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軋神仙廟會
蘇州軋gá神仙廟會是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民俗類項目。以蘇州閶門地區神仙廟為傳承中心,流布于蘇州大市,并輻射到無錫、上海、杭嘉湖等地。始自宋代淳熙年間。原本是一項民間宗教活動,后逐漸演變為集道教文化和民俗文化于一體的盛大廟會。

概況介紹 編輯本段
蘇州軋神仙廟會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軋神仙”原本是一種民間宗教活動,以后逐漸演變為集道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一個盛大廟會。
典故傳說 編輯本段
民間認為呂洞賓醫道高明,被蘇州中醫尊為祖師。每年的農歷四月十四呂祖誕辰,民眾便自發前往福濟觀(神仙廟)進香。凡得疑難雜癥又無錢治病的患者,也多在十三、十四日去廟中燒香,以求祈得仙方。相傳,呂祖會在這一天化身乞丐、醫士或小商小販混在福濟觀進香人群中濟世渡人,點化庶民。民眾認為,“軋神仙”活動中的每個人都有可能是神仙,于是人們在神仙廟內你擠我軋,認為可軋得呂祖“仙氣”,消災祛病,延年益壽。
傳統軋神仙廟會內容主要有:1.道教法會(打神醮);2.傳統中醫藥界的祭祀活動;3.民間的祭祀和軋神仙活動;4.軋神仙花市。逢此廟會,蘇州閶門內下塘街便成為人山人海的集市,所賣物品皆以神仙命名,如神仙糕、神仙花草等。市民還將千年蒀(與“運”同音,即萬年青)老葉拋于門口,期盼仙人路過時踩踏,取回家能帶來好運。
文化特征 編輯本段
軋神仙廟會,是典型的都市民俗活動,具有濃厚的市民文化特征。它融道教、醫藥、民間技藝、花市、民間小吃、表演等文化內涵為一體,有著城市文化“活化石”的價值,起著娛神娛人的作用。對于保護古城文化空間的文化生態記憶,以及以“我們的節日”主題強化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等都有著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
遺產錄入 編輯本段
2014年11月,“蘇州軋神仙廟會”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