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博物館
鄭州博物館是一座綜合性城市博物館,河南省最早的市級博物館,國家一級博物館。始建于1957年7月,原址位于烈士陵園鄭州碧沙崗公園北伐軍神社,1999年12月遷至嵩山南路168號。2021年4月30日,鄭州博物館新館韓文街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形成了兩館并行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韓文街亭位于中原區韓文街9號鄭州市公共文化服務區核心區域,占地112.71畝,總建筑面積14.7萬平方米,建筑高度62米,是國內超大型博物館。建筑外觀秉承“中國之中,中國之冠”設計理念,凝練鄭州地域特色。館內共設21個展廳,規劃20種展覽,分為基礎展、專題展覽和臨時展廳。其中,鄭州通史三個基本陳列,全景式展現了鄭州從舊石器時代到近代的歷史發展;特展分為文物展和文化展;三個臨時展廳可以承辦各種大型展覽。
老嵩山路亭位于鄭州市嵩山南路168號,占地14.8畝,建筑面積14200平方米。該建筑以鄭州出土的商代青銅方鼎為原型“鼎立中原”寓意,用一個圓形的碟形屋頂,比喻“天圓地方”的哲學觀念。主展廳8337平方米,常設展《長渠綴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段文物保護成果展》。
鄭州博物館有近6萬件文物(套),包括陶器、瓷器、青銅器、字畫等20多個門類,尤其是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商周青銅器、唐宋石雕、歷代瓷器最具地方特色。先后榮獲“河南省文明單位”何 南省優秀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何 南省第一批中小學生研究旅行實踐基地”河南省科普基地”等稱號。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建館初期
1928年,馮玉祥將軍修建了烈士陵園位于鄭州市碧沙崗公園,紀念北伐戰爭中犧牲的烈士的祠堂,占地4433平方米。人民政府成立后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鄭州市政府決定管理烈士 神社由鄭州文物部門管理,后來文物部門在這里成立“文物陳列館”1965年,更名為“鄭州市博物館”博物館的名字是郭沫若題寫的。
鄭州地處中原,地上地下文物古跡豐富。隨著文物調查和考古發掘的發展,原博物館已不能滿足博物館展覽的需要。1997年,鄭州市委、市政府決定建造一座新博物館。該地塊位于鄭州綠城廣場西側嵩山南路168號,占地14.8畝,總投資3000萬 元。1997年12月18日正式奠基。 嵩山路亭以鄭州出土的青銅鼎為原型,寓意立足中原,強基固本。
1999年12月28日,嵩山路展館竣工對外開放。2008年5月18日,鄭州博物館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建設新館
隨著鄭州市的不斷發展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新博物館的建設逐漸提上日程2017年6月28日,鄭州博物館新館工程主體結構正式開工。新館位于鄭州市長西湖新區西四環東側、中原路至隴海高架之間的市民公共文化服務“四個中心”新建區,韓文街9號,美術館、大劇院共同構成“文博中心”新建筑的南北長度為138米.5米,東西長192米,總建筑面積14.5萬平方米,總建筑高度67.8米,相當于一棟23層住宅樓的高度,具體按公共面積計算、商務區和行政區由三個功能區組成。
2018年8月,新樓工程主體結構封頂。在新年 2020年s日假期,新館試開放,2021年4月30日正式對外開放。據鄭州市文物局《關于籌建南水北調博物館的建議答復》 2018年5月,將充分利用嵩山路老博物館,對南水北調中線河南段涉及的8個城市出土文物進行永久集中展示。現掛有“河南南水北調博物館(籌)牌子,但仍屬于鄭州博物館,與新館并行。
建筑布局 編輯本段
建筑特色
韓文街博物館是鄭州博物館的新館,分為地下兩層和地上三層(局部五層),占地112.71畝,總建筑面積14.7萬平方米,建筑高度62米。建筑外觀秉承“中國之中,中國之冠”設計理念,凝練鄭州地域特色。南立面為石材,100多米寬的玻璃幕墻,現代時尚;北立面的表面結構看起來像一個聚寶盆,這意味著“聚寶中原”頂部由南向北布滿簡單的剖面,南北差距近20米,就像黃河的水傾斜而下。遠觀博物館,如“黃龍聚寶,物極必反”,突出鄭州 豐富的文化底蘊和濃郁的時代氣息。
嵩山路亭以鄭州出土的商代青銅器方鼎為原型“鼎立中原”言下之意,用圓形碟形屋頂,屋檐深遠,線條舒展,是一種比喻“天圓地方”方鼎 的哲學和建筑風格保持了粗糙和精致的統一它是一座將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巧妙融合的現代建筑。
館內布局
新博物館分為幾個展覽、公共服務、文物庫房、科技保護、數字信息和辦公區域等。一樓是中央大廳,共三層、臨時展廳、學術報告廳、非遺展示區、公共服務空間、觀眾服務室等。第二層由基本展廳組成、專題展廳、未成年活動中心、4D影院、觀眾互動體驗空間和公共服務空間。第三層主要由專門的展廳組成、未成年人活動室、觀眾休息廳、互動體驗室等房間。當地四層主要由專門的展廳組成、多功能廳、科技保護中心大樓和文物倉庫組成。當地的五層主要靠科技保護、綜合商務辦公樓、信息中心建筑等。
場館總展覽面積為3.6萬平方米。整個場館從一樓到四樓共21個展廳,規劃各類展覽20個,涉及青銅器、瓷器、書畫等20多個門類,其中不乏代表性的精品文物,如商代的獸面銅器方鼎等、商代牛頭紋銅像、唐代大海寺石像。
嵩山道館共三層,一樓第一展廳,秩序井然的大廳,裝飾著長渠寶藏的主題墻,文物勘探場景的復原,南陽展區。二樓第二三展廳分別為平頂山展區、許昌展區、鄭州展區、焦作展區、新鄉鶴壁安陽展區。平時三樓有一些主題展覽。
展覽陳列 編輯本段
鄭州博物館展區總面積3.6萬平米,21個展廳規劃有20個展覽,包括3個基礎展,14個專題展,3個臨時展。基本陳列展分為“創世王都”天地之中”百年史話”三個部分按時間順序展示了鄭州從舊石器時代到近代的歷史發展。
特展分為文物展和文化展文物專題展覽包括“苗鄉一景——號藏品古代雕塑藝術展覽”漢畫像磚藝術展覽——收藏漢畫像磚藝術韻”石刻雋永——收藏石刻拓片展”莫寒丹青——收藏書畫藝術展”——收藏當地火藝術中的古陶瓷展”書畫題字展——《醉翁亭記》《瘞鶴銘》”錦繡夏云——云劍藝術展”這些展覽以專題的形式結合了歷史和美學,并配有聲音、光、色彩等輔助手段營造不同的展覽主題氛圍,引領觀眾領略文物的魅力;文化專題展有“鄭州名人——鄭州歷史文化名人展”豫調——豫劇文化展”客家尋根親戚——客家文化展”千年中醫藥——中醫藥文化展”展覽從多個角度解讀古代中原文化,彰顯鄭州地域文化特色。
臨時展廳堅持館際交流合作,引進國內外精品展覽。黃河之寶——沿黃九省(區)文物精品展”,42件(套)國寶重器,掀起“黃河文化月”的高潮;顯微作品——吉爾伯特精品展在大英博物館”這是吉爾伯特精品系列首次登陸中國;星空——中國百年考古發現展”,集中展示了中國考古學的百年發展歷程和輝煌成就,讓觀眾領略了多姿多彩的文化風貌。
鄭州博物館嵩山路館的永久展覽包括“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常璩朱楨——工程河南段文物保護成果展”專題展覽包括“追溯文明——新中國河南考古七十年”搏·藝術——中國體育文物特展”金色名片”阿富汗國家寶藏”天山下的游客——哈薩克民俗展”古都鄭州”天宮追夢——鄭州古代科技文物展”錢球德化——福建德化窯瓷器展”等。
常設展覽
創世王都:鄭州歷史文物基本陳列
展覽位于博物館二樓,是新博物館的基本展示2021年4月30日啟動,以鄭州史前文明和夏商周典型考古遺址及其出土遺物為基礎展覽分為“文明晨曦”創世王朝”巍巍商都”兩周華彩”四個部分匯集了鄭州出土的1000多件精美文物。
天地之中:鄭州歷史文化展
展覽位于博物館二樓,是新博物館的基本展示,以古代鄭州地區的政治為基礎、軍事、科技、人文等諸多方面,展覽分為“中州要津”和“華夏圣地”兩部分通過100多件文物和修復場景的展示,告訴觀眾鄭州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
鄭州地處九州,是四通八達的樞紐,多元文化在這里匯聚交融。天地之中”它不僅是一個地理概念,也是一個文化和哲學概念。以松山為中心,夏天、商、周朝建都于此,鐫刻在民族文化心理中“天地之中”深深的印記成為中國文化認同的重要基石。伴隨著“天地之中”隨著思想的深入和引導,中岳嵩山受到歷代的尊崇,逐漸形成了佛道儒的交匯、文人學士集群的繁盛局面。圍繞“天地之中”建筑的概念,代表禮儀保留至今、宗教、科技、教育等傳統建筑群體不僅是中原幾千年建筑歷史的真實反映,也是中國乃至全世界獨特的文化記憶。
百年史話:現代鄭州百年文物展
展覽設在博物館二樓,這是新館的基本陳列、隨著隴海鐵路的開通,鄭州成為中國重要的交通樞紐。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京漢鐵路工人聯合會成立鄭州罷工掀起工人運動新高潮中國的運動。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第一戰區受降儀式在鄭州舉行。建國后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南省省會從開封遷至鄭州,進一步促進了鄭州經濟的騰飛。改革開放以來,鄭州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新世紀GDP突破萬億、人口過千萬的特大城市中。
長渠綴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段文物保護成果展
這個展覽是舊博物館嵩山道館的永久展示是系統展示南水北調工程建設期間河南省文物保護成就的大型展覽分為三個展廳,一樓第一展廳,秩序井然的大廳,長渠寶藏裝飾主題墻,文物勘探場景復原,南陽展區。二樓第二三展廳分別為平頂山展區、許昌展區、鄭州展區、焦作展區、新鄉鶴壁安陽展區。分別展示南水北調中線河南段沿線南陽、安陽等8市出土文物保護成果。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南起湖北河南交界處的丹江口水庫,北至北京天津,橫跨四省、直轄市。河南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中最長的線路、涉及省份最大,河南境內干渠長731公里,約占總長度的58%,途徑河南八個省轄市。為確保南水北調工程進度,河南文物在河南段沿線進行了長達10年的考古發掘,搶救保護了10多萬件珍貴文物,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
專題展覽
妙相藝境:古代雕塑藝術收藏展
展覽設在新館一樓展廳,分為“開元寺石刻造像”館藏金銅造像”等章節,重點介紹鄭州大海寺、唐代開元寺的石雕和魏晉南北朝至明清的金銅造像,呈現了鄭州佛教造像的風格變遷。
刻石雋永:館藏石刻拓片展
展覽會設在新大樓的一樓。石刻是研究中國文字和書法發展史的重要資料,鄭州博物館收藏有大量石刻、品種豐富,跨越從漢代到民國。展覽展示了石碑的收藏、墓志銘、畫像磚拓片帶領游客感受原碑文的內容和風格。
翰墨丹青:館藏書畫藝術展
展覽會設在新大樓的一樓。中國 他的書畫具有鮮明的時代風格歷代文人通過書畫師法自然,借助畫中之物寄托一些愿望和情感。展覽展示鄭州博物館的書畫作品,以明清及近現代作品為主,創作者包括沈舟、董其昌、龔賢、陳鴻壽、康有為、徐悲鴻等。
土火造藝:館藏陶瓷藝術展
展覽會設在新大樓的一樓。主要展品有李家溝新密鄭州、商城等遺址出土的仰韶彩陶、唐宋時期的龍山時代灰陶和鞏義黃葉窯、登封曲河窯、新密西關窯出的三色、白瓷、青花瓷和珍珠雕刻瓷反映了古代制瓷者的審美趣味和精神需求。陶瓷是土與火的藝術結晶,是古代物質文化的主要載體之一。鄭州位于中原腹地早在一萬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當地先民就已經制作和使用陶器。鄭州商城等地出土的原始青瓷,將中國燒制瓷器的歷史提前到了3600年前。
翰墨雙璧:《醉翁亭記》和《瘞鶴銘》題字展
展覽會設在新大樓的一樓。《醉翁亭記》的作者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描述了他在滁州做官時游覽醉翁亭的情景。宋元祐六年(1091年)應劉京聞的要求,蘇軾在開封府寫了范文、行、三用草書寫歐陽修 s 《醉翁亭記》。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新鄭高郵文刻石據此。《瘞鶴銘》是原本刻在鎮江焦山西麓懸崖上的楷書書法作品內容是一個隱士為一只死鶴寫的祭文。《瘞鶴銘并序》刻石25塊,現存23塊。第一個記錄的是石雕主人的名字,第二個是隸書“心畫”這個詞,后面是刻石的名字、撰者,鶴的年歲、埋葬條件和銘文等。
錦繡云霞:館藏云肩藝術展
展覽會設在新大樓的一樓。云肩,也叫披肩,是古代放在肩膀上的一種刺繡起初只是用來保護領口和肩部的整潔,后來逐漸演變成一種裝飾。云劍多以絲緞織錦制成,常飾以方形四合一云紋,上面繪有富貴牡丹、多福多壽、年年有魚等吉祥命題,常見于明清時期的婚宴等場合。展覽展示的是鄭州博物館收藏的云劍刺繡,主要收藏于清末民國時期,有圖騰神仙、花鳥魚蟲、戲曲人物、植物,山脈,河流和吉祥的象征表達人民和對幸福的追求、美好、對和平的渴望展現了中原深厚的民俗文化。
追跡文明:新中國河南考古七十年
本次展覽于2019年8月27日在嵩山路展館開始,展覽面積3100平方米,展出文物1225件(套),其中一、二級珍貴文物196件(套),共分:證據歷史的起源——河南考古助力國家重大項目;開封文明——河南考古70年來的重大發現;河南考古惠民工程的生計;走向未來的河南考古等四個部分。展示了包括安陽殷墟在內的河南文物近70年來的重大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鄭州商城遺址、偃師二里頭遺址、舞陽賈湖遺址是早年選的“20世紀中國百項考古發現”近年來重大考古項目及最新評選“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德令哈許昌舊石器遺址、欒川孫家洞遺址、安陽西高穴曹操高陵等古代考古遺址。
古都鄭州
本次展覽位于嵩山路1號館、二樓展廳,展覽時間:2008年-2017年,以'頌'作為主題,它反映了鄭州在中華文明的發展和演變以及中國的誕生和起源的重要作用早期的國家首都。 第一展廳分為'文明晨曦'創世王朝'兩個部分。文明晨曦'聚焦滎陽織布機孔、新鄭裴李崗、鄭州大河村、鄭州西山、滎陽清泰等遺址出土的舊石器、新石器文化遺址揭示原始祖先的進化生活形式從洞穴到地穴,再到地面連接套房,最后到早期夯土城堡建筑;創世王朝'聚焦登封王成剛、新密古城寨、新密新砦、鞏義花地嘴遺址出土的文物凸顯了鄭州地區大量的夏代古城遺址,證明了鄭州地區在文明溯源工程中的重要地位。
臨時展覽
黃河之寶——沿黃九省(區)文物精品展
本次展覽從2021年5月1日新館正式開館開始,至6月1日結束。由鄭州市政府河南省文物局主辦,黃河流域博物館聯盟協辦,來自16家文化藝術機構的42件作品參展(套)文物珍品。展出的文物有相當一部分是《國家寶藏》和《如果國寶會說話》節目的文物,比如有舞蹈圖案的彩陶壺、頭型口彩陶瓶、胡旋舞石刻墓門、晉侯鳥尊、武曌金簡和商代青釉瓷尊等。作為在鄭州博物館新館開幕的首個重量級展覽,展覽面向鄭州,面向全省、全國人民獻上了一份黃河文化的厚禮,為新館的發展奠定了高標準的展覽基調。
星空——中國百年考古發現展
本次展覽將于2022年8月31日至11月30日在韓文街展館舉行,展覽將以“一百年一百個考古發現”以此為主線,通過百年來中國100處考古發現出土的代表性文物,集中展示百年來中國考古學的發展歷程和輝煌成就。此外,與此同時,還有“文明之洞——河南百年考古百大發現展”兩次展覽匯聚了全國文博力量,79個考古文博機構參展,展出來自全國各地的889件/文物精品群,其中一級文物115件/考古發現后,部分文物首次向公眾展出。
錢球德化——福建德化窯瓷器展
本次展覽位于新館一樓展廳,2022年3月31日, - 它于2022年6月被鄭州博物館展出、由廈門博物館主辦,124件德化瓷器精品入選(套),包含白瓷、青花瓷、醬釉、彩瓷,主要是白瓷;品類豐富,包括家用電器、文房用具、家具和各種雕像。通過“夫差萬里延長前仔 號”瓷珠 世界珍寶”錢球瓷業 歷史悠久”分三個部分全面展示了德化窯作為以外銷為主要生產方向的民窯的發展歷程、 的魅力特征和強大生命力。
德化瓷歷史悠久,從西周到宋元時期,德化瓷一直沿用至今以青花釉為代表的瓷器達到了很高的成就,并逐漸開始向白釉瓷器發展。德化成為明代中后期至清初中國燒制白瓷的中心,白瓷不僅暢銷國內市場,還大量出口歐洲。明萬嘉時期,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德化開始燒制青花瓷,在清代康雍乾嘉時期達到鼎盛,青花瓷窯的分布范圍、產品數量超過了歷代白瓷的生產水平。
天宮追夢——鄭州古代科技文物展
本次展覽設在嵩山路館三樓展廳2016年1月15日展出是鄭州博物館2016年精心推出的原創臨時展覽。展覽緊扣中國“科技夢”和“創新”主旋律,根據鄭州古代科技文物發展的歷史脈絡,根據“陶瓷發明——追求生活的便捷與美好”火淬金——創造先進生產力”通過測影觀星探索人與自然的和諧”建筑技巧——為人類建造最美的家園”設計四個部分,展出100多件相關文物,并設置輔助展品、建筑模型、互動項目等,用通俗的話說、實物和圖片的形象,以及現代多媒體技術的綜合展示。
館藏精品 編輯本段
這件銅器的年代可以追溯到方鼎的商代,高81厘米,長55厘米,寬53厘米,重75公斤1982年出土于鄭州向陽回食品廠青銅窖。青銅鼎口近方,平折邊,方唇口緣有圓拱形外溝耳,耳略向外,內平外耳溝內有圓拱形凸筋;斗形方腹,平底,下面附四個圓柱形空足。腹部飾有帶狀饕餮紋和胸釘紋饕餮紋采用寬線條,眼鼻凸起,類似浮雕;在三腳架的四個角和下腹部都有胸甲圖案。鼎腹壁和底、足間有煙熏痕。該鼎造型宏大,具有較高的歷史和科學價值,極大地拓寬了學術研究的視野。
牛首饕餮紋銅尊
銅像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商代早期,高37厘米,直徑32厘米,壁厚0.35厘米,重10.5公斤,1982年7月11日出土于鄭州向陽回族食品廠青銅窖池。大口子,脖子,肩膀,肚子,屁股,圈腳,圈腳上有三個'十'字形鏤孔。頸部飾有三周弦;肩膀上有三個牛頭,眼睛凸出,立體感很強;奶牛和寵物頭上飾有帶狀夔文和串珠圖案;腹部飾有三組饕餮紋,線條嚴謹,紋飾精美饕餮紋上下界以珠鏈相連,圈足飾以三周串紋。它的發現豐富了商代王墓的類型的禮器作為盛酒的容器,常與鼎等商代皇室的重器配合使用,用于的大型祭祀。
阝舌'銘鳳紋提梁銅卣
銅器時代為西周,高度為38.5厘米,15口徑.5-12厘米,圓腳直徑18.2-14.8 cm,1999年出土于鄭州高新開發區瓦劉。呈扁圓形,深腹下垂,小腹圓,腳低圓;吊梁兩端的動物頭套在脖子兩側的半圓環上,蓋子中間突出一個四邊人頭按鈕。車身裝飾豪華,分為四個部分;吊梁上飾有兩組雙體龍紋;蓋和腹分別飾有四組鳳紋,頸和圈足飾有四組鳳紋。銘文鑄在容器的蓋子和底部。
青釉瓷尊
瓷器年代為商代,高27厘米,直徑27厘米在鄭州十四中出土。嘴向外翹,脖子內縮,肩膀傾斜,腹部深,底部向內凹陷造型規整,簡約穩重。沿尊口內側有明顯的輪系留下的螺旋紋肩拍印有席子圖案,腹部飾有籃子圖案,花紋清晰。器物表面和內壁施明亮的黃綠色釉,釉面均勻,有釉滴殘留。尊 s質地堅實致密,擊打時會發出清脆的金屬聲。科學考察表明,這尊藍釉瓷像由高嶺土制成,胎骨黃灰色,表面涂釉,經1200度以上高溫燒制而成胎釉結合牢固,吸水率低。與后世的瓷器相比,它有許多原始的色彩,但已基本具備了瓷器的特征。
藍釉瓷雕像的發現,讓人們對燒制瓷器的歷史有了新的認識在此之前,一般認為中國瓷器是漢代以后才出現的。青瓷雕像的發掘,將中國開始燒制瓷器的時間提前了1000多年,大大拓寬了學術研究的視野。
白釉雙龍瓷尊
這尊瓷像是唐代的,高51厘米,直徑11厘米。鍋口,卷邊,唇圓,頸細,腹深,上腹豐滿,底平。尊的頸部有瓦棱裝飾,兩個對稱的龍頭形耳朵附在尊的口緣和肩部兩條龍弓著身子,爬上洞口去探索飲料。此器造型獨特,釉色均勻,從中可以窺見唐代制瓷技術的傳承與發展。
菩薩石頭像
這幅畫像是唐代的,殘高42.0 cm,出土于鄭州滎陽大海寺遺址菩薩的頭扎成阿雅形狀的發髻,頭發扎成一個寶髻,并用大小不同的珍貴花朵裝飾前額的頭發是花瓣狀的。額頭寬闊,眼睛長而豐滿,微微低頭,鼻子挺得筆直,嘴唇像花瓣,嘴角微微上揚,露出超然的微笑。
扈文顋造石佛像
佛像可以追溯到北魏,達到27的高度.0 cm,采于鄭州徐水紅石坡。胡雯 這座石佛是一尊高浮雕。雕像的背光是蓮花花瓣形,裝飾有火焰圖案。 佛高肉髻, 眉間白發, 圓臉,微笑。穿著齊肩的袈裟,和一個和尚 內有袈裟,袈裟密褶,掛在方座前。佛祖 的右手,坐在他的背上“施無畏印”,左手“與愿印”雕像背面有題詞:孝昌三年四月十五日,清朝的弟子胡忘了(亡,下同)妻張融忘息(媳)扈德[ ]忘記一個女人 的野心阻止人們建造一座石像我愿意讓那些忘記的人改掉他們的錯誤我愿意跟隨我的心。
徐悲鴻 獅子圖軸
獅子的軸心的圖片是紙,彩色,垂直107.5、橫109.5厘米。畫一只獅子,雄渾雄壯,頭發凌亂,眼睛圓睜,傲然不屈。這幅畫的左邊有一首五言詩:敬畏的猛獸很多,看不到孩子已知有長蛇,暗中守候,高高在上怕什么,得意洋洋。23年初冬,我知道仁弟傷心難過'封兩塊鐘芳,上面是'悲鴻之印',下為'東海王孫',均白文;右下角鈐'吞吐大荒'方印。
Gaiqi 手持扇子,手持蓮花娘子
清啷縱96.5厘米 橫27.5厘米。改琦(1773~ 1828) 字 quot薄云 quot,號香白、七宓,別名玉壺外史,回族。工詩書畫。蓋奇以仕女畫而聞名于清代畫壇畫,她也被稱為費徐丹“改費”《桐陰論畫》秦評改旗 把女士們畫成“妙品”, 他說“落墨潔凈”,色顏雅,是個能改掉粉習慣的高手。蓋奇 其仕女畫繼承了唐宋傳統,吸收了和的風雅它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他作品中的仕女素描精細,線條飄逸質樸,人物纖細飄逸,深受當時文人的推崇和欣賞。
學術研究 編輯本段
鄭州博物館完成的學術成果先后有《紙質文物保護材料與技術》《裝裱與修復研究》《如何讓文物活起來——文化遺產視野下的博物館工作》等專著“三元共聚乳液的制備及紙質文物保護應用研究”博物館融入國民教育體系的研究”博物館志愿者隊伍建設研究”以及數十篇學術論文。
鄭州博物館舉辦了一系列學術講座2011年4月17日上午,中國古陶瓷學會副會長舉辦了本年度第一場學術講座、中國考古學會常務理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孫新民說,內容如下“近年來中國瓷器考古的新進展”2012年2月21日下午,該館研究部主任王培子做了一場題為《館藏紙質文物的收藏和保護》的報告。
2017年6月21日,鄭州博物館主辦了中國博物館協會城市博物館專業委員會第九屆學術年會會議的主題是“城市博物館的規劃與建設”
文化活動 編輯本段
社教活動
鄭州博物館堅持“用學術服務大眾”該創意以博物館重大展覽活動和文化工作熱點為主題,開啟“鄭博講壇”系列講座,策劃并推出“妙語童心說衛生”黃河尋寶已久”我們的節日是——重陽節”手鏟掘星‘棋’妙百年”等社會教育活動。
2021年6月12日,鄭州市文化與自然遺產日在鄭州博物館韓文街廳舉行“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之“天地之中”線下社會教育活動,邀請未成年人參觀“天地之中”展廳,一起體驗世界文化遺產“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的魅力。2023年2月22日-3月7日,鄭州博物館攜手百花路小學、中原西悅城第一小學聯合開發“校園國寶傳承 棋藝欣賞”主題社教活動。
文創產品
2016年9月20日至22日,鄭州博物館參加了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舉辦的東方文化元素國際特展,并推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衫、手袋、茶具、圖書等文創產品,并設計了多個展板介紹圖書館的基本情況和規劃中的新館建設藍圖,以及開放服務文創產品等推廣項目。2022年8月25日,鄭州博物館推出第一批精品文物藏品“商代·獸面紋方鼎”原型的數字文化和創意收藏。
所獲榮譽 編輯本段
2008年5月18日,鄭州博物館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2016年5月,“天宮追夢——鄭州古代科技文物展”,榮獲“第十四屆國家博物館十大展覽”優勝獎。
追溯文明——新中國成立70周年河南考古展”,2019年入選國家文物局“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重點推廣項目。
顯微作品——吉爾伯特精品展在大英博物館”,榮獲第十九屆(2021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展覽國際及港澳臺合作獎。
丁琪媛中原——河南古都文明展”贏得2021“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優秀展覽。
2022年5月,“黃河之寶——沿黃九省(區)文物精品展”榮獲2021年河南省優秀展覽。
2022年5月,“創造王都——鄭州文物基本展”贏得2022年“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優秀主題展覽項目。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