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鼓樓
侗族鼓樓是侗族特有的傳統(tǒng)木結構建筑。又名百、亮亭、公棚、長樓、街棚、務樓、堂韶。分布于湖南、貴州、廣西、湖北等地的侗族聚居區(qū)。
董鼓樓起源于何時不得而知。根據明代史料中對董鼓樓的描述,當時已有完整的董鼓樓,現存的董鼓樓大多建于清代中后期,為侗族村舍之最、最美,風水最好,最有利于人的分布。董鼓樓是用杉木和數千塊木料制作而成,只用交錯榫卯結構固定,不用釘鉚。董鼓樓是一座帶斗的木結構建筑,由、中、下三部分組成。上部多為歇山頂、攢尖頂式樓首;中間部分是一個多檐結構,侗族的雕塑、繪畫藝術表現出來了;下部是由承重結構柱網組成的方形透氣空間。侗族人民在侗族鼓樓里簽訂并執(zhí)行協(xié)議、安排重大經濟活動、進行歷史傳承、傳授生產和生活經驗;侗族鼓樓也是侗族人民玩樂的地方;在戰(zhàn)爭時期,東鼓樓還可以作為一個指揮和運作中心和后勤供應中心。
侗族鼓樓是侗族建筑藝術的典型代表,也是體現高度藝術性的古建筑。侗族鼓樓融合了漢族的木結構技術和侗族的建筑傳統(tǒng)的干欄桿房屋,創(chuàng)造了一個獨特的建筑體系。結構技術和造型藝術都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美學意義。2008年,“侗族木結構建筑施工技術”鼓樓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是侗族木構建筑的杰出代表。侗族鼓樓是侗族的象征,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民俗、建筑、藝術等領域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董鼓樓起源于何時不得而知。明朝《玉屏縣志》: “南明樓即鼓樓,建于明朝永樂年間。《源州廳志·藝文志》年: “舊鼓樓的城市治理,創(chuàng)建于弘治年間,規(guī)模宏大,現已傾斜多時。因此,在明朝,“鼓樓”完整的形式在侗族地區(qū)已經出現,現存的侗族鼓樓大多建于清代中后期。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東鼓樓的發(fā)展演變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期是嵌套形式,第二期是民居形式,第三期是現代鼓樓形式。在原始時代,為了抵御外敵入侵,侗族人在部落或村落旁搭起簡易草棚,一般以一棵大樹或一根木桿為柱,上面墊上草墊、腳手架,作為一個了望,是一個木制的巢。隨著人口的增加,一木巢發(fā)展成了多木巢,也就是用很多樹或者木桿做柱子,然后把盤子放在上面、搭棚。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侗族人把巢穴搬到地上,在地上豎起四根柱子,然后在四根柱子上鉆孔使之固定成長方形或正方形,再在四周放上木板,蓋上茅草或瓦片,這就是民居的形式。后來,這種鼓樓逐漸演變成定型、結構、表現侗族特色的現代繪畫鼓樓。
名稱由來
按照當地侗族人民的習俗的居民區(qū),董在各個地方的鼓樓有許多名稱: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的車寨地區(qū)叫侗族鼓樓“百” “百”,即堆壘之意。傳說很久以前,官兵們經常到侗族村寨燒殺搶掠,弄得侗族人民寢食難安,夜不能寐。于是,他們用木頭和石頭在村子旁邊或村子里地勢較高的地方建造了一個瞭望臺來偵察敵人。
此后逐漸轉化為今天的鼓樓形式;廣西臨西三江臨南寨一帶分別稱為東鼓樓“亮亭”和“公棚” “亮亭”中的“亮”在侗語里為美麗、漂亮、能干之意,故“亮亭”有“青年亭”之說。此后,“亮亭”它逐漸演變成今天的 南“鼓樓”公棚”,即由公眾建造的建筑物;龍勝平等鄉(xiāng)龍坪、平 岙一帶叫董鼓樓“長樓”即長者之樓。在古代,侗族村寨的老人通常在閑暇時在戶外聊天和下棋,但每當下雨時,他們就不能這樣做了。于是,老人們在匡坪蓋了一座簡易的木屋,用來遮風擋雨因為這棟樓是村里的老人建的,所以叫它“長者之樓”。
樂江鄉(xiāng)石京、時嘉地區(qū)被稱為董鼓樓“街棚” “街棚”寨子外棚子的含義。侗族人在還處于原始社會的社會階段時,就在自己居住的高地搭起一個小草棚,防止野獸的襲擊。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侗族人民在稻草棚里建造房屋,后來演變成了今天的 南“鼓樓”為了紀念它的原意,侗族人仍稱它為“街棚”
平等、廣南地區(qū)叫東鼓樓“務樓”堂韶” “務樓”在侗語里,就是高處的意思,就是站在高處的建筑。 “堂韶”侗語的發(fā)音和漢語是一樣的,區(qū)別在于侗語的發(fā)音“堂”意為“這個地方”, “韶”意為“個個都有發(fā)言權”整個詞的意思就在這個地方(鼓樓)大家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和舉行一切有益活動的權利。
隨著與外界的交流,侗族人民與漢族人民有了接觸,這影響了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習俗久而久之,董人引用漢人的稱謂為“鼓樓”。
地理分布 編輯本段
在古代,侗族鼓樓廣泛分布于侗族地區(qū)。有侗族人民居住的地方,就一定有侗族鼓樓。如今,從最北的湖北利川到最南的廣西融水,從最東的湖南城步到最西的貴州鎮(zhèn)遠,都保留著這座古老的侗族標志性建筑,呈現出南密北疏的格局。
湖南的侗族鼓樓主要分布在湘西南部的通道里、新晃、芷江侗族自治縣和城步苗族自治縣有200多條通道,其余縣不到10條;
貴州侗族鼓樓主要分布在黔東南黎平、從江、榕江、錦屏、玉屏、鎮(zhèn)遠、凱里、萬山等地包括黎平有近200席,從江40余席,榕江20余席,其他都在10席以下;
廣西的侗族鼓樓主要分布在桂北三江侗族自治縣、龍勝各族自治縣、融水苗族自治縣等地,包括三江、龍勝席100多個,融水席不到10個;湖北的侗族鼓樓主要分布在鄂西南的恩施、利川、宣恩等地,共十余處。
建筑特點 編輯本段
外觀形制
東鼓樓的外坡一般比較平緩,有八個坡度、六面坡、四面坡式樣;樓層多為奇數,從三層到十九層甚至更多。無論大小,鼓樓都是由、中、下三部分組成。上部為樓首,呈“半開傘”造型。其形狀有歇山頂、懸山頂、在三種金字塔式屋頂中,斜頂山和金字塔式屋頂最為常見,懸山式僅被少數具有矩形樹干柱的小鼓樓采用;中間部分是一個多檐結構,侗族的雕塑、繪畫藝術表現為屋檐全部上翹,雕刻動物。屋檐上畫有龍鳳鳥獸、古今人物、花卉植物魚類昆蟲和侗族s生活風俗畫。根據鼓樓的角樓和重檐數量的設置,中央部分設有相應的、逐層收縮的結構襯柱;下部為承重結構柱網組成的方形透氣空間,高度一般為5-6m,是活動的主要場所。下部周圍有十二根襯柱,也用木枋與主柱連接,形成堅固穩(wěn)定的結構整體。
裝飾藝術
東鼓樓經常用繪畫和雕塑裝飾。鼓樓的畫,大多畫在每層樓的屋檐上,畫在樓內的橫梁上畫的主題是花鳥魚和昆蟲、飛禽走獸、日月星辰、民情風俗、勞動場景之類的,一般用紅色、黃、綠、藍等顏色繪成。雕塑裝飾主要在建筑各層的翼角、頂層屋脊、檐下、門枋上。比如各屋檐吊柱下的裝飾,多為鼓形、圓形、錐形和其他幾何形狀來裝飾;樓角多附以龍鳳、鳥魚、人物、武士等雕塑;屋檐上雕刻著各種飛禽走獸的光紋;窗欞精致對稱、變化多樣的圖案。
空間結構
侗族鼓樓是一個木制結構,有一個貫穿的桶鼓樓多以四根粗大的杉木為主要承重柱,從地面直抵樓頂,主要承重柱之間用檁條連接起來,形成高聳的一座“井”鋸齒形結構,這四個主要承重柱是“內環(huán)柱”內環(huán)柱周圍,八根或十二根檐柱用檁條連接。不同排列的檐柱形成不同的平面。底層檐柱稱為“外環(huán)柱”重復使用逐步收回的梁枋和檐柱、以瓜柱為支撐,將建筑的檐口一層層挑出來,形成自下而上層層疊疊的桁架柱網,穿過直筒,形成鼓樓的基本結構。
工藝特點
東鼓樓是一座純木結構建筑,其建造采用了榫卯技術。它的基本結構單位是柱、瓜、枋、竿等,柱、甜瓜起著支撐負荷的作用、竿起連接作用。柱、瓜開眼,枋、用電桿切割榫頭,用眼睛連接榫頭形成建筑,這樣就形成了榫卯連接。十字直套,縱橫交錯,上下吻合,運用力學中的杠桿原理,層層支撐,結構牢固。幾千塊木頭,只靠交錯的榫卯結構,不用“一釘一鉚”東鼓樓建成后,歷經百年風雨,依然堅固如初。
建造過程 編輯本段
建造一座鼓樓通常需要兩年時間。第一年秋天以后,是材料準備階段,第二年之內,是施工階段第三年,大部分竣工慶典都在正月舉行。
籌建
在鼓樓建成之前,這個村子很古老、領導人和其他人必須聚集在一位老人的家里,這位老人被賦予了議會的幸福。確定鼓樓建設的規(guī)模和建設時間,以及項目各階段需要開展哪些活動,如何準備材料和資金。挑選出總負責人、總管、各種職位的聯(lián)絡官和其他人員。
選址
侗族鼓樓和侗族村寨相應存在,“鼓樓一定是侗寨,侗寨一定是鼓樓。侗族人在設村之前,會先請地理先生考察測量地形,排除沒有河流、高邊坡和其他可能威脅村莊的因素和其他危害。經過反復斟酌,終于選定了村址。村子的位置確定后,村里幾位有威望的老人經過多次目測,對村子的地理位置做了全面的分析、景觀龍脈等因素后,鼓樓選址的初步方案經過反復討論,交由全村討論通過。
東鼓樓選址主要考慮以下因素:董鼓樓建在比居民區(qū)高的地方,會起到眺望全村的作用;要看附近有沒有大樹;我們能避開風暴嗎;要考察河流、山區(qū)條件,以避免洪水、滑坡的危害。同時也要考慮到董鼓樓的建設位置是否與村莊的地理環(huán)境相匹配,盡量讓董鼓樓與村莊相映成趣;董鼓樓的位置是村里的吉祥之地,也就是風水最好的地方嗎。簡而言之,侗族鼓樓往往是村里最高的、最寬、最美的地方,風水最好,最有利于人群聚集疏散。
備料
鼓樓的建筑材料是侗族鄉(xiāng)盛產的杉木。如果鼓樓建在口袋里,整個口袋和有血緣關系的口袋都要貢獻材料。如果是全寨人的鼓樓,材料都是全寨人貢獻的。每家每戶都會有人參與木材的選擇、砍伐、運送工作。
奠基
在選定的黃道吉日的黎明,全福老人準備了一只大公雞,帶了酒肉,神不知鬼不覺地到鼓樓遺址進行祭拜儀式。然后,在建筑物的中央挖一個大坑,把裝有酒南瓜的罐子放進去、黃瓜、茄瓜、里面埋著一斤魚,上面放著一個裝滿清水的大桶。在用石板和泥漿覆蓋大缸后,鼓樓開始建造。
建造
木頭做好了,木匠就開始畫墨打孔。畫墨時,木匠用一根剝了皮的長竹片,按比例寫出各種柱子的榫卯符號。這種特殊的長竹尺叫做“丈竿”據說每個鼓樓都有一根特定的桿子,它的長度等于中央立柱的高度也可以說這根桿子是木匠 設計圖紙和施工計劃。在設計方面,木匠要么用蘆葦桿做模型,要么畫剖面草圖、正角出水面、假角出水小品征求全村人意見。設計得到肯定后,翟老、竇老選擇了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齊全,家里沒有非正常死亡的人來建鼓樓。在立柱、打好榫后,就可以立起地板架了、安裝大梁。梁架完成后,基礎工程已經完成,接下來鋪設鋪條、釘栓皮、蓋瓦、安樓枕、鑲樓板、安裝四面墻的隔間并裝飾它們、繪畫等工作。
落成
鼓樓建成后,全村為新建的鼓樓舉行慶祝活動。慶典開始時,有一個祭祀儀式祭祀儀式結束后,全村人擺了一百桌酒席。之后,全福老人主持了慶祝活動,管理鼓樓建設的財務人員在村里公開公布了侗族人的賬目和捐款情況、獻工獻料的情況。然后侗族人開始依次表演。演出結束后,村里的長者或領導向侗族人民宣讀與鼓樓有關的所有事項。最后,鼓聲宣布慶祝活動結束。
主要分類 編輯本段
在侗族和建筑界,對侗族鼓樓有不同的分類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是綜合分類法。
分類如下:
1、多柱干欄鼓樓,用于在山頂休息或懸掛:其內部結構和外部造型與干欄式民居相似,頂檐歇息或懸山,遠高于民間建筑。
2、密檐金字塔形屋頂的獨柱塔鼓樓:中間的主承重柱是單柱,形狀類似杉樹。
3、密檐金字塔形屋頂的多欄塔鼓樓:中間主要承重柱為多柱(四、六、八柱),塔式、密檐、攢尖頂。
4、密檐尖頂雙疊頂多柱式鼓樓:主要特點是雙層堆疊屋頂。
5、多柱疏檐塔,倚峰鼓樓:主要特點是屋檐間距寬,人可以站在每個屋檐的中間。
6、多柱塔,檐密,倚鼓樓而立。
7、多柱亭式宅門組合鼓樓:也被稱為門克鼓樓,底層是進入村莊的通道。
8、多柱亭式街道鼓樓:底層用作通道或部分用作通道。
9、多柱亭或塔臺組合的鼓樓:通常用作鼓樓,節(jié)日期間用作舞臺。
10、多柱亭或井亭鼓樓:內部結構和外部結構與鼓樓相似,實際功能是亭或井亭。
建筑功能 編輯本段
政治職能
侗族鼓樓是侗族人民的中心的政治活動。在侗族村寨,與人打交道、宗族之間的事情應該基于“款約”制定和執(zhí)行合同的組織成員是選舉產生的。合同的制定和執(zhí)行都在鼓樓進行。契約訂立后,刻在碑上,碑也保存在鼓樓。
軍事功能
東鼓樓是戰(zhàn)時指揮作戰(zhàn)中心和后勤補給中心。鼓樓上的牛皮鼓主要是為鼓樓的軍事功能而設置的。擊鼓是軍隊的集合命令。侗族人民唐 我沒有正規(guī)軍,但侗族的每個年輕人都有“預備役”的軍人。鼓樓是培訓“預備役”軍人的“講武堂”和集中地。
經濟功能
侗族鼓樓的經濟功能主要是促進公益事業(yè)的發(fā)展和廣泛宣傳、一項重大的勞動項目。例如,修橋修路、興修水利、因為救災扶貧這樣的大型工程任務繁重復雜,需要召集相關人員在鼓樓討論制定方案。對于季節(jié)性強的勞務項目,如插秧、捕魚需要侗族人協(xié)商行動時間和行動安排,都在鼓樓完成。
教育功能
侗族鼓樓的造型、侗族人民通過繪畫雕塑等藝術手段受到了潛移默化的教育。鼓樓也是一個面對面?zhèn)魇谥R的地方農閑時或晚飯后,老人們在鼓樓里講歌、侗族先民的歷史、祖先積累的生產生活常識、生活的原則和法則、侗族人民美劇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休閑娛樂功能
農閑時節(jié),寨子里的男女老少聚在鼓樓里,圍坐在壁爐邊聊天。逢年過節(jié),侗族人民穿上盛裝,在鼓樓坪載歌載舞。鼓樓也是青年男女唱歌的地方唱歌通常通宵進行,不僅可以讓男女從相識到相戀,對于沒有文字的侗族人來說,也是保護傳統(tǒng)文化的有效方式。
相關民俗 編輯本段
節(jié)日慶典
侗族有很多種節(jié)日,春節(jié)、敬薩節(jié)、三月三、中秋節(jié)、冬季節(jié)日等,都以鼓樓為活動中心。每逢重大節(jié)日,侗族人民在鼓樓里念錢,舉行各種娛樂活動和競技比賽,如演奏蘆笙、吹侗笛、對歌、斗雞、下棋、拳術等。最盛大的活動在春節(jié)期間舉行“恭請龍神大典”侗族人民聚集在鼓樓觀看龍燈。在此期間,董宅還將舉行“為也”活動,“為也”指的是村與村之間互相拜訪的客人客人在鼓樓接受歡迎儀式后,受到村里侗族人民的熱情款待。然后我們將在鼓樓舉行全村范圍的活動“百家宴”
對歌習俗
董經常有年輕男女經過“對歌”去選擇配偶。一群群年輕人正在尋找女孩在侗族鼓樓上唱二重唱先是獨唱以示謙讓,然后一首接一首繼續(xù)“盤歌”,從天文地理上質疑內容、歷史事件、從風土人情到農業(yè)知識,非常豐富。選對人后,互贈信物,然后情侶可以在鼓樓上單獨約會。
除了愛,侗族人也會收養(yǎng)“對歌”待客之道。客人一到村里,主人就會邀請客人到鼓樓坐下主人和客人將用歌曲互致問候主人要迎客,村里條件有限請容忍他們。客人們感謝主人的接待,并稱贊了這個村莊。唱完這些禮節(jié)性的歌曲后,主人邀請客人回家吃飯。如果客人愿意,他們可以在晚飯后去鼓樓繼續(xù)二重唱。
喪葬習俗
侗寨的領袖人物死后,在鼓樓上舉行了葬禮所有前來參加葬禮的侗族人首先在鼓樓上集合,村里德高望重的人主持分派。諸如廚房、雜勤、開車、司禮等。葬禮后,親戚朋友都回到鼓樓休息,死者 的朋友或家中老人以慢讀的形式介紹逝者的生活,以表達懷念之情。
代表建筑 編輯本段
增沖鼓樓
曾沖鼓樓位于貴州省從江縣王東鄉(xiāng)曾沖村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是貴州省最古老的、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侗族鼓樓。曾沖鼓樓是一座八角形,十三層,雙層塔狀建筑,檐密,高21.5米,有十二個著陸點。建筑上有兩個八角形屋頂,俗稱八角形屋頂“樓冠”樓冠中下部應用五層如意斗,疊加32個坐斗。飛檐高,寶頂用圓珠陶瓷,按大小順序串聯(lián)成塔尖。鼓樓各層飛檐上傾斜的泥人鳥獸彩繪人物、花草、圖案。1988年,增沖鼓樓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郵電部發(fā)行了一套四枚郵票,其中包括曾沖鼓樓。
肇興鼓樓
肇興鼓樓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肇興侗寨。肇興侗寨共有5座鼓樓,均建于清光緒年間,上世紀80年代重建根據儒家思想,“五常”取樓名,從寨頭到寨角依次“仁、義、禮、 智、信”五座鼓樓在結構上基本相同,就是在純斗式的木架中“中心柱型”結構。除了直團鼓樓歇息在峰頂的重檐單冠外,其余四塔均為金字塔形的重檐單冠屋頂。人團鼓樓位于村頭,坐北朝南,重檐7層,高18.47m。一團鼓樓位于村北山腳,11層重檐,高23.36m。禮鼓樓是一座13層的重檐建筑,高21.37m。志團鼓樓樓高9層,重檐,高16.1m。信差鼓樓11層重檐建筑,高24米.37。肇興鼓樓是貴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述洞鼓樓
蜀東鼓樓建于明朝崇禎九年(1636年)是貴州省黎平縣唯一保存完整的單柱式鼓樓。四眼閣鼓樓共5層,高約15米.8m,除首層有支撐柱作延伸裝飾外,整個鼓樓上下相連,以中央金柱為主要承重構件。從外面看,洞鼓樓自下而上逐層向內收縮,形成上下檐的層疊狀;從建筑內部看, 以中柱為中心,不同直徑的出水檁條和角檁條縱橫交織在中柱中形成一個整體,首層檁條作為二層瓜柱的支撐,按此結構形式反復到達六層。蜀東鼓樓是貴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建筑價值 編輯本段
侗族鼓樓是侗族建筑藝術的典型代表,也是體現高度藝術性的古建筑。侗族鼓樓以杉木為材料,吸收和發(fā)展了漢族的木結構技術,直接繼承了侗族的建筑傳統(tǒng)美國的干柱房屋,創(chuàng)造了一個獨特的建筑體系。無論是結構技術還是造型藝術,侗族鼓樓都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美學意義它是侗族人民呈現在世界建筑舞臺上的一件杰作。2008年,“侗族木結構建筑施工技術”鼓樓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是侗族木構建筑的杰出代表。當代考古學家羅這樣評價:總觀侗族鼓樓、風雨橋在中國木結構科技中具有重要價值。
侗族鼓樓是侗族的象征s村或姓它見證了侗族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寄托了侗族人民的感情、 愿望、理想和審美情趣不僅是維系侗族人民的情感紐帶,也是他們共同記憶的源泉,凝聚著侗族人民勤勞樸實的民族精神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歷代的使用和修繕,在鼓樓上留下了不同歷史階段的時間印記,積累了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1982年,貴州從江增沖鼓樓、信地鼓樓、高增鼓樓、黎平唐吉鼓樓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增沖鼓樓被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肇興鼓樓、唐 一座鼓樓也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保護現狀 編輯本段
現狀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交通閉塞的村莊發(fā)生了變化。鼓樓周圍居民的不斷遷移導致了在村里“中心地位”的鼓樓被邊緣化。新建的鼓樓往往遠離侗族村寨,無法凸顯侗族鼓樓的文化底蘊。近年來,火災頻發(fā)導致部分木質鼓樓受損,部分鼓樓因年久失修出現瓦損、柱朽、壁破的現象。在旅游開發(fā)的影響下,村民愿意修繕具有地方特色的古建筑,但由于缺乏保護意識和專業(yè)保護人才,已建成 棟古建筑“保護性”破壞。另外,侗族鼓樓建筑技藝的傳承有賴于經驗傳承的師徒制。但現在村里的年輕人大多外出讀書或打工,傳統(tǒng)建筑技藝的傳承缺乏。
保護
2006年,董 侗族木構建筑技藝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鼓樓是侗族木構建筑技藝的杰出代表木制建筑在許多地方,鼓樓已成為國家或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各地政府也制定了一些保護傳統(tǒng)建筑的有效措施,如貴州省2017年的《侗族建筑》,黔東苗族侗族自治州2008年以來的《貴州省傳統(tǒng)村落保護和發(fā)展條例》, 的《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村寨保護條例》3010鼓樓建筑數量最多的黎平縣,2015年引進《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保護辦法》。榕江縣出臺《黎平縣傳統(tǒng)村落保護管理辦法》,明確了鼓樓等傳統(tǒng)建筑的保護要求和措施。
與傳統(tǒng)的古建筑保護措施相比,數字技術傳播更加迅速和方便,傳播的內容更加深刻和廣泛。通過網絡信息技術平臺,保護和保存優(yōu)秀的侗族建筑文化、傳播和傳承,比如數字技術在廣西三江侗族鼓樓的應用、對黔東南州侗族鼓樓數字化建模的探討,可以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侗族建筑文化保護的社會效益,也可以為人們了解和研究侗族建筑文化提供有價值的資料。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y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yè)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