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永傳說
董永傳說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民間文學類項目,國家級項目編號Ⅰ-9。自漢代從真實故事演化成帶有孝文化內涵的民間傳說,傳承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主要流傳于河北孝感、江蘇東臺、山西萬榮、河南武陟等地區。
東臺西溪古鎮為西漢設置。據清代劉積蘭《彭城堂筆記》記載:西漢時,山東巢州有一農女叫張七妹,隨父逃荒到東臺西溪,見董永賣身葬父,感同身受,就嫁給了他。家貧無食,七妹把藏在懷中的一張“蠶子”孵化、飼養。后四鄉八鎮廣為推廣。七妹織絹償債,操勞過度而亡,遺有一子一女。鄉親們很懷念她,就附會她是七仙女下凡,后歸天庭。
董永傳說通過漢魏文學家的記載,加工創作并得以傳播。三國時期曹植的敘事詩《靈芝篇》是最早記載董永傳說的文學作品。唐宋時期已經有敦煌變文《董永行孝》和民歌《天下傳奇十二時》出現。在此后的過程中董永傳說日臻完善、成熟,先后有宋代《平山堂話本·雨窗集上》中有《董永遇仙記》,元人戲文《董秀才遇仙記》(《九官正始》),明人傳奇心一子的《遇仙記》,顧覺宇的《織錦記》等。這些文學作品基本上都是以傳統的“孝”文化來實施教化的。進入當代,1955年又把董永傳說搬上了銀幕,改編成黃梅戲曲片《天仙配》,次年在全國公演,使董永傳說進一步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基本介紹 編輯本段
董永傳說是中國古代第五大愛情傳奇,第五大民間傳說。最早載于西漢劉向的《孝子傳(圖)》。此后三國曹植的《靈芝篇》和東晉干寶的《搜神記》也都有相關記載。干寶的記載因主題突出(行孝)、情節完整("鹿車載父"、"賣身葬父"與天女適嫁"助君償債")而在我國農村地區廣泛流傳,成為兩千多年來故事嬗變和文學移植的母本,對后世影響深遠。
董永傳說,最早載于西漢劉向的《孝子傳》。相傳董永賣身葬父,孝行感天,七仙女下凡與之婚配;七仙女一夜織成十匹錦緞,將董永三年工期改為百日;天上玉帝查出七仙女私下凡塵,降旨七仙女午時三刻返回天庭,夫妻就此訣別,一年后七仙女送子下凡……兩千年來,“董永與七仙女”故事傳說的原生結構雖無改變,但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甚至思想內涵都在不斷地豐富和創新。
2006年董永傳說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作品影響 編輯本段
自西漢始,董永與七仙女美麗愛情傳說即在東臺西溪廣為流傳,據考證,現與之有關的地名遺存多達50多處(鶴落侖、董家垛、舍子頭、鳳凰泉、辭郎河、摹云莊、東、西鞋兒莊、繅絲井及漢孝子董永墓和董孝賢祠等)。
歷代的典籍中,記載東臺西溪”董永”與”七仙女”故事的內容數不勝數,并多有發展演變。董永行孝的動人故事被編入很多戲曲中,較早的為明代傳奇劇《織錦記》,以及黃梅戲《天仙配》。
1952年,由洪非等人重新將黃梅戲《天仙配》劇本進行了改編。戲中塑造了老實憨厚的董永、善良美麗的七仙女、相互幫助的仙女姐妹、刁鉆刻薄的傅員外、無情狠毒的玉皇大帝等生動形象,再加上優美的舞姿、動聽的黃梅調,無不深深地留在人們的記憶里。特別是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的出色表演,讓”董永遇仙”這個民間傳說故事更加引人入勝,”七仙女”藝術形象得以人人皆知。
20世紀以來的一百年間,董永故事一直成為擁有廣大受眾的俗文學(如說唱、戲曲)以及后起的影視文學創作追逐的題材,出現了電影黃梅戲《天仙配》等影響廣遠的作品。
文化軼事 編輯本段
賣身葬父
漢朝時,有一個聞名的孝子,姓董名永。他家里非常貧困。他的父親去世后,董永無錢辦喪事,只好以身作價向地主貸款,埋葬父親。喪事辦完后,董永便去地主家做工還錢,在半路上遇一美貌女子。攔住董永要董永娶她為妻。董永想起家貧如洗,還欠地主的錢,就死活不答應。那女子左攔右阻,說她不愛錢財。只愛他人品好。董永無奈,只好帶她去地主家幫忙。那女子心靈手巧,織布如飛。她晝夜不停地干活,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織了三百尺的細絹,還清了地主的債務、在他們回家的路上,走到一棵槐樹下時,那女子便辭別了董永。相傳該女子是天上的七仙女。因為董永心地善良,七仙女被他的孝心所感動,遂下凡幫助他。天仙來源
山西學者董大中在對董永故事進行考證后認為,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屬藝術虛構,“天仙”原為當地一名民間女子“田仙”。“故事靠人傳,田仙變天仙。”文學評論家、中國趙樹理文學研究會會長董大中認為:“董永和七仙女故事中的織女天仙,不是從天上降臨到人間的神女,而是由當地一名勤勞、善良的民間女子演變而成。”《董永新論》中詳細記載了他的發現,該發現主要依據是《萬榮縣志》中收有一篇《董永的傳說》,該文記載,在董永家附近田家窯村有個莊戶人家姓田,田家有位姑娘叫田仙,自幼聰明伶俐,天資過人,人不僅長得美麗動人,而且做得一手好活計。她織的布光滑、平整、細密、柔軟,常常被選為朝廷貢物。人們都說她是天女下凡。后田仙被董永的孝心所感動,主動嫁給董永。
傳承保護 編輯本段
傳承價值
董永傳說在兩千多年的漫長流傳過程中,不斷與各地的民眾生活相結合。由于民眾情感的滲透和口碑的附會,產生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傳說,留下相沿而成的風俗及與董永身世有關的文物、碑碣、村落、地名等遺跡。董永傳說蘊含的歷史、文學資料對研究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特別是文學藝術等方面的研究都有一定的價值。董永傳說的教化功能對當今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實踐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萬榮縣文化館、東臺市文化館、武陟縣董永文化服務中心、孝感市群眾藝術館(孝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博興縣文化館、常州市金壇區文化館、丹陽市文化館獲得“董永傳說”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