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民歌
秀山民歌,又稱山歌。是流傳于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一種傳統音樂。秀山民歌作為渝、湘、黔、鄂四省(市)邊疆地區的傳統民間音樂文化源遠流長,其源頭可以追溯到興盛于唐代的古代巴渝歌舞、宋代時,它延續到元代、明、清朝,發展于民國,在近代中國輝煌一時。1957年,中國唱片公司發行了男高音朱寶鏞演唱的《黃楊扁擔》唱片,標志著作為代表作的秀山山歌開始走向中國。1959年,由《黃楊扁擔》改編為男聲合唱《山區運糧隊》,參加建國十周年文藝匯演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隨后,這個節目在中國10多個大城市演出,然后在許多歐美國家巡回演出,向世界推廣秀山民歌。
秀山民歌按內容可分為勞動歌曲、山歌、民歌和生活歌曲是四大類。它具有內容豐富曲調歡快的特點。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領唱、齊唱等形式。歌唱聲腔分為九腔七調。歌詞一般都是中文唱的,演奏樂器是一種損失、嗩吶等、蘆笙、木葉、竹笛、二胡、三弦、笛子等。秀山民歌的調式和音階是根據“五度相生”基于模式系統,“宮、商、角、徵、羽”五種調式齊備。
2008年6月7日,秀山民歌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7年,全國群眾作詞歌曲展評”民歌傳承人王世進創作的秀山新民歌《小小夢蔸圓溜溜》獲得金獎銀獎和銅獎。
表現形式 編輯本段
秀山民歌屬于獨唱民歌,演唱形式為獨唱、對唱、領唱、合唱等形式,其中獨唱居多,領唱為主、合唱的形式主要出現在勞動歌曲和一些歌舞中,有的還有余琴(二胡)伴奏和鑼鼓伴奏。秀山民歌大多有規律的節奏,多為尋調,其次為羽調、尚調式和貢調式,以及一些角調式。獨唱、一般二人轉沒有樂器伴奏,但演唱者在表演鑼鼓時需要有鑼鼓伴奏或依次演唱。演唱形式多種多樣,如對唱合唱即興分章節講唱等,雙方合唱;還有根據題目寫的歌,單獨寫一首詩;還有打鬧、揮動一首歌,一個人唱,每個人都很和諧,在每個歌詞的第四個詞或—判決后,有一個共識“荷”聲。
演唱特性 編輯本段
秀山民歌的唱腔是民族性格使然、語言特征、音樂旋律、適應不同的場合和表達方式,分為九調七調。九腔,即土家高腔、土家族平腔、苗族高腔、苗族平腔、儺戲高腔、儺戲玩腔、辰河戲高腔、辰河戲彈腔、號子尖腔;七音,即燈籠合拍、花燈雜調、燈戲調、娃兒調、搖籃調、哭調、情調。在這些九調和七調中,各有各的演唱形式比如土家族的高腔主要是即興創作,觀察事物,思考景物、見景生情、邊唱邊編,一問一答。
秀山民歌在聲音使用方面主要有真聲、假聲、聲音使用有四種類型分層聲音和混合聲音。例如,為了使歌曲唱得更響,傳播得更遠,土家族通常將聲音提高到一個八度以上,并以真假聲混合的方式演唱。比如《美麗的太陽農莊》是土家高腔,土家高腔民歌的曲調起伏大,音域廣,所以在演唱中使用“喊”滑”倚”顫”要表達,以襯詞和拖腔的形式聚集方言,表現出獨特的山區特色。與高音山歌不同,土家族平調山歌多出現在室內庭院或平緩開闊的地方,唱腔流暢,常以真聲演唱代表作有《采青四季歌》。
歌詞特征 編輯本段
秀山民歌的抒情結構有長短短四部分、六、八個句子,有些有三個、五句,每句五個字或七個字,都押韻。也有數百個詞,如勞動之歌,被埋在草里,鑼鼓里。大部分歌詞都是即興創作的,他們經常被拿來比較、?;ㄕ杏|景生情或借物抒情。它旋律高昂,節奏自由。秀山民歌中的襯詞和襯腔很有特色,不僅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膨脹之余,還起到了掉渣染色的氛圍、豐富音樂色彩、調劑情緒的作用。常用襯詞如:吔喱吼、奴的嬌、小情哥、哥哥,哈利等,風趣和諧,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況且秀山民歌特別喜歡用花做襯布。襯腔長度有長有短,使用方法靈活多樣。
音樂特性 編輯本段
秀山民歌的調式和音階是根據“五度相生”基于模式系統,“宮、商、角、微、羽”五種調式齊備。如:單馬民歌《平江情歌》、雇傭船民歌《高高山下一條河》、永東民歌《擺手來》、數字民謠《如今實現抽水站》、榕西民歌《十唱古人》等,擁有豐富多彩的模式。從現存的秀山民歌來看,大多是微調風格,其次是羽化風格、尚調式和貢調式,以及一些角調式。
除了主要的五音模式外,它還包含附加的“變宮”附加“清角”聲調應用廣泛,其變調也是向下屬方向進行的。音樂結構短小,多首歌詞反復演唱,舞蹈性強,如榕溪民歌《柑子》等。
秀山民歌中有大量的規則節奏,而不規則節奏主要出現在民歌中、在葬禮歌曲中,有兩種節拍常規節拍和自由節拍。在常規節拍中,以2/4居多,也有3/8、3/4拍和混合復拍,如3拍/容熙歌《出門看見運走東》《一把菜籽》等8拍,以及平開民歌等混合節拍。
在秀山民歌中,構成旋律的音調也各具特色。由于多民族雜居,形成了秀山獨特的語音特色和秀山民歌獨特的音高、音色、節奏和強度,以及滋潤口腔的方法。秀山民歌旋律音調以遞進音程為主,也有純四度、純五度音程穿插其中,甚至出現了一個小七度、純八度音程給音樂增添了一點動感。秀山民歌通常以“微”音上結束。如:榕西民歌《繡荷包》、清溪民歌《虹豆林》等。
伴奏樂器 編輯本段
秀山民歌的音樂與演唱形式、歌詞和歌曲的結構具有強烈的地域特色。歌詞一般用中文演唱,民歌使用的樂器是土家族的擊鼓傳花、嗩吶等苗族的蘆笙、木葉、漢族常用的竹笛和二胡、三弦、笛子等樂器。
文化價值 編輯本段
秀山民歌與秀山各族人民的生活有關,人們通過編山歌來傳授知識、表達愛情、訴說悲傷,祈求豐收、吉祥幸福,更是用民歌抒發自己的情感,贊美生活和記錄歷史。秀山民歌涉及地理環境、風土人情、社會變遷、勞動生產對子女的感情等方面,是研究四川地區農耕文化的重點、山地文化、宗教文化的第一手資料。
傳承保護 編輯本段
流傳現狀
秀山民歌的傳承利用形式較為單一,主要通過學校教育或學徒與學徒之間的口口相傳,缺乏創新。在城市化進程和現代流行音樂在全世界流行的沖擊下,秀山民歌的傳承和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目前秀山民歌后繼無人。
保護措施
2021年7月至9月,重慶開展了“非物質遺產中的紅色資源”尋訪活動,挖掘秀山民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7年,秀山民歌被列入重慶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次年6月7日,國務院公布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秀山民歌入選,項目序號為583。
走入課堂
秀山縣編寫了秀山民歌地方教材供中小學使用,并在中小學演唱秀山民歌,以增強中小學生熱愛秀山民歌的意識,不斷培養新的民歌歌手,使之代代相傳。在秀山縣,海陽鎮中心小學在秀山縣、秀山縣實驗中學、秀山縣第一民族小學等開設傳承秀山民歌的教育教學活動,并在音樂課中注重教授和演唱秀山縣傳統民歌。
獲獎情況 編輯本段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