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歌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民間文學類項目,國家級項目編號Ⅰ-22。亦稱“吳歈”“山歌”。屬民間說唱文學。主要流傳于吳語地區,蘇州是重要發祥地之一。
吳歌歷史悠久,源于勞動,與蘇南水鄉稻作文化和舟楫文化密不可分。據考證,我國最早的一首民歌《彈歌》產生于遠古時代,至今仍在張家港一帶以《斫竹歌》流傳。屈原《楚辭·招魂》:“吳歈蔡謳,奏大呂些”,《漢書藝文志詩賦略》所著錄各地詩歌的篇目中,也載有“吳楚汝南歌詩十五篇”,說明吳歌在漢以前已為人稱道。吳歌搜集、記錄活動,始于南朝樂府,郭茂倩編《樂府詩集》中收錄“吳聲歌曲”三百余首,明代馮夢龍采錄大量吳歌,輯成《山歌》、《掛枝兒》。“五四”之后,顧頡剛編印《吳歌甲集》,并撰寫《吳歌小史》,對吳歌歷史作考證性敘述。
吳歌為徒歌,無樂器伴奏,演唱方式有個人清唱、兩人對唱和多人合唱等。委婉含蓄,語言清新,有濃厚吳地方言色彩,善用比喻、比擬、排比鋪陳和反復等表現手法,尤以雙關偕語與疊句、襯詞的大量使用為突出,被稱為“吳格”。吳歌體裁樣式豐富,可分為大山歌與小山歌。小山歌是指結構簡單,以獨唱、對唱為主要演唱方式的吳歌。長篇敘事歌和套頭山歌雖結構龐大、段落眾多,但構成的基本單位仍是小山歌。大山歌主要指形式體制比較復雜、由集體組合輪唱的吳歌形式,多用于耘稻、建筑等集體勞作或上梁等儀式,以勞動山歌和儀式歌為主。
吳歌以口耳相傳,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形成了豐富的口碑文獻,是研究吳文化歷史傳統、民風民俗和吳方言土語的重要資料。長篇敘事吳歌《五姑娘》,被譽為漢族民間敘事詩的重大發現,著名美學家王朝聞稱之為“卓越的發現,偉大的詩篇”。吳歌的許多音樂曲調也成為戲曲創作激發靈感的源泉。
吳歌,江蘇省蘇州地區地方傳統民間文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吳歌是吳語方言地區廣大民眾的口頭文學創作,發源于江蘇省東南部,蘇州地區是吳歌產生發展的中心地區。吳歌口口相傳,代代相襲,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其具有溫柔敦厚、含蓄纏綿、隱喻曲折、吟誦性強的特點。它和唐詩、宋詞、元曲并列于文學之林,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一席地位,在明代曾被稱為“一絕” 。
2006年5月20日,吳歌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Ⅰ-22。
吳歌發源于江蘇東南部,蘇州地區是吳歌產生發展的中心地區。吳歌是吳語方言地區下層人民的口頭文學創作,主要依靠在民間的口口相傳,代代相傳,是帶有濃厚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韻文,吳歌的歷史源遠流長,《楚辭·招魂》:“吳歈蔡謳,奏大呂些”,魏晉南北朝時郭茂倩編《樂府詩集》時,將搜集到的吳歌編入了《清商曲辭》的《吳聲歌曲》中,五言句式,多數是情歌,以《子夜歌》最具當時民歌的特點。
明代,馮夢龍采錄宋元到明中葉流傳在民間的大量吳歌,用吳方言記錄,輯錄成《山歌》、《掛枝兒》,以情歌為多。句式上發展為七言,清代是長篇敘事吳歌的成熟繁榮時期,經書商刊刻、文人傳抄和民間藝人的口傳,保存了大量長篇敘事吳歌。
五四運動前后,北京大學發起了歌謠運動,編輯出版了《歌謠》周刊,《吳歌甲集》、《吳歌乙集》、《吳歌小史》。20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吳歌得到了大量的搜集、整理、研究,特別是長篇敘事吳歌的發現、挖掘,和“民間文學三套集成”歌謠卷的編纂出版,使大量的吳歌得到了搶救性的搜集和保存。進入二十一世紀,又編輯出版《中國·白茆山歌集》、《中國·蘆墟山歌集》、《吳歌遺產集粹》《中國·吳歌論壇》等幾百萬字的吳歌口述和研究資料。
蘆墟山歌
蘆墟山歌是位于蘇州東南端汾湖流域的山歌。蘆墟山歌歷史悠久,在蘆墟、莘塔、北厙、黎里等地廣為流傳。讓蘆墟山歌名聲大噪的是上世紀80年代初,由張舫瀾等學者采集、整理的長篇敘事吳歌《五姑娘》的問世。“吳儂珠語傳漁鄉,村叟留歌韻味長,莫道漢家無鉅著,悠悠一曲《五姑娘》。”這是著名俗文學家趙景深教授為《五姑娘》寫下的七絕,這部史詩長達2900多行,她的出現,徹底打破了“漢族無長篇敘事詩”的傳統說法,引來了全國各地甚至海外學者的關注和考察。蘆墟鎮也于1998年被江蘇省文化廳正式命名“山歌之鄉”。
白茆山歌

白茆山歌
白茆山歌孕育于蘇州常熟的東南部,被譽為“吳地一絕”,其歷史可以“追溯到約4500年前良渚文化的一個支系部族遷移到連接太湖和長江的常熟白茆塘流域塢丘村一帶定居的那個年代。”白茆山歌是蘇州吳歌的杰出代表,連日本友人都題詞贊嘆“日本山歌淵源似乎在中國白茆山歌之鄉”。盡管演唱白茆山歌時依托的常熟方言相比較其他吳語方言稍顯剛硬,卻展現了自然、率真、清新、流暢的風格,形成了極具張力和震撼力,在吳歌體系中獨一無二的“三吆三環”曲調。河陽山歌

雙鳳民歌表演
河陽山歌以張家港的鳳凰鎮為傳唱中心,包括港口、恬莊、西張及周邊地區。與蘆墟山歌、白茆山歌相比,河陽山歌因河網密布、環境封閉較晚為世人所知,但《斫竹歌》的發現足以震撼學界。它把人們的目光帶到了遠古的黃帝 時期,它甚至改寫了中國音樂史和詩歌史,是華夏古老音樂文化的活化石。如今的張家港市是全國唯一命名的“中國吳歌之鄉”。除了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的《斫竹歌》,河陽山歌還是各地吳歌中篇幅最長、抄本最多的代表。江南頗
江南頗具個性特征的民歌形式田山歌亦為吳歌之一種,主要集中在上海青浦的練塘、趙巷、金澤、商榻四個郊縣,以及江蘇的吳江、吳縣和浙江的嘉善、嘉興等鄰近地區。
上海田山歌
上海田山歌是農民在耘稻、耥稻時所唱,形式為一人領唱、眾人輪流接唱,又稱“吆賣山歌”、“落秧歌”、“大頭山?歌”。上海田山歌音調高亢嘹亮,旋律起伏自由,擁有大量拖腔和多聲部形態。歌詞內容主要來自當地民眾的現實生活,多表現民眾的勞動、生活、思想、愛情等,是觀察上海及周邊稻作地區社會生活、風情民俗的重要資料。
其他支脈
除了以上蜚聲中外的三大山歌,蘇州還擁有著吳歌的許多支脈,如具有江南水鄉特色、與沿海漁歌風格迥異的陽澄湖漁歌;如為昆曲實現“水磨腔”改革提供音樂素材的太倉雙鳳山歌;再如勝浦山歌、白洋灣山歌、石灣山歌、昆北山歌等。
吳歌起源于勞動,這與蘇南水鄉稻作文化和舟楫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依據其內容,可將吳歌分為十大類:
一、引歌,即起頭山歌。
二、盤歌,又稱“問答山歌”,兩人或多人對唱。
三、勞動歌,包括農事歌搖船歌、工匠歌。
四、時政歌,勞動人民用山歌形式對時政進行評說。
五、儀式歌,包括民俗節慶、婚喪壽事等。
六、情歌,俗稱“私情山歌”。
七、生活歌,以日常生活為題材自編自唱或對唱。
八、歷史傳說歌,大多是以歷史名人為題材的歌。
九、兒歌,有搖籃曲、游戲歌繞口令等。
十、長篇敘事吳歌,如《五姑娘》《孟姜女》等。
其中情歌是吳歌中數量最多、抒情最濃、語言最為豐富的類。

蘆墟山歌
吳歌以民間口頭演唱方式表演,口語化的演唱是其藝術表現的基本方式。吳歌是徒歌,在沒有任何樂器伴奏的情況下吟唱。其類型大致有引歌(俗稱“歌頭”,長篇敘事歌稱“鬧頭”)、勞動歌、情歌、生活風俗儀式歌、兒歌和長篇敘事歌等幾種。劉半農為顧頡剛的《吳歌甲集》作序說:吳歌的意趣不外乎“語言、風土、藝術三項”,而“這三件事,干脆說來,就是民族的靈魂”。吳歌里面還包括了“命嘯”、“昊聲”、“游曲”“半折”、“六變”、“八解”六類音樂,其中后面三類是漢代以來就有的。除此之外,還有“神弦曲”,這是當地的民間祭祀樂歌。“吳聲”中還有一種依據舊曲而創新的編曲手法,人們稱之為“變"。
吳歌語言豐富,運用賦、比、興等手法,進行渲染、鋪陳,用詞造句十分樸素。吳歌的句式靈活多變,字數不受限制,除有短句外,為了強化感情色彩,也較多地使用長句。吳歌的曲調柔和流暢,委婉起伏,高亢舒緩,猶如行云流水,優美動聽。
吳歌以四句一節的短山歌加以變化演唱。演唱者以敘述故事內容為主,用一種基本調子根據歌詞句式的長短進行變化,但四句的落音不變。從演唱者本身來說,一種基本曲調反復變化演唱便于記憶與流傳,同時也符合聽眾的審美習慣。
吳歌系無樂器伴奏的“徒歌”,演唱時有“引歌”(俗稱“歌頭”,長篇敘事歌稱“鬧頭”)。其內容分類大致為“勞動歌”、“情歌”、“生活風俗歌”、“兒歌”、“長篇敘事歌”等。昊歌的音樂形式一般分為兩大類。一類為“短歌”,其中既包括俗稱“四句頭山歌”的短小山歌,如“蒔秧歌”、“耥稻歌”、“牽礱歌”、“搖船歌”、“鋤草歌”、“放牧歌”等;也包括在休息、喜慶、娛樂等場合演唱的“時調小曲”,以及一部分直接伴隨著勞動歌唱的號子。另一類為“長篇敘事吳歌”。此類吳歌的音樂采用短歌加以變化進行演唱,一般由一人領唱,眾人輪流接唱,稱之為“響山歌”或“落秧歌”,又叫作“喊山歌”。
吳歌代表作是“四庭柱”“一正梁”“一金梁”。“四庭柱”指的是《薛六郎》《小青青》《陳瓦爿》和《金不換》;“一正梁”即《沈七哥》;“一金梁”指的是《華抱山》。《華抱山》敘述了遭受官府壓迫的農民,在華抱山的帶領下,奮起反抗,拿起刀槍,舉行起義,在多次血戰中華抱山沖鋒陷陣,直至壯烈犧牲,其子孫繼承遺志,繼續堅持斗爭的故事。這篇吳歌長達兩萬余行,是漢族歷史上不多見的英雄史詩。
傳承現狀
盡管蘇州吳歌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多元化文化的強烈沖擊,依然面臨著依存環境破壞嚴重、傳承后繼乏人、觀眾群大量流失等亟需解決的問題。需要盡快進行搶救和保護工作。
傳承價值
? 文學價值
吳歌歷史悠久,影響甚大,在中國文學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就其內容來說有極為重要的價值。吳歌自古在中國的文學史上產生過深刻的影響,為古體詩歌開一代詩風,吳歌的許多音樂曲調成為了戲曲創作激發靈感的源泉作用。
? 歷史價值
吳歌自誕生以來,每個朝代都有演唱,并與每個朝代的歷史現實相聯系,從帝王統治到平民百姓的生活現狀,都有所反映,且內容豐富,涉及面廣,有時代真實感,這在正史上是見不到的,因而,對于研究歷史具有參考價值。吳歌在我國江南地區,特別是蘇州地區歷史文化傳統中具有重要的影響。是中國民歌中一個獨特的地方歌謠。吳歌對本土的歷史文化傳統有獨特的見證價值。吳歌的演唱內容以口耳相傳的形式,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形成了豐富的口碑文獻,是研究吳文化歷史傳統、民風民俗和吳方言土語最有價值的資料。
? 社會價值
吳歌的內容,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有歌唱農民生活的,有歌唱風俗民情的,有歌唱造房、結婚、慶壽以及喪禮的等,反映了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風貌、社會生活的原生態,是極為寶貴的資料。
? 藝術價值
藝術家創作歌詞和音樂藝術,都能從其中吸收營養,得到借鑒。吳歌對活形態文化傳統所具有的民俗研究獨特見證價值和影響。吳歌到今天仍保持原生態的藝術形態,更能見證人類在文化發展過程中,民間音樂藝術發展的歷史痕跡,具有杰出的藝術見證價值學術研究價值,
? 娛樂價值
在沒有電影電視的時代,農村文化生活相當貧乏,唱山歌是一種最好、最普遍的娛樂活動。在農閑或喜慶節日,農民們都要聚會唱歌,共同歡樂。吳歌是我國重要的文化遺產之一,極其珍貴,在國際上也受到重視。
傳承人物
陸瑞英,女,漢族,1932年生,江蘇常熟人。陸瑞英入選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江蘇省蘇州市申報。申報項目:吳歌。
楊文英,女,漢族,1948年生,江蘇吳江人。楊文英入選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江蘇省蘇州市申報。申報項目:吳歌。
王錫余,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上海市青浦區申報。申報項目:吳歌。
張浩生,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江蘇省無錫市申報。申報項目:吳歌。
張永聯,入選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上海市青浦區申報。申報項目:吳歌。
保護措施
采編研究

吳歌&amp
1984年,中國政府開展了有史以來規模空前的吳歌普查活動,據此采編出版的《中國歌謠集成●江蘇卷/上海卷/浙江卷》和《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江蘇卷/上海卷/浙江卷》是迄今為止搜集吳歌最全的本子收集了豐富的展現吳語山歌全貌和風采的素材。進入21世紀以來,有關部門又再次編輯出版了《白茆山歌集》、《蘆墟山歌集》、《吳歌遺產集粹》和《吳歌論壇》等幾百萬字的吳歌口述和研究資料。
歌館建設
1995年,常熟白茆鎮建成了全國第一家山歌展示館,該館建筑面積300多平方米,其中山歌資料陳列室系統地反映了白茆山歌的歷史和現狀,包括收集到的山歌唱本手稿、歷年來舉辦的山歌活動和獲獎情況等,館內還設有演出大廳,可以現場演唱或觀看錄像。
2005年,吳江蘆墟山歌館建成,劃分有淵藪人文、源長史跡、卓越瑰寶、代繼歌手、傳世價值、高亢韻律等展示區域,并置有可供歌手表演的小型舞臺和山歌書刊實物資料的陳列柜。
2008年,占地20畝,建筑面積近4000平方米,耗資3208萬元的河陽山歌館建成,該館設有歷史文物陳列館、歷史名人館、民俗風情長廊、學術研究中心、培訓學校、山歌演藝館等10大功能場所,收藏有《斫竹歌》、《圣關還魂》等河陽山歌的重要作品。
組建歌隊
為了教唱、傳播吳歌,蘇州各地紛紛組建自己的山歌隊,比較有名的除了蘆墟、白茆、河陽山歌隊外,還有沙家浜鎮石灣山歌隊、園區勝浦山歌隊、白洋灣街道山歌隊等。如1998年成立的蘆墟山歌隊,隊員由初時的85人發展到日前有325人(不含學生數)。社員有70歲以上的老年山歌手,有50至60歲以上的中年山歌手,也有20歲至40歲的青年山歌手,還有少兒歌手4個年齡層次。
參加歌賽
蘇州吳歌不斷舉辦或參加各級重大民間文藝演出、比賽活動,影響轟動,成果頗豐,通過各類山歌節和山歌比賽,不僅加大了吳歌與其他山歌的對話交流,更調動了山歌手的積極性和當地群眾的熱情,促使他們主動參與吳歌保護,自覺傳承吳歌文化。
入選非遺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上海市青浦區文化館(上海青浦畫院)、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公室(蘇州市文化研究中心)、無錫市錫山區吳歌錫劇研究會獲得吳歌項目保護單位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