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博物館
西藏博物館位于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羅布林卡東南角它是西藏自治區第一座具有現代功能的綜合性博物館。西藏博物館是1994年西藏自治區成立30周年62個援藏項目之一1999年10月5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之際,它竣工并正式對外開放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西藏民主改革40周年。2009年7月1日免費。2017年,西藏博物館新館擴建五年,2022年7月8日重新開館。
西藏博物館占地6.5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近6.2萬平方米。主體建筑為3層。博物館主要包括展覽區、藏品保管區、公共服務區、文物保護研究區、綜合辦公區等。展覽主要由常設展覽組成“雪域長歌——西藏歷史文化”離太陽最近的人——藏族民俗文化”和專題展覽“雪碑——西藏革命文物展”組成。西藏博物館共有藏品52萬多件,主要是雕像、唐卡、古籍文獻、瓷器玉器、儀器等,包括4萬多件珍貴文物(套)
經過20多年的發展,西藏博物館先后獲得“國家AAAA旅游景點”國家一級博物館”國家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國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國文明單位”國家青年教育基地”民族教育基礎民族團結進步”區直“青年文明號”等稱號。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興建背景
在西藏的早期中國和平解放后,社會發展不穩定該地區幾乎沒有考古工作和大規模的文物調查該地區文物資源狀況不明,大量文物散落民間保護形勢堪憂,不具備建設博物館的條件。
1959年6月,中共西藏工作委員會發《關于加強文物檔案工作的決定》號文,成立“中國共產黨西藏工作委員會文物古跡檔案管理委員會”,在文物管理小組的帶領下,開始了對文物的調查、征集、保護等方面開始了前期工作。隨后,西藏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正式成立。
從1965年到90年代中期,西藏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一直負責整理西藏的文物考古工作。期間,文管部門多次在國內外舉辦文物展覽和宣傳教育,為西藏博物館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成立博物館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中國博物館現代化改革發展的大背景下,中共中央、國務院非常重視西藏博物館的建設。1994年7月,中央政府將西藏博物館建設列為國家直接投資的社會發展重點項目。自治區黨委、人民 美國政府直接指導西藏博物館的建設。1997年10月1日,舉行了主體工程竣工儀式,由江澤民同志題字并揭幕。1999年10月5日建成開業。博物館主體建筑分為展區和庫區兩部分,占地面積53959平方米,總建筑面積22490平方米。2009年7月,西藏博物館向公眾免費開放。
2014年10月,“國家文物局重點研究基地——西藏聯合工作站”建立于西藏博物館。
建設新館
2016年,國家決定進行西藏博物館新館改擴建工程,2017年10月正式實施,歷時5年,2022年7月8日開館。這座新博物館占地6.5萬平米,建筑面積近6.2萬平米,主樓3層。原來的舊館成為“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館”這也是中國唯一一座關于廢奴運動的紀念館。擴建后的西藏博物館是西藏第一座具有現代功能的博物館,也是西藏唯一的綜合性國家一級博物館。
建筑布局 編輯本段
建筑設計
舊西藏博物館于1999年建成開放。墻體為花崗巖,上端為藏式女兒墻,即檉柳女兒墻,屋頂為琉璃瓦,博物館采用現代結構,朝陽面鑲嵌進口落地玻璃。展區一樓是世博館,二樓是、三樓有8個專題展廳。該博物館榮獲國家設計金獎,并作為藝術品列入第九屆全國美展。
新藏博物館主體建筑三層,建筑面積近6.20000平米,延續了老建筑的根脈和肌理,并通過透明玻璃陽光廳與老建筑相連。建筑外觀為傳統藏式建筑,300多種藏式元素145種藏式造型200多種藏式圖案分布在西藏博物館的屋檐上、門柱、斗拱、天花、柱角等部位。從舊博物館中提取11種顏色、有125個圖案,對老博物館的繪畫進行了復原,對新館的繪畫進行了元素重構,彩繪壁畫面積2400平方米。
新樓屋頂3500平米,集熱效率達到70%至75%主動槽式太陽能集熱器組的基礎上,作為一個集中供熱項目。金頂殿高36米,是西藏跨度最大的玻璃透明金頂。1100塊玻璃引入自然光,實現冬季最大限度的進光,可以讓更多的陽光進入大廳。此外,電動天窗利用熱壓差促進館內空氣流動,形成“會呼吸的大廳”
展廳布局
新西藏博物館的主樓有三層,包括展覽區、藏品保管區、休閑服務區、文物保護研究區、綜合辦公區等。全館展覽面積16431平方米;藏品倉儲區占地10417平方米,其中一層包括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館、西藏民俗文化展、臨展廳、文化創意體驗區等功能設施。二樓是西藏歷史文化和兒童展覽館s體驗館,三樓是活動室和觀景臺。
陳列展覽 編輯本段
常設陳列
新西藏博物館的展覽主要由基本展覽組成“雪域長歌——西藏歷史文化”離太陽最近的人——藏族民俗文化”組成。2023年,由中國博物館協會、第二十屆中國文物報社主辦(2022年度)在全國博物館十大展覽推介活動中,西藏博物館申報“西藏博物館基本陳列了——件西藏歷史文化、民俗展”榮獲“國家博物館十大展覽”特別獎。
離太陽最近的人—西藏民俗文化展
展覽位于西藏博物館一樓,展覽面積2737平方米,展品700余件(套)展覽通過“生活習俗”生產習俗”節慶文化”時代之光”四個部分,搭配各種服裝、建筑、生產設備,通過實物展示、場景復原、多媒體演示展示了高原人民的風俗、文化性格、精神面貌和審美情趣有助于觀眾增強藏族民俗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相互了解和認識時代,深刻理解中國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主要展示各種藏族服飾、阿嘎土、林區木屋、馬頭木舟、石砌平頂屋、牦牛帳篷、炒青稞、氆氌、腰織機、卡墊、格薩爾賽馬、藏戲、糌粑盒、嘎烏等。
雪域長歌—西藏歷史文化展
展覽位于西藏博物館二樓,展覽面積6288平方米,展品近2000件(套)以時間為主線,分為“史前時期”唐宋時期”元明時期”清代民國時期”黨的光輝照邊疆”邊疆人民心向黨”五個部分。涵蓋了西藏數萬年的發展史,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領域。展覽還配有圖形展板、場景復原、沙盤模型多媒體等展示手段,系統闡釋了西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全面對接了西藏地方歷史和中國民族歷史,闡釋了歷代中央政府對西藏行使主權的情況,闡釋了西藏各民族與國內兄弟民族的文化交流互鑒,闡釋了西藏各族人民為促進中華民族統一,、在國家發展和中華文明創造的歷史進程中做出的巨大貢獻,揭示了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人民與中國各族人民交流交往的主題。展覽的具體內容包括尼亞迪遺址、曲貢遺址、藏東南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曲踏墓地祭祀坑、西藏巖畫藝術、卡若房居、雙體陶罐、磨制石器、雍仲增摩崖石刻、唐蕃會盟碑、巨型場景為【柏海迎親】大寶法王玉印、闡化王印、(《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八思巴肖像唐卡、不空成就佛、緙絲三世佛、先鋒寺泥塑佛像、大慈寺王法刺繡唐卡等等。
專題展覽
雪域豐碑—西藏革命文物展
展覽設在西藏博物館一樓展廳將于2023年5月18日舉行,展覽計劃為期一年。展覽面積1562平方米,展覽線長334米,共展出308件(套)革命文物65件(套)中央贈送禮品。展覽以西藏革命歷史為背景,以革命文物為主要內容。由“維護主權、進軍西藏”經營西藏、鞏固國防”民主改革、當家作主”成立西藏自治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緬懷先烈、銘記歷史”五個單位和《一貫同心深切關懷——歷代中央政府賜贈暨和平解放以來中央贈送西藏禮品特展》。展品包括康藏公路路線圖、進藏英雄紀念碑、徐明良同志學習藏語的課本和筆記本、譚冠三和他的妻子 s交付協議、長期建藏”決心書、王小語同志的日記、布德的墨鏡、穆仲勝將軍 s鏟等。
此外,《雪域豐碑——西藏革命文物展》于2023年納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重點推廣項目。
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館
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館由舊西藏博物館改建而成,于2021年3月28日正式向公眾免費開放。展覽館占地2700平方米。博物館分為六個展廳,即“序廳”西藏自古以來就是祖國神圣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下的舊西藏”民主改革”社會主義新西藏”和“昂首闊步新時代”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館共展出165件珍貴的歷史文獻和檔案、見證歷史的299件實物、331張圖片和4個大場景等。
1959年3月28日,西藏結束了封建農奴制。2009年1月,西藏自治區通過將每年的3月28日設立為“西藏百萬解放紀念日”的決議。
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館是西藏自治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黨員干部教育基地”青少年道德教育基地”它是中國唯一一座關于廢奴運動的紀念館。
館藏文物 編輯本段
雙體陶罐
雙體船陶罐是西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它出土于西藏昌都的卡若遺址,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朱墨彩繪雙體陶罐是用細沙制成的黃色陶器,直徑為11.3厘米,底徑84厘米,高19厘米,口呈喇叭狀。它的腹部是一個袋狀的雙體船,像兩只小動物相對而立。脖子和肩膀上的一對穿孔按鈕顯示了小動物的耳朵和尾巴,以及穿線繩的實際用途。兩體裝飾花紋不同,一體以雙鉤三角折線為主,線條用色彩裝飾;另一體以雙鉤菱形花紋為主,花紋內外施色;肩部飾有刺飾的雙條紋。因為這件文物是由兩個一模一樣的袋狀陶罐組合而成,其表面裝飾有大量的刻紋和朱、水墨雙色畫,故名“朱墨彩繪雙體船陶罐”展覽位于西藏博物館二樓的歷史文化展廳。
巴葉梵語
《八千頌般若波羅蜜多經》
這本《八千頌般若波羅蜜多經》制作于78世紀,長42厘米,寬7厘米,47頁,每頁7行文字。每頁中間有一幅畫,描繪了釋迦牟尼的八相、觀音、塔拉等,人物兩側有裝飾彩帶,中間有孔,描繪佛塔上下。古印度沒有紙,經典通常寫在貝多羅葉上,叫做“貝葉經”展覽位于西藏博物館二樓的歷史文化展廳。
不空成就佛
如果你不 不要做一尊佛,你可以做一尊丹薩提風格的雕像。是佛教密宗“五方佛”一代表大智慧成就一切如來事業和眾生事業。這座鍍金青銅成就佛建于15世紀,高37厘米,底座寬22厘米。寬臉,全臉,裝飾復雜。右手做胸結,左手放在臍前,形成禪定印他赤腳坐在蓮座上,蓮座下的基座上雕刻著渦卷蓮花。展覽位于西藏博物館二樓的歷史文化展廳。
袁巴斯巴肖像唐卡
唐卡展示了一幅用布繪制的巴斯巴肖像,長270厘米,寬148厘米中央領主把巴西巴畫成中國形狀的臉,平頭,黑發、細眉大眼、雙目凝重、鼻梁隆正、她的嘴唇紅潤,表情嚴肅。畫面中,巴西巴身著三件法衣,右臂露在外面,右手做胸結,左手放在肚臍前,赤腳坐在蓮月寶座上。展覽位于西藏博物館二樓的歷史文化展廳。
大慈寺王法刺繡唐卡
大慈大悲王刺繡唐卡,顯示釋迦牟尼遺像丟失1434年,釋迦牟尼也被宣德帝封為三大天王“大慈法王”宣德帝命朝廷制作并賜給他這幅肖像唐卡。
大慈王法繡的唐卡高109厘米,寬64厘米。唐卡的左上方,織著朱茵,印章是九重印章“美德與仁慈之王的印記”八字是按原印織的。在屏幕右上方編織標題的全文“一切都是奇妙真實的,它勝過清凈般若趙紅溥英要幫國家教出最好的,善良慈悲,法王西天,有家的感覺,變通”展覽位于西藏博物館二樓的歷史文化展廳。
闡化王印
釋王是明中央對當時控制西藏地方政權的帕珠噶舉派首領的世襲封號。1388年,朱元璋頒布法令,授予巴珠政權第五任執政官扎巴堅贊爵位'灌頂國師'1406年,朱迪封扎巴堅贊為'灌頂國師闡化王',并賜印。展覽位于西藏博物館二樓的歷史文化展廳。
青花蓮枝八寶杯
斷枝八寶蓮花壺是清乾隆年間制作的。此杯壺高21厘米,直徑12厘米,由壺蓋和壺身組成,壺身和壺蓋均飾有蓮花紋、折枝蓮紋、回紋、吉祥八寶大底青花本等青花圖案“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八寶紋”它是流行于西藏的傳統吉祥圖案,以藏傳佛教的八種供品為基礎。展覽位于西藏博物館二樓的歷史文化展廳。
文化活動 編輯本段
特色文創
西藏博物館開發的文化創意產品多達106種。包括收藏品中的瓷器復制品、刺繡唐卡、景泰藍器具、原創IP人物(阿古頓巴、寧吉姆啦)和各類文創小件(生活類、文具類)例如,藍色浮雕瓷套,其裝飾選自宣德年間西藏博物館收藏的青花海龍圖案高足碗“祭藍釉”燒,給青胚上釉,高溫燒釉面藍如深海,色澤穩定,亮如寶石。精美的琺瑯景泰藍花絲銀碗是從明朝景泰藍蓮花圖案的和尚和西藏博物館收藏的帽子罐。
社教活動
作為國家青少年教育基地,西藏博物館的孩子 s體驗館會定期舉辦各種教育活動。如“行走的課堂”暑期夏令營活動、千古探秘校園行”向雷鋒學習s志愿服務系列活動、兒童體驗館里過“五一”假期、走進西藏博物館,培養愛國情懷。一樓的4D電影院不時放映西藏宣傳片,如4D電影《美麗西藏》。
2023年5月18日晚,第47屆“在國際博物館日,西藏博物館首次在夜間向公眾開放。可以在中央大廳的體驗館聽交響樂,在觀景臺看星空,在兒童 s體驗館。西藏博物館三樓文化休息區設立了文化創意市場全區文化藝術單位參與文化創意產品集中展銷,主要包括藏戲面具書簽、文成公主刺繡結婚典禮、寧吉姆,棒棒糖等。
學術科研 編輯本段
西藏博物館學術委員會多次與國際博物館日合作、文化遺產日等重大活動舉辦學術研討會。2009年舉行“當代博物館展望——全國博物館館長論壇”學術會議上發表了《達拉崗寺考古發掘報告》《論藏族民居裝飾的嬗變》等西藏博物館館員撰寫的論文100多篇。
西藏博物館也編輯并參與編輯、出版《西藏博物館》《西藏博物館館藏元明清玉器精品》《金色寶藏》301010010《雪域瑰寶》等大型繪本,整理《旁塘目錄》,出版《西藏陶質建筑飾品發展史研究》等。2013年,圖書館雜志創刊,每年出版兩期,其季刊《二十一度母圖錄》也如期出版。
2012年,西藏博物館 唐卡工作室成立購買了專業的保護修復設備,利用科技研究修復保護唐卡文物,建立了唐卡文物研究和科技保護信息平臺,成為西藏特別是西藏博物館唐卡科技保護和學術研究的重要平臺。2006年,唐卡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所獲榮譽 編輯本段
2000年,西藏博物館被列為全國首批“國家AAAA旅游景點”
2008年,西藏博物館被列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2009年,中宣部宣布西藏博物館成為第四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2018年,西藏博物館辦公室獲得“西藏自治區三八紅旗集體”榮譽稱號。
2023年,被西藏博物館申報“西藏博物館基本陳列了——件西藏歷史文化、民俗展”獲得“國家博物館十大展覽”特別獎。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