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天堂av网_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_亚洲欧美一级_欧美成人合集magnet

知名百科  > 所屬分類  >  商業百科    百科詞條   

統購統銷

統購統銷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與美國美國早期控制糧食資源的計劃經濟政策。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發《關于實行糧食的計劃收購與計劃供應的決議》號。這個決議是鄧小平根據陳云的建議起草的。所謂“計劃收購”被簡稱為“統購”計劃供應”被簡稱為“統銷”后來統購統銷的范圍不斷擴大到棉花、紗布和食油。這一政策廢除了原來的農產品自由市場,農產品自由市場最初具有穩定糧價保障供應的功能,后來僵化,嚴重阻礙了農業經濟的發展。80年代改革后,政策取消。

統購統銷統購統銷

目錄

簡介定義 編輯本段

統購統銷就是借助政權的強制力,允許農民把自己生產的糧食賣給國家全社會需要的糧食全部由國家供應,農民自己吃的糧食數量和品種只有國家批準后才能留下。城市家庭每個家庭都有一本糧本,糧食由糧本供應。此外,國家嚴格控制糧食市場,禁止糧食自由買賣。

從1953年到1992年底,實行了39年的國家統購統銷。今天回顧這段歷史,會給我們新的啟示。

政策背景 編輯本段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城市總人口從1949年的5765萬人增加到1954年的8249萬人,五年增長了435%根據糧食部的統計,1953年的城市人口是9182萬,這是從糧食供給的角度計算的。隨著以糧食為基礎的工業的發展,對糧食的需求也大大增加。國家征購的糧食從1950年的355億斤增加到1953年的721億斤,三年翻了一番多,但仍不能滿足城市的需要。當時,14個直轄市(京、津、沈、旅大、撫順、鞍山、本溪、長春、哈爾濱、西安、上海、武漢、廣州、重慶)糧食銷量1950年100,1951年147,1952年228,糧食供需矛盾十分尖銳。在1952年7月1日至1953年6月30日的糧食年度中,國家 中國的糧食收支出現40億斤的赤字。隨著工業建設的發展,城市人口持續大幅增加,糧食供應形勢日益嚴峻。1953年6月,全國財政經濟會議的糧食小組得出結論說:問題很大,辦法不多,真的有點不可持續。

1949年后,由于幾十年戰爭的結束和土地改革,糧食產量逐年增加糧食產量1949年100,1950年117,1951年128,1952年145,略高于1952年1953年糧食產量超過戰前最高年份的10%但國家收購的增長高于糧食產量的增長,國家收購的增長趕不上糧食需求的增長。1953年,需要國家供應商品糧的人數為24788萬人,需要商品糧的總人數為659億斤(糧食部計劃司統計,糧食部資料室,1954年),此外還有商店和出口食品。1953年,國家征用糧食721億斤,僅比1952年增加1.44%,購買次數增加了20次.1%國家從農民手中拿走的糧食(公糧加上收購)在1950年,它占產量的13.45%1953年,增加到21個.74%這是國家統購統銷之前的數字,在以后的歲月里,這一比例繼續大幅度提高。

除了城市人口和工業用糧的增加,糧食短缺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停止了從城市進口糧食。1949年以前,大城市面粉工業的原料有相當一部分是進口小麥。根據交大研究所的調查,1922年至1930年,平均每年進口洋麥2516956噸,上海面粉工業使用的洋麥占其面粉產量的28.78%即每年有三個半月是以國外小麥為原料。自1931年以來,外國小麥進口激增,并低價傾銷到中國。上海進口外國小麥的數量逐年增加到1933年,每年12個月中有10個月是以外國小麥為原料的。食品部部長張乃器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發表講話時自豪地說美國國會在1954年9月:我們扭轉了50多年來對外國大米的依賴、國外小麥進口趨勢,但稻麥有部分出口。

為了平衡糧食的供求,1952年成立了糧食部。就像財政部保證財政平衡一樣,糧食部保證財政平衡,收入盡可能多,支出盡可能少,以月為單位、糧食購銷季度分析。糧食部成立之初,沒有城鄉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沒有統購統銷,有糧商,有糧市。因此,國家必須與私人商人爭奪食物。1951年公共糧食收集和市場收購的比例-1952年是39歲:61,1952-1953年是44歲:56。當時,據估計在1953年-1954年國家需要掌握700多億斤糧食,除了農業稅可以拿到275億斤,還需要收購431億斤(去年實際收購243億斤)通過市場不可能買到這么多糧食。

章乃器在上述聲明中表示,:中國的本質中國的糧食問題反映了國家計劃經濟與小農經濟和自由市場之間的矛盾;它反映了社會主義工業化與道路和農民的矛盾自發力量…歸根結底,它反映了社會主義因素和資本主義因素之間的矛盾。作為一名非執政黨成員,糧食部長張乃器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做了這樣的表述這顯然代表了當時的主流權力觀。

政策出臺 編輯本段

面對糧食短缺的尖銳矛盾,毛澤東要求中央財經委員會拿出解決辦法。1953年7月23日,蔡中委員會主任陳云顧不上生病就匆匆回京。中國財政委員會開始提出八個方案,最后確定統購統銷的方案。陳云在1981年回憶道:我下定決心搞統購統銷,鉆了兩個星期。當時很多同志不贊成…十月一日,在天安門的講壇上,我對毛主席說,沒有這個,我們就沒有出路。所謂統購統銷,就是把農民生產的糧食全部賣給國家,全社會需要的糧食全部由國家供應,農民自己吃的數量和品種只有經過國家批準才能留下。全國城鎮5000多萬家庭,每個家庭都有一本糧本,糧食由糧本供應。市場上沒有一個國家的食品券可以 I don我不買一點吃的。1953年10月10日,在全國糧食會議上,陳云說:我 我現在負重前行‘炸藥’,前面是‘黑色炸藥’,后面是‘黃色炸藥’如果沒有食物,整個市場就會波動;如果采用購買方式,農民可能會反對。在兩者之間選擇,他們都是危險的家伙。

1953年10月2日晚,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聽取了陳云的匯報的報告,并通過了陳云 的建議。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討論通過《中共中央關于糧食的計劃收購與計劃供應的決議》,后來國務院發布了相關命令和實施辦法。從此以后“所有的采購數量和供應采購標準和供應標準采購價格和供應價格都必須由中央政府統一規定或由中央政府批準”統購統銷不僅是解決城市糧食問題的手段,也是計劃經濟體制的基礎。

當時中國有一億多農民。國家在從一戶人家直接購買糧食時遇到了技術困難。所以要把分散的農戶組成合作社。農業合作化不僅是社會主義理想的需要,也是國家控制糧食資源的需要。

在統購統銷過程中,國家規定城市人口每月的糧食定量。各省為了給自己留有余地,從國務院規定的口糧中扣除了一部分,使居民口糧低于國家規定。今天看來,城鎮的數量并不低。但在那個年代,副食品的供應量非常少,人們吃不到油,吃不到肉谷物是人們的主要食物來源的卡路里。雖然城市居民總是感到饑餓,但這種有保證的糧食配給對農民來說是一種受歡迎的特權。

實行效果 編輯本段

促工業化

1953年12月實行統購統銷。1954年9月,糧食部長張乃器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關于糧食問題的講話中說在1953年7月,-1954年6月糧年,糧食收購數量增加了77.78%1954年6月底以前的存貨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1%這只是實行統購統銷半年的結果。

張乃器部長說,糧食庫存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1%這是事實的一面。但是,還有一個事實,就是由于糧食需求的增加,庫存在一天天減少。第二年,統一采購的任務進一步提高1954年6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國家計劃委員會美國政府給了食品部一個計劃:1954-在1955糧年,309.8億斤,收購569.73億斤(指標分發給所有地區)二者合計879.53億斤,比上年增長215.98%1954年是百年不遇的大洪水。

實行糧食統購統銷后,生豬也、雞蛋、糖料、桑絲、蠶繭、黃紅麻、烤煙、水產品統配統購,品種多達132種。農民不能自由買賣這些產品。價格也是國家規定的。全國城鄉居民的食物需求、布匹、食油、豬肉和其他生活資料都是由國家發行的票證供應的。十幾張票成了二次元。國家對農產品的收購價低于其價值,而賣給農民的工業品高于其價值。這就是所謂“剪刀差”剪刀差”實際上是一種“暗稅”農民除了向國家繳納“明稅”,就是農地外面,賣農產品的同時,也上交了“暗稅”從實行統購統銷到改革開放,國家對工農業產品采取“剪刀差”你從農村拿走了多少財富?專家們從不同角度進行了測算,最高估算為7000億元,最低估算為4481億元。剪刀差讓中國農村很窮。統購統銷也加劇了城鄉分割,拉大了城鄉差距。然而,正是中國農民的這種寶貴貢獻,為中國農業提供了原始積累美國的工業建設,從而建立了初步的工業基礎。沒有農民的奉獻,就沒有“兩彈一星”

引發騷亂

統購統銷后,征購糧食占糧食總產量的比重比統購統銷實施前提高了10個百分點左右。如你所見,1954年-1955年收購比例最大,超額70億斤糧食,造成農村糧食供應非常緊張,此后兩年不得不減少收購數量。國家應該買農民的余糧,但是把農民的口糧、種子、飼料也收購走了。剩余的谷物被稱為“過頭糧”由于征了“過頭糧”,不得不再“返銷”給農村。每年返銷農村的糧食中收購的糧食占38.9%到49.3%這些糧食在城鄉之間來回運輸,造成很大浪費。盡管有浪費,但政府先抓糧更安全更有保障“過頭糧”還是年年征。返銷給農民的糧食比率“過頭糧”要少。

自從實行統購統銷以來,中國農民一直處于半饑半飽的狀態,劉少奇曾坦率地承認這一點:

目前,國家與社會之間存在著矛盾美國對糧食的需求和農民愿意出售的數量之間的矛盾相當尖銳。如果農民愿意,他只會在吃飽后把多余的糧食賣給國家。如果所有的農民都有飯吃,然后國家收購他們,那么我們這些工人就沒有食物了、教員、科學家和其他城市居民沒有食物可吃。沒有這些人的糧食,工業化就不可能,軍隊就會減少,國防建設就不可能。

農民當然不愿意空著肚子把糧食賣給國家。因此,為了完成統購的超額任務,必須施加政治壓力。在一些地方,沒有完成任務的農民被任意拘留“帽子”進行斗爭。封門、搜查、捆綁、絞刑發生在很多地方。有關文獻記載:廣東新會縣蓮溪鄉黨支部在縣委負責同志的批示下約束農民八九個人被綁在鄉上,鄉干部拿著秤挨家挨戶收糧,不收就就地綁起來 不賣。打一個用糧食喂鴨子的中農。甚至沒收了不賣余糧農民的土地證。高要縣9區,糧食收購中綁了53人、搜屋36戶。湖南省因購糧被迫自殺的有111人。據糧食部統計,1954年統購中死亡710人,其中自殺566人,自殺未遂35人,送飯時死亡74人。主要是被迫自殺。其中湖北150家,河北130家,河南108家。顯然,這個數字是不完整的。

1955年2月2日,中共中央華南分局《華南分局關于目前農村緊張情況與措施的報告》反映實行購糧后農村緊張:第一,在糧食收購運動的后期(1954年12月下旬)各地農民大量殺豬殺鴨。二,在中山、新會、在南海等一些地區,農民已經退田,甚至交出土地證,認為這些土地產量低,買不起糧食。第三,農民吃不飽飯,生產積極性不高,出勤率大大降低;第四,農民非常擔心糧食問題鐘山縣港口鎮附近的農民晚上偷偷去看糧倉里的糧食有沒有被運走看到運糧船離開后,袖手旁觀的農民在河邊哭泣。沒有領取糧食收購證的缺糧戶到干部 家園,哭了。第五,對黨和政府普遍不滿。辛苦一年沒得吃”,“共產黨是好的,但現在它 它死了”報告還披露,發生了大規模騷亂“中山港口事件”

1955年4月22日,國務院第一辦公室提供的幾篇題為《關于農村糧食緊張情況的調查》的文章反映,山東鄆城縣按實際產量只能收購余糧2022萬斤,上級下達任務3300萬斤,實際完成2900萬斤。因為任務重,干部強行命令,圍著街道毆打群眾的情況比較普遍。第三區某副區長領導彭莊鄉陳莊秋購,造成3人自殺。區干部聚集在楊莊強行夾菜,毆打8人,脫光衣服凍住16人,嚇跑3人,有的人不敢在家睡覺。自從國家統購統銷以來,鄆城縣發生過兩次大規模騷亂。在浙江金華,糧食收購中違法現象嚴重。據東陽、義烏、浦江、金華、蘭溪、壽昌、建德、湯溪、根據春安等9個縣的統計安,共有570名干部有強行命令和違反法律法規的行為。其表現:搜倉、封倉、封碾257戶;非法關押、斗爭、捆綁、吊打、178名農民被刑訊逼供,24戶被罰款。

1954年浙江省糧食產量141億斤,收購51億斤,占總產量的365%強。由于統購糧任務重,農民在推牛,干部在逼單。在1955年的糧食工作中,除了追加7%外面,又晚掃了幾年。省 112年美國公共糧食竣工%中鼎牛統購134人死亡。龍游縣因糧食供應不足餓死4人。曲周地委副書記到華凱縣某村了解到,全村72戶,只有3戶有飯吃,農民吃樹皮、草根,臉色青腫。開化縣有126個村,這樣的村有39個。農民說:共產黨把我們當魚鷹,他脖子一壓,大魚小魚都吐出來了。杭縣召開干部擴大會議,有20多名農村干部在哭。上面批評的資本主義 尾巴,但群眾罵它不實事求是。另一份報告也反映了浙江 統購統銷:現在豬、羊減少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賣家具的,種糧的,乞討的,賣孩子的,上訪的,老弱病殘餓在床上的,不斷發生,有不穩定的跡象。

在國家統購統銷時期,大量農民造反。在甘肅通渭、貴州馬山發生大規模騷亂。湖南常德地委作出決定:破壞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的反革命分子,應按《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反革命條例》懲處。云南實行統購統銷初期,出現了農民批判,導致多人死亡,暴力反抗。四川省德昌縣成立于1954年“保衛糧食統購統銷辦公室”召開群眾大會25次,判處29人,其中死刑1人,有期徒刑23人。1953年,組建四川石柱縣法院和公安局“保衛收購辦公室”召開公開宣判會9次,判處死刑2人,有期徒刑5人,管制2人。1954年,福建省邵武縣發生了一起群體性騷亂,其特點是“反革命分子煽動群眾,破壞糧食統購統銷”逮捕114人,執行死刑16人,判處有期徒刑56人,管制9人。

糧食緊張

農村食物真的很緊張。糧食部門如何看待農村糧食短缺?1955年糧食部為李先念副總理起草的一份報告中這樣說:

有人認為今年春天,中國 美國農村的糧食形勢有些緊張,主要是由于國家收購了過多的糧食。是不是這樣的呢?不是的…我不 I don我不認為這兩年購買的糧食數量超過了農民可能承受的限度。我們向農村供應的食物比供應的少。It 要求我們多賣是不合理的。

報告列舉了地主、繼富農制造糧食的例子之后,他們接著說:

農民為缺少食物而哭泣是錯誤的,這是農民的哭泣自發力量。出口的糧食是否嚴重短缺?不是。1953年出口糧食32億斤,1954年出口39億斤為了進口機器設備,不可能不出口。

可悲的是,這種對糧食部門不切實際的看法,長期以來影響著國家主要領導人的思維。無論饑餓的農民如何哭喊,都被視為“自發勢力”呼,一時間那農民們議論紛紛“自發勢力”這是一股反社會主義的力量,甚至是反革命煽動的結果。最壞的情況可能在廣西。1955年,廣西因虛報產量超量收購,餓死數千人。尤其是平樂地區的平樂、荔蒲、橫縣三縣發生大規模饑荒、水腫病等嚴重事件。在1957年6月國務院第52次全體會議上,監察部部長錢瑩作了《關于1956年廣西省因災荒餓死人事件的檢查報告》的講話。與此同時,國務院作出《關于廣西省1956年因災餓死人問題給有關失職人員處分的決定》,陳省委第一書記,軍士長郝省委書記、肖一舟撤銷黨內外職務,三人均調離廣西。同時,分別給平樂地委、專署和平樂、荔浦、橫縣三縣縣委、縣政府相關失職被免職、留黨察看、記過、嚴重警告等處分。有些干部不接受統購統銷導致人民挨餓。說這些話的干部被開除黨籍。

1957年7月16日上午,全國糧食工作會議在中南海紫光閣召開,陳云出席、李先念主持。這是1957年的第二次糧食會議。主管糧食的兩位一把手對糧食短缺深感厭倦。陳云在會上首先抱怨:

去年我們挖出了67億斤庫存。好在四川調了50多億斤救急。目前全國可供調撥的糧食非常少,已經出現了調度不靈的情況。如果我們遇到另一場饑荒就不會了?,F在看來,這個國家 美國的糧食庫存必須能夠應付兩個災年。我們可以應付兩個災難年,人民 中華人民共和國將保持穩定。

兩個災難年需要多少庫存?會上分析,國家需要430億元應對一個災年-450億斤的庫存,需要480億來應對兩個災年-500億斤庫存,最好是600億斤庫存。

當時,全國正在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陳云在8月31日的講話中說,要把社會主義教育和糧食購銷結合起來,用社會主義教育促進糧食收購。利用社會主義教育和更好的年景,我們應該收集更多的糧食。陳云轉達了毛主席的問候也就是說,正常年份的糧食收購量不能少于850億斤。這次會議初步確定1957年-1958年全年糧食收購計劃為856.32億斤(貿易糧)銷售計劃是757.20億斤,財政供應糧食(即軍糧)18億斤,出口36億斤。入不敷出,可以45.12億斤補充庫存。1斤商品糧約為1.15斤到1.2斤原糧(這個轉換范圍取決于原糧的質量)國家收購的糧食都是商品糧,給農民的口糧都是按原糧算的。社會主義教育實際上是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把大批判和糧食收購結合起來,加強征收過程中的暴力。

然而,在這次食品大會上制定的計劃遭到了各省的抵制。經過中央和地方的反復交涉,1957年9月召開的八屆三中全會上,國家 美國的糧食收購計劃減少到852億斤,銷售增加到767億斤加上出口和軍糧支出,庫存只能增加31億斤。陳云在會上說,據農業部估計,1957年全國糧食產量可達3685億-3700億斤,比上年增加35億斤-50億斤。從中央到省到專、縣,層層下發季度、月度統購統銷指標,專項、縣一級只能執行,指標不能改。省里可以改指標,就是稍微提高中央下達的采購指標,稍微壓縮中央下達的銷售指標,省里留有一定的調整空間,省里可以先改指標再行動。經與省領導討價還價,原定852億斤的收購目標無法落實,降為847億斤。根據毛主席李先念“壓縮銷量”指示,銷售額從原來的767億斤,減少到748億斤。18億斤口糧和36億斤出口不變。在這一輪中央與地方的博弈中,中央政府勝出:中央庫存增加計劃由31億斤增加到45億斤。

1958年糧食購銷形勢讓中央政府更加焦慮。1958年2月16日中共中央發《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做好糧食購銷工作的指示》號(中發104)這個文件指出,完成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任務是相當艱巨的現在一些地方的一些農民已經開始用糧食鬧事,有些是真的,有些是假的。中央要求糧食銷售力爭不超計劃,糧食收購力爭超額完成任務。這期間,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博弈。1957-1958年的最終實際結果是購買了920.11億斤,銷售額842.09億斤。采購比計劃多,銷售比計劃少。在博弈中,中央政府仍然是主導。

政策終結 編輯本段

如果沒有改革開放,統購統銷可能會一直持續下去。1978年,農村實行了聯產承包責任制,人民 s公社于1983年解體。農民和農民協會種糧熱情空前高漲,糧食真的增加了。

1984年,糧食產量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其他農副產品也大幅度增長。這時農民強烈要求取消統購統銷。但對城鎮職工和國家財政來說,是無法承受的。國家只能兼顧城市和農村的利益,采取妥協漸進的方式。

中共中央1983年1號文件指出,“對重要農副產品實行統購統銷、送買是絕對必要的,但品種不宜過多。

中共中央在1984年的一號文件中也指出,“隨著生產和市場供應的改善,應繼續減少集中采購的品種和范圍。到1984年底,政府購買的品種數量從1980年的183種減少到38種(其中24種為中藥材)長達32年的國家購銷壟斷開始瓦解。

1985年,國家不再對農村下達指令性收購計劃。而是采用“合同定購”購買國家所需食物的方法。

1985年底,中央政府提出“逐步減少簽約訂單數量,擴大市場洽談采購”的新方針。但是,只要糧食價格不放開,沒有糧食市場,統購統銷就不可能真正取消。糧食市場的形成必須由市場供求決定。在實行統購統銷的幾十年里,為了適應城市工人的低工資,農產品實行低價政策,即由農民出錢“剪刀差”來補貼城市職工。

1979年,國家提高了農產品收購價格,但政府賣給城市居民的糧食價格低于從農村收購的價格。差額由國家財政補貼。

1991年糧食價格補貼400多億元。其中城市補貼200多億元。市民平均補貼130元-150元。你可以用這些錢買100公斤大米。然而,放開食品價格的政治風險太大,中央政府無法決定。在五六十年代,玉米粉的價格提高了一分錢,必須事先召開不同級別的會議進行充分的思想動員,并要求黨員保證不與黨 的紀律。

1992年底,各地糧食庫存很多,占了不少資金。這時候如果放開糧價,不僅不會出現搶購,還會減輕糧食部門的負擔。到1992年底,中國有844個縣(市)糧食價格放開,糧食市場形成,統購統銷真正退出歷史舞臺。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 編輯

上一篇 國家預算收入    下一篇 出口鼓勵政策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