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經寺
石經寺是中國四川省的一座古寺它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龍泉山脈中段東麓的天成山是川西五大佛教叢林之一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創始人就位于這里,由第一個密宗道場在直漢地區。
石經寺歷史悠久,至今已有1700多年。石經寺始建于東漢末年,原名“靈音寺”明朝時,和尚初山大師駐扎在Xi 安應蜀王游助之邀初山大師曾在此參禪,靈隱寺因此而聞名,于是初山大師將該寺改名為“天成寺”,意為沐浴天恩。但該寺在明末毀于戰火,一度荒廢。直到清朝乾隆年間,峨眉山胡夫寺法師來到天成寺集資,修繕寺廟。建州道士宋思仁有感而發,將一尊《金剛經》石雕贈予,成為鎮寺之寶因此,徐嵐大師將天成寺改名為“石經寺”
石經寺歷經風雨,歷經多次修繕,形成了今天 的建筑規模。1981年,石經寺被成都市人民政府批準作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并于2014年升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在是成都著名的旅游景點。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石經寺始建于東漢末年,相傳為柳巖、由劉章父子所建,為私宅。三國時期,趙子龍繼承了這一產業。蜀漢死后,這座房子被當地人改建為寺廟,命名為靈隱寺。正殿建于初唐,宋代維修。明朝時,和尚初山大師駐扎在Xi 安應蜀王之邀蜀王對初山大師以禮相待,并加錢修繕寺廟,使大雄寶殿等建筑富麗堂皇初山將寺廟的名字改為天成寺,意思是沐浴在天堂的恩典中。當楚山大師駐扎在Xi時安,曾是此寺的鼎盛時期,但寺毀于明末戰亂,一度荒廢。直到清朝乾隆年間,峨眉山胡夫寺法師來到天成寺集資,修繕寺廟。建州道士宋思仁參觀后贈送了一尊《金剛經》的石刻,徐嵐大師將天成寺改名為石經寺。
建筑布局 編輯本段
石經寺坐西朝東,建筑均依山勢自東向西拔地而起,占地220余畝。寺廟建筑總面積為6684.01平方米。建筑布局錯落有致,密度適宜。
寺廟的主要建筑是阿育王柱、山門殿、天王殿、祖師殿、大雄寶殿、觀音閣、主廳和其他主要大廳和客房、五觀堂等偏殿。醫院里也種了桂花樹、銀杏、松柏、楠木等名貴樹木。寺院樹木森森、郁郁蔥蔥,亭臺樓閣環繞。
主要景點 編輯本段
大雄寶殿
石經寺中大雄寶殿是主殿,是整個寺廟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人早晚修行的地方。大雄寶殿是一座木質大殿,保存于唐代,雄偉壯觀。大廳裝飾著精美的彩繪藻井和鏤空雕花門窗。我們的老師釋迦牟尼的佛像供奉在寺廟里。
金鐘樓
金鐘塔占地約100平方米,共三層。其中一二層為僧寮,三層為巨型金鐘,因此得名金鐘塔。金鐘塔高大宏偉,紅墻佛塔閣樓欄桿窗戶雕刻精美,雕刻有巨大的梁柱。石經寺的和尚每天早上5.30在這里敲響晨鐘,開始365天不間斷的日常活動。
天王殿
天王廟又稱彌勒佛廟,是石經寺中第一座重要的寺廟,占地約60平方米。大殿正中有一尊彌勒佛像,左右各有四尊天王像,背面有一尊韋陀天尊像,故名。
國王廟門口有幾個蒲團供人跪拜,桌上放著香燭第一次免費提供三支香。前后可以跪拜,還有一個和尚 往里走、會議室等。院中有大香爐、蠟臺、蒲團很受歡迎,香不會滅。
阿育王柱
阿育王柱矗立在山門前。柱子頂端是四只虎視眈眈的雄性、對面獅子,柱外側雕有精美圖案,內側刻有名家所寫對聯“管濤 法舟諸天應化為三界,諸事一千度。前世今生來世,對錯都是因果;欲望,欲望,欲望,欲望,欲望,欲望,欲望,欲望,欲望。山含祖意,日夜默默表演妙法,廣傳十方;明月封禪心,眾生思念佛 這是令人鼓舞的。
觀音閣
觀音閣曾經被毀,石經寺花了三年時間重建觀音閣,使其煥然一新。觀音閣供奉著川西特有的烏木雕刻而成的千手觀音佛像,外觀古樸典雅、莊嚴肅穆,匯集了漢傳佛教觀音像和藏傳佛教觀音像的主要特征,具有很高的藝術和文化價值。是石經寺鎮寺之寶之一。
大師殿
宗喀巴大師館建于1991年建筑宏偉,分上下兩層。一樓供奉著大師的銅像,左右兩側分別是大師的弟子賈草杰和柯的銅像。二樓是藏經閣,中間供奉著一尊從緬甸請來的玉佛。大廳兩側掛著八大理論家唐卡的畫像,既有藏族唐卡傳統工藝,又有中國唐卡特色。屋頂兩端,魚獨占,檐上雕白象、青獅、蜷龍。
古樹
石經寺金碧輝煌的大殿之外,最吸引人的應該是寺內的古樹。相傳大雄寶殿前的樹是后周咸德年間種植的,而北側的兩棵銀杏樹是唐代貞觀年間種植的所有的古樹都有幾千年的歷史了經林業部門鑒定,三棵古樹均為人工種植,至今枝繁葉茂。
文化活動 編輯本段
拜肉身是指用拜楚山大師'香泥壘塑'的肉身。民國時期,石經寺的潮汕節日每年都吸引大批香客前來潮汕節日的持續時間是在農歷冬季月的第14天打開山門,在農歷三月的第3天關閉山門。打開山門指的是在祖先 的洞穴來展示祖先 顯然,關閉山門是相反的。在香火儀式期間,整個寺廟將被香火覆蓋。冬月十四是菩薩的創始人(即楚山法師)生日那天,最熱鬧。朝圣者會要求金匠用一層非常薄的金箔將佛像裱起來,交給朝圣者“金晃晃”的感覺。人們向菩薩許愿、燒香每年能達到幾千人的規模。后來,由于某種原因,初山 的尸體被毀了。但每年的初一到十五,到石經寺燒香許愿已經成為成都人幾百年來的傳統習俗。
賞石經
賞石經指《金剛經》在寺廟觀賞石雕。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建州牧羊人宋思仁選了安徽歙縣的硯臺之石,叫工匠封了一件《金剛經》的石雕,贈送給石井寺,共32件,成為鎮寺之寶。人們來到石經寺總是仔細觀看。但是原石雕刻只剩下一塊,就是二十八號石碑,其余的都不知什么原因損壞了、遺失。我們現在看到的其他石經都是后來抄來補充的。
品禪茶
在石經寺中品茶、喝茶也是寺廟里最受歡迎的活動之一。禪茶的特點主要在于環境、水質、泡茶的過程和禪機的對抗。石經寺天王殿和大雄寶殿之間有兩口井,被稱為龍泉山龍脈的龍眼。兩口井左邊的味道甜,右邊的味道涼,很奇怪。僧人們稱它們為“龍眼陰陽井”,香客們很樂意打電話“龍眼鴛鴦井”用這種井水泡茶,茶香特別濃,更增添了烹茶談禪的韻味。
石經寺禪茶是佛教中的一種茶道,佛教品茶是一門高雅的藝術。茶道的程序很多,分為禮和佛、凈手、焚香、備器、放鹽、置料、投茶、煮茶、分茶、敬茶、聞茶、吃茶、謝茶等。如果主人和客人之間有猜測,可能是“煮茶夜坐共談禪”
開發保護 編輯本段
1981年,石經寺被成都市人民政府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美國政府。
2014年,石經寺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22年,因石經寺大雄寶殿柱基偏斜,、白蟻蟲蛀、后屋檐塌陷、為確保文物安全,四川省政府向社會購買了供應商,對大雄寶殿進行保護維修。
相關文化 編輯本段
宗教文化
禪師初山去世后,他的弟子們聚集在一起展示他的一生、說法、詩句、傳法、問答、法語等,整理成《楚山紹琦禪師語錄》十卷流傳后世,成為禪宗的珍貴典籍,清晰地呈現了明代四川佛教的歷史狀況,填補了明代四川乃至中國佛教史的空白,也將對后世佛教產生深遠影響。
文學作品
明代大學者趙貞吉在石經寺過夜時寫下了《題楚山和尚石經寺》:有數百個冷泉和數千棵樹,它 ■半天凝紫夜啼東。道人三界游,閉關封還來得及。
歷史人物
楚山紹琦禪師(1404—1473年),俗名雷,字真幻,與明成祖永樂二年生(1404年)生于唐安(今屬四川成都),祖籍湖北。初山少奇禪法師應蜀王游助之邀來到天成寺,在此參禪弘法,創立了著名的天成寺少奇禪派,使天成寺成為川西五大名林之一。楚山法師推動'參究念佛'禪修之道在中國禪宗思想史和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留下了《楚山紹琦禪師語錄》三卷書和死去的尸體。它有200多個信徒。這一法律脈絡一直延續到民國和新中國成立。初山禪師69歲坐下,他的弟子跟隨老師 遺囑和使用'香泥壘塑'后來供奉在祖洞里。
重要事件 編輯本段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