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廟會
歷史溯源 編輯本段
泰伯廟,又名至德祠,俗稱讓王廟,建成于東漢永興二年(公元154年),原系泰伯故居遺址。一千八百多年來,“歲時致祭奉祀,歷代不廢”。據考:泰伯,商末周國人,周太王古公亶父之長子,攜二弟仲雍于祖甲十八年來到江南荊蠻,定居梅里(今無錫梅村)。他向荊蠻百姓教授先進農耕技術,帶領百姓興修水利,發展農桑,“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余家,立為吳泰伯”。他建立了江南第一個文明古國,建都梅里,史稱“勾吳”;又將黃河流域的文化和長江流域的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燦爛的吳文化,成為吳文化的鼻祖。
文化典故 編輯本段
泰伯去世后,每年正月初九,錫、蘇、常地區百姓數十萬人紛紛前來無錫梅村泰伯廟祭典先祖泰伯;世界至德宗親十二姓氏之后裔也紛紛前來,以江南民俗特色朝拜,用獻袍、供品、香燭、鮮花、點食、帛塔、牲、茶、酒、飯和化紙元寶等形式歸宗祭祖,緬懷泰伯開發江南的豐功偉績。廟會保留了江南民間道、佛、儒信仰為特點的傳統民間文化,是研究江南地區民眾生活的重要根據,在民俗學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