凍煞窠
凍煞窠是中國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項目編號:JS-04-III-0037,凍煞窠,是一種由民間祭神娛神儀式演變而成的傳統舞蹈,始于明朝成化六年(1470),源起于溧陽市社渚鎮乘馬圩內諸自然村。流布于溧陽市社渚鎮乘馬圩村的傳統舞蹈。乘馬圩凍煞窠(凍煞觀音)生成于1470年(庚申),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
2008年進入第二批常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5年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民間傳說 編輯本段
早年寒冬臘月里,乘馬圩村民虞有原在胥河里捕魚,起網時發現網里有一尊觀音像,異之虔誠地說:你老人家是吃素的,我是吃葷的,你愿意吃葷就到我網里來,不愿吃葷,請你另找門戶吧!說罷將這尊觀音像放進冰冷的胥河水里。如此三番,于是丟下魚網,雙手捧起這尊觀音像進了村。村民以為神示,遂將觀音像入祠山廟供奉。因這尊觀音像是寒冬臘月在冰冷的胥河里顯示出來的,乘馬圩村民俗稱“凍煞觀音”,因移民方言口口相傳,將“觀音”說成“窠”的語音,是為凍煞窠。
凍煞窠每年農歷正月初三出會。出會時陣容壯觀,聲勢浩大,相關人員身穿古代服裝,頭插鸚毛,判官手執筆硯,其他儺神手舞刀劍、紙寫、云帚、紙扇,先鋒神手執令牌,大鑼開道,禮祠手捧公雞,個個威風凜凜、精神昂揚,觀音神窠后。有大小鑼鼓3班,龍鳳旗30余面,彩傘6把。出會舉行特定的祭祀儀式,舊時有“四香”,即針香、刀香、銬香和鑼香。每逢出會,“四香”者上身赤裸,胸前、背后扎上繡花針和小刀,鑼香者還在手腕處扎三個滾勾,滾勾上掛上一面鑼。上述的“四香”,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被取消。
跳凍煞窠出場表演有20位儺神,均戴著木雕面具,其中包括武生6位神,文生9位神,還有觀音、祠山、和土地等諸神。跳神表演,共有判官請神、四神敖寫、四神三刀頭、四神刨刀、五神三刀頭、六神敖寫、六神刨刀、六神三刀頭、六神窠海棠、六神滾龍等10套程序,逐套依次進行。所有動作,喇叭伴著鑼鼓,鑼鼓伴著跳神,舞姿動作優美,形成舞樂交融的熱鬧場面。整場表演近1個小時,其舞姿古樸,形神威風,象征著天人合一,國泰民安,五谷豐登,消災降福。
因歷史原因,凍煞窠曾被認為“四舊”而停息。1989年,凍煞窠活動得以恢復,此后每年秋冬在當地巡回表演出3至5天,跳神60多場次。近年來,凍煞窠在溧陽市茶葉節、天目湖旅游節等大型節慶活動中頻頻亮相,并多次獲得藝術表演獎項。虞孝根等一批當代傳承人,潛心從事凍煞窠的儀俗研究和傳承指導,使凍煞窠的祭祀方式和表演內容得以傳承和保護。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凍煞窠是流布于溧陽市社渚鎮乘馬圩的傳統舞蹈。
乘馬圩凍煞窠(凍煞觀音)生成于1470年(庚申),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明代之前,乘馬圩地屬湖泊地區,筑東壩后,該地逐漸成了米魚之鄉。舊時民諺曰;“宜興、溧陽,總久不長,東壩一倒,變成汪洋”。明太祖朱元璋、宰相劉伯溫部署筑東壩后,乘馬圩成了魚米之鄉,當時有位麥姓漁民在胥河捕魚(伍子胥開的河叫胥河),捕魚人起網時,網內有張觀音像,捕魚人將它丟在河內,第二次起網時,像又在網內,捕魚人說:“你老人家是吃素的,我是吃暈的,你愿意吃暈就到我網里來,不愿吃暈,請你另找門戶。”結果第三次起網時,觀音像又在網內,因寒冬臘月在河里撈起來的,群眾就取名為“凍煞觀音”,于是建寺而供之,并因此形成廟會的習俗。在長期的廟會活動中,逐漸形成一種舞蹈形式,叫做凍煞窠。其后寺廟多次被毀,清代洪秀全舉行農民革命,其信仰天主教,反對佛教,毀過一次,洪秀全失敗后,在夏家灣村又重新建寺廟,一直到解放后,特別是“文化革命”時,在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破舊立新的沖擊下,乘馬圩凍煞窠廟會所有古老的儺文化遺產全部被毀,廟會所有歷史檔案資料全部被焚,最可惜的已是有500多年歷史精致的黃楊木刻觀音軸頭像也被毀,數個紫金香爐也無故遺失,所幸由于轉移及時,八個清代所制箱子存留了下來。
藝術特征 編輯本段
凍煞窠每年冬天出會,出會意為吉祥,祀盼連年豐收,國泰民安。村民自發組織,自娛自樂,跳凍煞窠有武生六位神,文生九位神,還有觀音、祠山、土地、板旗四塊(收災降福)二班大鑼鼓,一班小鑼鼓,龍鳳旗30余面,彩傘6把,出會時共有150余人的浩大演出隊伍,可謂聲勢恢宏,陣容齊整。舊社會有“四香”1.烤香,戴著手烤,2、針香,3、刀香,4、鑼香,每逢出會,燒針香、刀香、鑼香人員上身赤裸,胸前、背后扎上繡花針和小刀,鑼香在手腕處扎三個滾勾,滾勾上掛上一面鑼,跟著一起出會。上述“四香”,乘馬圩凍煞窠在1989年建會后全部取消了。
跳神表演共有10個動作過程:1、判官請神,2、四神敖寫,3、四神三刀頭,4、四神刨刀,5、五神三刀頭,6、六神敖寫,7、六神刨刀,8、六神三刀頭,9、六神窠海棠,10、六神滾龍。所有動作,喇叭伴著鑼鼓,鑼鼓伴著跳神,舞姿動作優美,形成舞樂交融的熱鬧場面,每場跳完需要40分鐘左右時間,舞姿內容,象征著天下太平,國泰民安,五谷豐登,消災降福,團結友善,相互尊敬,和諧相處的安居樂業生活情景。乘馬圩凍煞窠共有18位神,觀音神窠、香亭各一個,各神增色有面具,身穿古代服裝,頭插鸚毛,所有參加出會人員統一服裝,判官手執筆硯,其他神手舞刀劍、紙寫、云帚、紙扇,先鋒神手執令牌,大鑼開道,禮祠手捧公雞,個個威風凜凜、精神昂揚,觀音神窠后,由大鑼、鎖吶、彩傘、龍鳳旗、大小鑼鼓三班,龍鳳旗30余面,彩傘6把,隊伍浩浩蕩蕩進入祭臺,熱鬧非凡。
傳承人物 編輯本段
代表性人物:虞孝根,1991年擔任會長以來,一直專心從事《凍煞窠》的研究、傳承、指導、改革、鞏固和發展;并傳承了《凍煞窠》活動的內容和祭祀方式的全過程。為該項目的保護、傳承、鞏固、創新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更加被民眾喜聞樂見。
保護情況 編輯本段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