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彩
燈彩是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美術類項目。是一項集“扎、糊、剪、繪、飾”等多種技藝于一體的民間手工藝。始于南北朝,興于唐宋,盛于明清。史傳宋代蘇州燈景之盛已不遜于汴京,明清更是在古典園林建筑技藝和“吳門畫派”藝術影響下形成獨特藝術風格。1959年,《亭臺樓閣燈》在全國花燈比賽中被評為第一名。二十世紀80年代,蘇州燈彩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制作了大型組景燈彩(亦稱為第二代蘇州燈彩),如《武松打虎》《紅樓夢》《濟公活佛》等,同時借鑒影視舞臺藝術表現手法,配以光電、聲響等效果。二十一世紀,參與蘇州國際旅游節“水上游船”的制作,被稱為“流動的燈彩”。
工藝特點 編輯本段
該技藝以工藝細致、制作精良、結構巧妙而著稱,具有“精、細、美、雅”的藝術特色。它以絲綢、紙張、竹木和鉛絲等為主要材料,工藝包括“扎、糊、剪、繪”四項純手工技藝。要求藝人全面掌握造型設計、裱糊燈體、套色剪紙和繪畫裝飾等工序技巧。其中,扎架、裱糊、剪紙、繪畫、裝飾等技藝,因制品的色彩、規格不一,須上下銜接,道道把關。
地位影響 編輯本段
蘇州燈彩以蘇州古典園林亭臺樓閣為燈體造型,以上乘絲綢面料為燈身,以吳門畫派技法繪制燈面,以蘇州套色剪紙為燈花。蘇州是全國僅有能保持掛燈、壁燈、座燈、大型藝術燈彩、人物燈彩組合景等五大類120余品種制作的地區。蘇燈制品門類齊全、品種豐富、造型獨特、色彩雅麗、裝飾華美,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在全國燈彩業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和影響。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