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剪紙
中國剪紙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于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一種民間藝術。在中國,剪紙具有最廣泛的群眾基礎,它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會生活,是各種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傳承賡續的視覺形象和造型格式,蘊涵了豐富的文化歷史信息,表達了廣大民眾的社會認識、道德觀念、實踐經驗、生活理想和審美情趣,具有認知、教化、表意、抒情、娛樂、交往等多重社會價值。
歷史溯源 編輯本段
北朝對馬團花剪紙(左為殘片,右為復原圖)紙的發明是在公元前的西漢時代(公元前6世紀),在此之前是不可能有剪紙藝術的出現的,但當時人們運用薄片材料,通過鏤空雕刻的技法制成工藝品,卻早在未出現紙時就已流行,即以雕、鏤、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絹帛,甚至在樹葉上剪刻紋樣。《史記》中的剪桐封弟記述了西周初期周成王用梧桐葉剪成“圭”賜其弟,封姬虞到唐為侯。戰國時期就有用皮革鏤花,(湖北江凌望山一號楚墓出土文物之一),銀箔鏤空刻花(河南輝縣固圍村戰國遺址出土文物之一),都與剪紙同出一撤,他們的出現都為民間剪紙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礎[4] 。
南北朝時期《木蘭辭》中就有“對鏡貼花黃”的詩句。而中國最早的剪紙作品發現[5] ,是新疆吐魯番火焰山附近出土的北朝時期(公元386一581年)五幅團花剪紙。這幾幅剪紙,采用重復折疊的方式和形象互不遮擋的處理手法。
唐代剪紙已處于大發展時期,杜甫《彭衙行》詩中有“暖湯濯我足,翦紙招我魂”的句子,以剪紙招魂的風俗當時就已流傳民間。現藏于大英博物館的唐代剪紙均可看出當時剪紙手工藝術水平已極高,畫面構圖完整,表達一種天上人間的理想境界。唐代流行頡,其鏤花木版紋樣具有剪紙特色,如現藏日本正倉院的“對羊”,其羊的紋樣就是典型的剪紙手工藝術表現手法。唐代民間還出現了利用剪紙形式制作的漏版印花板,人們用厚紙雕刻成花版,將染料漏印到布匹上,形成美麗的圖案。另外,在敦煌莫高窟也出土過唐代及五代的剪紙,如《雙鹿塔》《群塔與鹿》《佛塔》等都屬于“功德花紙”一類,主要是用來敬供佛像,裝飾殿堂、道場。其畫面構圖復雜,有具體的內容,外還有《菩薩立像》《持幡菩薩立像》等水墨畫鏤空剪紙,是剪紙與繪畫相結合的作品。
宋代 吉州窯剪紙貼花方塊盞南宋時期,已經出現了以剪紙為職業的行業藝人。據宋人周密《武林舊事》中記載,此時杭州的“小經濟”多達上百種。其中就專門有“剪鏃花樣”者,有的善剪“諸家書字”,有的專剪“諸色花樣”。
宋代造紙業成熟,紙品名目繁多,為剪紙的普及提供了條件。如成為民間禮品的“禮花”,貼于窗上的“窗花”,或用于燈彩、茶盞的裝飾。宋代民間剪紙的運用范圍逐漸擴大,江西吉州窯將剪紙作為陶瓷的花樣,通過上釉、燒制使陶瓷更加精美;民間還采用剪紙的形式,用驢、牛、馬、羊等動物的皮、雕刻成皮影戲的人物造型;藍印花布工藝制作的鏤花制版是用油紙板雕鏤成紋,刮漿印花的花版紋樣就是采用剪紙的技法,有陰、陽刻之分,長線要割斷,以點分虛實。
清代剪紙 鴨子戲蓮明、清時期剪紙手工藝術走向成熟,并達到鼎盛時期。民間剪紙手工藝術的運用范圍更為廣泛,舉凡民間燈彩上的花飾,扇面上的紋飾,以及刺繡的花樣等等,無一不是利用剪紙作為裝飾成再加工的。而更多的是中國民間常常將剪紙作為裝飾家居的飾物,美化居家環境,如門棧、窗花、柜花、喜花,棚頂花等都是用來裝飾門窗、房間的剪紙。
剪紙藝術雖然來自于民間,但到清代已經成為全民性的藝術,就連當時的皇親國戚也都離不開剪紙。北京故宮的坤寧宮是清代皇帝結婚時的花燭洞房。按照滿族人的風俗,宮殿前后窗的窗紙都是裱糊在外面的。墻壁用紙裱糊,四角貼有黑色的“囍”字剪紙角花,頂棚中心是黑色的龍鳳團花剪紙。宮殿兩旁的過道墻壁上也貼有剪紙。從剪紙的紋樣、用料、用色來看,與普通農家的頂棚花、墻花相比,除了剪紙圖案稍大以外,基本沒有差別。
現代剪紙 抗日小英雄——雨來20世紀初“五四”新文化運動,在先進知識分子蔡元培、魯迅、劉半農、周作人等倡導下,建立了中國民俗學的雛形。他們廣泛收集民間文學資料,同時也努力收集民間美術作品,其中就有民間剪紙這一項。30年代,藝術家陳志農在北京開始了民間剪紙的研究與創作。他用速寫和剪影的形式描繪了老北京大量的風俗民情,串街小販、作坊工匠、食攤茶挑、集市廟會、市井閑人等。
20世紀40年代,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剪紙開始出現。1942年,毛澤東發表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文藝方針。此后,延安魯藝的藝術家陳叔亮、張仃、力群、古元、夏風等人開始學習當地具有深厚群眾基礎的民間剪紙,對民間剪紙進行了搜集、發掘、整理和研究,并創作出了一大批反映邊區人民生產、生活、戰斗的新剪紙。作品運用了民間傳統的樣式,描寫了抗日戰爭和邊區建設的新內容。它推動了群眾性剪紙的創作和發展,使傳統的民間剪紙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1944年,在陜甘寧邊區還首次展出了西北地區的民間新剪紙作品,為新中國成立后剪紙藝術的發展拉開了序幕。可以說延安的剪紙開創了中國剪紙的新紀元。
新中國成立后,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文藝方針的指導下,藝術家們創作了大量表現社會主義新人新事的新剪紙,開拓了剪紙創作的道路,也豐富了中國民間裝飾美術的形式和內容。在新剪紙的創作中除了表現各行各業新氣象的剪紙外,兒童、體育、雜技、歌舞等也成為剪紙最常見的題材。
剪紙藝術自誕生以來,在中國歷史上就沒有中斷過。它充實于各種民俗活動中,是中國民間歷史文化內涵最為豐富的藝術形態之一。
藝術作品 編輯本段
單色剪紙
單色剪紙是剪紙中最基本的形式,由紅色、綠色、褐色、黑色、金色等各種顏色剪成,主要用于窗花裝飾和刺繡的底樣。主要有陰刻、陽刻、陰陽結合三種表現手法。用于刺繡底樣的剪紙,常用剪刺結合的手法。刺是以針尖在花紋的細部刺出小型圓點,在一些部位留出“暗刀”,可以作為刺繡時套針換線的依據。折疊剪紙、剪影、撕紙等都是單色剪紙的表現形式。
一、折疊剪紙
折疊剪紙折疊剪紙是民間最常見的一種制作表現方法。所謂折疊剪紙即經過不同方式折疊剪制而成的剪紙。最早的“對馬”“對猴”等團花就是經折疊剪出的。折疊剪紙折法簡明,制作簡便,省工省時,造型概括而有一定變形,尤其適于表現結構對稱的形體和對稱的圖式,如人、蛙、蝶、龜、倒影、對魚等,幾何紋、花卉、景物、器具等題材都能適應,而且展開極為對稱,又能變化出多種適合形,兩方連續,四方連續或多方連續,這是它能長久得以流傳的一個主要原因,折疊剪紙對中國的剪紙普及和工藝圖案造型,發揮著重要作用。
二、剪影
剪影剪影是剪紙藝術中的一種古老形式,通過外輪廓表現人物和物象的形狀,所以它最注重外輪廓的美和造型,剪影由于受輪廓造型的局限,一般以表現人物或其他物體的側面為好。其工具主要是剪刀和刻刀,紙一般用黑色或重色紙,在表現人物側影時,一般是邊看對象邊剪。剪影很適合表現透光效果,是一種很有特色的剪紙類型。
三、撕紙
撕紙是由傳統的民間剪紙變形出的新類型。其方法是利用不同類型的紙,采用手撕的方法去撕裂造型,以手代剪自然會受到很大的局限,不適合去表現巧工細琢的效果,但正是這種局限,又恰恰顯示出它獨特的藝術個性,有一種古拙雅樸、豪放雄健的格調。在撕紙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一種隨意性,有一種自然天成的韻味。
彩色剪紙
隨著剪紙表現形式的探索和發展,彩色剪紙的形式和技法在逐漸增多,有點染、套色、分色、填色、木印、噴繪、勾繪和彩編等。諸種形式各有自己的特色和獨到之處:點染剪紙滋潤、裝飾性強;套色剪紙脆利、色塊鮮亮;分色剪紙分色截然、色感豐富;填色剪紙則單純、潔凈、鮮明,均給人不同的感受。
一、點染剪紙
點染剪紙以顏色在刻紙上進行點色為點染剪紙。這種剪紙也屬于刻紙,在設計上陽線不多,偏重干小面積的陰刻,以留出大面積的陽面進行點染。類似于木版年畫的效果。
點染剪紙所用顏色,一般系民間染布用的品紅、品綠等,統稱“品色”。染到用白生宣紙刻成的剪紙上。品色一融到生宣紙,便立即上下左右滲透擴散開來,一次可染三五張。滲透不足的部位,可翻過來在背面補筆。調制時摻入白酒或酒精,滲透性很強,用在宣紙等吸水性較強的紙質上。由于酒精和白酒中不含膠,酒精揮發后紙面依然平整,不起皺,能產生較好的暈染效果。
點染時,一支毛筆蘸一種色,互不串穿,配色原理如同水彩、水粉畫調色。黃、藍相混呈綠色,紅藍相融成紫色等。有的廠家采用流水作業,染工一字排開,一人染紅黃,一人染藍綠,輪到最后一個人時就全部染完了。
二、套色剪紙
套色剪紙通常以陽刻為主,與點染剪紙相反,進行大面積鏤空,給套色留有余地。從作品的背面貼以色紙塊,多用黑紙或金紙剪刻,按膚色、服飾、器物、花木等分別貼以不同的顏色。在拷貝箱上用鉛筆把所需套色的形狀勾畫下來,再根據鉛筆形狀剪下來,按部位用小毛筆蘸糨糊粘好,可先套小色塊,后套大色塊,所套顏色要以一個色調為主,一般以三四色為宜,套色要少而精,注意冷暖對比關系。有時套色有意超出或不到輪廓線,顯得更生動。如套一個姑娘的臉龐、臉頰的紅暈,剪成橢圓形,很具民間囡娃的藝術情趣。
套色剪紙不必處處全套。不論全部套色或局部套色,都應考慮是否套得有必要,謹防事倍功半和費力不討好。全部套色要強化主調,局部套色要注意少而精,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分色剪紙套色剪紙雖用色較為自由和便于選擇,但多一個色確實要起多一個的作用,兩個色可以概括,就絕不要增添第三個顏色。用色精練,手法簡潔又恰到好處,是藝術高超的表現。
三、分色剪紙
填色剪紙分色剪紙有的也稱為剪貼剪紙。是兩種或兩種以上單色剪紙的組合拼貼,基本上還是單色剪紙。它是用剪好的不同顏色形狀的紙拼成一個畫面。拼貼組合時要注意顏色之間的協調性,不宜過于瑣碎。也有一種是將剪紙分成主紋和底紋,然后以底襯托主紋,交錯重疊拼貼的。如一幅剪紙中天空是藍色,云是白色,地是草綠色,蒙古包是紫灰色,駱駝是赭石色,分別剪好后,拼貼在一起,這種剪紙鮮麗明快,裝飾性很強。
四、填色剪紙
填色剪紙亦稱筆彩剪紙,著色時運用筆繪。具體做法是,將黑色剪紙貼到白襯紙上,用筆在線條輪廓內涂繪。平涂效果與套色剪紙相似,只是手法不同。填色后可出現濃淡變化和自然暈出的效果。注意用筆不要呆板和反復涂改,可充分利用自然浸開的效果。
五、木印剪紙
木印剪紙是印刷與剪刻相結合的一種剪紙形式,其方法有的在木刻印刷即“開相’’后再鏤刻,也有在木版印好的剪紙上再染色,還有的直接印刷成剪紙效果直接貼用。木印剪紙近似民間木版年畫,可大量制作。多用于表現戲曲人物和神話故事的題材,與純刻紙相比有更強烈的表現力,但不及點染刻紙那樣完美自然。
六、噴繪剪紙
噴繪剪紙是經噴筆(噴槍)噴染成的剪紙。可噴在襯紙上,也可噴在裱好的剪紙上。噴筆噴出的霧點,有特殊效果,像薄霧、晨露、霜雪、雨珠。點有大小、疏密之分。
七、勾繪剪紙
勾繪剪紙勾繪剪紙是剪紙與繪畫相結合的一種形式。一種是以剪刻為主,兼用毛筆勾繪細部,也有全用線條勾出畫面,然后用剪刀將空白處鏤空的;另一種是用金箔紙刻出花紋的大體輪廓,使某些局部空白,并適當勾以線條。由于它是剪畫結合,很多細部可以直接用筆畫出,剪畫結合可以產生一種新的意趣,既使用了繪畫技法,同時也保留了剪紙的獨特性。
八、彩編剪紙
彩編剪紙是一種編剪并用的剪紙類型。就是用各種色彩的紙條,經過不同的裁剪和編織,組成各種幾何圖案及花卉、動物、人物等。其線條明快、構圖別致,除了具有裝飾作用外,還具有廣泛的實用價值,可用于席編、筐編、刺繡、兒童手工等。
立體剪紙
立體剪紙立體剪紙既可是單色,也可是彩色的。它采用了繪畫、剪刻、折疊、黏合等綜合手法產生的一種近于雕塑、浮雕的新型剪紙,它吸取了現代美術的技巧,充分體現了寫實與美術浪漫的特點,使剪紙由平面感變為立體化,可用于觀賞造型及兒童的手工制作等。
裝裱方式
鏡框式
鏡框式 壽帶鳥剪紙卷軸式 壽一般市場上出售裝照片和畫片的就可以。在裝剪紙時需要將剪紙的四周用少量的白色乳膠粘連在托紙上,否則待鏡框掛起來后,剪紙往往會掉下來或移動位置,顯得東倒西歪不整齊。 托紙的顏色選擇主要看剪紙的顏色,起襯托剪紙的作用。比如剪紙是重顏色時,襯紙就要選擇淺色的,剪紙是淺色或白色時,襯色就要選擇重顏色。
紙版式
紙版裝裱可分平面裝裱和立面裝裱,平面裝裱將剪紙用透明乳膠全部粘連在事先設計好的紙版上即可。 立體裝裱是將紙版分成二層,中間夾著用透明片固定好的剪紙,外表再用透明片或玻璃紙貼好,這種裝裱給人一種立體空間感。
卷軸式
卷軸是裝裱中國畫的一種形式。它莊重、大方,掛在房間里很有氣魄和具有東方藝術特色,用來裝裱剪紙自然是上等。如在裝裱好的卷軸上再請書法家題上字,蓋上印章,就完全可以同一幅中國軸畫相媲美了。裝裱卷軸價格要比鏡框昂貴,裝裱技術的難度比較大一些,但是,藝術效果卻相當好。
壓膠式
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各種透明化學材料越來越多,其中如透明樹脂膠,加進少許的凝固劑,將剪紙平放在玻璃上,將配好的膠水倒在剪紙上面,然后用木架繃平的玻璃紙平放在膠上,再用橡皮滾筒壓平,放在400度燈光下烤干。用這種方法裝裱后非常精美,能永久保存,但技術比較復雜,如果禱時溫度掌握不好容易將玻璃紙烤破而失敗。這種裝裱效果近似照片過膠效果。
藝術派系 編輯本段
南方派
佛山剪紙
廣東佛山瑤塞慶豐收廣東佛山剪紙源于宋代,盛于明清時期,從明代起佛山剪紙已有專門行業大量生產。佛山剪紙的題材絕大多數是花鳥蟲魚、戲曲人物和民間故事,如“龍”“鳳”“鯉魚”“孔雀”“和合二仙”“六國封相”“嫦娥奔月”“八仙鬧東海”等。按制作原料和方法分別有銅襯、紙襯、銅寫、銀寫、木刻套印、銅鑿、純色等類,并利用本地特產的銅箔、銀箔,用剪、刻、鑿等技法,套襯各色和繪印上各種圖案。
湖北沔陽剪紙
湖北沔陽剪紙
沔陽雕花剪紙是民間藝人們用刻刀和白紙在蠟盤上雕刻的繡花紋樣(俗稱“花樣子”),一般可重疊一、二十層白紙雕刻。使用的刻刀多為鬧鐘發條和手術刀通過加工而成的。蠟盤由菜油、白蠟、香爐灰合成物盛于小木圓盤中組成。“花樣子”一般用于鞋、鞋墊、帽、枕頭、涎兜、帳飄、帳簾、門簾等刺繡紋樣,紋樣多為寓意吉祥和瑞慶圖案,如“喜鵲登梅”“龍鳳呈祥”“鴛鴦戲水”“金魚鬧蓮”“鹿鶴同春”“鯉魚跳龍門”“獅子滾繡球”等等。沔陽雕花剪紙與北方剪紙的粗獷、奔放特色相反,顯得精細入微。
福建剪紙
福建漳浦剪紙 國色天香福建各地的剪紙有不同的特點。山區的南平、華安等地以刻畫以山禽家畜的作品較多,表現較為粗壯有力、淳厚樸實;沿海的閩南、漳浦一些帶則屢見水產動物入畫,風格細致造型生動;莆田、仙游一帶以禮品花為主,傾向于華麗纖巧的意味。剪紙的作用了也很廣泛:歲時節日的窗花、門鑒、燈花、儀禮花及刺繡的稿樣,泉州藝人刻紙還應用在建筑中家具上,作復印漆畫的底版。
福建剪紙中最有特色的樣式是莆田禮品花。賀生賀喜賀壽,祭神祭鬼祭祖,不管是饋贈還是擺供,也不管是禮輕還是禮厚,都要賦上一枚鮮紅的剪紙花。就連豬頭、豬腳、豬肚兒、雞爪爪,也都如此。中國有句俗話叫“禮輕人意重”,想必禮物本是象征行為,而禮物上的花兒則是人情人意的表現。
江浙派
揚州剪紙
揚州剪紙 百蝶戀花圖(其中一頁)揚州是中國剪紙流行最早的地區之一,早在唐代,揚州已有剪紙迎春的風俗。立春之日,民間剪紙為花、春蝶、春錢等,或懸于佳人之首,或綴于花木之下,相觀以取樂。據傳,嘉慶、道光年間,著名藝人包鈞的剪紙,花、鳥、魚、蝶無不神形兼備,故有“神剪”之稱。新中國成立后,揚州剪紙得到了國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視。1955年,揚州成立了民間工藝社。1979年剪紙藝人張永壽被國家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20世紀50年代的《百花齊放》、70年代的《百菊圖》和80年代的《百蝶戀花圖》三部剪紙集為其代表作。揚州剪紙題材廣泛,有人物花卉、鳥獸蟲魚、奇山異景、名勝古跡等,尤以四時花卉見長。
浙江剪紙
浙江剪紙 設茗知花香據《武林梵志》載五代時“吳越踐王于行吉之日……城外百戶,不張懸錦緞,皆用彩紙剪人馬以代”,描繪了吳越故地上曾出現的一個宏大剪紙景觀。浙江省的窗花剪紙各地都有,以金華地區永康、浦江、磐安,溫州地區的樂清、平陽等地較多,風格各有不同,用途亦各異。金華地區多為窗花和燈花,樂清的細紋刻紙主要用于裝飾龍盤燈,平陽一帶送禮時放在禮物上的“圈盆花”最有特色。各地均有用以衣裙、鞋帽的花樣。浙江剪紙中的戲曲窗花也有獨到之處,其擅取戲中典型的場面情節,充分體現人物的身段之美。在大的影像輪廊中剪出細陰線,使形象結構與畫面的節奏都增添成色。
北方派
蔚縣剪紙 十二生宵(其一)蔚縣剪紙
河北蔚縣剪紙源于明代,其制作工藝在中國眾多剪紙中獨樹一幟,這種剪紙不是“剪”,而是“刻”,它是以薄薄的宣紙為原料,拿小巧銳利的雕刀刻制,再點染明快絢麗的色彩而成。整個工藝過程有畫、訂、浸、刻、染、包六道工序,即所謂“陽刻見刀,陰刻見色,應物造型,隨類施彩”而成。
2006年5月20日,“剪紙”項目(蔚縣剪紙作為組成部分)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7] 。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河北省蔚縣的周兆明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山西剪紙
山西綿山剪紙 太原雙塔寺山西剪紙的體裁格式,根據各地民俗與實用需要因物、因事制宜。最常見的是窗花,它的大小根據窗格的形狀來定。如冀北一帶窗戶格式有菱形、圓形、多角等樣式,窗花也隨窗而異,小的寸許,大者有四角、六角、八角呼應的“團花”。忻州一帶,歡慶春節,或操辦婚事都要貼“全窗花”,即剪出柿子、如意、牡丹、佛手、蓮花、桂花、笙等,祝愿新媳婦善于女紅,早生貴子,美滿幸福。
山西剪紙的風格總體來說,具有北方地區粗擴、雄壯、簡練、純樸的特點。但是,因地域環境、生活習俗、審美觀念的木同,各地剪紙又有差異。如晉南、晉中、晉東南、晉西北、呂梁山區的剪紙,多為單色剪紙,風格質樸、粗獷。而流行于雁北地區的染色剪紙,則婉約典雅、富麗堂皇,尤以“廣靈剪紙”為代表。
陜西剪紙
陜西關中剪紙 關中八大怪(其一)陜西剪紙有“活化石”之稱,它較完整地傳承了中華民族陰陽哲學思想與生殖繁衍崇拜的觀念。如古老的造型紋樣“魚身人面”“獅身人面”,與周文化相似的“抓髻娃娃”,與漢畫像相似的“牛耕圖”等。
陜西剪紙因地區不同而風格各異。陜北剪紙淳厚、粗壯,線條有力,剪紋簡潔;定邊、靖邊剪紙較細致,線條多直線,流利奔放;宜川剪紙線條粗而曲線多;關中剪紙線條粗似針尖,風格別致;朝邑剪紙以戲文為多,造型動態近乎皮影;三原剪紙以花卉為主,結構簡單,色彩對比強烈;富平剪紙剪紋流利,明暗適調。總的來看,陜西剪紙造型古拙、風格粗獷、寓意明朗、形式多樣,包含著濃郁的泥土氣息和鮮明的地域特色。
山東剪紙
?山東剪紙從造型風格上大致可分兩類:一類是渤海灣區域粗獷豪放的風格,與黃河流域其他省份的剪紙一脈相承;一類則是更有特點的山東膠東沿海地區以線為主,線面結合的精巧型剪紙,它似乎與山東漢代畫像石細微繁縟的風格一脈相承,以其花樣密集的裝飾手段,使單純爽快的外型更飽滿豐富。
山東膠東稱手巧的女子為“伎倆人”,“伎倆人”不管出在哪個村,都是人們引以為榮的事。她們根據膠東的窗戶多是細長條形的格子,采用化整為零的方法把大的構圖分割成條形剪出,再貼到窗上組合成一個完整的畫面。
傳承保護 編輯本段
國家級非遺
公布時間 | 名稱 | 申報地區或單位 | 保護單位 |
---|---|---|---|
2006(第一批) | 蔚縣剪紙 | 河北省蔚縣 | 蔚縣文化館 |
豐寧滿族剪紙 | 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 | 豐寧滿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 |
中陽剪紙 | 山西省中陽縣 | 中陽縣文化館 | |
醫巫閭山滿族剪紙 | 遼寧省錦州市 | 錦州市文化演藝集團(錦州市公共文化服務中心) | |
揚州剪紙 | 江蘇省揚州市 | 揚州剪紙博物館有限公司 | |
樂清細紋刻紙 | 浙江省樂清市 | 樂清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 |
廣東剪紙 | 廣東省汕頭市 | 汕頭市潮陽區文化館 | |
廣東省佛山市 | 佛山市民間藝術研究社有限公司 | ||
廣東省潮州市 | 潮州市文化館(潮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 ||
傣族剪紙 | 云南省潞西市 | 芒市文化館(芒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 |
安塞剪紙 | 陜西省安塞縣 | 延安市安塞區文化文物館(延安市安塞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 |
2008(第二批) | 廣靈染色剪紙 | 山西省廣靈縣 | 廣靈縣文化館 |
和林格爾剪紙 | 內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縣 | 和林格爾剪紙學會 | |
莊河剪紙 | 遼寧省莊河市 | 莊河市文化與傳媒中心(莊河市圖書館、莊河市文化館、莊河市博物館、莊河市報社、莊河市廣播電視臺、莊河市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大隊) | |
岫巖滿族剪紙 | 遼寧省岫巖滿族自治縣 | 岫巖滿族自治縣文化館 | |
新賓滿族剪紙 | 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 | 新賓滿族自治縣文化館 | |
建平剪紙 | 遼寧省建平縣 | 建平縣現代服務業和文化旅游服務中心 | |
長白山滿族剪紙 | 吉林省通化市 | 通化師范學院 | |
方正剪紙 | 黑龍江省方正縣 | 方正縣文化館 | |
上海剪紙 | 上海市徐匯區 | 上海市徐匯區人民政府楓林路街道辦事處 | |
南京剪紙 | 江蘇省南京市 | 南京市工藝美術總公司 | |
徐州剪紙 | 江蘇省徐州市 | 徐州文化館 | |
金壇刻紙 | 江蘇省金壇市 | 常州市金壇區刻紙研究所 | |
浦江剪紙 | 浙江省浦江縣 | 浦江縣文化館 | |
阜陽剪紙 | 安徽省阜陽市 | 阜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 |
泉州(李堯寶)刻紙 | 福建省泉州市 | 泉州市鯉城區文化館 | |
漳浦剪紙 | 福建省漳浦縣 | 漳浦縣文化館 | |
柘榮剪紙 | 福建省柘榮縣 | 柘榮縣文化館 | |
瑞昌剪紙 | 江西省瑞昌市 | 瑞昌市文化館 | |
煙臺剪紙 | 山東省煙臺市 | 煙臺市文化館 | |
高密剪紙 | 山東省高密市 | 高密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公室 | |
莒縣過門箋 | 山東省莒縣 | 莒縣文化館 | |
濱州民間剪紙 | 山東省濱州市 | 濱州市濱城區文化館 | |
輝縣剪紙 | 河南省輝縣市 | 輝縣市文化館 | |
盧氏剪紙 | 河南省盧氏縣 | 盧氏縣人民文化館 | |
靈寶剪紙 | 河南省靈寶市 | 靈寶市文化館 | |
鄂州雕花剪紙 | 湖北省鄂州市 | 鄂州市群眾藝術館 | |
孝感雕花剪紙 |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區 | 孝南區文化館 | |
仙桃雕花剪紙 | 湖北省仙桃市 | 仙桃市群眾藝術館、仙桃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仙桃市鎮辦文化服務管理中心) | |
踏虎鑿花 | 湖南省瀘溪縣 | 瀘溪縣踏虎鑿花傳習所 | |
苗族剪紙 | 貴州省劍河縣 | 劍河縣文化館 | |
慶陽剪紙 | 甘肅省鎮原縣 | 鎮原縣文化館 | |
2011(第三批) | 包頭剪紙 | 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 | 包頭市藝術研究創評中心 |
新干剪紙 | 江西省新干縣 | 新干縣文化館 | |
旬邑彩貼剪紙 | 陜西省旬邑縣 | 旬邑縣文化館 | |
延川剪紙 | 陜西省延川縣 | 延川縣文化館 | |
會寧剪紙 | 甘肅省會寧縣 | 會寧縣文化館 | |
2014(第四批) | 靜樂剪紙 | 山西省靜樂縣 | 靜樂縣文化活動中 |
桐廬剪紙 | 浙江省桐廬縣 | 桐廬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 |
浦城剪紙 | 福建省浦城縣 | 浦城縣文化館 | |
水族剪紙 | 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文物管理保護研究所) | |
定西剪紙 | 甘肅省定西市 | 定西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 |
回族剪紙 | 寧夏回族自治區 | 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化館(寧夏回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寧夏回族自治區展覽館) | |
2021(第五批) | 太原剪紙 | 山西省太原市 | 山西上林苑傳統剪紙藝術研究所 |
海倫剪紙 | 黑龍江省綏化市海倫市 | 海倫市文化館 | |
梅山剪紙 | 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 | 湖南省梅山剪紙文化有限責任公司 |
省級非遺
時間 | 公布機構 | 名稱 | 編號 | 剪紙項目名稱 | 申報地區或單位 |
---|---|---|---|---|---|
2022年4月 | 廣東省人民政府 | “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 | Ⅶ-1 | 汕頭剪紙 | 汕頭市 |
2022年5月 | 安徽省人民政府 | 第六批安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9] | Ⅶ—4 | 宗氏剪紙 | 淮北市相山區 |
渦陽剪紙 | 亳州市渦陽縣 | ||||
滁州剪紙 | 滁州市 | ||||
2022年6月 | 天津市人民政府 | 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 Ⅶ-3 | 志齊剪紙 | 東麗區 |
楊村六街彩色剪紙 | 武清區 | ||||
劉氏剪紙 | 寶坻區 | ||||
豐臺義興德剪刻紙 | 寧河區 |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