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門山歌
海門山歌是國家級項目編號Ⅱ-94,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音樂類項目。主要流傳于海門地區以及啟東和通州部分地區,與江南吳歌一脈相承,是吳歌延伸蘇北的一個分支。海門位于長江口北側,由江口泥沙淤漲而成,唐代就有居民。人們在勞動生活中產生了早期的海門山歌。這在明代的海門縣志中就有記載。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大批崇明和江南句容一帶的居民紛紛前來墾植,帶來了江南的方言習俗及江南山歌。在數百年的發展過程中,這些山歌受海門當地社會生活、生產環境的影響,經過長期積累、發展、流傳和加工,形成了獨特的海門山歌。
曲藝分類 編輯本段
海門山歌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即興山歌,多為農民在勞動中或勞動之余隨口編唱的山歌,歌詞有四句、六句或八句之分,內容大都反映勞動生活和男女愛情;另一類是敘事山歌,歌詞長達數十句或數百句,有完整的故事情節、,生動的人物形象和豐富的思想感情。在音樂上,以山歌調和對花調為主,也包括大量的民間小調。在演唱方法上,主要是獨唱和對唱,語言純樸自然,故事生動形象;音樂清純甜美、悠揚婉轉。
發展現狀 編輯本段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