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民族博物館
黑龍江省民族博物館位于哈爾濱市南崗區苗文街25號、展示和研究黑龍江省少數民族文物、歷史、中國 中國第一個以文化為宗旨的省級專業國家博物館,國家一級博物館。
黑龍江省民族博物館以哈爾濱文廟為建筑,占地25000平方米,建筑面積5600多平方米。文廟是祭祀中國古代杰出教育家的地方、思想家孔廟建于1926年(民國十五年),建于1929年(民國十八年)它是清代官方建筑的典范。1981年被黑龍江省政府列為黑龍江省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黑龍江省民族博物館成立于1985年2月26日,文廟進院東西官殿、二進大院的東西館和三進大院的東附館3號樓作為展廳,1988年正式對外開放。
黑龍江省民族博物館致力于保護和搶救民族文化遺產和藏品、收藏了一萬多件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物(套)學習民族文化、挖掘、整理,推出了“黑土文明 多彩龍江——黑龍江省土著少數民族歷史文化展”基本陳列、孔子與孔氏家族”原始傳統文化的基本展示,以及“走進孔廟 沐浴儒家風情——哈爾濱孔廟文化展”等。
黑龍江國家博物館先后獲獎“黑龍江省青少年教育實踐體驗基地”省級科普基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實踐基地”等稱號。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黑龍江國家博物館位于哈爾濱市南崗區苗文街25號,以文廟為館舍。哈爾濱文廟是中國古代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廟,建于民國十五年十月(公元1926年),建于民國18年11月(公元1929年)由著名愛國將領時任東部特區行政長官張煥祥將軍題寫、繼任行政長官張景惠倡導實施,政府和中外人士集資73萬多銀幣修建??⒐ず?,舉行了幾次祭祀孔子的活動。
1946年哈爾濱解放后,文廟先后作為哈爾濱醫學院使用、哈爾濱醫科大學和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圖書館。人民政府成立后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它作為黑龍江省軍區后勤部的倉庫。
黑龍江省是一個多民族雜居的邊疆省份除了漢族,還有起源于此或長期居住于此的滿族、蒙古族、朝鮮族、回族、達斡爾族、錫伯族、柯爾克孜族、赫哲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和其他少數民族。1985年2月26日,經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批準在美國政府的領導下,以文廟為建筑,建立了第一個省級專業國家博物館。1985年至1988年,對文廟進行了主要的修繕和準備工作,更換了前院大門,重新粉刷了四殿和東西牌樓上的電線桿,并于1988年秋正式對外開放。館名由時任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副主席趙樸初題寫政治協商會議。1996年11月,哈爾濱文廟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7年,根據“修舊如舊”基于 的原則quot文學與藝術的殿堂quot近80年后,這座寺廟進行了第一次大修維修范圍是更換大成殿兩側附屬殿東西屋頂的琉璃瓦,并重畫。為了保持維修的東西與原圖紙一致,國家文物研究所專門派出三位文物維修專家,經過兩個月的反復檢查和設計,繪制了100多頁的維修圖紙。選擇施工單位應在全國范圍內招標,所需材料應從木材中取出、顏料可以在當地買到,比如釉面磚、北京的金箔等、南京等地特別定制。大成殿前平臺后續、前部廊柱、后側重檐、和璽彩繪、對圍欄和隔墻進行了修復,恢復了神社原有的格局和功能,并對東西牌坊和興興門三座建筑的黃色琉璃瓦屋頂和木質構件進行了修復。2008年2月,該博物館免費向公眾開放。2009年,黑龍江省國家博物館被評為國家二級博物館,2021年晉升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建筑布局 編輯本段
建筑設計
黑龍江省民族博物館——哈爾濱文廟是東北地區保存最完好的清代建筑群,坐北朝南,占地2.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5674平方米整體布局為南北進深276的三進院落.37米,東西寬85.6米。由影壁、泮池、泮橋、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神龕崇拜形成南北軸線,牌坊對稱分布在東西兩側、廡殿、掖門、耳房等。俯瞰三路庭院,大成殿是哈爾濱文廟的主殿這是一座雙檐屋頂建筑,寬11間,深5間屋頂鋪著黃色琉璃瓦,飛檐上裝飾著10只動物,后面是騎著鳳仙花的人、龍、鳳、獅、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斗牛。殿內供奉孔子、四配神、十二先賢的牌位。
東、西牌樓位于首院兩側,均為宮殿屋頂的建筑,黃色琉璃瓦上畫有漩渦。東牌樓叫“禮門”,題有金字“德配天地”西牌樓叫“義路”,題字“道冠古今”在第一個庭院的南側,萬仞宮墻的雕花磚墻與孔廟的墻壁連成一體墻的中心和四個角落鑲嵌著帶有花卉圖案的彩釉釉面磚墻脊鋪黃色琉璃瓦,瓦中央飾以栩栩如生的九曲龍紋。
文廟的主殿大成殿位于第二個院子里重檐宮殿的屋頂莊嚴而威嚴,屋檐下的拱門配有“金龍和璽”彩繪,中間雙飛檐,四周刻有金環的藍色豎匾“大成殿”三個字。二院東南角的石碑上刻著愛國將領張學良書寫的《哈爾濱文廟碑記》。
館內布局
黑龍江國家博物館展廳分別位于三晉大院。一進院子,東關亭就是“走進孔廟 沐浴儒家風情——哈爾濱孔廟文化展”廳,西官廳為“夫妻與明——漢文化傳統婚俗展”廳。二進院落的東廡、西廡,是“黑龍江省世界少數民族歷史文化展”展區,其中東臺為1號展廳“歷史綜述”,西單是2號展廳“多元文化”三院東附館3號樓是“黑龍江省世界少數民族歷史文化展”的三號展廳“傳統與現代”展區,1號、2號、4號樓為辦公區。
陳列展覽 編輯本段
黑土文明 多彩龍江——黑龍江省土著少數民族歷史文化展
展覽分為三個展廳第一展廳位于東營,二進院“歷史綜述”展廳;第二展廳位于二院西側,是“多元文化”展廳;第三展廳位于三晉大院3號樓,是“傳統與現代”展廳。圍繞民族與自然、歷史、民族、國家、現代性的關系表明黑龍江土著少數民族正在創造傳統文化、抗擊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和文化交流的歷程。共展出120件文物(套)照片197張、圖表18幅、圖像數據90分鐘、各民族傳統生產生活場景的還原和數十件輔助展品,將帶領觀眾對生活在黑龍江省的少數民族風情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遠古回聲”該單元通過實物和圖形展示介紹了黑龍江省5萬年至3000年前的古代文化起源、分布及發展。展示文物有玉環、玉匕、玉玦等;在蒙古文化單元,你可以看到蒙古人民喜愛的馬頭琴,聽到馬頭琴伴奏的蒙古長調。2005年,“蒙古族長調民歌”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第三院落配殿“傳統與現代”在展區,在獸皮工藝單元,展示了鄂倫春族的皮袍、配色皮包等文物,制作鄂倫春族動物皮服裝的主要原料是狍子皮、鹿皮和麂皮,尤其是麂皮,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孔子與孔氏家族
孔子與孔氏家族”It 黑龍江省的國家博物館(哈爾濱文廟)原創傳統文化基礎展策劃啟動。展覽由“孔子的一生”孔氏家族”兩部分組成??鬃?人生包括坎坷的青春、設學授徒、涉政仕魯、周游列國、刪述六經、容縣后面的六個盤子;孔氏家族自孔子始其后裔以來已延續82代,子孫眾多,足跡遍布世界各地。據2006年孔子家譜統計,全球孔子后裔超過200萬人。這部分來自家庭出身、家族傳承、從三個方面介紹了孔家的家風家訓。本次基礎展展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永恒魅力和時代風采,對發掘和弘揚儒家文化內涵傳承中華文脈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一定的現實作用。
走進孔廟 沐浴儒家風情——哈爾濱孔廟文化展
任何建筑都是人類文化的獨特表達文廟將傳統文化與精湛的建筑藝術緊密結合,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傳統建筑類型之一,凝聚著典型的東方建筑特色和文化價值,是中國和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展覽是基于哈爾濱文廟的歷史、圖片和實物,展示了文廟建筑的基本布局、規定和儒家思想文化的精髓,闡述儒家優秀思想對現代社會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呈現建筑文化與儒家文化的深遠關系。
夫妻與明——漢文化傳統婚俗展
展覽挑選了中國有代表性的婚禮習俗并通過文物展示出來、婚服展示、文字介紹、場景還原、互動體驗等方式,將抽象的婚禮文化轉化為通俗易懂趣味橫生的互動展覽。展覽由“周代士婚禮”唐代婚禮”明代婚禮”互動體驗區由四部分組成。周朝的婚禮制度是前代的頂峰“婚聘六禮”它為后世的婚禮儀式奠定了基礎,并深深影響了朝鮮、日本、越南和其他國家的婚禮習俗。唐代社會風氣開放,女性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婚戀相對自由,為婚俗增添了濃厚的少數民族文化色彩,增添了喜氣、熱鬧的特點。明代中后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婚姻逐漸打破門第觀念,注重經濟實力和社會地位,婚禮趨于豪華、繁瑣。在展覽的最后,有一個互動區,公眾可以穿著與展覽相同的婚紗在三個朝代之間自由切換“零距離”體驗中國文化婚禮之美。
館藏文物 編輯本段
黑龍江省民族博物館有一萬多件文物(套)代表作有反映黑龍江三皮文化的(獸皮、魚皮、樺樹皮)的皮口袋、袍皮長袍、樺樹籃子,以及少數民族的信仰、與圖騰崇拜有關的吉星神木雕(狩獵和倉庫保護者)薩滿教阿米什小雕像、鄂倫春族薩滿服飾等。
鄂倫春族和鄂倫春族s腿板
鄂倫春族生活在興 安內外歷代名山,又稱“興安嶺之王”他們世代從事狩獵生產,形成了具有狩獵文化特色的獸皮文化。除了用動物皮做衣服,還可以制作生活中的各種電器。
這款支腿式床墊長185厘米,寬83厘米床墊兩邊都是腿對接的皮,呈方格圖案,用貂皮做隔斷采集于黑龍江省呼瑪縣白銀瑙倫春鄉。
鄂倫春族語叫腿板“奧沙師克吐恩”冬天在山里打獵時,搓腿板是必備的生活用品。狍子的腿毛很耐磨、不易脫毛,隔涼、潮汐隔離非常適合做床墊,是鄂倫春族獸皮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
東布壺
不動壺因其造型源于元代的多木壺而得名“多穆”最初在藏語中,原意是盛酥油的桶,也用來裝牛奶和酒是蒙古族和藏族人民的日常用具。到了清代,多木壺演變成清朝皇帝賜與僧侶使用的華麗輝煌的器具,包括金屬和瓷器。
這兩個東布壺是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鄂溫克族自治旗采集的。無蓋東布壺底徑14.6厘米,高25.6厘米,紫銅制成,帶手柄和花,帶和尚 頂部是s形的帽子,中間和兩側是黃銅環。不動帶蓋壺底徑13厘米,高21.3 cm,黃銅材質,有手柄和流量,蓋上有按鈕蓋子和鈕扣上都刻有花紋,口沿刻有一圈花紋,中間和兩邊有帶花紋的黃銅箍。
東布壺短流小口、短小精悍的造型,對游牧民族更有實用價值是70年代以前鄂溫克族人常用的一種生活用品,用來盛牛奶、奶茶、酸馬奶酒和其他液體經久耐用,便于游牧民族攜帶。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漸被現代水壺取代。
通古斯鄂溫克羊皮雪帽
鄂溫克族分為:通古斯、索倫、雅庫特三個部落。通古斯”鄂溫克族又稱哈莫尼根鄂溫克族,用于狩獵、畜牧業是其經濟來源和主要生產方式。在生活中,通古斯鄂溫克族人用各種動物皮和牲畜皮做衣服、帽子、靴子手套和其他衣物。
這件羊皮雪帽是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陳巴爾虎旗鄂溫克蘇木采集的。這頂帽子由白色小羊皮制成,呈圓錐形,覆蓋著紫色緞子,頂部有紅色流蘇。這種帽子叫做鄂溫克“胡日干”,一般在初春、深秋或冬季佩戴,男女老少皆可。戴帽子有很多種方法帽子的耳朵可以放下來蓋住耳朵,折進頭盔里,綁在前額或后腦勺上。帽子頂部固定有紅色流蘇的圓圈象征著太陽,紅色流蘇象征著太陽的光芒這種帽子是通古斯鄂溫克族牧民戴的典型樣式。
滑雪板
滑雪板,古代文獻中稱之為“木馬”,地方文獻也稱“快馬”是北方狩獵民族冬季的交通工具,是冬季狩獵不可缺少的生產工具。過去,鄂溫克、赫哲、達斡爾族等漁獵民族冬季狩獵時,滑雪板可以代替騎馬狩獵野生動物。黑龍江省國家博物館里有兩對鄂溫克族和赫哲族的滑雪板。
鄂溫克族單板滑雪,在鄂溫克族中叫鄂溫克族“金勒”這塊滑雪板長161厘米,寬17厘米鄂溫克族的滑雪板大多是松木做的滑雪板的前端是三角形的,它向上彎曲板的中間兩側有綁腿帶,板的底部貼著茬子。滑冰時,每只手拿一根桿子支撐著線。鄂溫克族傳統民間男孩12歲以后學滑雪,每年2、三月青少年滑雪比賽是鄂溫克族人最喜愛的體育活動之一。
赫哲族單板滑雪,稱赫哲族語“恰爾齊科衣”恰爾斯”或“科衣俄勒”這雙滑雪板有197長.5厘米,12厘米寬,1厘米厚.3 cm采自黑龍江省雙鴨山市饒河縣四排赫哲鄉。赫哲族滑雪板長而平,尖端略上翹,皮質鞋帶帶毛的鹿皮用魚鰾粘在底部,毛尖向后,所以不 爬山時不要向后滑。赫哲族是典型的漁獵民族單板滑雪靈活舒適,翻山越嶺追逐野生動物如同飛翔它不僅是一種交通工具,也是一種生產工具,是生活不可或缺的。
赫哲族木片日歷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約會方式生活在三江流域的赫哲族有語言,但沒有文字。在木片日歷發明之前,三文魚是赫哲族人老化的重要工具。鮭魚是一種洄游魚類,長期生活在北太平洋、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附近海域,每年9次、10月遷移到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赫哲族人在長期的漁獵生產中發現了鮭魚的洄游規律,并以此為年代。每當三文魚汛期來臨,人們會將捕獲的三文魚的頭部或心臟取出,曬干后收藏。隨著與各民族交流的不斷擴大,赫哲族受到漢族歷法的影響,創造了木刻歷法。
這個木片日歷是赫哲族早年使用的日歷。柳條壓成一個橢圓形的木圈,木圈里交叉兩根繩子,分別穿過12根和30根木屑。木圈長45厘米,寬35厘米;木片長9厘米,寬2厘米,采集于黑龍江省同江市八岔赫哲族鄉。木片日歷的橢圓形木圈象征月亮,最上面一排木片代表12個月,每個月分配一塊;下面一排木片代表每個月的30天,每天分配一塊。中間有一根垂直的繩子,繩子左邊的木屑是花掉的月、天,右邊是未來的月份、日。月亮的大小取決于月亮 的損益大月亮移動30塊,小月亮移動29塊,直到年底。傳統的鮭魚頭、相對于用魚心計算時間的方法,使用木片日歷的方便程度可以和現代日歷相媲美。
鄂溫克族圍鹿棋
這套鹿棋收藏于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陳巴爾虎旗鄂溫克蘇木。棋盤長59厘米,寬51厘米.6厘米。圍鹿棋又叫“鹿棋”是鄂溫克族人民在漫長的狩獵生產生活過程中流傳下來的一種體育智力游戲曾廣泛流行于森林牧區的鄂溫克族,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整套鹿棋手工雕刻成23只獵犬、兩只鹿和一個棋盤。棋盤可以畫在棋盤上、在紙上,你也可以在沙子上畫畫棋盤由縱橫線和對角線組成。兩個人下棋,一個人拿著“鹿”,另一方執“士”狗)雙方各走一步,輪流下棋最后,如果兩只鹿被包圍了不要動,棋手贏了;如果飼養員失去了太多的孩子,無法包圍其他鹿,飼養員獲勝。
學術研究 編輯本段
黑龍江省民族博物館學術機構——“黑龍江省民族博物館學術委員會”編輯出版《中國少數民族文物圖典黑龍江省民族博物館卷》《黑龍江省民族博物館館藏文物集萃》《中國鄂溫克族鄂倫春族赫哲族文物集萃》等書籍,主持電子期刊《龍江民博》;完成國家科研項目《赫哲族文物的調查與研究》;參與國家民委對少數民族文物的界定、科研課題的分類與分級,完成了《赫哲族文物分類、定級的實踐與探索》論文;參與國家民委少數民族文物研究項目22項,完成論文《赫哲族文物概論》。
文化活動 編輯本段
黑龍江省民族博物館(哈爾濱文廟)充分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密切配合學校教育關鍵節點,組織實施“開蒙禮”拜師禮”開學禮”畢業禮”成人禮”等專題研究活動,編寫《走進文廟 沐浴儒風》等優秀研究課程,推出“學習儒家經典 和傳統禮儀”系列實踐活動。深入挖掘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蘊含的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祭祀文化、禮儀文化、民俗文化逐漸形成了帶有文廟印記的特色品牌,每年舉辦150多場特色品牌活動,師生近10萬人、家長的參與,教育成果顯著,品牌影響力不斷增強。
2006年,中斷了60多年的哈爾濱文廟祭孔活動首次恢復。此后,每年的九月二十八日,都會有祭奠孔子的儀式。祭孔大典”已成為黑龍江省民族博物館的文化活動品牌。
黑龍江省民族博物館計劃開展大型傳統文化巡回展“錢球——傳道者孔子傳”在每個學校,學生背誦《論語》個句子、參觀展覽、聆聽講座。博物館還充分利用新技術移動文物和資源“云端”VR游、云展、少數民族知識在線答疑等。推出近200個新媒體展,近百萬觀眾通過互聯網享受了一場文化盛宴。
所獲榮譽 編輯本段
2020年,“黑土文明 多彩龍江——黑龍江省土著少數民族歷史文化展”,2019年獲國家文物局“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推廣項目。
2021年7月,“新中國成立以來赫哲族社會發展的輝煌歷程”展覽,2021年入選國家文物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100個集中推廣項目。
2021年,黑龍江省民族博物館晉升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