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
醉翁亭坐落于安徽省滁州市市區西南瑯琊山麓,是安徽省著名古跡之一,因北宋大文豪歐陽修所著《醉翁亭記》而聞名,被譽為“天下第一亭”。醉翁亭與北京陶然亭、長沙愛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稱為“中國四大名亭”。醉翁亭構成了瑯琊山最核心的景觀,也是滁州市“醉美亭城” 建設的文化根基之一。
醉翁亭始建于北宋慶歷五年(1045年)秋至六年冬,歐陽修謫貶滁州時,瑯琊寺僧智仙和尚為他建造了一座亭子,因歐陽修自號“醉翁”,亭子故此得名醉翁亭。醉翁亭中有宋代文學家蘇軾手書的《醉翁亭記》碑刻稱為“歐文蘇字”。醉翁亭初建時只有一座亭子,明代時開始擴建。歷代先賢捐資出力,使得醉翁亭得以屢廢屢建,并且不斷地增擴舊制,逐漸形成"九亭十閣"的園林建筑群。清代光緒七年(1881年)全椒致仕名宦薛時雨募化巨資主持重修,形成如今醉翁亭庭園的基本格局。醉翁亭于1956年被列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醉翁亭在瑯琊山管委會的主持下,周圍環境得到修繕,形成今日之景。醉翁亭自建成以來韋應物、歐陽修、辛棄疾、王安石、梅堯臣、宋濂、文征明、曾鞏、薛時雨等歷代文豪墨客曾留下詩詞、墨寶。2004年11月“醉翁亭”以郵票形式出現在國家名片《中國名亭(一)》中。
景區布局
醉翁亭景區位于瑯琊山東麓,距離瑯琊山山腳一千米,該景區是以中國著名的古亭——醉翁亭為主景的景區。亭園內占地總面積25600平方米,以醉翁亭為核心的建筑群落人稱"醉翁九景",主要包括二賢堂、寶宋齋、意在亭、影香亭、怡亭、古梅亭等。
醉翁亭園門外是一座精致古老的青石板小橋,橋下石泓泉涌曰玻璃沼。過大門之后,在庭院東側是醉翁亭,亭后是“二賢堂”。從“二賢堂”向西至“寶宋齋”,屋內有兩塊青石古碑。寶宋齋西側是馮公祠,馮公祠往南是意在亭和曲水流觴渠。醉翁亭西有二亭,一上一下。上面為古梅亭,下面為意在亭,原名“皆春亭”。意在亭西側是影香亭和疏影池,古梅與古梅亭位于影香亭、疏影池正北山坡的梅園內。怡亭在古梅亭西側,怡亭西北山坡上是六一亭。解醒閣位于醉翁亭西院醒園內,明嘉靖年間趙鈛所建,初名“醉翁樓”。在醉翁亭周邊還環布有野芳園、醉翁潭、洗心亭、深秀湖、瑯琊古道、一醉千秋石等景點。
主要景點
薛老橋
在醉翁亭前東側山道上,橫跨溪澗,橋下流水潺潺,過了橋就是醉翁亭。橋成拱形,長6米,寬5米,磚石結構。北宋韋驥、明代宋牒詩文中已見薛老橋的記載,古橋距今近千年,“薛老”不知指何人。
過了橋就是歐門,歐門即醉翁亭大門,原石條門框,門內有過廳,門檻下有7級石階。門頭上嵌有石刻橫額“醉翁亭”,右上款為“同治壬申季冬”左下款為"全椒薛時雨題"。原先門兩邊曾有一副對聯:翁去八國戰醉鄉猶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據此說楹聯也為薛時雨重修醉翁亭時的手跡,今已不存。大門二重院為天井,四面立壁圍墻,嵌有明代石碑和花窗,東、西、南面門楣題額分別為“有亭翼然”、“酒國春長”、“山水之間”。過天井東門,向東進入主景環境。
醉翁亭
醉翁亭位于正門的東院,亭側的巨石上刻著篆書的“醉翁亭”三個大字。此亭始建于北宋慶歷六年(1046年),是中國傳統的歇山式建筑,總面積約1000平方米。
醉翁亭是景區之主景,曾有數次損毀重建的經歷,現存為光緒七年(1881年)全椒人薛時雨重建的建筑。醉翁亭是蘇式飛檐亭閣,四角飛檐,高3.5米,7.33米見方,亭內面積為50平方米。雕梁畫柱,為全木卯隼結構,共有十六根立柱支撐亭頂,外柱12根,內柱4根,四面開敞,飛檐翹角,吻獸伏脊,單檐歇山頂;梁、枋、拱斗、雀替皆雕刻圖案紋飾、木格欞花。醉翁亭采用紅色涂柱,紅色給人以喜慶、宏偉的感覺,醉翁亭下木質的陰影部分則采用綠色,紅綠色彩的運用給人一種和諧的視覺體驗。南北門框設有格花和浮刻花紋裝飾,亭內有晚清時期制作的八幅“八仙過海”浮雕,亭旁山崖有南宋崖刻“醉翁亭”三個巨大篆字。亭前有多處石刻,記載醉翁亭的興衰和贊詠的詩文。
二賢堂
二賢堂位于醉翁亭北側,宋代紹圣二年(1095年)文學家曾鞏的弟弟曾肇任滁州知州時,為祭祀王禹偁和歐陽修而倡建。原堂已毀,今堂為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所建。堂內立有歐陽修的塑像,是1981年瑯琊山管理處塑立的;并陳列有《歐陽文忠公全集》、部分歐陽修手跡照片和相關史料。
二賢堂為小瓦平房,長10米,寬7米,高6.8米。七架梁、雕花掛落,古色古香;十六根立柱三間通聯,格花門窗。因北宋時期滁州知州王禹偁和歐陽修兩人品性、文章、經歷都有相似之處,也為滁人造福,為祭祀這兩位父母官,滁人建了此堂。堂外山崖由南宋崖刻“二賢堂”三個隸字,堂側石崖刻有古人題寫的“云根”兩個篆字,兩邊山墻則懸掛著“醉翁亭記”和“朋黨論”木刻條幅。
寶宋齋
寶宋齋位于醉翁亭的西側,為明代天啟二年(1622年)南太仆寺少卿馮若愚所建。東西向,前后有門,齋長7.2米,寬2.2米,高約3米,磚石結構。屋內有兩塊青石古碑,嵌于墻垣之間,兩碑正反面刻著蘇軾手書《醉翁亭記》全文,字為正楷,碑高2.36米,寬90厘米,每字約10厘米見方,此碑也被后人譽為“歐文蘇字雙絕碑”。
1046年,歐陽修親自寫《醉翁亭記》刻碑,立于醉翁亭前。北宋元祐六年(1091年),滁州知州王詔輾轉托請時在潁州的蘇軾,以大字書寫《醉翁亭記》,刻石成碑。明代天啟二年(1622年),時任南太仆寺少卿的馮若愚,為保護這珍貴的文物,在原地建造廊房以椽覆面壁藏之。1981年瑯琊山管理用四塊碑石單面鎊刻復制了此珍品,并在醒園內建一新寶宋齋,置碑于內。除此之外,齋內還有明代尹夢璧的題詩刻碑和清薛時雨撰書的《重修醉翁亭記》碑。齋東側外檐下嵌有馮若愚《寶宋齋記》和明代《重修醉翁亭記》碑。
馮公祠
馮公祠位于寶宋齋西側,明代天啟年間,馮若愚為保護《醉翁亭記》碑刻而建立了寶宋齋,其子馮元飆亦同時盡力。明代柬年滁州人為念馮氏父子“寶宋”的功績,建立了馮公祠,其祠現長12米,高3.4米,寬7.5米,為三間小瓦平房。馮公祠的楹聯是:泉聲如聽醉翁操,海日已照瑯琊山。
水流觴渠
意在亭和曲水流觴渠位于醉翁亭西、馮公祠南的小庭院里,自成一體。意在亭,原名皆春亭,飛檐四角,高3.4米,4米見方,為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南太仆寺少卿毛鵬所建。亭四周有渠寬約0.3米,盤轉縈回,名“九曲流觴”。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滁州知州盧洪夏在皆春亭四周鑿石引水,仿王羲之“蘭亭集序”中的場景建“曲水流觴”,是游人戲水飲酒的場所,后人仿照蘇州園林建筑格調重建“皆春亭”,并改名“意在亭”。“意在”二字取之于歐陽修《醉翁亭記》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名句。意在亭楹聯:酒冽泉香招客飲,山光水色入樽來。
影香亭
影香亭和疏影池位于意在亭西側。影香亭初名見梅亭,飛檐四角,高3.5米,3.8米見方,亭名取宋人林逮詩“疏影橫斜水清淺,暗番浮動日黃昏”之意。建亭者是明代詩御邵梅墩,建筑年代大約在宣德年間(1426年-1435年)。亭下方池,是明代洪熙元年(1425年)南京太仆寺卿趙次進鑿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滁州知州王賜魁改“見梅亭”為“影香亭”。
影香亭與疏影池是自成格局的景點,地勢比意在亭高約2米,周圍有磚石高欄。池四周用山石砌成矮墻作圍欄,池中心石礅上有亭聳立,就是始建于明代的影香亭。人坐亭中,隔著一座小橋,透過一道圓門,可以觀賞到正北面庭院中的“古梅”。“影香亭”和“疏影池”的名稱,來自于北宋詩人林逋的《山園小梅》名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中的“影、香、疏”三字。影香亭和疏影池的造型創意全取“方”意,無論是庭院、水池,還是亭周的欄榭、亭基石壁、亭柱、石桌、石凳等都是正方形,表示儒家追求的剛烈正直人格道德取向。穿過亭子后的正中小石橋連接池外的甬路,迎面是一座圓門,暗喻“內方外圓,方圓互見”的理念。門的兩邊是兩塊方形石碑,“寒流疏影”為明代州判尹夢壁題刻,“翠積清香”為清代知州王賜魁題刻,其中也暗含“影香”二字。
古梅亭
古梅與古梅亭位于影香亭、疏影池正北山坡的梅園內,地勢較高,也是自成一體的景點。園內有一株古梅樹,生長在青石砌筑的大方臺內,臺稱梅臺。梅臺石壁上,有清順治九年(1652)李嵩陽所題“花中巢許”四個斗大的字。“巢、許”是指上古時期兩位隱士巢父和許由,人們以這兩位不營世利的高人逸士,比喻古梅的高潔。臺上挺立著一株古梅樹,樹高7米,冠幅11米;主干離地面1米處分為四叉,胸徑約58厘米;其他四叉主枝直徑均在23厘米左右。相傳是歐陽修親手所種,因此古梅樹又稱為“歐梅”,原梅已枯,此株約為明嘉靖年間后人補植。
為了觀賞梅景,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滁州判官張明道在古梅樹正北的山坡上,建造“梅瑞堂”。咸豐年間毀于兵火,民國十七年重建時改稱“古梅亭”。其高4.1米,寬7.5米,長8.1米。在古梅亭后壁內還嵌有一張明道刊刻的《宋紹興十八年進士題名記》碑。古梅東側有高聳的“攬余臺”,西側山腰有“怡亭”,都是可以觀賞古梅的好地方。
怡亭
怡亭位于古梅亭西側的山坡上,劈崖依山而筑,高出古梅樹梢。現存的亭是民國5年(1916年)滁州定遠人張愛棠捐資重建。亭為方形,磚石結構,圓頂,單檐四脊,一門兩窗。東、南、西三面分別有“怡亭”和“東閣迎曦”、“西山拱秀”等題額。亭內壁上有滁人黃谷耜撰文的石碑。
六一亭
六一亭在怡亭西北山坡上,此亭始建于宋代,歐陽修去世不久,滁州人立亭以祀“文章太守”,緬懷“六一宗風”。現在的六一亭是1983年重建,亭旁有陸鶴題書的摩崖刻石“六一亭”。歐陽修晚年“退居潁水之上”,自號“六一居士”,同時寫作一篇《六一居士傳》。該亭6柱6角,象征歐陽修66歲歸天而去,6柱托起一座亭子,隱喻“六一居士”,故亭名為“六一亭”。它與醉翁亭遙遙相對,互為映襯,構成一個整體,使人由“醉翁”而“六一”,想到歐陽修一生。
醒園
醒園位于醉翁亭院西側。民國15年(1926年)滁縣知事陳文權辟建。當時建筑規模為7間小瓦平房,四合院布局,抗戰時期毀于炮火。1980年,瑯琊山管理處重修,存有民國15年重修醒園的碑記石刻。次年增建“寶宋新齋”,立有新刻碑4塊,按蘇軾書寫的《醉翁亭記》墨跡重刻。園內有青藤盤結的蔭架,供游人休憩。
解醒閣原建在馮公祠院兩側,宮殿式建筑,明嘉靖年間趙鈛所建,初名“醉翁樓”。明萬歷十四年(1586年)太仆卿沈思孝改名為“解醒閣”,并作《解醒閣記》,立碑《解醒閣記》針對明朝中期因循守舊、留戀酒鄉、長醉不醒的官場陋習進行批判。原建筑早毀,1983年于醒園內新建。
歐公祠是2006年醒園的新建筑,祠內陳列今人紀念歐陽修的楹聯字畫和仿明清“滁州十二景”圖。
洗心亭
洗心亭在醒園對面的山腳下,中間隔著玻璃沼和瑯琊古道。始建于清代,民國時期重修。原名翼然亭,后易名洗心亭。亭長、寬各4米,高6.8米,面積20平方米。亭子小巧精美,上下內外都是磚瓦結構,不用一木。其外形就像一只展開羽翼的禽鳥,立于瑯琊古道路邊。其四角坐地,一面背山,三面有門,門額為弧券形。抬頭仰視,上頂為半球形穹隆,像一口倒扣的大鍋。亭內壁上有民國24年(1935年)黃仲甫先生所題楹聯碑刻:枕流漱石,游目騁懷。亭壁處東墻角砌有清光緒八年(1882年)里人章家琮所書“玻璃沼”碑石一塊。
價值影響
醉翁亭因歐陽修《醉翁亭記》一文廣泛傳播而聞名遐邇,與杭州湖心亭、長沙愛晚亭 、北京陶然亭并稱“中國四大名亭”,甚有“天下第一亭”之美譽,成為滁州市“醉美亭城” 建設的文化根基之一,也是安徽省著名古跡之一。
醉翁亭的文化價值體現在“醉翁精神”上,融合了儒家思想仁政還有“天人合一”的思想。既有園亭文化、山水文化等物質層面的內容,更有精神層面的內涵和意義。既有主人翁精神,熱愛山水、熱愛美好家園,也有樂觀豁達的情懷。
醉翁亭也是中國古代傳統建筑的代表之一,其建造運用了中國傳統亭子的特點,只用幾根柱子支撐整個建筑,方便通風納涼,也方便將山中美景盡收眼底。不同的是,它采用獨特的解構部署,柱子和屋頂之間采用反復設計校正的比例,使得它的采光相較于其他亭子好了許多,由此開辟了傳統中國建筑的新面貌。醉翁亭的建造使得瑯琊山上的自然景觀不再單調,成為瑯琊山的重要景點。
開發保護
開發
1959年秋,安徽省文化局批準在醉翁亭建立歐陽修紀念館。
1972年10月,滁縣地區革命委員會決定,將瑯琊寺、醉翁亭收歸地區革委會政工組文化小組管理。
2004年11月“醉翁亭”以郵票形式出現在國家名片《中國名亭(一)》中。
保護
1956年,醉翁亭被列為安徽省級重點文化保護單位。
1980年到1986年8月,成立了“瑯琊山管理處“,設置了文物科,加強對瑯琊山中流散文物的統計管理,管好古殿、亭、堂的修繕恢復。
2001年1月11日瑯琊山森林公園成為全國首批獲得AAAA級旅游區(點)稱號的風景名勝區。
2004年,滁州市文物管理所對醉翁亭、豐樂亭及瑯琊寺內現存的石刻作了調查,并拓片建檔;2013年5月,瑯琊山摩崖石刻及碑刻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22年7月3日至7月4日,為進一步保護醉翁亭景區散落殘碑,根據委領導指示,市瑯管委文物局安排專人對醉翁亭景區內露天散落的殘碑進行了收集清理,分批次將其運送至南京太仆寺衙署廂房統一清理、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