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
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技藝類項目。該項目遍及南通地區各縣,影響較大的作坊在如皋的石莊、通州的二甲和石港、海門的三陽、啟東的匯龍及南通市區。
藍印花布是傳統的鏤空版白漿防染印花,又稱靛藍花布,俗稱“藥斑布”,距今已有八百余年歷史,最初以藍草為染料印染而成。隨著元末明初棉紡織業在南通的逐步發展,促進和推動了藍靛在棉紡織品上的使用。據記載,明代的南通地區已有藍靛出產,并在當地物產中作為主要的貢品上繳朝廷。植物染料藍靛,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種特殊的染色原料,在傳統手工印染藍印花布、夾纈、絞纈、蠟纈中普遍使用。
藍印花布采用刻版漏漿的防染工藝,其加工刻版作坊和印花挑擔作坊在各地相當流行,自紡自織坯布原料也為藍印花布自身的流行和發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南通藍印花布圖案的題材和內容,有花卉、植物造型,人物、動物造型以及幾何紋樣和書法文字等。民間的刻花藝人,常常將這些紋樣經過巧妙的構思,組合在一幅藍印花布作品中,并運用象征、諧音、借比等手法,來表達豐富多樣的內容和吉祥喜慶的寓意。
藍印花布在使用中耐臟耐磨、結實耐用,其吉祥圖案被廣大老百姓所喜愛。藍印花布是祖先留給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絕大部分漢族地區及部分少數民族地區都享用過藍印花布。藍印花布在歷史上流傳時間之長,普及面之大,影響之深,有它不可估量的實用價值、精神價值和藝術價值。
概況介紹 編輯本段
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江蘇省南通市地方傳統印染技藝之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以手紡、手織、手染的方法制作被面、包袱、頭巾等生活用品,通過挑選坯布、脫脂、裱紙等流程來制作花布。
2006年5月20日,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為Ⅷ-24。2018年5月24日,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歷史淵源 編輯本段
成品
藍靛發展成為藍染技藝,截至2018年已逾千年。北魏賈思勰著的《齊民要術·種藍》專門記述了從藍草中撮藍淀的方法:“七月中作坑,令受百許束,作麥稈泥泥之,令深五寸,以苫蔽四壁。刈藍倒豎于坑中,下水,以木石鎮壓令沒。熱時一宿,冷時再宿,漉去,內汁于甕中,率十石甕,著石灰一斗五升,急手摔之,一食頃止。澄清瀉去水,別作小坑,貯藍淀著坑中。候如強粥,還出甕中,藍淀成矣。”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制藍淀工藝操作記載。
南通自古以來民風淳樸,濱江臨海,溫暖濕潤,特別適宜棉花生長,棉花種植在當地農村十分普遍,再加上當地的民間紡織技術又十分發達,尤其是元代黃道婆學得黎族的紡織技術后返回故鄉江蘇松江,引進黎族紡織工具并加以改進,促進了松江及南通地區棉紡業的發展。
宋、元以后,家家都有木制的紡車和織機,家家可聞布機聲,戶戶都有織布娘,南通地區成了紡織之鄉。棉布在民間已相當普及。
隨著棉紡手工業的發展,藍草大量種植,染坊相繼增加。南通溫暖濕潤,特別適宜"藍草"的生長。藍印花布的染料是以藍草為主要原料,藍草依其科屬的特性與生長環境,主要分為四種,即蓼藍、山藍、木藍、菘藍。江蘇以盛產蓼藍聞名。在明清時期,南通的染織藍印花布的作坊已發展成有規模的街市,據明代《南通縣志》記載,在"染織局"登記在冊的手工染坊就有十九家之多。
成品
清末,在南通地區“印花擔”隊伍還保持著近百人。農家把刮好漿的坯布送往附近染坊,或自己制作靛藍染色。由于藍印花布需求的不斷增長,藍草種植的普及亦推動制靛業的發展。
就地取材的染布原料,自紡自織的便利工藝,使江海地區染織業迅速發展,并逐漸成為全國知名的特產地。藍印花布的工藝由江南傳到江北,由蘇州及南通傳遍了江蘇各地區,形成了以江蘇為中心的主要產地,產品除供應本地外,還暢銷各地。印花的技藝由此流傳和影響到全國。
國際影響 編輯本段
重要活動 編輯本段
工藝特征 編輯本段
南通民間藍印花布,全憑人工手紡、手織、手染而成。其圖案全憑手工鏤刻,每幅刻好的紙版都似剪紙藝術,具有淳樸、粗獷、明快的風格,其藝術形象往往是高度概括和夸張,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
成品
南通的藍印花布普遍采用框架式結構與中心紋樣相結合的組合形式,圖案紋樣大多是寓意的,蘊涵著深層的內容,花鳥魚蟲的形象是某種含義的載體,有不少利用了諧音和隱喻。這些圖案紋樣的變化反映了時代對人們審美趣味的影響,其中,有些寓意是很奇特的,比如以蝙蝠代表幸福,這種對應關系是中國文化中特有的,五只蝙蝠圍繞一個壽字叫五福捧壽。
藍印花布由于整個工藝都是由于手工來操作完成的,與機器印出的花布有很大的不同,沒有一塊成品是完全一樣的,特別是在染色過程中,灰料開裂會在成品上留下參差縱橫、絲絲縷縷的藍色裂紋,這在印染行業中被稱為冰裂紋。這是一種非人力可為的自然紋理,它使藍印花布顯得非常有個性,也格外有生氣。
工藝流程 編輯本段
工藝流程部分步驟
? 1、挑選坯布
農家一般都挑選棉質好的上等布料,染制藍印花布;普通坯布以染制純藍色為主。
? 2、脫脂
將所選布料放入含有太古油等助劑的水中浸泡,溫度在50—60℃之間,然后再將布料放置清水中,待2-3天后取出曬干待用。
? 3、裱紙
刻花所用的紙版,一般用3—5層紙裱制而成。紙質為貴陽皮紙或桑皮紙2—3層,高麗紙1—2層,用面粉自制漿糊刷裱,晾干后刷一層熟桐油,待干后壓平使用。
? 4、畫樣、替版
先用羊毛自制刷帚(直徑為4—5cm),一頭包扎收緊,再用刷帚沾少許顏料粉把原樣替下或重新設計新樣稿。
? 5、鏤刻花版
一般用二至三層油板紙(牛皮紙)訂合在一起,在牛皮紙上勾出大體的圖案,用自制刻刀以刀代筆,進行鏤刻,刻時刻刀需豎直,力求上下層花形一致。刻刀用鐵皮切割斜口后,用竹片夾緊包扎而成。刻刀分斜口單刀、雙刀、用鐵皮自制圓口刀(俗稱“銃子”)三種類型。單刀刻面為主,用雙刀所刻的線寬窄一致,銃子分大小數種,主要銃制花版所需的圓點。
鏤刻中有分刻面、刻線、刻點的手法,刻面主要采用斷刀的刀法,來表現大塊圖案,這也是藍印花布中最具典型的刀法,刻線要刻得流暢、通順,藍印花布圖案中的線又分陰線、陽紋。“刻點”一般用自制的工具舂子來舂,點一般在圖案中起裝飾作用。除了鏤刻以外還有替版,早期用過的版面通過涂色把圖案保留下來,再進行鏤刻,這樣可以反復使用。
? 6、上桐油
先用卵石把刻好的花版反面打磨平整,然后刷熟桐油加固,晾干,經過2—3次正反面刷油,最后晾干壓平,分類保存,需要用時就可直接印紡染漿。
? 7、刮漿
刮漿前先將坯布灑水后卷布,潤濕是為了讓白布更好地吸收染漿。在民間藍花布防染漿料曾用過玉米粉、小麥粉、糯米粉等,經過幾代人的摸索和實踐,最終選用了粘性適中的黃豆粉,但單純的黃豆粉夏季容易變質,且成本高,加石灰粉后不僅上漿好刮,染好后也容易刮掉灰漿,故民間都沿用黃豆粉和石灰調制作防染漿,其比例為1:0.7,再加上水調成糊狀。有時根據花型要求也采用糯米粉和石灰作為防染漿。調漿時厚薄(粘稠)要適中,黃豆粉越細、漿調得越透,粘性就越好。
把刻好的花版放在白布上就可以進行刮漿。刮漿時用力要均勻。刮刀在江浙一帶一般用鐵煅而成,手柄為木制圓型,在湖南、湖北亦有用牛角和木板做成。刮漿時接版更為重要,花型復雜時對版要準確,排版要自如。然后刮有防染漿的坯布需要兩天的時間陰干,待灰漿晾干后,投入缸內染色。
? 8、染色
把藍靛倒入小缸中,5斤藍靛配8斤石灰10斤米酒加適量水攪拌,使藍靛水變黃,水面上起靛沫,民間俗稱"靛花",即可倒入大缸待染。染色前將竹籃放入缸中間,以防所染的布沉入缸底泛起缸腳,影響染色。然后把刮上漿的布松開放在水中浸泡,直至布浸濕到漿料發軟后即可下缸染色。布下缸20分鐘后取出氧化、透風30分鐘,并不斷轉動布面使其氧化均勻,根據面料的不同和氣候變化可調整下缸和氧化的時間。
? 9、刮灰
染好布匹通過晾曬后再進行刮灰,把染色以后的防染漿刮掉。出缸布曬干后灰堿偏重,要“吃”酸固色,清洗后,把布繃在支架上,用定制兩頭圓形的刮灰刀或家用菜刀傾斜45°用力適中刮去灰漿。
? 9、清洗、晾曬
布經刮灰后需要2—3次清洗,把殘留在布面灰漿及浮色清洗干凈后晾干。因受到刮漿、染色、晾曬等工藝因素的影響,藍印花布的長度一般限定在12米以下,由染色師傅用長竹竿將濕布挑上7米高的晾曬架上,最后用踹布石將布滾壓平整。
傳承保護 編輯本段
傳承價值
藍印花布,深沉的藍與純靜的白,在普通的棉布上組成了多姿多彩、寓意吉象的文樣。質樸素雅、含蓄優美之中,飽含著濃郁的鄉俗民情。藍印花布印染技藝上流傳時間長,普及面廣,影響深遠,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傳承人物
吳元新,男,1960年12月出生。2007年6月,吳元新入選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江蘇省南通市申報。項目名稱: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
王振興,男,1939年5月出生。2012年12月,王振興入選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江蘇省南通市申報。項目名稱: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
保護措施
2013年1月16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基地”在北京命名并頒牌。這是繼2011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命名后,又一項國家級非遺保護基地誕生,同時也意味著非遺保護實現了實踐創新與理論研究的兩輪并進。南通藍印花布藝術館(吳元新)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基地”。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 編輯
上一篇 蘇州緙絲織造技藝 下一篇 香山幫傳統建筑營造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