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亂針繡
常州亂針繡是蘇繡的一個重要流派,亦稱“正則繡”、“錦文繡”,生發于常州已逾百年,并流布于江蘇各地。該項目系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之傳統美術類。
常州人種植桑麻,生產絲綢的歷史久遠。至清末民初,刺繡職業學校及繡品專營商鋪在常州城內興起。常州亂針繡創始人楊守玉先生一改“排比其針,密接其線”的傳統平針繡手法,以素描和油畫的理念為關照,憑針作畫,以線達意,創新成縱橫交錯、長短并用的繡法,謂之“亂針繡”。一件完整的常州亂針繡作品,須要經過設計構圖、選用底料、稀針鋪底、密針做細、加色造型等多道繁雜而嚴格的工序始得完成。
常州亂針繡的最大特點有兩點,一是針法技藝靈活多變。有大亂針、小亂針、斜亂針、拉毛針、豎形交叉針等針法。極盡長短之變、粗細之變、方向之變、角度之變,與傳統刺繡不同;二是鋪色層次分明。每一幅作品分為基礎層、表現層、平衡層等,每層均選用混合色線完成。
楊守玉先生作為這一項目的代表人物,所創的《老人頭像》《少女與天鵝》等作品,曾轟動華夏繡壇和畫界,其代表作《羅斯福》曾作為國禮饋贈美國總統。該項目經百年傳承,涌現了陳亞先、潘細琴、孫燕云、狄靜、單銀娣、周明敏等一批各有千秋的代表性傳承人。蘇繡(常州亂針繡)蘊涵著豐富的文化歷史信息,具有人文、審美、實用等多重價值,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表性藝術口種。
概況簡介 編輯本段
亂針繡又名正則繡、錦紋繡,是一種適宜繡制欣賞品的中國刺繡工藝。創始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創始人為江蘇常州人楊守玉,字冰若。現代刺繡工藝家。因其繡法自成一格,被詡為當今中國第五大名繡。亂針繡主要采用長短交叉線條,分層加色手法來表現畫面。針法活潑、線條流暢、色彩豐富、層次感強、風格獨特。擅長繡制油畫、攝影和素描等稿本的作品。
歷史溯源 編輯本段
1933年,楊守玉在繡制兩幅以西畫為繡稿的作品時,把傳統刺繡“排比其針,密接其線”的方法與西畫筆觸、透視等原理結合,創造成以長短參差的直斜、橫斜線條交叉,分層攙色的技藝,這種運針縱橫交錯的繡法即是亂針繡。最初,她試繡以水彩畫為繡稿的《老頭像》、《小女孩》等作品,取名“楊繡”,后改稱為“正則繡”,亦稱“繽紋繡”。此后,亂針繡漸漸地作為一種創新品種被人們喜愛、接受。
起源
亂針繡
亂針繡源于蘇繡,又超越蘇繡,而自成一格,被譽為當今中國第五大名繡!其法一改以往“密接其針,排比其線”的蘇繡方法,但又亂而不雜,密而不堆,技法千種,運用于不同的表現形式,從而立體感很強,呼之欲出,頗有西洋油畫的效果!創始人楊守玉女士窮一生心血,結成了這朵藝術奇葩,在中華繡壇上留下了千古之名,同時這也是常州人民的自豪!不過關于亂針繡的起源,后人則肯定的說,假如沒有楊守玉女士與其表兄劉海粟凄婉的世紀情殤,那就不一定會有亂針繡的發明!
藝術特點 編輯本段
亂針繡
亂針繡的復雜與珍貴之處便是“亂”,而亂是有情理、有規則的亂,亂是為了求得整體的統一與更活潑的變化,繡者要根據自己的意向來運用線條的長短粗細、疏密深淺等變化。以“情”指揮針,以“線”表達意,情意相融。按照光和色的變化規律,以豐富多變的針線來體現作品的線條美與立體質感。從而使人們從作品中看到的一切亂,均符合情理與法則,讓人感到亂中迸發出的活力,亂中顯示出動感。一針一線是那么的自由交疊,又是那么的恰到好處。
“亂針繡”特別注重色彩效果,它比一般刺繡的層次要多得多。把色彩堆厚些,其色彩效果才能出來。所以亂針繡作品看上去像一幅油畫。但不同于油畫。因為絲線有光澤,繡面上各種不同方位的線條,在不同方位的光線下,它的色彩有不同變化,當光線強與光線弱時,當放在明處看與放在暗處看時,當正面看與側面看時其效果均有不同的變化。油畫上二種顏色混合就變成另一種色相,原來的二種色用不再存在,而繡面上二種色線交叉重疊后可以得到第三種色相的色感,原來的二種色相依然存在。所以它比油畫的色彩更艷麗明快,形成繡的獨特風格。
“亂針繡”作者必須要有油畫的基礎,不僅要求掌握繪畫的基本知識,而且要求有熟練的繪畫技巧。同時能掌握繡理和具有熟練的刺繡技巧。因此,亂針誘作者須經過漫長而艱苦的磨練,依靠實踐積累的經驗來從事制作。一骰一名獨立操作的繡工,需經過5一10年的專業練習。
“亂針繡”與一般繡的不同,還在于它的創作周期的漫長。制作前,要先畫好素描稿與色彩稿。要反復思考醞釀表現方法,操作步驟與繡成后的效果,一旦心中有數,便進行操作。
亂針繡
同時,需提請愛好亂針繡作品的人士注意,當心假冒偽劣品的出現,收藏前盡可能的仔細鑒定或考證。常州工藝美術研究所的亂針繡作品是會根據客戶的要求出具標記或作品證書。
另外,亂針繡作品的保藏除需盡可能的避免強光照射和注意防潮外,沒有其它特殊要求。與一般繡的不同。
藝術價值 編輯本段
亂針繡開國大典
常州工藝美術研究所是亂針繡創始人楊守玉教授生前親自傳授技藝的專業單位,培養了一批卓有成就的亂針繡接班人。大都具有國家認可的高、中級技術職稱。己成為國內從事亂針繡研制歷史最長、技術力量最強的定點基地。曾二次榮獲國家級最高榮譽一一金杯獎。建所三十多年來,亂針繡作品已遍及世界近百個國家地,曾為多名國外元首定繡人像作品。亂針繡作為一件珍貴的藝術精品,廣被國內外各界人士所收藏。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作出較大的貢獻。
技藝繡法 編輯本段
亂針繡比一般繡法創作周期的漫長。
醞釀
制作前,要先畫好素描稿與色彩稿。要反復思考醞釀表現方法,操作步驟與繡成后的效果,一旦心中有數,便進行操作。
操作
一般要刺三層:
1、第一層:鋪色。
按照繡稿的輪廓線和色塊滿刺一層底色,刺底色的線宜粗一些,線條可以長一些。
2、第二層:做細。
需注意制作順序,一般先刺面積大的和后面的物體,面積小和前面的物體后做,重要的引人注目的最后做,每做一處,都要照顧到整體與各個物體間的關系。
3、第三層:進行精細藝術加工。
重點刺出線條的變化,光線和色彩的變化,用不同光色的深淺色線把整個繡面上的光線和色彩統一。呈現出和諧的光感同色調感。在這個階段,針力和筆力一樣,是針畫藝術的生命力,是作者思想感情的體現,也是衡量作品藝術水平的重要標志,因此這個階段如何運針、用色都要精心斟酌后才能果斷下針,使一針一線都恰到好處地反映在繡面中,使線條刺得活潑而下呆板。
在這一階段,還要發揮劈絲技術,作者要根據題材的需要,在顯示亂針繡粗中有細,粗細有機結合的特色時,需把一根常規絲線劈成若干分支的細絲進行刺作,尤其在表現某種物體如人體肌膚,為求細膩效果,要思考確定用線的粗細程度。最細時劈絲達四十八分之一,這個操作層次上更細微和艱辛。
錄入非遺 編輯本段
2007年3月,亂針繡入選江蘇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