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天堂av网_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_亚洲欧美一级_欧美成人合集magnet

知名百科  > 所屬分類  >  藝術百科    文化百科   

熱貢藝術

熱貢藝術產生于13世紀的青海黃南藏族地區是青海省同仁市民間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熱貢藝術主要指唐卡、壁畫、堆繡、雕塑等繪畫造型藝術。熱貢藝術以藏傳佛教中的佛本生故事,藏族歷史人物和神話、傳說、史詩等為主要內容,同時也包括一些世俗化的內容。
2006年5月20日,熱貢藝術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Ⅶ-49。2009年,熱貢藝術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18年5月15日,熱貢藝術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目錄

歷史源流 編輯本段

公元十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是整個藏傳佛教"后弘期",是藏傳佛教美術的轉變期,也是熱貢藝術的發源時期。這一時期,日漸民族化的藏傳佛教已經取得了廣泛信仰,因此,作為其形象說教的藏傳佛教美術,也開始自覺地從外來風格向符合本民族審美習慣的方向轉變。
熱貢藝術
熱貢藝術
轉變期的藏傳佛教美術遺存,比較豐富,以繪畫而論,如阿里古格王國的《歷代贊普和王子世系像》壁畫,造型質樸,設色單純而穩重,呈現出濃厚的西藏高原的文化色彩。還有日喀則那當寺的《那當建廟喇嘛》、《滾嘎吉澤喇嘛》等富于裝飾風味的唐卡。
熱貢藝術也發源于雪域文化的中心西藏地區,但主要是先后三方面淵源而來:一是藏拉多的年智合尖措三兄弟在尼泊爾學畫后到安多熱貢定居傳播佛畫藝術;二是在四、五世紀時薩迦派智合那哇及其徒弟們在熱貢地區傳播佛畫藝術;三是1710年桑俄才培修建拉卜楞寺時,他的曼唐派畫法傳人熱貢地區,所以源淵的不同使熱貢藝術的畫匠們有各自的特點。
熱貢藝術不斷走向外部世界,藝人們在早期長年累月地到處作畫,足跡遍及青、藏、甘、川、新疆和蒙古地區,以及印度緬甸和尼泊爾等國,廣泛接觸到西藏塑繪、甘孜木刻、敦煌壁畫以及其他民族或友好國家的藝術,吸收了豐富的養料,經過總結、提煉,逐漸形成了細膩生動、富有熱貢地方特色的藝術風格,成為藏傳佛教畫壇上獨具特色的一個重要流派。
熱貢藝術
熱貢藝術
始于15世紀甚至更為久遠的熱貢藝術是我國藏傳佛教藝術的重要流派,主要包括唐卡、堆繡、雕塑、建筑彩畫、圖案、酥油花等多種藝術形式,因發祥于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隆務河畔的熱貢(藏語“金色谷地”)而得名。在熱貢地區的吾屯、年都乎、郭麻日、尕沙日等藏族、土族聚居村,數百年來村中男子十有八九都傳承著從宗教寺院走出來的民間佛教繪塑藝術,其從藝人員之眾多,群體技藝之精湛,嘆為觀止,故有“藏畫之鄉”的美譽。十九世紀以后,為熱貢藝術的近期。這個時期的作品色彩鮮艷,筆法細膩,特別追求裝飾趣味,同時大量用金,使畫面呈現出金碧輝煌的效果和熱烈的氣氛。近期的代表人物有更藏、尖木措、夏吾才郎(上世紀四十年代曾隨師受聘協助張大千赴敦煌臨摹壁畫),他們的作品構圖疏密有致,人物造型嚴謹又不顯刻板,色彩鮮麗和諧,富于裝飾性,畫面既有一種統一感,又顯得生動活潑,藝術效果不同反響。熱貢藝術作為藏傳佛教藝術中的一個流派區別于其他藏區藝術,也是這一時期表現得最為突出,作品一經拿出,即知是熱貢地區的佳作。
熱貢藝術在它產生至今的幾百年的歷史中,逐漸提煉、發展,成為獨具一格的民族藝術。其作品造型準確生動,工筆精細絕美,色彩艷麗富于裝飾性,充分發揮了線條的節奏感、運動感和立體感,強調了整體的完美。質樸的畫風,勻凈、協調的設色,惟妙惟肖的神態刻畫,充分體現了藏族人民創造的光輝燦爛的文化,是我國文化遺產中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許多作品曾在北京上海天津、香港、廣州、深西藏甘肅青海等地展出,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和高度的評價。
藏傳佛教藝術給中華古老的文化藝術藝苑增添了新色,熱貢藝術就是這個百花園中的一朵奪目的奇葩。藝術家們通過無以倫比的藝術和幾百年漫長的歷史蹤跡,反映了他們對生活的理解,是藏族不同地區之間,藏漢民族之間交光互影的產物。它雖歷經波瀾,幾度興衰,但它有寬廣的前途,一定能從浩如煙海的民族、民間藝術中吸取精華,不斷創新,使熱貢藝術這一“明珠”大放異彩。

藝術特色 編輯本段

在品類上,熱貢藝術包括繪畫(壁畫、卷軸畫即藏語稱唐卡)、雕塑(泥塑、木雕)、堆繡(刺繡、剪堆)、建筑彩畫、圖案、沙畫藝術、酥油花等多種藝術形式。內容主要有釋迦牟尼傳、菩薩、護法神、佛經故事及仙女之類的佛像。熱貢藝術早期的作品手法粗放古樸,色彩單純,繪畫帶有較典型的印度尼泊爾風格。其筆調雄邁,人物、山水、花鳥、草蟲生動傳神,畫面給人以雄渾、博大之感。至十七世紀中葉,熱貢的匠師們技藝日趨精妙,線描簡練流暢,剛勁有力,采用工筆重彩,莊重沉穩,設色清新濃郁,勻凈協調,所畫人物形身兼備,畫風趨向華麗、精細,同時開始注重畫面的裝飾效果,成為熱貢藝術承前啟后的輝煌鼎盛時期。經過幾個世紀的風風雨雨,很多早期、中期優秀的繪塑作品已不復存在,但仍能零星地在隆務寺年都乎寺、吾屯寺院里見到早、中期匠師們留下的氣勢弘偉的巨副壁畫和技藝精湛的唐卡。

藝術種類 編輯本段

唐卡

繪畫即卷軸畫(
藏語譯音為唐卡),是一種便于懸掛,易于收藏的畫種,用彩緞裝裱而成。這種畫具有顯明的民族特點,濃郁的宗教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歷來被藏族人民視為珍寶。
熱貢地區的唐卡題材極為廣泛,常見的有:釋迦牟尼、無量壽、菩薩、文殊、觀音、白度母、羅漢、護法神以及各時期有名的高僧等。在繪畫技巧上它相似于漢族的工筆重彩,一般采用單線平涂略加烘染和色塊填勾的手法,構圖都采用散點透視的手法。畫面上的神、佛、山水、花草、樓臺亭閣、各種鳥獸等都繪得很細致、生動而色彩鮮艷,特別是一些被夸張變形的密宗造像,性格鮮明,形態各異,對不同身份的神給予不同身份的性格,有的靜坐,有的狂舞,有的微笑,有的憤怒,有的和善慈祥,有的青面獠牙,真是千變萬化,姿態各異,各盡其妙。熱貢唐卡畫人物形象筆精而有神,形象栩栩如生;寫走獸花鳥,則精于勾勒,注意設色,姿態生動,配奇石山景,峰巒疊嶂,氣勢雄偉;繪宮殿樓閣,格調穩重,布置壯麗。在取景布局上視野廣闊,不受時間、空間的局限,把同一主題而發生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事物組合在一起,使一幅作品猶如一本連環畫,使畫面有咫尺千里之感,具有較強的感染力。熱貢唐卡這種獨到之處的技巧,使其在同類藝術中別具一格,成為藏畫藝術的一種風范。

雕塑藝術

熱貢藝術
熱貢藝術
雕塑在熱貢藝術中占有顯要的地位,它主要包括泥塑、木雕、磚刻、石刻等,其中泥塑最為發達。泥塑分為單色泥塑和彩塑,它是熱貢雕塑的主體。泥塑藝術的成熟期約在十七世紀中葉至十九世紀初期,這個時期的塑像造型完美生動,神態刻畫惟妙惟肖,服飾衣褶既簡練流暢,又富于質感,既玲瓏剔透,又雅致大方,色彩對比強烈又鮮艷協調,使單色泥塑和彩塑統為一體。
熱貢泥塑和寺院建筑相結合,力求表現其廣泛的內容。塑像的取材范圍也十分廣泛,除以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鳥獸蟲魚作為裝飾紋樣和陪襯物外,往往還根據佛教故事或經典的需要塑色彩形象,如奇譎多樣、光怪陸離的護法神,青面金剛,馬頭紅發的天神,有的騎獅坐象,舞槍弄棒,有的頸掛人頭蓋骨做的項鏈,狂怒舞蹈……神態各異使人敬畏。選擇具有概括性的一瞬表情與形體動態,使人們從靜的形象中聯想其前因后果,從而間接地把握與這一物體形態相聯系的潛在內涵,是熱貢泥塑家極大的成功。
另外,木雕、磚雕、石雕也頗具規模,木刻主要是印刷用品的經書板,門楣、柱頭上的裝飾雕刻,也有相當量的木雕佛像。磚雕主要見于建筑物,如屋脊上的花、龍鳳、對獅,飛檐上的獸紋,墻壁上的浮雕等。
圖案是依附于建筑物、室內擺設、日常用具而存在的裝飾藝術,多見于佛教寺院的建筑物,多用于畫像、書籍、壁畫、墻裙、門窗、柱飾、藻井、畫梁雕棟等。這類圖案畫勻稱、清晰、典雅、莊重,呈方形、圓形或者其他幾何圖形。再運用色彩和表現手法的不同,以及疏密、聚散、曲直、長短、大小等手法來進行變化,同一花形,可以產生多種多樣的形式,構成豐富多彩的圖案。

圖案藝術

圖案藝術在很大程度上已跳出了佛教藝術的范圍。從宗教法具、日用器皿到地毯、織物上的裝飾,處處琳瑯滿目,其特點是具有更加濃郁的地方氣息和民族色彩,并有較高的實用價值。

堆繡藝術

堆繡是一種運用“剪”、“堆”技法塑造形象的特殊的藝術。從技法上區分,它又分為“剪堆”和“刺繡”,熱貢地區的堆繡主要以剪堆為主。堆繡制作時,藝人根據內容表達需要選好種種顏色的綢緞,剪成一定尺寸的任務、走獸、花鳥等,用彩色綢緞粘壓在事先剪好的紙張模式上,然后讓顏色從濃到淡,依次粘堆。由于中間突出,故產生了較強的立體效果,猶如一幅絲質的彩色浮雕。堆繡的取材大都是佛經故事,多以人物為主,一般不表現大場面。它注重人物的造型和神態,講究各色綢緞的配置,粗獷中見細膩,由于主體佛像突出,色彩鮮艷,對比強烈,有較強的立體感。堆繡,是刺繡藝術的創新,是刺繡與浮雕的結合。一幅堆繡就是一幅絲質的彩色浮雕。

木雕藝術

木刻主要是印刷用品的經書板,門楣、柱頭上的裝飾雕刻,也有相當量的木雕佛像。佛像一般分為單色木雕和彩色木雕兩種,且有俱佳俱作,風格多樣,刀法婉轉勁利,剛柔相濟,極富變化,民族特色濃厚,在熱貢木雕藝術中獨具一格,名揚天下。

藝術題材 編輯本段

大體上可分為斯巴霍、傳記畫、偶像畫、歷史畫、風俗畫和故事畫等。

斯巴霍

即《生死輪回圖》或《六道輪回圖》,這類作品旨在表現密宗"因果報應"、"輪回轉世"的抽象教義,畫面上除"生死輪"的圖案外,往往還畫有日月、三菩薩、蓮花生、宗喀巴、七珍、八寶等形象,凝結了陀羅尼真言密咒的佛法。畫面上無數世界分為三個同心的環形圖畫。每個圖畫不同側面地反映了藏傳佛教教理中的相應部分。其中既有八寒、八熱的慘苦地獄,也有七珍八寶、蓮花盛開的天堂凈土。整個"生死輪"為一怪物從外面環抱著。
與斯巴霍相類的題材還有《須彌山圖》、《四大洲風火土圖》、《天體日月星辰運行圖》、《世界形成圖》、《壇城圖》和《凈土圖》等。

傳記畫

在傳記畫中除顯教美術和小乘美術中所共有的表現釋迦牟尼前世今生種種善行的"佛本生故事"和"佛傳故事"外,還有藏傳佛教所獨有的藏王傳(松贊干布赤松德贊、赤熱巴巾等)、法王傳(八思巴、宗喀巴、五世達賴等)、大師傳(蓮花生、阿底峽等)。形象地反映了佛教在西藏地區的傳播進程。

偶像畫

這些偶像主要有佛陀(釋迦佛大日如來佛、彌勒佛等)、菩薩、羅漢、四大天王、度母、護法本尊等眾多的佛教神抵,以及歷史人物的肖像,如尺尊公主、文成公主、祿東贊吞米桑布扎、蓮花生、宗喀巴等。

歷史畫

據史作畫、以畫言史,是藏傳佛教繪畫的一大特色。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自吐蕃王朝以后的西藏歷史,便是一部藏傳佛教從發生到鼎盛的宗教史。有藏王傳、法王傳、大師傳等傳記畫,其中著名的有《文成公主進藏圖》、《歡慶圖》、《宴前認舅圖》、《八思巴畫傳》、《大寶法王齋會圖》、《五世達賴覷見順治圖》等。

風俗畫

這些畫反映了藏族人民的日常風俗生活,其中有生產勞動,文化娛樂、體育競技、婚喜喪葬和群眾性的宗教活動,具有濃郁的民族和民俗色彩。

故事畫

以《猴子變人》最為著名,傳說在古代西藏,一只獼猴與巖魔女結為伉儷,生下六個猴兒,后繁衍至五百,得以神糧飼之,"毛跡漸短,尾亦漸縮,更人語言,遂變為人",就成為藏族的祖先。反映了藏族人民對于人類起源樸素的唯物主義進化論認識,具有典型的"原型"意義。
因為藏傳佛教要求"一切工程合律藏,一切壁畫合經藏,開刀雕塑合密咒",所以熱貢藝術的本質畢竟都是服從于宗教而不是服從審美的,虔誠重于藝術的靈性。藝術的本質在于創造,但熱貢藝術同其他藏傳佛教美術流派一樣,是在一種極其嚴格規范下的"復制"。所謂"三經一疏"(《造像度量經》、《佛說造像度量經疏》、《繪畫度量經》、《造像度量》)作為制作方式,固然標志著這一門美術的登峰造極,由于有所依憑而便于入門,這些方式固然也有助于推動藏傳佛教美術的全面高漲,但它們給工匠們留下的發揮創造性的余地卻是極其狹隘的。更何況,絕大多數美術匠師都是藏傳佛教的僧侶和信徒,虔誠的宗教情緒,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限制了個人的創造性。

制作工序 編輯本段

熱貢藝術作品主要品類有壁畫、唐卡、泥佛像、堆繡、刺繡、木刻、木雕像、石刻、磚刻和建筑彩繪等。

壁畫

壁畫的作法:先要經過一道墻皮處理的工序:白灰底→抹細泥→磨光→涂膠和白土,待干透后作畫,也有濕壁畫。熱貢地區主要是布壁畫,作畫前先把畫布滲濕繃在木框上,然后用不太濃的白石灰水刷一遍,使布質軟化,再把白布平鋪在光滑的木板上,用卵石反復磨壓,最后將水膠粉液刷到布上,繪制極工致的形象,畫好后繃到墻柱上便成為“壁畫”。
無論干壁畫、濕壁畫還是布壁畫,繪制過程基本都分為七步:
(一)起稿。在墻面上制作可用粉本起稿,不同形象則用木炭筆起稿,起稿必須嚴格按照《造像度量經》的標準。
(二)涂底色。包括形象的第一層顏色和空間的色彩。
(三)分色暈染口使對象呈現出凹凸立體和陰陽明暗的感覺。
(四)勾線。一種是用于人物的粗細均勻的,另一種是用于山水的粗細頓挫變化。
(五)勾金線。熱貢藝術繪畫中運用金線的地方較多,人物的衣紋、山石的輪廓都用金線復勾,使畫面產生精麗的效果。
(六)五官和手足的整理。這是“畫龍點睛”提醒全局精神的修整環節。
(七)貼金瀝粉,用特別的小皮袋以鉛粉油膏擠繪成事先設計好的圖樣,瀝粉線微微凸起,再用水膠貼上金箔,用綢棉織物輕輕按實即成。

唐卡

唐卡,系藏語“卷軸畫”的音譯。最初可能是佛教徒隨身攜帶的“行像”,后來成為藏傳佛教室內供奉的主要形式。唐卡的制作方法有繪畫、緙絲、堆繡等。繪畫唐卡的布面處理和繪制技法,與布壁畫相似。絲唐卡主要出于內地宮庭的制作,以通經斷緯的技術織出圖案形象;堆繡唐卡技藝獨特,系依據構圖需要將彩色綢緞剪裁后墊以羊毛或棉花繡于布幔之上,不論用何種方法制作的唐卡,最后都經過一道“裝裱”手續,即在畫心四周鑲縫錦緞,上下再裝天地桿,以便使用時張掛。

木刻版畫

木刻版畫據說是薩迦時期由八思巴的弟子從內地引進到藏區,連續或單獨地印在布上或單獨地印在紙上,作為經蟠或甲馬,懸掛在屋前檐下、大街通衙,飛撒在深山險谷、茫茫草原,作為祈禱的吉祥物。

石刻線畫

石刻線畫發端于15世紀初。相傳宗喀巴和他的弟子克珠杰都是造像能手。其主要鐫刻于卵石或石片上,分別涂成紅色、白色、藍色和黃色,堆在山或湖畔,俗稱“瑪尼堆”。并放有牛頭骨,頭骨上也刻有經文,可供信徒隨時膜拜。

社會活動 編輯本段

2019年12月19日上午,“相約北京”首屆國際唐卡藝術展暨世界唐卡藝術大會在北京中華世紀壇開幕。
2020年1月6日,中國青海民族文化藝術展在南非約翰內斯堡拉開帷幕,展出200余幅圖片、20幅唐卡作品。

價值意義 編輯本段

傳承價值

熱貢藝術憑借其獨特的審美觀念、獨有的原材料和獨有的傳承習慣在藏傳佛教、民間美術、建筑藝術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傳承現狀

熱貢藝術憑借其精美的設計、艷麗的色彩和精細的線條,不僅在佛教盛行地區流行,而且也越來越受到港澳臺地區以及世界各地藝術愛好者們的歡迎,但是隨著老藝人的相繼去世(四個大師級的畫家前后于世紀之交離世)、市場經濟和商品意識的不斷沖擊、旅游業的不斷繁榮,熱貢藝術精品越來越少,而充斥市場的贗品、復制品和粗制濫造的現象卻越來越多,急需搶救保護。

傳承人物

更登達吉,男,藏族,1964年8月生,青海同仁市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代表項目:熱貢藝術。
啟加,男,藏族,1940年生,2007年去世,青海同仁市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代表項目:熱貢藝術。
西合道,男,1946年12月1日生,青海同仁市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代表項目:熱貢藝術。
娘本,男,1971年2月17日生,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代表項目:熱貢藝術。
夏吾角,男,1966年4月生,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代表項目:熱貢藝術。
羅藏旦巴,男,1968年生,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代表項目:熱貢藝術。
桓貢,男,土族,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代表項目:熱貢藝術。

保護措施 編輯本段

1958年,青海省文聯和省群藝館組織力量對熱貢藝術進行了發掘和整理,組織卡先加等藝人繪制了大量藏式圖案。
1961年,中國美協青分會組織調查組,對熱貢藝術歷史沿革、藝術特色等問題進行了一次較全面的調查,撰寫了《五屯藝術調查報告》。
1996年,為培養一批高層次熱貢藝人,經黃南州政府和西北民族學院協商聯合創辦了“熱貢藝術班”。
2006年6月,熱貢藝術被列入《國家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為熱貢藝術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奠定了基礎。
2006年11月14日,青海熱貢藝術協會在青海黃南藏族自治州成立,該協會的宗旨是挖掘熱貢藝術內涵,促進熱貢藝術繁榮發展,將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轉化為物質文化,為建沒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
2007年12月21日至22日,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組一行抵達黃南,對黃南州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區項目實地考察在西寧舉行了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區規劃認證會。
2008年8月27日,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頒牌儀式在西寧市舉行,熱貢文化由此踏上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的軌道。
2008年9月,熱貢藝術被列入申報“聯合國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初選名單。9月30日,申報文本及申報片正照片提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2009年年初,先后七次對《熱貢藝術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英文本》補充修改,并特邀北京市及青海省專家指導。
2009年9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在阿布扎比審議,熱貢藝術被批準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 編輯

上一篇 媽祖信俗    下一篇 中國蠶桑絲織技藝

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曲县| 南宁市| 乐业县| 林周县| 北碚区| 长岭县| 苍溪县| 新巴尔虎右旗| 武义县| 古浪县| 肥东县| 周宁县| 淄博市| 安平县| 桦南县| 博白县| 科尔| 都匀市| 来凤县| 旬阳县| 南丰县| 墨江| 杭锦旗| 金川县| 个旧市| 华蓥市| 城口县| 百色市| 泗阳县| 东城区| 南昌市| 青铜峡市| 尼木县| 桂平市| 鹤庆县| 西乡县| 仙居县| 武义县| 蛟河市| 津市市| 嘉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