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烙畫
常州烙畫是中國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項目編號編號:JS-04-Ⅶ-0040,屬傳統美術,常州烙畫又叫燙畫,也叫“火針刺繡”,在竹木上用烙針、烙鐵燙。

歷史溯源 編輯本段
據傳,東漢帝劉秀在位時已將烙畫封為貢品,可見已有近二千年的歷史。常州烙畫的發展歷史,與常州梳篦制作的烙花、燙花工藝有關。常州梳篦制作的“雕、描、刻、燙、嵌”五種工藝,是制作觀賞型工藝梳篦的必定“路徑”。其中在梳篦上烙制花紋圖案的獨特工藝最見制作者的功力。據常州府志記載,常州梳篦制作技藝形成于東晉,迄今已有1500多年時間。燙花型的篦梁、梳背上的龍鳳花卉,或是仕女人物,均是用鐵筆燙烙出來,其線條清晰流暢,整體畫面古樸、高雅。由此可見常州烙畫與常州梳篦發展歷史相近,亦有千年歷史。
概況介紹 編輯本段
烙畫又叫燙畫,也叫“火針刺繡”,是在木、竹、紙、布、絹、葫蘆等材料上用加熱的烙針、烙鐵烙出圖文來的一種民間傳統繪畫藝術,流傳在常州武進地區。
據史料記載,烙畫源于西漢,盛于東漢。歷史上,烙畫曾形成燕山、南陽、金陵、山東等烙畫流派。常州武進為主要發源地之一,據常州府志記載,常州地區在東晉前就有烙畫技藝,到東晉時期,因梳篦生產的發展,則在梳篦上用烙畫裝飾盛行,常州烙畫與常州梳篦發展歷史相近,至少已有1600多年歷史。
藝術特色 編輯本段
常州烙畫的特色是古樸、厚重、典雅、細膩、鮮亮,其以烙鐵為筆,以電熱的灼燃度為墨,在木、竹、紙、布、絹等材質上進行“揮毫”、“潑墨”,以此表現多姿多彩的物象,具有題材廣泛、畫面清晰流暢、形象生動傳神、風格古樸典雅的藝術特點。制作時首先要有好的題材,人物、山水、花鳥、動物均可入畫;其次要根據題材選擇最適宜表現的材質,同一題材在不同的材質上烙出的效果也不盡相同;之后用鉛筆在所選材質上輕線畫出草稿,即可用烙筆烙燙定稿;最后是上保護層,一般選擇無色透明的清漆,并作相應的裝飾。在使用烙筆的筆法方面,有刺、拉、拖、推、磨、熏六法。其中,刺是畫點,推拉畫線,磨是畫色塊,熏是畫云霧水汽。有時還有特技畫法,采用火噴,掌握好時間與溫度,既不噴焦,又有水墨的韻味效果。此法需技藝高超者方能使用。烙畫的色澤是棕色、深棕色、枯焦三種,分別具有深、淺、淡的藝術效果。所以烙畫一般不上其他顏色,更不能上刺目的重彩,以保持烙畫的本有特色與風格。適當上色的烙畫,又有清新、生動的特色。上色的烙畫尚需復燙,以免顏色覆蓋了烙畫的痕跡。
發展傳承 編輯本段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