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天堂av网_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_亚洲欧美一级_欧美成人合集magnet

知名百科  > 所屬分類  >  地理百科    建設建筑    景觀景點   

深圳博物館

深圳博物館(Shenzhen   Museum)它是一座國有文物系統博物館,位于中國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它是國家一級博物館,包括四個博物館遺址,位于深南大道北側、同心路6號古美術館市民中心A區歷史民俗博物館福田區福中路184號深圳改革開放展覽館羅湖區南清街13號東江游擊隊指揮部舊址。

1981年,深圳經濟特區博物館被批準為展示深圳歷史文化和收藏相關文物的博物館。博物館主樓工程(古代藝術館)1984年2月破土動工,1988年竣工開業。2008年初,更名為深圳博物館。之后,深圳博物館建立了三個分館,即歷史民俗博物館,于2008年12月建成、2017年12月復建的東江游擊隊指揮部舊址,2018年10月建成開放的深圳改革開放展覽館。2020年,深圳博物館老館(古代藝術館)改造工程完成。博物館現在建筑面積6萬多平方米,是藏品、保護、研究、展示、教育為一體,以總分館制為主的大型地方綜合性博物館。

深圳博物館有一個永久展覽“古代深圳”近代深圳”深圳改革開放史”深圳民俗”截至2021年底,館藏文物17225件(套)其中,珍貴文物5444件(套)保存改革開放歷史實物資料20多萬件(套)文物種類有陶器、繪畫、書法、瓷器、印章、青銅器等,代表性展品是鳳鳥紋青銅鼎、四獸紋銅鏡、九九乘法口訣”刻文陶磚、白底黑花詩詞八方枕等。

1995年,深圳博物館被中共深圳市委授予“深圳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稱號。2012年,深圳博物館被評為中國國家一級博物館。2013年,深圳市科學技術協會授予深圳博物館“深圳科普教育基地”稱號。

目錄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成立背景

1980年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成立。在大規模的城市建設中,深圳發現了許多文物古跡。

1981年8月,廣東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和深圳市文化局來到深圳、深圳圖書館等單位相關人員在深圳開展了文物普查活動,對深圳部分遺址古墓進行了考古發掘。兩個月內,調查發現了大鵬、南投和蛇口兩座古城、南頭、松崗、葵涌、大鵬等26處史前遺址,并以小梅沙、赤灣、地山、大黃沙、對仙頭嶺遺址和紅園古墓葬進行了考古發掘,出土和收藏了大量珍貴文物。

1981年10月17日,供收藏、為研究這些文物,展示深圳的歷史文化,深圳市組委會批準成立了深圳經濟特區博物館,后更名為深圳博物館,2008年初改為深圳博物館。

場館初建

經批準建立深圳經濟特區博物館后,1982年5月1日,深圳市計劃統計局發文確定了博物館 并于6月向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局申報博物館用地,要求在經濟特區的報紙一側規劃一個10,000平方米的區域作為博物館場地。同年年底,該博物館獲得深圳市委批準、市政府將其列為深圳市八大文化設施之一,并重點建設。這個博物館是今天 美國古代藝術博物館。

1983年博物館征地和建筑設計完成后,1984年2月博物館主樓破土動工。在該項目期間,3月份,深圳市組委會發布了一份文件,同意在博物館下面設立一個辦公室、陳列部、保管部、群工部、考古系,事業編制定為45。7月,文物庫破土動工。該工程一直進行到1985年1月,深圳博物館的展覽大樓開放、辦公樓、文物庫、視聽館的四個獨立建筑全部封頂。

開館展覽

在深圳博物館建設的同時,開館和展覽的準備工作也在進行中。展覽內容在1984年11月博物館建成前就已確定,主要包括“古代深圳”近代深圳”今日深圳”祖國文物窗口”清代皇帝和皇后的活文物展覽”張大千 ■早期作品展覽”中國現代書畫名家作品展新作品展覽”湖北古編鐘表演展”等。

1988年9月10日,深圳博物館工程竣工,100多位嘉賓參加了工程驗收“博覽中心”成立的慶典儀式。同年11月1日,深圳古代藝術博物館(老館)舉行開幕式并啟動“古代深圳”今日深圳”沈陽故宮博物院清代軍事準備展覽”廣東省博物館精品陶瓷展”館藏字畫展”等展覽。

深圳博物館深圳博物館

分館建設

深圳博物館第一展廳古美術館建成后,歷史民俗博物館相繼成立、東江游擊隊總部舊址紀念館和深圳改革開放展覽館最終呈現了4個博物館遺址。位于深圳市民中心A區的歷史民俗博物館于1998年底開工建設,2008年12月竣工。

位于羅湖區南清街13號的深圳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東江游擊司令部舊址,2012年劃歸深圳博物館管理。2017年12月,舊址改建對外開放,成為深圳博物館分館之一。

位于福田區福中路184號的深圳改革開放展覽館于2016年完成土建和基礎裝修。2018年6月,展廳開始建設和展出。同年10月,深圳改革開放展覽館建成,正式對外開放。

老館改造

2007年,深圳博物館老館(古代藝術館)項目的改造被提上日程。當年4月老館改造辦公室成立,改造項目申請獲得深圳市發改局原則通過。11月完成新樓公共區域及專題展廳裝修工程施工圖設計。

2010年1月13日,老館改擴建建議書報送市發改委審批,2月成立老館改擴建籌備辦公室。

深圳博物館舊址改造工程于2018年初正式開工。本項目總用地面積為38676平方米.93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19778平方米,其中新建擴建3281平方米,改造16497平方米。2020年4月,深圳市建設廳與深圳博物館在博物館項目現場舉辦了交接論壇。

文物搜集

深圳博物館成立之初,很多藏品來自國內、省、市里相關單位的分配。1984年5月2日,深圳市人民 美國政府請求中國文化部支持將剩余文物分配給深圳博物館,以便在博物館建成后長期陳列和展覽。同月10日,中國文化部、文物局發文號召博物館(院)從大局出發,大力支持深圳博物館收藏文物。

國家文物局向深圳博物館調撥了2000多件文物。河南博物院、河南省考古文物研究所調撥文物670余件,大部分為三級以上珍貴文物。此外,中國歷史博物館、上海博物館、重慶博物館、陜西考古研究所、廣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深圳大眾等也免費調撥了大量藏品。

深圳博物館也有很多來自館藏和社會捐贈的藏品。1984年3月,深圳博物館開始向全國著名書畫家征集作品,三年共征集到300多件著名書畫家的作品。深圳博物館接收的重要捐贈有:一家日本公司無償捐贈中國古代文物310余件,其中三級以上珍貴文物近200件到目前為止,中國博物館已經收到了大量的海外文物捐贈、價值較高的一批;美國著名慈善家貝林捐贈了世界上230多種野生動物標本;尚承祚教授美國兒童向古書畫捐贈、印章等文物500余件;孫中山的后代s家捐贈了3700多件各種文物;鄧拓一家捐贈了40多幅古書畫的畫。這些都成為深圳博物館的重要藏品。

深圳博物館文物的另一個重要來源是當地的考古發掘。例如:1982年8月6日至20日,對大梅沙遺址進行了發掘,發現了青銅箭頭、赤灣天后宮舊址出土青銅葛各一尊,清嘉慶石獅一對,石柱若干;同年9月,又聘請南海艦隊水兵在赤灣打撈一艘清朝沉船,打撈出龍骨和青花瓷碗、桅燈架等文物;1984年6月,西鄉鐵仔山古墓葬發掘,清理東晉南朝墓葬10余座,出土陶瓷等一批文物;1985年4月至5月,考古人員在深圳寶安西鄉六塘村西北的富庶山坡上,對建有民居的地區進行了兩晉搶救發掘、南朝古墓22座,出土文物70件;同年5月至6月,發掘了大鵬縣頭嶺新石器時代沙丘遺址,面積400平方米,出土了較為完整的陶器、瓷器,以及鐵銅幣等器物。

設計布局 編輯本段

該博物館現有四處遺址,即歷史民俗博物館、深圳改革開放展覽館、古代藝術館、東江游擊隊總部舊址。每個博物館的設計和布局都不一樣。

歷史民俗館

歷史民俗博物館位于深圳市民中心A區。該館建筑用地1.2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3.36萬平方米,2008年12月竣工開業。歷史民俗博物館是由美國著名設計師李明依設計的。整體造型宏偉。博物館中庭大堂占地2160平方米,高23米,風格莊重典雅。整個大廳和回廊色彩柔和、協調的大理石鋪地和墻面,上面的采光玻璃天花板采用國內首創的拉鏈玻璃幕墻技術 美國國內建筑通過智能遮陽系統,合理利用自然光,進一步烘托建筑的裝飾色彩。正面裝飾墻提取具有嶺南特色的窗格作為裝飾元素,突出博物館的文化氛圍和優雅氣質。中央大廳還有六個大花壇。

展覽大樓共三層,包括五個基本展覽和兩個專題展廳,展覽面積超過10000平方米。地下室是文物倉庫,帶淋浴房、攝影室、升值室和17個倉庫,設施先進,占地2000多平方米。此外,展覽大樓還設有多功能報告廳、貴賓廳、茶社、紀念品商店和其他配套服務設施。屋頂有一個休息花園和休閑區。

深圳改革開放展覽館

深圳改革開放展覽館位于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福中路184號,具體在深圳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博物館四樓、五樓。該館占地6300平方米,于2018年11月8日正式對外開放。該博物館由奧地利建筑工作室建造“藍天組”設計上,建筑外表面采用雙層表皮結構,由大量斜面組成、扭曲面、旋轉曲面構成。

照片主要用于展廳、實物、視頻、模型、場景、雕塑和高科技手段、互動體驗項目全面展示了廣東發展的歷程和成就改革開放40年。展廳里有幾個修復場景,比如中英街、蛇口工業區的山炮、百貨商店、制衣廠、土地拍賣、音樂茶座,等等。

古代藝術館

古美術館位于深南大道北側、同心路6號,毗鄰深圳市委荔枝公園,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初期建設的八大文化設施之一,1988年11月建成開放。博物館的設計單位是廣州市設計院,主設計師是莫、何鏡堂、李綺霞。這是一座園林博物館,占地約3.8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1.98萬平方米。展覽樓共四層13個展廳,展覽面積3900平方米,主要展示中國古代藝術相關文物。四樓的展室圍繞中庭布置,回廊上分段設置臺階連接展室“流動的展覽空間”大小展廳可以分割組合,也可以分層展示還有很多不同高度的展室。展館建筑整體造型穩重,大實心墻用淡黃色仿泰山磚裝飾,三角窗,外觀和諧。

20世紀80年代,古代藝術博物館被譽為中國最現代化的博物館,并獲獎“全國公共文化設施設計二等獎”,并被評為“深圳十大歷史建筑改革開放以來”,是深圳收藏的古代藝術文物、研究、展示、教育中心。2020年底,翻新后的古代藝術博物館重新開放。維修后的場館延續了原建筑的簡潔和優雅、莊重大氣的風格。

東江游擊隊總部舊址

東江游擊隊指揮部舊址位于羅湖區南清街13號,占地240平方米,建筑面積794平方米。舊址是深圳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交由深圳博物館管理,2017年12月裝修完畢對外開放。

紀念館是一座南洋建筑風格的小樓。以前是洪 一家餐館1938年,時任國民黨東路警備隊副司令的葉挺在此設立指揮部,廣泛開展抗日宣傳,推動東江地區抗日武裝的建立和發展。1996年,該建筑按原樣重建,磚木結構,東西向,由三層主樓和兩層附樓組成。

陳列展覽 編輯本段

古代深圳

古代深圳”展覽設在深圳博物館歷史民俗館二樓古深圳展廳這是一個由深圳博物館主辦的永久性展覽。展覽占地800多平方米,分為“先民足跡”城市開端”海洋經濟”海防重鎮”古代移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物等五個部分、展出人文史料500余件(套)出土文物、數百幅照片、該圖清晰地展示了古代深圳的歷史輪廓,揭示了深圳7000年的人類發展史和海洋經濟發展史、1700多年的城市歷史、六百多年的海防歷史、八百多年的廣府歷史,三百多年的客家移民史。代表性展品有小梅沙新石器時代中期遺址出土的彩陶圈足盤、南頭紅園漢墓出土的九九方磚(附拓片)南投后海袁墓出土的銹花彩梅瓶、屯門海戰場景等。

近代深圳

近代深圳”展覽位于深圳博物館歷史民俗館二樓現代深圳展廳這是一個由深圳博物館主辦的永久性展覽。展會展覽面積約1300平方米,分為“百年抗爭”和“經濟社會”這兩個部分展示了從九龍海戰到深圳解放這110年間的深圳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社會、宗教、教育和其他方面的現代化演變。百年抗爭”采取按時間順序排列的方式,分為“抵抗英國的殖民侵略”反清革命運動的發展”農民和工人的運動蓬勃發展”南粵的一面旗幟美國對日本的抵抗”深圳解放”5個部分。經濟社會”以專題記錄的形式,分為“行政區劃和人口”中國工人出國,傳播外國宗教”海關和鐵路”文化和教育”農村墟鎮”5個部分。展覽具有鮮明的深圳地方特色,聚焦九龍海戰、香港三次割讓、三洲田起義、拯救文化人物民主人士等政治人物、軍事內容。

展覽會展出了300多件文物(套)代表性的展覽包括吸食鴉片的場景、九龍海戰場景、英國占領香港島和九龍半島南端、現代農業和工業運動的信息和圖片,等等。

深圳改革開放史

深圳改革開放史”位于深圳博物館三樓深圳改革開放歷史陳列館,是由深圳博物館主辦的常設展覽。展覽面積約3200平方米,展出物品2000多件(套),圖片1200多張,歷史文獻213份,影像資料23份。代表性展品有深圳經濟特區總體規劃示意圖、開發羅湖相關信息的圖片、深圳價格改革相關信息圖片、深圳經濟特區首次土地使用權公開拍賣現場、金融體制改革相關信息圖片,等等。

基于中國的歷史進程展覽按照時間順序分為四個章節。第一篇為“敢于突破嘗試 殺出一條血路(1978~1992),展現了秉持著“殺出一條血路”中國的探索階段■改革開放精神。第二篇為“通過上一層樓梯增加創新優勢 (1992~2002),展現深圳的優勢 創新、發展新特點的歷史階段。第三篇為“科學發展 走新路(2002~2012),顯示深圳促進經濟、政治、文化與社會建設協調發展的歷史。第四篇為“敢于創新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2012年至今)展現了深圳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舉全市之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故事。

2009年,“深圳改革開放史”該展覽由中國國家文物局展出、中國博物館學會、由中國文物報社授予“第八屆(2007-2008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優秀展覽評選獎”

深圳民俗

深圳民俗”位于深圳博物館歷史民俗館二樓深圳民俗展廳,是由深圳博物館主辦的常設展覽。

展覽展出面積約2300平方米,展出文物800余件(套),主要是深圳的廣府、客家、沿海等民系、生產曾經被少數民族使用過、生活用具等。代表性的展覽包括鞭打當地牛來催促春耕的場景、服飾店、糕餅店、釀酒作坊、中藥店、第一次進廳祭孔的情景、粵劇服飾,等等。

展覽分為“區域民俗”廣府民俗”客家民俗”海洋文化習俗”第四部分展示了深圳的各種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展示了深圳在農耕文化的基礎上吸收海洋文化的精華而形成的豐富而兼收并蓄的民俗文化。

世界野生動物標本展

世界野生動物標本展”位于深圳博物館歷史民俗館(市民中心A區)世界野生動物標本展廳是由深圳博物館主辦的永久性展覽。

展覽的主角是美國著名慈善家肯尼斯·尤金·貝林先生免費捐贈的部分野生動物標本,包括82種,159件,其中就有北極熊、非洲象、獵豹、尼羅鱷、長頸鹿等稀有物種。展廳占地約800平方米,分為草原、森林、沙漠北極四個展區,通過還原動物生活區的原生態景觀環境,展現了一個濃縮的跨越時空的動物世界。

珠江——廣東成立40周年展覽改革開放以來

珠江——廣東成立40周年展覽改革開放以來”深圳市福田區福中路184號深圳改革開放展覽館(深圳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博物館四樓、五樓),由深圳博物館主辦的常設展覽。

展覽展覽面積6300多平方米,展覽分為序廳、敢為人先, 勇立潮頭(1978~1992)創造優勢, ,奮進(1992~2012)走在前列 當好窗口(2012~2018)大堂和尾廳五個部分全面展示了廣東 的崢嶸歲月再現廣東改革開放40年的重大決策過程中國的改革開放、這一重大突破反映了廣東省的成就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的經濟社會發展。

展覽共展出了730張照片、實物2403件、視頻48條、美術作品19件、主題場景15個、有26個互動體驗和模型沙盤,共3234個展覽。代表性的展覽內容包括打漿機、拓荒牛、拍賣錘、開市鐘、大亞灣核電基地沙盤、銀行鈔票清分機、可燃冰開采平臺,等等。

2019年,“珠江——廣東成立40周年展覽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博物館協會、由中國文物報社授予“第十六屆(2018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展覽推廣特別獎”2022年,該展覽被中國博物館協會授予、由中國文物報社授予“新時代博物館百大展覽”獎。

問陶之旅深圳博物館3354陶瓷展

問陶之旅深圳博物館3354陶瓷展”位于深圳博物館,古代藝術博物館11、12、13號館,由深圳博物館主辦的常設展覽。

該展分為“——彩陶簡單而神秘的世界”青瓷誕生——商周秦漢陶瓷”僅青瓷一項就展示了——件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陶瓷”史圣氣象——隋唐陶瓷”白藥井研——遼宋黃金陶瓷的鼎盛時期”明清彩陶——元”等六個單元。

展覽會展出了300件作品(組)代表性的陶瓷,涵蓋了從新石器時代到明清各個時期,展現了各個歷史階段陶瓷在社會生活和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代表性的展品是綠色釉堆疊塑料谷倉罐、青花花折六角瓶、玉溪窯青花花束花卉圖案蓋罐、河津窯,白底黑花,花開詩,八方枕、景德鎮窯青花釉印版等。

深圳博物館金驥春秋——青銅展

深圳博物館金驥春秋——青銅展”位于深圳古代藝術博物館10號館,是由深圳博物館主辦的常設展覽。

該展分為“禮樂之重”世俗器用”展覽分兩部分,展出深圳博物館多年來保存和積累的303件青銅器精品(組)展品根據時代和用途陳列,包括儀式器具、兵器、銅鏡、貨幣、造像、古董青銅器等,展現了中國幾千年的社會變遷、審美的變化反映了不同時期的歷史和文化、技術和社會思想。代表性展品是有龍紋的方形銅罐、送子觀音銅像、蹴鞠紋銅鏡、錯銀云紋銅帶鉤、鳳鳥紋銅鼎、蟠螭紋銅編鐘、獸面紋銅鼎、禽父丁”銅爵等。

葉挺將軍與深圳

葉挺將軍與深圳”展覽位于羅湖區南清街13號東江游擊隊總部舊址,是由深圳博物館主辦的常設展覽。

展覽分為“ ,著名的北伐,抗日報國”關鍵時刻受命 深圳樹旗”最終 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三個單元中,展出了100多幅歷史圖片和若干份歷史文物,展示了葉挺將軍和他的軍隊的軍旅生涯,抗戰時期他與深圳的故事以及深圳艱苦卓絕的抗戰歷史。代表性展品包括葉挺及1916年湖北陸軍第二預備學校畢業證書、葉挺1919年畢業于保定軍校、日本出版了一份報道日本侵略者的出版物、葉挺擔任東江游擊隊指揮官的相關照片,等等。

臨時展覽

自深圳博物館成立以來,它一直是原創的、引進、以合作展的形式舉辦了1000多個專題展覽,平均每年20多個。以2023年為例,有《鐘鼎銘盛世一一中國古代青銅文明》個展會(2023年4月28日至2023年8月27日)(《天工人巧日爭新——第二屆全國文化創意產品推介展》)2023年5月18日至2023年6月11日)(《重返白堊紀——熱河生物群特展》)2023年5月18日至2023年10月8日)(《渾融中西 絢彩華麗——清代廣東金屬胎畫琺瑯特展》)2023年5月18日至2023年10月22日)(《海闊天空——聯通世界的大航?;顒印?2023年7月11日至2023年10月12日),等等。

絲綢之路上的古代玻璃藝術

絲綢之路上的古代玻璃藝術”展覽設在深圳博物館歷史民俗館第一專題展廳是由深圳博物館和平山郁夫絲綢之路美術館聯合主辦的臨時展覽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深圳市宣傳文化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公室為展覽提供支持。展覽時間為2022年12月23日至2023年4月6日。

展覽展示了最早的人造材料之一、曾經是華麗昂貴的奢侈品之一、玻璃的生產和使用有幾千年的歷史。展覽介紹了玻璃的發展史,玻璃曾是中外交流史上廣受歡迎的珍貴貿易產品,其發展史就是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相互促進發展的歷史。從大約4300年前的兩河流域到地中海東岸、古埃及、 古希臘羅馬和亞述、波斯、伊斯蘭世界乃至中國大地,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的文化在玻璃燒制過程中相互學習,創造出獨特的玻璃產品。

此次展覽共展出平山郁夫絲綢之路美術館收藏的325件古玻璃器皿(組),包括首飾、鑲嵌物、香水和化妝品容器、餐飲器、燈具、建筑材料等,涵蓋了玻璃藝術史上眾多重要的玻璃器皿類型,展現了玻璃器皿在科技創新和多元文化的影響下,從天然寶石的替代品到多功能家用電器的發展歷程,展現了古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玻璃文化的豐富性。代表性展品包括玻璃項鏈、Istar星形吊墜、鑄造串珠、卷紋圓筒、帶有樹木圖案的鑲嵌玻璃片、尖底瓶等。

中鼎明朝中國古代青銅文明

中鼎明朝中國古代青銅文明”展覽設在深圳古代藝術博物館1號-4號館是由深圳博物館和上海博物館聯合主辦的臨時展覽,將于2023年4月28日至2023年8月27日舉行。

這個展覽是中國的歷史文化遺產之一、在世界藝術史上占有獨特地位的古代青銅器,展品種類繁多、造型奇特、紋飾多樣、銘文豐富、鑄造技術復雜。歷史上,這些青銅器不僅廣泛用于祭祀儀式,也出現在貴族宴會中。不同身份的貴族對青銅器的種類和數量有嚴格的規定,形成了影響中國古代社會的禮樂制度。展覽介紹了青銅器中蘊含的系統思想、文化觀念、鑄造技術不僅在中國傳播,而且傳播到中國周邊地區,增強了中華文明的文化向心力和認同感,對整個東亞文化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該展包括“青銅的藝術”禮制與戰爭”社會與生活”技術與工藝”分四個部分,共展出172件青銅名作(套),上海博物館提供,近半數文物為首次展出或從未記錄,有銘文青銅器77件。代表展品是夏末鑲嵌綠松石的獸面圖案、商代晚期的戈卣、西周初年的鳳鳥紋、春秋中期,蓮瓣蓋龍壺,等等。

海闊天空——是一項連接世界的偉大航?;顒?br />

海闊天空——是一項連接世界的偉大航海活動”展覽設在深圳古代藝術博物館-8號館,由深圳博物館和上海中國海事博物館寧波中國港口博物館聯合主辦的臨時展覽、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和中國南方科技大學協辦,深圳職業技術大學、深圳市海洋綜合執法支隊、深圳光子晶體科技有限公司、深圳特區報和深圳盲人協會支持這三家。展覽時間為2023年7月11日至2023年10月12日。

展會周邊的大航?;顒邮侵?5世紀初至18世紀大航海時代東西方探索新航線的活動。在此期間,中國明朝的鄭和率領龐大的船隊七下西洋,最遠到達紅海和非洲東海岸歐洲人發現了通往亞洲和美洲的新航線,世界變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歐洲國家利用強大的海上力量,漂洋過海,殖民亞洲、非洲和美洲大片地區掠奪了巨額財富,為其工業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世界在物質、科技、文化、藝術等方面的融合讓世界煥然一新,但背后卻是殖民地人民的深重苦難。

展覽以深圳博物館的展覽為特色、中國海事博物館、寧波中國港口博物館、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和南方科技大學收藏的15至19世紀來自五大洲20多個國家的265件/一套展品,包括圖表、星盤、八角器等珍貴文物,還原了大航海時代的風貌。代表性的展品是戰國時期羽族的銅鈸、西漢船紋銅桶、明代永樂年間的金錠(復制件)19世紀明輪汽船的銀模型音樂盒、中國海事博物館的幸運船模型等。

重要館藏 編輯本段

深圳博物館的藏品主要來自考古發掘、調撥移交、社會捐贈、征集購買、文物托管等。截至2021年底,深圳博物館的文物數量為17225件(套)其中,珍貴文物數量為5444件(套)保存改革開放歷史實物資料20多萬件(套)博物館收藏的文物包括古代藝術文物、地方歷史文物、改革開放物證、自然標本的收集系統,其中包括青銅器的收集、陶瓷器、現代書畫和世界野生動物標本處于廣東省先進水平。

鳳鳥紋銅鼎

鳳鳥紋青銅鼎是春秋時期的青銅器1989年在河南省三門峽市郭墓地出土,藏于古代藝術博物館“深圳博物館金驥春秋——青銅展”常設展覽展出。

鳳鳥紋青銅鼎五件一組,造型各異、裝飾圖案一樣,大小依次遞減。五個銅鼎的高度是41.5厘米、40厘米、38厘米、36厘米、33.5厘米;口徑分別為42厘米、42.5厘米、40厘米、38厘米、35.5厘米。青銅鼎口沿下緣飾有一圈盜紋,腹部飾有一圈鳳鳥紋。盜紋是高度簡化的真龍紋龍身自始至終都是拉長屈曲的,只剩下圓圓的龍眼,流行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 這五個鼎原來是七件一組的,屬于追回的被盜文物墓主人可能是醫生級別的中產貴族。

四獸紋銅鏡

四獸銅鏡是戰國時期的青銅制品,由尚承祚家族捐贈,1997年進入深圳博物館。文物在古代藝術博物館里“深圳博物館金驥春秋——青銅展”常設展覽展出。

銅鏡的直徑是18.9厘米,鏡面邊緣厚度為0.8厘米。主紋為四怪,地紋由細密復雜的羽紋組成。怪物 它的頭像一只熊,嘴巴張得大大的、長舌向外卷,顯得猙獰;怪物后面有一條長長的尾巴。

這面銅鏡體現了戰國時期銅鏡紋飾的特點:表現出一種復雜性、神秘和神秘的風格反映了祖先 對自然的敬畏和崇拜;在這一時期,動物圖案和幾何圖案是最常見的裝飾圖案。

九九乘法口訣”刻文陶磚

九九乘法口訣”雕花陶磚是東漢文物,1981年1月1日進入深圳博物館。文物在歷史民俗博物館的二樓“古代深圳”常設展覽展出。

陶磚長37厘米,寬17厘米,高4厘米它是長方形的,顏色是青色。磚面印有菱形網格花紋和藍黃色釉點。磚體堅硬,所以燒成溫度高。只有一邊的三分之二是菱形的,另外三分之一是平滑的,垂直雕刻的“九九乘法口訣”文字兩行:第一行頂部空了一半,從中間開始“3927, 298, 4936”第二行是從上到下刻的“9981, 8972, 79613, 6954, 59415”劇本是韓立的,字跡不工整,但筆畫清晰。

白底黑花盛開詩八面枕

白底黑花盛開詩八面枕是金代瓷器制品,2010年由日本友好團體捐贈,藏于古美術館“問陶之旅深圳博物館3354陶瓷展”常設展覽展出。

瓷枕是我國一種古老的睡眠用具,燒制于隋唐,宋金元時期進入繁榮發展期。這件瓷枕高10.8厘米、長43.3厘米、寬18.8厘米,呈八角形,為山西河津窯制作精品。在枕面中央區域寫詩:叫人把它撿起來,讓牛和我一起騎。今天什么都沒發生,睡到太陽升起。書法流暢優美,體現了金代北方書法藝術自由奔放的風格,是生活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褐牡丹雙線小口陶瓶

褐色牡丹雙系列小口陶瓶是元代陶制品,出土于深圳南投后海M5,1981年1月1日入深圳博物館。文物在歷史民俗博物館的二樓“古代深圳”常設展覽展出。

陶瓶呈圓形,小口直頸富肩長身小腹圓滿。瓶肩兩側分別設有雙橫耳,垂直于橫耳的圓腳上有兩個孔。輪胎呈灰黃色,頸部和環足下部覆蓋褐色瓶身分為五組,棕色花紋:第一組和第四組是蓮花花瓣;第二組和第五組是卷草圖案;第三組以龜背上的織錦為地,正反面照,內繪一枝折枝牡丹花??跉堃研迯?。

青花花折六角瓶

青花花紋六角瓶是清朝乾隆年間的文物1993年由中國文物流通協調中心移交深圳博物館,在古美術館“問陶之旅深圳博物館3354陶瓷展”常設展覽展出。

該瓶高66.5厘米、口徑為19.8厘米、底徑為23.8厘米,景德鎮窯制品。瓶呈六邊形,喇叭口,高頸,小腹,六邊形圈足。瓶口底部和圈足用一圈回文裝飾,其余裝飾分三層,均以邊飾和角花為界,六面繪飾,頸部用碎枝花裝飾,腹部用碎枝花交替。圈足腰部飾以鉆石花,并有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

1987年,深圳土地使用權有償拍賣落錘

1987年深圳市土地有償使用拍賣錘為歷史實物,1999年6月由深圳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局捐贈,現收藏于深圳博物館分館深圳改革開放展覽館。

拍賣錘數量為1套2件,錘長31cm,板長53.3厘米,寬17.8厘米,高7.5厘米。這是1987年我國第一次土地使用權有償公開拍賣中使用的拍賣錘。1987年12月1日,“中國第一拍”在深圳羅吹,深房公司以525萬元競得市政府拍賣的一塊住宅用地使用權,開創了國內土地有償使用的先河。自此,深圳土地有償出讓逐漸成為常態。

學術研究 編輯本段

學術活動

深圳博物館主辦、主持過多次學術論壇、學術會議,如“中國紅綠瓷研討會”中國古代黑釉瓷器和吉州窯瓷器國際研討會”中國博物館館長論壇”中國謝波城市博物館專業委員會年會”互聯網中華文明——中國博物館創新論壇”改革開放博物館聯盟研討會”曾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博物館高層論壇并發表演講。

學術成果

深圳博物館先后出版了《深圳古代簡史》《深圳近代簡史》等重要專著和展覽目錄130余部,發表學術論文多篇。

深圳博物館也承擔著國家的責任、省、市里的大量科研項目。中國國家文物局專項資金支持深圳博物館項目“館藏文物的預防性保護”順利通過驗收。深圳市資助課題“制作和保存動物標本的環保安全新材料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研制的標本防霉劑處于國內領先水平。此外,深圳博物館和廣東海洋大學、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深圳尚易展覽有限公司等單位建立了多個研究基地,取得了許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考古發掘

深圳博物館一成立,就負責、參加了大量的區域性考古發掘和文物調查,發現了許多遺址。截至2004年,該館上報并被深圳市政府公布為第三批36處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主持參觀了大鵬所城、南古城等古跡進行維修工程,組織了先頭嶺、大梅沙、小梅沙、鶴地山、向南村、疊石山、鐵仔山、五背嶺等數十處遺址的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基本理清了深圳7000年的發展歷史,為研究深圳地方歷史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2002年,由深圳博物館主持發掘的烏背嶺商代遺址通過了國家文物局的鑒定“2001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007年,深圳博物館發掘的仙頭嶺新石器時代遺址獲得中國國家文物局批準、中國文物報社、中國考古學會將其評為“2006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文物保護 編輯本段

2009年,深圳博物館成立文物保護修復部,2016年更名為文物保護部。

深圳博物館取得的文物保護資質如下:2013年2月,深圳博物館正式獲得中國文物保護協會頒發的一級可移動文物技術保護設計資質和一級可移動文物修復資質國家文物局承辦珍貴文物、一般文物和出土文物的技術保護設計和修復。2015年7月,經廣東省文物局批準,深圳博物館獲得可移動文物拓印可移動文物復制資質。

深圳博物館文物保護部現有文物保護修復室、常規實驗室、儀器室、X射線探傷室、文物熏蒸室等,配備專業顯微鏡、大型分析儀器、便攜分析設備、文物修復設備及相關制樣設備。

深圳博物館文物保護的成功案例有:2018年7月,季翠園委托的5座偉人銅像保護修復工作完成;2019年3月至12月,對西周時期被盜的帶蓋方壺等16件青銅器進行保護修復,并加熱拆解、清理附土、揭除標簽、去除有害銹、拼對粘接、緩蝕、封護、塑形補配、配色等保護修復措施,穩定了這些文物的造型和性能;2019年11月,受自然研究部委托,對一枚北票鳥類化石進行了保護修復,并對化石表面進行了有針對性的清理、加固、粘接、補充和顏色保護和修復治療;等等。

除了恢復性保護,為了解和改善館藏文物的保存環境,深圳博物館于2015年啟動了館藏文物的預防性保護項目,2016年獲得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專項補助資金支持。

文化活動 編輯本段

教育活動

深圳博物館堅持館內館外兩個陣地,為公眾提供文化教育活動。博物館舉辦的系列活動如下“歷史文化大講堂”非遺手工坊”考古小作坊”繆斯少年體驗營”國際博物館日”環球自然日”小講解員培訓班”等等,還有一些展會配套活動。此外,深圳博物館還選派專家在市內外講學、培訓;編寫校本課程,在全市學校舉辦“博物館小講堂”大力開展網上教育活動,推出網上講座“深·博學堂”策展人指導直播并舉辦“云中漫步”文物照片欣賞、科普故事廣播大賽等;制作展覽教育包,計劃“深博士”系列科普活動,提供在線學習資源;向學校、家庭和公眾提供差異化的導游服務。

從2010年開始,深圳博物館每年暑假都會舉辦免費發行“小講解員培訓班”目的是豐富中小學生的暑期生活,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以增強他們的社會服務意識。該項目已成為深圳博物館最受青年學生和家長歡迎的品牌教育項目之一。截至2023年7月,培訓班已舉辦十三期。

這個培訓班的目的是讓從未接觸過解說工作的年輕人,經過十天的系統培訓,能夠獨立完成一個展覽的解說工作。培訓結束后,孩子們要接受講解考核,考核合格后可以成為深圳博物館的小志愿者,為觀眾提供講解服務。

除“小型講師夏季培訓課程”此外,深圳博物館也開館了“小講師寒假培訓班”這個班在文化藝術界是第一個,它實行分班和升級培訓,專門針對那些通過了“小型講師夏季培訓課程”由經過培訓的初級口譯員和初級見習口譯員組織的再晉升培訓。

2015年,深圳博物館推出了青少年暑期特別活動“Muse青年暑期體驗營”第一次體驗營有六大項、近30場活動,除了前幾年已經開展的小講師培訓班,還有考古小作坊、皮影戲專場演出、古琴體驗、陶藝制作、專家講座等活動。此后,每年暑假都會舉辦體驗營,寓教于樂。深圳博物館于2016年舉行“Muse青年暑期體驗營”該項目于2017年獲得廣東省博物館協會獎勵“2016年廣東省博物館青少年教育項目優秀獎”2017年,體驗營的活動擴展至10大賽事36項,包括“非遺手工坊”我和古琴約好了”古代陶器之旅”小小礦石鑒定師”我是裝飾師”迷你深圳·筑”繆斯小劇場”2017“環球自然日”——青少年科普繪畫大賽深圳賽區總決賽等。

2023年暑假,體驗營如期舉行,內容豐富,并設置了親子家庭探訪和調研活動,同樣針對親子家庭受眾(孩子5到8歲)開發了包括銅器、陶瓷、舉辦了一個關于古代藝術三個主題的教育探索包“渾融中西 絢麗多彩——清代廣東金屬胎繪琺瑯特展”鐘鼎銘史圣中國古代青銅文明展”3354熱河生物群回歸白堊紀專題展”以及其他為展覽配套的講座,邀請業內人士講解展覽背后的故事,延伸知識面。

館校合作

深圳博物館注重“館校合作”10多年來,博物館講堂一直在開展、環球自然日”等館校合作活動。

走進校園內——博物館歷史報告廳”該活動是深圳博物館舉辦的合作活動之一,旨在讓青少年更多地了解文物以及與文物相關的歷史。小報告廳里,老師們將教學內容與課本知識緊密結合,與學生互動,設置問答、游戲和競賽等。這種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可以讓青少年獲得知識,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從而吸引青少年主動走進博物館。

深圳博物館還與深圳市教育局合作推出直播課堂,向全校師生播放每節課都有1萬多人觀看,5萬人喜歡;與中國南方科技大學合辦“理解三星堆”展覽;與南科大附中合辦“走進博物館”系列活動,聯合錄制“觀看之道”云端教育課;與中國南方科技大學至誠學院共建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基地;與紅嶺中學聯合編寫廣東省中小學三科教材“鑄魂工程”專項課題研究;與梨園外國語小學合作開發課程,組織中小學生參與“我和我的祖國”視頻在線征集活動;等等。

2016年,深圳博物館與國際學?!钲谀仙街杏⑽膶W校合作建立“社會教育基地”

2023年1月,深圳博物館獲2022“廣東博物館校企合作教育基地”

深·博學堂

深·博學堂”深圳博物館公眾系列講座。一些“深·博學堂”講座將在網上舉行,觀眾可登陸深圳博物館微信視頻號、嗶哩嗶哩深圳博物館、深圳博物館官方微博看這些平臺,比如《鏡上中國——三面漢鏡上的“中國”銘文》講座直播、《神奇的古玻璃》講座直播等。也有一些“深·博學堂”線下舉辦講座,如《東西方文化的早期碰撞與融合——從史前絲綢之路談起》講座,《商承祚先生誕辰一百二十周年紀念活動》開學典禮、研討會和學術報告,《歷久?彌新——玻璃藝術之美》講座等。

非遺活動

深圳博物館積極開展了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和保護工作。非遺宣傳方面,博物館每年都有“歡樂鬧元宵”非遺進社區、進校園”文化遺產日”展示20多個品牌活動,組織非遺項目參與“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拍攝大型紀錄片《鵬城遺韻》 39集,在深圳衛視公共頻道播出,并制作DVD公開發行。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深圳博物館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基礎理論研究,出版了多部著作;推動非遺項目在各國的應用、省、市級代表性名錄;每年組織專家到項目保護單位進行實地考察和監督;組織非遺項目參加各類比賽,獲得省級以上獎項10余項;召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座談會、沙頭角魚燈舞保護傳承多場研討會;培訓各區非遺保護工作人員;建立“深圳市非遺保護補助管理暫行辦法”和其他系統,使城市 的非遺保護工作得到落實。

文創開發

深圳博物館是中國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試點單位,開發了上百種文化創意產品。

深圳博物館開發的文創產品有古代藝術系列,如金箔畫系列,包括朱云明草書卷《荔枝賦》、溥儒《空山秋雨圖》、匿名《文會圖》、仁義《桃花白雞圖》、馬泉《牡丹圖》和《粉牡丹圖金箔畫》6產品;巴蜀漢風系列,包括巴蜀漢風文件袋、餐墊、杯墊、鍋墊等;館藏書畫文件夾;三維文物典冊;紅木收藏字畫小屏風;等等。還有改革開放系列,比如印有改革開放相關標語的、圖片創意文件袋、創意眼鏡布,“深圳觀念”T恤,等等。珠江系列,如四十周年時光效率金歷,潮極了、大潮起珠江”移動電源、地標明信片、廣州主題絲巾等。還有歷史文化系列,比如梅瓶筆記、古代深圳徽章、鳳凰來儀絲巾、民國風明信片等。還有民俗文化系列,比如魚文具盒、魚燈抽紙盒、木質書簽、民俗徽章等。

深圳博物館攜其文化創意產品多次參加各類展覽。2019年4月12日至14日,深圳博物館在青海省西寧市青海國際會展中心參展“2019青海文化旅游節暨中國西北旅游營銷大會”,并展出了“改革開放40年”和文化創意產品的收藏系列,以及“千年馬約里卡”和“瑪雅”文化創意產品等專題展覽。

2023年1月6日至2月15日,第三屆“深圳尹姬——深圳藝術創作”展覽在深圳關山月美術館舉辦,由深圳博物館選送“深圳民俗文化”魚燈系列文創、32件金漆木雕系列文創等(套)作品參展,其中“喜上眉梢”梅竹先春”系列首飾與“深圳民俗文化”魚燈系列文創經過專家評審,入選優秀作品。

2023年3月3日至6日,沈博文首次亮相2022灣區(廣州)文創節,重在展示“改革開放”自然科學”等系列文化創意產品,并榮獲今年 美國文化創意節 百名工匠和百件產品獎“最佳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獎”的榮譽。

此外,深圳博物館推出的文化創意產品獲獎情況如下:2020年,深圳博物館推出時光家冰箱貼、光柵明信片、肉食票”手機殼被套深圳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深圳設計藝術聯盟授予2020-2021年度“深圳禮物”稱號;時間效率”金萬年歷、深圳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磁帶充電寶、由深圳設計藝術聯盟頒發“深圳禮物”特區四十周年精品獎。2021年,“深圳改革開放系列”和“館藏系列”文創產品被中國文物報社舉報、中國博物館協會文創產品專業委員會、由中國文物學會文化創意發展委員會授予“全國百家文化創意產品”稱號;深圳改革開放系列”文創產品被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授予“十三五’全國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優秀成果獎”。

所獲榮譽 編輯本段

1995年,深圳博物館被中共深圳市委授予“深圳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稱號,榮獲深圳市德育辦公室、市教育局、受到團委等單位的嘉獎“高級校外教育職位”稱號。

1998年,由深圳博物館舉辦“深圳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展”由國家文物局授予“1997年十大展覽”獎。

2005年,深圳古代藝術博物館被授予 quot深圳古代藝術博物館quot“深圳十大歷史建筑改革開放以來”

2009年,由深圳博物館舉辦“深圳改革開放史”該展覽由中國國家文物局展出、中國博物館學會、由中國文物報社授予“第八屆(2007-2008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優秀展覽評選獎”

2016年,深圳博物館被中國社會科學普及組委會授予“國家社會科學普及基地”第七屆中國博物館及相關產品和技術博覽會“弘博獎·最佳展示獎”,榮獲廣州國際文物博物館版權交易會組委會頒發的第二屆廣州國際文物博物館版權交易會最佳人氣獎、十大最佳文化藝術創意獎。

2017年,由深圳博物館舉辦“巴蜀漢風——川渝漢代文物展”由廣東省博物館協會頒發“第一屆(2015-2016年度)廣東省博物館展覽獎”

2018年,深圳博物館推出“珠江——廣東成立40周年展覽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家文物局選送“2018年度‘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推廣項目”

2021年,由深圳博物館舉辦“從先行先試到先行示范——慶祝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展覽”榮獲中國博物館協會、由中國文物報社授予“第十八屆(2020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優秀展覽推廣獎”,“深圳博物館精品展暨珍品收藏云展”榮獲中國電視藝術交流協會、由中國文物報社授予“2021年國家文化遺產云傳播優秀云展項目”稱號。

2022年,由深圳博物館舉辦“萬里航?!I辖z綢之路的歷史與文化”在線展覽由中國絲綢博物館授予“2022年SROM絲綢之路云策展競賽獲獎者”。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 編輯

上一篇 天津自然博物館    下一篇 河南博物院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
主站蜘蛛池模板: 茶陵县| 宁国市| 乃东县| 惠东县| 乐业县| 丽水市| 阜宁县| 西和县| 汉寿县| 和平县| 吉林省| 汕头市| 如皋市| 胶州市| 类乌齐县| 吉林市| 建湖县| 锡林郭勒盟| 崇文区| 黑河市| 屯留县| 扎鲁特旗| 常山县| 兴国县| 六安市| 阳高县| 靖宇县| 会昌县| 安康市| 齐河县| 饶河县| 乌拉特前旗| 宁陵县| 连城县| 县级市| 洮南市| 凉山| 临猗县| 鄯善县| 丽水市| 本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