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北大鼓
蘇北大鼓亦稱“唱大書”,是以地區(qū)方言為基礎的說唱藝術。主要流傳于江蘇省北部的宿遷市、徐州市、淮安市、連云港市以及皖東北和魯東南等地區(qū)。系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之曲藝類項目。

蘇北大鼓是在清朝中葉由漁鼓衍變而來,到清朝同治年間,已成為蘇、魯、豫、皖接壤地區(qū)深受百姓喜愛的一大曲種。其表現(xiàn)形式是一人說唱;表演道具為一面大鼓和兩塊月牙板。表演者唱時左手搖板擊節(jié),右手擊鼓,說白時擱下鼓板。其唱詞有十字、七字、五字、三字等句式。十字句和七字句稱“牌”,五字句稱“錦”,三字句稱“讚”。說白講究喝、頓、緩、急。唱腔渾厚,上下句對稱。有【回龍調】【慢趕?!俊究炝魉康日{式。蘇北大鼓擅長“抓扣奪帽”,常采用“空槍頭”“無影鞭”“系馬樁”和“飛扣”等表現(xiàn)手法,書中大扣套小扣,使聽眾始終置身于懸念之中。演唱時口到、手到、眼到,慣用“提閘放水”、“八面臨風”等說唱技巧。
蘇北大鼓書目以長篇為主,主題多為褒揚忠臣良將,歌頌英雄豪杰,鞭韃奸臣賊子。其代表書目有《高懷德兵下河東》《五梅七槍反唐傳》《無艷春秋》等。目前也有不少短篇書目創(chuàng)作問世。
蘇北大鼓多由師承和家傳(俗稱父子腿),以口傳心授的方法傳承。當前則主要以以師帶徒方式,及鼓書進校園和周末書場、琴鼓村村行等活動開展傳承、傳播工作。目前,宿遷市有蘇北大鼓省級傳承人1人,市級傳承人4人,縣區(qū)級傳承人9人,學徒100余人。
概況簡介 編輯本段
蘇北大鼓原名打鼓說書,也稱睢寧大鼓,宿遷大鼓等,當?shù)孛耖g慣稱說大書,是一種江蘇宿遷的傳統(tǒng)戲曲劇種。流布于蘇北的宿遷、徐州、連云港、淮陰及皖東北和魯南地區(qū)。2021年6月10日,第五批國家級非遺名錄公布,蘇北大鼓上榜。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據(jù)史料記載,清朝初年,受北方梨花大鼓的影響,蘇北大鼓形成于宿遷和睢寧地區(qū)。形成后迅速向周邊地區(qū)發(fā)展,成為蘇北宿、徐、淮、連從藝人數(shù)最多的一大曲種。因其唱腔、師傳和藝人所處地域不同,到清末,已形成十大門派。設家譜跑字三十個字,至今已傳至二十二世(靜字)。演唱書目長篇有六十多部,涌現(xiàn)了不少演唱名家,如:宿遷的吳相國、睢寧的倪老端、張紹聘等
民國初年至抗戰(zhàn)(1911-1937),又出現(xiàn)了五十多部傳統(tǒng)書目。在演唱藝術上亦有發(fā)展,從原來重說唱、輕表演、而走上說、唱、表并重。且名家輩出,如宿遷的陳克俊、陳克嶺、徐安國、睢寧的張家中、蘇俊生,邳縣的李恒春、沙水田,泗洪的柏秀云等,被譽為蘇北大鼓“鼓壇八將”。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到建國前,大批大鼓藝人南流,向江南發(fā)展。如宿遷的宋獻珠、睢寧的梁邦周等到上海定居演唱,沙潘貴、李四和等到南京演唱定居。這一時期雖遭連年戰(zhàn)火,但為了生存,大鼓藝人奮力增進書目,提高演技,藝術上形成了南北兩大流派。南派以宿遷陳克嶺、陳茂田父子和睢寧的張家誠為代表,重唱詞和唱腔,唱腔優(yōu)雅,唱篇錦繡,北派以邳縣馮玉坤、李保全為代表,重說白和表演,唱腔粗獷高昂,說白抑、揚、起伏擅表演。
新中國成立后,文化主管部門對大鼓藝人進行登記,組織學習培訓,并發(fā)證演出。1951年后,各地相繼成立曲藝協(xié)會、曲藝聯(lián)合會、曲藝隊等組織,當時以宿遷、睢寧、邳縣、泗洪等縣大鼓藝人最多。各地曲藝組織挖掘整理了160多部蘇北大鼓傳統(tǒng)書目,并先后編演了三十多部新書目。在表演和唱腔上也有了新了發(fā)展,宿遷的劉漢飛對大鼓唱腔進行了改革,把原來單一的、枯煥的、長期無曲譜而趨于悲調的唱腔改成了能表達喜、怒、哀、樂各種感情的固定腔調和曲譜。
文化大革命中,各地曲藝組織被撤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各地曲藝組織相繼恢復,蘇北大鼓得到空前的發(fā)展,宿遷市文化主管部門對藝人進行重新登記后,考核發(fā)證演出,并招收一批新學員。1980年,當時的宿遷縣有發(fā)證的大鼓藝人60名,無證而演唱的有80人。宿遷曲藝隊1980年一次招收了20名新學員。1984年,宿遷大鼓藝人劉漢飛演唱的《高懷德兵下河東》1至6集,《真假秦瓊》、《雙白袍》、《鎖五龍》泗洪青年藝人梁中華演唱的《兵吞六國》相繼由中國唱片公司,齊魯、江蘇音像出版社和北京、上海等唱片灌成唱片2000萬張,發(fā)行各地,尤其是蘇、魯、豫、皖地區(qū)影響較大。1985年后宿遷曲藝隊又重現(xiàn)一批新秀如宋志喜、牛崇祥等。牛崇祥、吐字狠、準,唱腔優(yōu)雅,能鉆善學,到1990年已演近百場。
1992年起,牛崇祥演唱的《五艷春秋》、《靈霄法》、《東漢》、《戰(zhàn)軍山》和劉漢飛說唱的《五梅反唐》、《高懷德兵下河東》、《九龍傳》等30多部長篇書目,約1000小時,分別由山東齊魯音像出版社和安徽文化音像出版社發(fā)行盒式磁帶四千萬盒和VCD光盤2000萬張,暢銷蘇、魯、豫、皖廣大地區(qū)。
藝術特色 編輯本段
特點
演出形式多為一人表演。一面書鼓,兩片月牙型鋼板的伴奏樂器,有說有唱,并帶有手、眼、身、步的表演,全由一人完成。藝人以表為主,以唱為輔,以說表反映藝人真功夫,有“講清故事、刻畫人物、描寫環(huán)境,千斤道白四兩唱”之說。敘事說理,轟轟烈烈,一人可調動千軍萬馬;一展歌喉,淡淡平平,深切道出人間真情。長篇大書,百唱不厭;言情小段,歌頌模范,教育民眾面廣深遠。鼓書內容以演唱歷史故事為主。蘇北大鼓在解放前至“文革”前,均是以說唱大部頭歷史書目為主,俗稱“蔓子活”。有“說不完的呼楊將,唱不完的岳家軍”之說。鼓點起時,說盡前朝興亡事,鋼板響處,唱透人間悲歡情。其主要書目有《響馬傳》、《劉公案》、《說岳全傳》、《并吞六國》、《前后七國》、《楊家將》、《薛家將》等經典曲目。其內容大多是歷史征戰(zhàn)故事,歷史通俗演義等,其中大多富有人性化的口頭文學或描繪波瀾壯闊的歷代開國史,或敘述悲歡離合的兒女家常事,情節(jié)曲折、語言生動,唱腔委婉動聽,是祖國豐富多彩的文學藝術遺產中寶貴的一部分。
曲目
當時已有《金槍北宋》、《八部春秋》、《說唐》《銀河走國》、《云臺中漢》、《響馬傳》、《羅通掃北》、《東漢》等60多部長篇書目。同時,出現(xiàn)了不少演唱名家,宿遷的吳相國演唱《金槍北宋》唱篇錦繡、語言煉達、書路新奇。睢寧的倪老端演唱的《說唐》。張紹聘(外號張大篷)唱腔高昂優(yōu)雅、說表傳神,常年攜帶兩人推篷車,活動在蘇北、魯南、皖北的廣大地區(qū),篷大可容千人以上,因此得綽號張大篷,他以演唱《月唐》、《岳傳》而名冠蘇、魯、皖地區(qū)。在《宿遷縣志》(光緒志)中記載:宿遷教軍場,有說唱出四五場,宿遷的吳相國,成年在宿城說出鼓書,之后張紹聘說唱大鼓亦為群眾稱道。
形式
演出形式多為一人表演。一面書鼓,兩片月牙型鋼板的伴奏樂器,有說有唱,并帶有手、眼、身、步的表演,全由一人完成。藝人以表為主,以唱為輔,以說表反映藝人真功夫,有“講清故事、刻畫人物、描寫環(huán)境,千斤道白四兩唱”之說。敘事說理,轟轟烈烈,一人可調動千軍萬馬;一展歌喉,淡淡平平,深切道出人間真情。長篇大書,百唱不厭;言情小段,歌頌模范,教育民眾面廣深遠。
20世紀90年代,幾乎所有集鎮(zhèn)逢集時都有宿北大鼓藝人設場表演,群眾譽之為“集膽”。使用宿遷地方方言演唱的蘇北大鼓,一人多角,有說有唱,表演者左手打兩塊月牙板,右手擊鼓,說白時不用板,有時擊鼓,唱篇時擊板敲鼓。
雅俗共賞的蘇北大鼓唱腔粗獷,唱詞嚴謹,講究平仄相對、優(yōu)雅和諧、結構規(guī)范,尤其講究“扣帽”(懸念),情節(jié)扣人心弦,多為戰(zhàn)爭場面為主,一場書大扣子套小扣,小扣連大扣,一個扣子還未解開,另一扣又套上,使聽眾始終扣在書的情節(jié)之中。蘇北大鼓無固定樂譜,各地藝人按自己所處區(qū)域的語音特征,唱腔各異,但基本唱調有四句調、垛子口(快流水)兩種。
蘇北大鼓以長篇書目為主,據(jù)統(tǒng)計,長篇傳統(tǒng)書目有280多種,新編劇60多種,是蘇、魯、皖、豫地區(qū)群眾喜愛的曲種。
藝術傳承 編輯本段
大鼓藝人劉漢飛
今年67歲的劉漢飛是蘇北大鼓的第八代傳人,唱了二十多年的蘇北大鼓,劉漢飛把自己最寶貴的光陰都投在了上面,蘇北大鼓早已成了劉漢飛老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小時候,劉漢飛的祖父喜歡唱大鼓書,每次祖父唱書的時候,他就在旁邊聽,祖父要是唱累了,他會接上一段。而讓劉漢飛真正認識和喜歡上大鼓書的還是聽洋河鎮(zhèn)老藝人劉寶山唱的古書曲目《調寇審潘》,劉漢飛至今說起對劉寶山的說唱水平仍佩服不已,連連贊嘆劉老先生唱得好。
此后二十多年中,劉漢飛走街串巷,把唱大鼓書作為自己的謀生手段和藝術追求,足跡遍及蘇、魯、豫、皖四省。他既唱流傳下來的名家名段,又自編曲目,完善唱法,豐富了大鼓書的形式和內容。深厚的唱工,、精彩的演出讓劉漢飛成了當時老百姓非常喜愛的大鼓藝人。
“那時候一到說書的時候,滿場都是人,多的時候可以達到一兩千口。”說其往事,劉老神采飛揚。如今的劉漢飛閑暇時總會把大鼓拿出來自己說唱一段,沒有事的時候哼上幾句,就感到很舒服,心情很愉悅。
代表作品 編輯本段
蘇北大鼓以長篇書目為主,據(jù)統(tǒng)計,蘇北大鼓長篇傳統(tǒng)書目有280多種,新編劇目60多種,如:《金槍北宋》、《說唐》、《月唐》、《岳傳》、《五艷春秋》、《靈宵漢》、《五梅反唐》、《飛龍傳》、《雙白袍》、《真假秦瓊》、《兵吞之國》、《羅通掃北》、《三清樊梨花》、《林海雪原》、《烈火金剛》、《鼓后武工隊》、《湖畔槍聲》、《野火春風斗古城》、《阮蘭香》、《海防殲匪記》、《太原游擊隊》、《高懷德兵下河東》、《真假秦瓊》、《雙白袍》、《鎖五龍》、《兵吞六國》等。
錄入非遺 編輯本段
2021年5月24日,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qū)申報的蘇北大鼓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y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yè)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