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漆器髹飾技藝
揚州漆器髹飾技藝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技藝類項目。揚州漆器歷史悠久,品種齊全,技藝精湛,風格獨特,蜚聲中外,為中國傳統的特種工藝美術品。兩千三百多年前的戰國時期,揚州漆器就已發端,出土的戰國漆器在造型、髹飾技法等方面水平較高。到了兩漢,揚州漆器得到發展并被廣泛運用到人們生活的許多領域,當時的造型和裝飾手法已經相當的精美和多變。從揚州市郊出土的漢代漆器有數十起,不下萬余件,器型繁多,圖紋豐富,其中以彩繪漆器居多。唐代揚州漆器生產開始繁榮,脫胎干漆、金銀平脫、螺鈿鑲嵌的技法已相當成熟,漆器被列為揚州24種貢品之一。經歷了宋元兩代的發展后,至明清時期,揚州漆器達到了鼎盛,明代出現了剔紅雕漆、平磨螺鈿鑲嵌、軟螺鈿鑲嵌、百寶鑲嵌等著名品種,并形成揚州漆器特有的地方風格;清代乾隆時期,民間作坊林立,揚州出現多條以專業生產漆器命名的街巷,揚州漆器的產量和品種均達到了歷史最高。
揚州漆器制作技藝主要有九大工藝門類:點螺、雕漆、雕漆嵌玉、刻漆、平磨螺鈿、彩繪(雕填)、骨石鑲嵌、楠木雕漆砂硯、磨漆畫制作等工藝。兩千多年來,經歷代名家高手心摹手追,工藝種類齊全,精品佳作迭出。揚州漆器廠多次榮獲國際、國內金銀質獎,數十件產品被選為國禮由黨和國家領導人贈送給外國元首,三十多件作品陳列于北京人民大會堂、中南海國賓接待室、釣魚臺國賓館及重要接待場所,另有多件作品被國家征集為珍品收藏。
概況介紹 編輯本段
揚州漆器是中國特色傳統工藝品種之一。起源于戰國,興旺于漢唐,鼎盛于明清。其工藝齊全、技藝精湛、風格獨特、馳名中外。早在秦漢時期,揚州彩繪和鑲嵌漆器制作工藝就有很高的水平,揚州北郊天山漢墓,北京老山漢墓,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中都有揚州漆器的早期作品;唐代揚州漆藝還被鑒真大師傳播至日本;到明清時代,揚州成為全國的漆器制作中心,盛極一時。揚州漆器曾于1910年和1915年、2001年三次參加國際博覽會,均獲得金獎。2004年09月09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揚州漆器”實施原產地域產品保護。
產品特點 編輯本段
揚州漆器分為雕漆嵌玉、平磨螺細、骨石鑲嵌、點螺、刻漆、彩繪鉤刀、漆砂硯7個類別。產品有屏風、地屏、掛屏、臺屏、衣柜、酒柜、電視柜,及各式桌、椅、幾、凳、瓶、盤、筒、盒等家具和陳設用品300多種。揚州漆器造型穩固雅致,做工細膩精巧,色彩和諧勻稱,光澤柔和腴潤。其裝飾藝術,既具有中國特色傳統工藝富麗沉靜的民族特色。
產地環境 編輯本段
揚州位于江蘇省中部,南臨長江下游,北接淮水,中貫京杭大運河,是中國木胎漆器的發源地。中國天然大漆是揚州漆器主要原料,揚州地理環境氣候適應中國大漆涂刷干燥條件,在正常的溫濕度條件下特別是梅雨季節更適合中國大漆的涂刷和干燥;揚州漆器底膩的主要填充材料均使用揚州市邗江區北郊30平方公里內特有的黃色粘土進行攪拌、煅燒,保證了揚州漆器產品表面細膩平整、耐沖擊、不易裂、附著力強的質量要求。
歷史淵源 編輯本段
漆器是中國特種工藝美術之一。揚州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是中國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曾是水陸交通的樞紐,東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都會,對外貿易和國際交往的重要港埠。揚州漆器有著兩千四百多年的歷史,與揚州的歷史幾乎同時形成。揚州漆器起源于戰國,興旺于秦漢,鼎盛于明清,發展于當代。
清代揚州梁福盛漆器揚州漆器歷史悠久,頗負盛名,相傳戰國時期就已生產,到了西漢,漆器更是引人注目,品類十分豐富,至明清兩代,揚州周翥百寶嵌、盧葵生八寶灰和江千里螺鈿等漆器,皆為世人所熟知。清末民初揚州梁福盛漆器名聲遠揚。
戰國
據史書記載,揚州漆器在戰國時期就有一定的生產規模和較高的制作工藝水平。國家博物館收藏了大量戰國時期揚州的漆器。1967年,揚州邗江西湖鄉戰國墓葬中出土的漆器圓盤(現陳列于揚州博物館),直徑40公分,以木制卷胚作內胎,髹朱紅漆,用黑漆彩繪云水飛禽紋樣,色彩鮮艷,畫面清晰,很能體現當時較高的制作工藝水平。
漢代
漢代揚州漆器的代表作:三足奩和七子盒漢代漆器生產不僅規模大、品種多,而且技藝精湛、水平高超。
唐代
揚州漆器
唐代,鑲嵌工藝十分流行。白居易的《素瓶謠》詩中寫道“爾不見當今甲第與王宮,織成布障銀屏風,綴珠陷鈿貼云母,五金七寶鑲玲瓏。”唐人傳奇名篇《霍小玉傳》中,亦有“斑犀鈿花盒子,方圓一寸余”的描寫,可見屏風的華麗和犀牛角鑲嵌盒子的小巧精致。從詩詞和傳奇中可以看出,唐代鑲嵌工藝的高超與精美。
宋元
多彩的宋元漆器新產品宋元兩代,揚州漆器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雕漆工藝水平有所提高,由最初的剔紅發展為剔黃、剔綠、剔彩等多種手法。張應文《德秘藏》論雕刻條評:“宋人雕紅漆器,宮中所用者多以金銀為胎,妙在刀法圓熟,藏峰不露,用朱及鮮,漆極堅厚而無敲裂,所刻山水樓閣人物,皆儼若圖畫為佳絕耳。”故宮博物院藏有“張成”款剔紅觀瀑圖圓盒、剔紅花卉圓盤和“楊茂”款剔紅山水八方盤、剔紅花卉渣斗。宋代揚州的髹漆雕刻藝術有代表性的記載為漆制弓臂。
據《江都縣志》記載:“宋開寶乙亥至宣和辛丑,先后一百四十七年,貯弓挺直,宛然如新,而膠漆不脫,可謂異矣,此良弓也。”元代出現了“軟螺鈿”這一新的工藝品種,選用的螺鈿片逐漸向薄而透明的方向發展,如黃大成《髹飾錄》中有所謂“殼片古者厚而今者漸薄也”。軟螺鈿的出現,使得漆器的品種更加豐富多彩。1966年在北京元代遺址中發現一件直徑約37公分軟螺鈿漆盤(揚州制),盤心用螺片嵌成一幅以廣寒宮為背景的嫦娥奔月圖,漆盤雖已殘破,但林木蓊郁,樓閣重疊,色彩絢麗,極為精美。揚州軟螺鈿工藝的出現,代表著鑲嵌技藝的極大提高,同時也為明代精湛的點螺漆器的產生打下了基礎。
明代
揚州漆器
明代揚州著名的漆器工藝品種有:剔紅(雕漆)、百寶鑲嵌、螺鈿鑲嵌等。八寶灰、波羅漆、刻漆、堆漆、戧金等工藝技法亦有所興起。自宋宣和后失傳的漆砂硯則得到了恢復,品種堪稱豐富多彩。
明代,雕漆工藝可以云紋雕漆高足杯為代表。此杯采用夾紵胎,杯內為銅壁,外部雕刻云紋,刀法簡潔、線條精細、色彩鮮艷,造型文飾令人愛不釋手。另一樽雕漆花枝紋三足爐,也是明代雕漆產品中富有代表性的作品。清揚州小玲瓏山館的主人馬曰琯和其弟馬曰璐,曾在筵席上對明代嘉靖年間一雕漆盤吟詩贊賞,據記載此盤形如荷花,內雕盤龍和水禽圖案,制作極為精美,宛如神品。盤底刻有“明嘉靖年制”貼金字。明代揚州雕漆產品制作水平之高可以概見。
點螺漆器亦于此時乘勢興起。萬歷年間揚州著名漆藝大師江千里(字秋水),以制作點螺漆器著稱于世。江千里畢生辛勞,留下數千件漆器作品(包括平磨螺鈿和點螺),現北京、上海、南京、蘇州等地博物館均珍藏著他的許多作品。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的國家一級文物點螺漆器就有很多件。其中一件明“江千里”款識的“嵌螺鈿金銀片長方盒”,盒蓋、盒底立墻,上下通景,四面各飾一龍,兩橫面的龍騰空而起,兩縱面的龍正興風作浪,波濤中還有幾尾鯉魚,若隱若現。龍的須發、海水、卷云等處的細線,均用薄螺片鑲嵌,龍眼、龍鱗鑲嵌全綠,海水、浪花則填以銀絲。起于明而盛于清的揚州骨石鑲嵌和百寶鑲嵌漆器,為明末揚州著名漆藝大師周翥所創。《春草堂集》中說“(揚州)又有周翥,以漆制屏柜,幾案、純用八(百)寶鑲嵌、人物、花鳥頗有精致”。清人錢詠《履園叢話》一書記載:“周制之法,惟揚州有之。明末有周姓始創此法,故名周制”。
清代
清代揚州漆器進入空前的繁榮時期,漆藝裝飾較明代呈現更為豐富的面貌,出現了一批著名的漆藝名師,如盧映之、王國琛、盧葵生、夏漆工等人,為揚州漆器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盧映之、王國琛等人在前人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將雕漆和百寶鑲嵌工藝相結合,創制了“雕漆嵌玉”這一揚州獨有的地方工藝品種,也是漆器制作工藝中比較高檔的工藝品種。
漆器是揚州兩淮鹽政的重要貢品。以清宮檔案乾隆十五年(1750年),三十六年(1771年)、五十四年(1789年)兩淮鹽政"進單"所記為例,揚州向清皇朝所貢漆器,就有紫檀周制、螺鈿鑲嵌、雕漆、彩漆、填漆、洋漆、彩勾金等各種工藝漆器。品種器物大至御案、寶座、床榻、柜桌、香幾、屏風,小至各種箱、扇、盒、碗、碟、器皿,應有盡有。其內胎材料有紫檀、梨木、紅木、黃楊等名貴木材。
鴉片戰爭以后,揚州漆器業漸趨蕭條,點螺、漆砂硯、檀梨螺鈿硬嵌等名貴漆器相繼失傳。同治至光緒年間,漆器生產稍有回升。主要漆器產品有雕漆、螺鈿、周制、刻漆、勾刀等。小件有柬盒、花盆、插牌、文房用具等。淺刻盛行一時,品種有帽筒、筆筒、硯盒等。深刻掛屏常以"揚州八怪"書畫為題材,灑螺鈿屑鋪地或用水色暈染,薰煙做舊,產品基本內銷。
民國初年,外銷量有所擴大,平均每十天到半月就有一船漆器運出,年銷量在二、三萬件。當時漆器作坊還有二十多家(清代到民國年間,漆器作坊最多時有近四十家),主要有梁福盛、吳永圣、談森福三家,最大的是梁福盛作坊,該作坊漆器產品制作最精,產量占揚州漆器總產量的一半左右。
梁福盛仿古漆玩號創于清同治七年(1868),創業人梁友善,共傳五代。光緒至民國初年,梁福盛作坊有工人近三百名,年產漆器一萬件左右,產品除內銷、入供外,還大量遠銷歐美等國家。當時,梁福盛與福建省著名的沈紹安齊名,有“南沈北梁“之說。相傳兩江總督端方為祝賀慈禧太后六十壽辰進貢的雕漆嵌玉屏風即為梁福盛制作。梁福盛漆器在全國乃至世界亦有良好的聲譽。1910年6月至9月,南洋勸業會(國際博覽會)在南京召開,梁家漆器會上展出,獲得一等金牌獎。1914年,梁家漆器參加巴拿馬博覽會在上海的預展,獲得二等獎。1915年2月參加太平洋萬國巴拿馬博覽會,獲得一等銀牌獎。
抗日戰爭爆發后,漆器生產蕭條,生產作坊相繼歇業。揚州多子街吳永圣作坊被日寇燒光。梁福盛號則于1948年倒閉。揚州漆器店僅存吳永圣、談森福兩家,而且也都是處于半開半閉狀態。生產作坊只有劉松山、孫鑄臣等幾家,勉強維持生產,從業人員只剩三十多人,揚州漆器處于人亡藝絕的邊緣。
地理標志 編輯本段
地域保護范圍
揚州漆器原產地域范圍以江蘇省揚州市人民政府《關于明確揚州漆器原產地域產品保護區域的函》(揚府函[2003]34號)提出的地域范圍為準,即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維揚區、邗江區和揚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按照傳統技藝,精心挑選優質的木、漆、灰、玉、石、貝、骨、箔等千余種材料,采用涂、繪、勾、刻、填、雕、鏤、磨、鑲、嵌、貼、作、灑等特殊工藝手法,沿用傳統的坯胎制作、髹漆和各種裝飾工藝。木坯含水率不超過14%;生漆內漆酚含量不得低于48%,含水量不得高于10%;灰底料用揚州市邗江區北郊30平方公里內特有的黃色粘土。
(一)刻漆工藝品。
色彩調和勻潤,金箔附著牢固,金色統一飽滿,撒屑均勻不露底。
(二)骨石鑲嵌工藝品。
色彩豐富,和諧統一,畫彩協調,金色飽滿,配景得當,層次清晰。
(三)平磨螺鈿工藝品。
開紋或畫紋準確純熟,線條流暢有力,漆面平整光亮,磨顯完整清晰。
(四)彩繪裝飾工藝品。
色彩清晰和諧,主次分明,渲染平潤純和,遠近濃淡適宜,線條流暢,勾勒準確。
(五)雕填(勾刀)裝飾工藝品。
色彩富麗、典雅,潤色細膩云薄,戧金(戧彩)飽滿明亮。
(六)雕漆工藝品。
層次清晰,形象生動,起底平整,錦紋規矩劃一。
揚州漆器
玉石選料色彩協調,巧色天然,光澤瑩潤,挖嵌準確,鑲粘牢固。
(八)點螺工藝品。
俏色自然,色澤瑩潤,線條流暢,面漆純和,漆質豐潤,圖案生動,光可鑒人。
(九)磨漆畫工藝品。
選料精美,鑲繪合理,畫面自然生動,髹漆精致完美。
(十)楠木雕漆砂硯工藝品。
硯身楠木紋理,細膩純和,硯池漆砂滋潤堅固,耐磨發墨、掭不傷毫,整體色澤古樸純正。
專用標志使用
在揚州漆器原產地域范圍內的生產者需要使用“原產地域產品專用標志”的,應向揚州漆器原產地域保護的申報機構―當地的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申請,經審查合格批準后,方可使用“原產地域產品專用標志”。
產品榮譽 編輯本段
揚州漆器“漆花”商標于2002年被評定為江蘇省著名商標,2011年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連續多年在國家級工藝美術品評比活動中榮膺多項大獎,是全國工藝美術界唯一獲此殊榮的企業。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 編輯
上一篇 明式家具制作技藝 下一篇 鎮江恒順香醋釀制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