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天堂av网_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_亚洲欧美一级_欧美成人合集magnet

知名百科  > 所屬分類  >  藝術百科    文化百科   

揚劇

揚劇,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戲劇類項目。揚州自古即為音樂之鄉。早在一千五百年前,南朝鮑照在他著名的《蕪城賦》里就有過“廛闬撲地,歌吹拂天”的描繪。到了清康熙、乾隆年間,揚州不僅成為東南經濟重鎮,還是全國文化中心。在中國戲劇發展史上稱為“花部勃興”的空前盛況,就出現在這一時期的揚州。地方戲的形成有三大源頭:一是各地土腔逐步衍變形成獨立的劇種;二是各地歌舞如花燈、花鼓、采茶等發展為戲曲;三是古代的巫儺從祈神逐疫轉變為娛人演戲。揚劇的形成三者皆備。三百年前的揚州亂彈又稱揚州梆子、弋陽梆子秧腔,有古代聲腔的影子;香火戲來源于歷史悠久的香火設壇做會,實為儺戲;花鼓戲則來自民間歌舞花鼓,實為舞蹈。此外,還有小唱、小曲、小調,即揚州清曲,以[梳妝臺]最具代表性,被稱為揚劇的“大鍋菜”;早在揚州地方戲產生之前已經盛行,并已流傳到淮左江右、嶺南塞北,而且曲調多、曲目多、人才多,聽眾也廣。這種得天獨厚的音樂資源,構成揚劇產生的必要條件。

揚劇劇目有《孟麗君》《十把穿金扇》《珍珠塔》《袁天罡賣卦》《二郎探母》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后,整理和創作的古裝戲和現代戲劇目主要有《鴻雁傳書》《挑女婿》《百歲掛帥》《奪印》《三把刀》《皮九辣子》《王昭君》《史可法》等。

揚劇藝術在長期傳承和發展中,得到公認的流派有三個,即金派、高派和華派,出現了諸多演員,如金運貴、高秀英、華素琴、李開敏、汪琴、姚恭林等。

目錄

概況介紹 編輯本段

揚劇,是江蘇省揚州市的地方傳統戲劇,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揚劇原名“維揚戲”,俗稱“揚州戲”,流行于江蘇省的揚州、鎮江地區和安徽的部分地區及南京上海一帶。它以揚州民間歌舞小戲花鼓戲和蘇北民間酬神賽會時由男巫扮演的香火戲為基礎,吸收揚州清曲、地方民歌小調而最終成型。揚劇歷史悠久,遺產豐富,不僅是揚州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地方戲曲發展史上也有著特殊的地位。揚劇音樂曲牌眾多,角色有生、旦、凈、丑等,重視丑、旦的表演,形成基本的喜劇風格。
2006年5月20日,揚劇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Ⅳ-56。

歷史淵源 編輯本段

起源

揚州
花鼓戲和揚州香火戲是揚劇的雛形。揚州花鼓戲原為對歌對舞的打對子,只有一小旦與一小丑兩個角色表演,后角色有所增加,并穿插以笑活打諢,清康熙年間即有此類花鼓戲的演出,社班在吸取徽班和揚州清曲劇目后,形成比較成熟的花鼓戲,因花鼓戲以絲弦樂器伴奏,唱腔細膩,故俗稱“小開口”。揚州香火戲由原農村燒香敬神、香火會演變而來,“香火”即主持香火會活動的男巫:因香火戲以大鑼大鼓伴奏,唱腔高亢,故俗稱“大開口”。

發展

1911年,揚州香火戲由揚州進入上海,改稱維揚大班,揚州花鼓戲先到杭州大世界演出。
1920年,揚州花鼓戲進入上海,揚州香火戲改稱維揚文戲,兩者語言一致。
1931年春,在上海聚寶茶樓以維揚戲名義聯合演出《十美岡》,為揚劇發展史揭開了新的一頁。
1954年,把維揚文戲定名為揚劇。

藝術特征 編輯本段

音樂曲牌

揚劇音樂屬于曲牌體,主要由花鼓戲音樂、香火戲音樂和揚州清曲、小唱三部分組成。花鼓戲音樂包括種
大麥調、磨豆腐調、深親調、跌懷調等曲調,風格健康淳樸、生動活潑;香火戲音樂包括上字句、十字句、快板、船調、漁調等曲調,高亢粗獷,鄉土氣息濃郁;揚州清曲和揚州小唱包括滿江紅、疊落、侉侉調、梳妝臺、剪剪花等曲調,行腔優美,典雅細膩,娓娓動聽。

伴奏器械

揚劇伴奏有文、武場之別,文場有主胡、正弓、琵琶三弦揚琴、笛、嗩吶等樂器,武場有板鼓大鑼小鑼鐃鈸堂鼓等打擊樂器。揚劇的伴奏輕俏流麗,既規范而又靈活,色彩鮮明,個性獨特,在一般劇種中較為少見。

角色行當

揚劇的角色行當雖有生、旦、凈、丑之分,但區別并不嚴格,演員戲路較寬,在唱腔上也只分男腔、女腔。各行當的表演多從昆劇、京劇借鑒吸收而來,但始終保持著花鼓戲樸素、活潑的特點,生活氣息濃重。揚劇一向重視丑行和旦行的表演,一丑一旦的傳統劇目很多,由此形成了揚劇特有的喜劇風格。

分布地區 編輯本段

揚劇是最能代表揚州地域風情的民眾藝術,分布在江蘇省的揚州、鎮江南京泰州淮安,以及上海市安徽省天長滁州來安等鄰近江蘇的地方。

代表劇目 編輯本段

揚劇的傳統劇目有四百多種,其中影響較大的有《玉蜻蜓》、《珍珠塔》、《審土地》、《繡符緣》、《王昭君》、《鬧燈記》、《三戲白牡丹》、《命婦宴》、《樵夫與畫女》、《鴻雁傳書》、《百歲掛帥》等。

社會影響 編輯本段

榮譽表彰

2012年,
揚州市揚劇研究所創作演出的現代劇《青春樹》獲江蘇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

社會活動

瘦西湖拍的揚劇沙龍-劉慎超 攝
瘦西湖拍的揚劇沙龍-劉慎超 攝
2014年3月,新編歷史劇《衣冠風流》參加在上海舉辦的蘇滬舞臺藝術精品劇目交流巡演,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空中劇院進行了全劇實況錄像并在央視播放。
2014年10月,揚劇研究所《白蛇傳》劇組走出國門,代表江蘇省赴韓國全羅北道參加國際藝術節演出。
2018年10月16日,揚劇傳統經典劇目《百歲掛帥》作為2018紫金文化藝術節新創舞臺劇目之一,由揚州市揚劇研究所的青年演員們在江蘇南京紫金大戲院演繹。

傳承保護 編輯本段

傳承價值

揚劇有較高的觀賞性和審美性,思想內涵豐富,能傳達出特定地域的文化觀念和審美風尚,具有歷史文化的認知和研究價值,是中國戲劇文化寶庫中的珍貴財富。

傳承現狀

近十多年來,由于受到現代社會多元文化的沖擊,人們的審美觀念發生改變,揚劇觀眾減少,劇團生存艱難,整個劇種面臨生存危機。

傳承人物

李開敏,女,漢族,1939年生,江蘇揚州人。2008年2月入選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揚劇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一級演員。汪琴,女,漢族,1940年生,江蘇揚州人。2008年2月入選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揚劇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一級演員。

保護措施

揚劇的傳承有科班形式的師徒傳承和家族傳承兩種譜系,科班形成的金派、高派與華派并稱揚劇三大流派。另有儀征崔氏世系、江都吳氏世系等揚劇的三大流派及各科班、各家族世系都培養出了不少杰出人才,老一輩的有臧雪梅、高秀英金運貴等,中年一輩的有李開敏、汪琴、姚恭林等,青年一輩的有梅花獎得主徐秀芳、李政成(另獲白玉蘭獎文華獎),以及孫愛民、葛瑞蓮、趙紫君、王瑞如等。
揚州大力發展戲曲事業,致力于培養優秀青年揚劇演員,通過開設戲曲文化課程、成立大師工作室、并挑選了一批演員送入中國戲曲學院進行系統學習來為揚劇發展注入更多新鮮血液。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 編輯

上一篇 蘇劇    下一篇 蘇州評彈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
主站蜘蛛池模板: 澎湖县| 永兴县| 黎城县| 威海市| 唐河县| 巴林右旗| 乌拉特前旗| 鄂托克前旗| 辉县市| 霍山县| 读书| 略阳县| 金坛市| 肥西县| 辉南县| 富蕴县| 会理县| 兴山县| 墨脱县| 宝应县| 焦作市| 南充市| 马尔康县| 内丘县| 化州市| 黄梅县| 依安县| 苍梧县| 孟连| 静海县| 新密市| 双桥区| 莱阳市| 富蕴县| 贵阳市| 明星| 将乐县| 包头市| 玛纳斯县| 同江市| 会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