,龍門屬金仲景金昌府洛陽縣管轄,學者詩人張子玉來此訪勝、元好問、徐好問等。
開發保護 編輯本段
龍門石窟的開發與保護存在諸多問題,主要分為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
自人民銀行成立以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龍門石窟的修復和保護從未停止。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龍門石窟成為國家重點開發保護對象,中央文化部撥款進行修繕河南省洛陽市政府部門先后成立了龍門文物保護所保護組、龍門石窟研究院龍門石窟世界文化遺產公園管理委員會等機構對其進行修繕、保護、研究。上世紀80年代,龍門景區成為國家重點景區,隨后景區進行了修繕,龍門石窟景區的基本觀光設施也逐漸完善。
1997年-2000年,為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對龍門石窟景區外圍進行了大規模的環境綜合治理,成效顯著,2000年11月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2002年3月,龍門石窟研究院成立,實現了景區集中統一管理針對自然因素造成的問題,龍門石窟研究院加強了景區的日常維護,做好基礎保護,在保護區內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監測系統,對石窟環境進行了透徹的分析、石窟病害、森林防火、防洪、石窟安全等 103356個方面的監測,開展國際合作,整合保護力量,提高保護能力。針對人為因素造成的問題,龍門石窟研究院對不當開發進行了環境整治,拆除了不當建筑、工廠,退耕還林,徹底解決了環境問題。針對保護問題,建立了石窟全天候監控系統,檢測不文明行為,對景區日參觀人數實行有限預約制,盡最大努力保護文物。針對人才問題,一方面提高現有人才的專業水平,另一方面培養、引進專業人才,多管齊下,實現景區可持續發展。
2011年-2017年,龍門石窟景區相繼建成東北、西北兩大服務區,旅游設施不斷完善,景區服務能力提升。2019年8月,龍門石窟景區在全國AAAAA級景區中率先實現5G信號全覆蓋,建成5G數字化綜合管理平臺,實現管理調度、旅游服務、客流監測、智慧導覽“一張屏”管控。
石窟保護
龍門石窟研究院對龍門石窟進行了一系列的保護工程,包括保護工程、保護工程、日常維護和石窟監控等。
數字游覽
2020年9月,龍門石窟景區由華為聯合實施“河圖龍門”行動計劃,在“AR導航導引”AI解釋3D識別”高清資源的數字化展示”等方面,構建“游客場景體驗、大型文物展示、故建遺址虛擬展、考古現場復原”如多場景虛擬展示平臺,大大提升旅游體驗。
數字復原
2022年4月15日,龍門石窟研究院啟動“云上龍門”小程序,實現龍門石窟數字化,可以在線漫游龍門石窟景區,還可以欣賞部分石窟修復前后的面貌,欣賞百年光影,如蓮花洞萬佛洞等。
數字龍門是基于龍門石窟深厚的學術研究、融合了文化和現代技術的數字工程不僅可以實現高精度、永久性、科學保存石窟資源有助于文物保護研究和虛擬修復、增強現實、人工智能等方法和手段,以多種方式再現洞穴造像的宏偉和精美。
國際合作 編輯本段
舉辦龍門石窟國際研討會
2004年8月,龍門石窟研究院舉行50周年慶典暨2004年龍門石窟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由韓國傳來、德國、意大利、美國、日本、新加坡、巴基斯坦等12個國家和地區的35位專家學者,以及國內相關研究機構的110多位專家學者齊聚龍門,共同探討龍門石窟文物保護問題、龍門石窟考古、佛教史、佛教藝術等方面進行了討論,并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龍門石窟國際研討會對龍門石窟的保護、研究等工作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促進了龍門石窟的保護、研究、管理等事業的深入發展。
舉辦國內外展覽
龍門石窟景區配圖、照片、拓本、復制品和原始文物等,并積極舉辦或參加國內外展覽。
國際保護
聯合國教育、中國和日本政府聯合進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龍門石窟保護修復項目”,龍門石窟遷西寺、通過實驗保護了皇甫公洞和鹿洞三個石窟,并對龍門石窟的地形進行了研究、地質調查、測繪、對石窟環境的保護和修復以及對石窟病害的觀察進行了研究,并形成了一門科學、系統、完整的基礎調查數據。
2004年中國、意意合作實施龍門石窟“雙窯洞”保護修復工程在中意兩國文物保護專家的共同指導下,采用國際先進的保護修復理念和技術方法,對雙洞進行了一系列完整的修復程序,從而污染了雙洞的油煙、巖體脫落、地表風化等病害進行了治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這些經驗對龍門石窟的修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價值影響 編輯本段
龍門石窟傳承了中華優秀文化,龍門地區的石窟和佛龕展現了北魏晚期至唐代的中國(公元493年—公元907年)期間,最具規模、最杰出的雕塑藝術,這些詳細描述佛教中宗教主題的藝術作品,代表了中國石雕藝術的最高峰,被世界稱為中國石雕藝術博物館。龍門石窟以大量實物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諸多領域的發展變化,為中國石窟的創新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龍門石窟的藝術風格直接影響了中國和亞洲的寺廟石窟雕塑藝術,使之成為世界上國際化水平最高的。以龍門石窟為中心,周圍分布著數百個大大小小的洞穴群,如河南的鞏縣石窟寺、陜縣溫塘石窟、北魏晚期莫高窟頂上的飛天,都具有龍門石窟的藝術風格此外,推崇唐朝風格的日本人圣武天皇,曾上書模仿龍門石窟奉先寺大盧舍那佛像,在奈良東大寺鑄造了一尊高約15米的金銅盧舍那佛像。龍門石窟不僅是研究歷史的證據,也是不同時代的證據、不同書法風格的原作是為了研究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宗教、地理、姓氏、民俗、書法藝術、中外醫藥文化交流提供了寶貴的信息,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社會、文化、藝術價值。
重要事件 編輯本段
1961年,國務院公布了龍門石窟、白源是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2年,龍門景區被公布為中國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2000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龍門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龍門石窟成為河南省首批世界文化遺產。
2006年1月,龍門石窟被中央文明辦批準、建設部、由國家旅游局聯合授予“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
2007年5月,被國家旅游局評為中國首批AAAAA級旅游景區。
2002年8月25日,龍門石窟入選第二批全國夜文化和旅游消費聚集區。
2022年10月,“龍門石窟智慧旅游數字雙平臺項目”入選 個文化旅游數字化創新實踐優秀案例。
2023年,龍門石窟入選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發布的2023年世界旅游目的地推薦名單。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