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卡姆
木卡姆(Maqam、Mukam)是集歌、舞、大型綜合藝術形式歡樂頌是流傳于新疆的大型套曲。主要分布在新疆南部、北疆、東疆各維族社區的歌詞里都有哲人的箴言、先知告誠、鄉村俚語、民間故事,包括民歌和文人詩詞,是維吾爾族人民心靈的生動體現。
維吾爾族木卡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400多年前,有明確記載的至少有500年。公元前123年,張騫被派往西域“摩訶兜勒”帶回中原,龜茲音樂在公元4世紀與中原音樂結合,以《秦漢樂》為代表,后來見于龜茲文學和唐詩《輪臺》“莫賀鹽”,這是一種包含“艷(Yan或譯稱鹽)趨(Kuy)亂(Yulan)三個部分的“大曲”11世紀,中亞喀喇汗王朝的喀什地區將包括“鹽、趨、亂”式的大曲稱為“瓊乃額曼”,伊本·新浪創造的十二種模式:拉哈威、侯賽因、拉斯特、希加茲、阿布、布祖克、伊拉克、茲拉夫干、納瓦、烏夏克、贊克拉、賽力克成為維吾爾木卡姆的音樂基礎。13世紀,音樂家索菲丁·阿爾瑪第一次使用它“木卡姆”這個音樂術語也被設計成多種模式直到16世紀,基本完全成熟的木卡姆才在葉爾羌汗國阿瑪尼莎女王的支持下,被卡迪爾汗整理出來,同時保存下來“瓊乃額曼”的曲式結構。在19世紀,阿里木·賽里姆、民間藝術家如賽提瓦爾迪將重組木卡姆,把維吾爾人 s“達斯坦”Dastan)和“麥西熱甫”Mexirep)與原有的“瓊乃額曼”大曲)它們共同組成了一部具有更大音樂結構的木卡姆在同一世紀,“木卡姆”逐漸濃縮成12首套曲,濃縮的12首套曲稱為“(《十二木卡姆》)50年代《十二木卡姆》完全是只有一個老藝術家在表演,搶救了6年才有救。
2005年11月25日,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次年5月20日在國內上市“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0年7月28日,會議一致通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維吾爾木卡姆藝術保護條例》。
藝術特點 編輯本段
雖然維吾爾木卡姆有自己的特點,但不同類型的木卡姆有一個最共同的規律性特征,或者說共性。
首先是即興創作木卡姆以口頭傳播為主要傳承方式,具有以下特點“譜簡聲繁”由于其特點,譜音與實際演奏效果差距較大在實際演奏中,還會即興使用裝飾性樂器,在不同的段落或音區填充或添加花朵,即演奏者在一定的旋律框架內選擇歌詞、段落反復、伴奏手法、旋律修飾可以靈活增減、取舍自由。
二是多樣性,主要體現在品種上、內容多樣、表演形式多樣、音樂形態多樣、舞蹈風格多樣、樂器組合在幾個方面是多樣的;例如:木卡姆的文學內涵的歌曲包含哲學家和■諺語、古典文人 的詩歌民歌和故事也表現了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對日常生活的描繪和對命運的哀嘆。
第三是誠信維吾爾木卡姆有非常完整的音樂結構,每一套都有調式、旋律、節奏、速度,各有一定的規律。該規范以《十二木卡姆》為代表,篇幅巨大,結構復雜每個部分都有專門的術語在拍子節奏上,幾乎涵蓋了常規拍子中的所有拍子,甚至還有以四分音符為拍子的特殊拍子,每個小節6個,每個四分音符4個在表演形式上,也收集聲樂、器樂和舞蹈融為一體,形成一種組曲藝術形式。
四是綜合性,主要體現在首先,木卡姆會采歌、舞、音樂是三個維度的藝術結合,其次是維吾爾族的木卡姆,融合了不同風格的文化信息。
第五是自娛,木卡姆 表演沒有特定的場合,露天廣場、茶館、集會婚禮祭祀儀式都可以是表演場地觀眾可以席地而坐,喝酒或抽煙,邊欣賞歌舞邊聊天,音樂達到高潮時還可以拍手、呼喊、鼓掌,如果觀眾興致很高,也可以加入進來,成為陳偉 的表現。
分類特征 編輯本段
分類
流傳在新疆的木卡姆,不僅僅是一首歌、舞、音樂組合還是社會、歷史、宗教、文化、藝術、哲學的載體不僅包含人和物對生活的感悟,也包含了新疆維吾爾文化的精髓。新疆根據地域不同,音樂風格不同,主要分為四類:《十二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其中《十二木卡姆》算是回鶻木卡姆的代表。
特征
十二木卡姆
主要分布在新疆南部的喀什地區、和田、莎車阿克蘇、新疆北部的庫車地區和伊犁地區。它的《十二木卡姆》每一個都是大奈曼做的(大曲naqma)達斯坦(敘事詩 達斯坦)和麥西熱甫(民間歌舞maxrap)三個部分,包括歌曲、有20到30首曲子,時長2小時左右,全部唱完需要20多個小時。
旋律有以下四個特點第一,音樂的結可以是一個音符、兩個音甚至三個音;第二,半升音(即四分之三音)經常出現;第三,在曲調的某一層次或幾個層次上可以有幾個不同音位的音調;第四,上、下游移音(活音)它大量存在,對音樂的風格影響很大。常有“同主音轉調”同音列轉調”和“同調移位”隨著樂音的變化,音樂和樂句往往以弱節奏開始和結束,各種切分也較為常見。其朗誦曲和敘事曲的旋律起伏往往呈現多層拋物線狀,而其舞曲的旋律相對平緩,但音域寬達兩個八度。
歌詞方面,朗誦歌曲的歌詞大多出自中世紀著名詩人納瓦伊、甫祖勒、麥西熱夫等人,哀嘆人生的苦難、教海勸人是主要內容;舞曲的歌詞來源于民歌,主要內容是表達男女之間的愛情大部分歌詞都是三段一句;朗誦歌和敘事歌的歌詞各有幾段到十幾段不等,每段2句、4或5個句子,每個句子由7~16個音節組成。其詞曲關系屬于“依曲度詞型”,大量使用襯字正字照字、詞匯甚至是音步、音節多次反復。在配器方面,南疆民間以薩塔爾達普為主(周徑較小的手鼓)主樂器,有時伴有卡隆和巴拉曼;在北疆,民間主要使用大理石、都它爾和達普(手鼓)為主要伴奏樂器。此外,各地還有倡導樂隊演奏,21世紀還有木卡姆社團和專業表演團體演奏管樂器乃、巴拉曼、蘇乃依,演奏弦樂器薩塔爾、改良艾捷克,彈撥樂器大理石、都它爾、喀什熱瓦甫、卡隆,斯特林格和打擊樂Dapp、它石、庫修克、納格拉等人出場
在表現形式上,根據不同場合可以是1-兩個人的小型演出也可以是多人組成的大型演出。在婚禮、在農閑季節的家庭聚會上,通常會有一位藝術家演唱并演奏Chatal,另一位鼓手和他一起演唱;在大型節日晚會上,音樂家會演奏Chatal、彈撥爾、獨它爾、熱瓦甫、艾捷克、揚琴、手鼓、沙巴依、卡隆和皮皮等樂器為大家演唱的歌曲、伴著舞蹈,氣氛十分熱烈。
刀郎木卡姆
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西南部、葉爾羌河西北邊緣到塔里木河兩岸,特別是喀什地區的買買提、巴楚、阿克蘇的莎車阿瓦提三縣最常見。《刀朗木卡姆》每套都是穆凱迪曼做的、且克脫曼、賽乃姆、賽勒凱斯、色力瑪由五個部分組成,分別是前綴散板按順序演唱的不同節拍、有節奏的歌舞組曲篇幅較短,每部分的演唱時間約為6至9分鐘,12首組曲全部唱完約需兩個半小時。
在音樂曲調方面,有很多結、一級多位、四重奏中性和更特殊的六音節,最鮮明的特點是季度是用來作為音樂的結尾,做、Re、Mi、sol、五個音符可以作為“樂調首音”音樂的變化包括:其中第一個音符的位置保持不變但音樂關系改變的音調變化,以及其中音樂關系保持不變但第一個音符的位置改變的音調變化,以不同的旋律作為后綴、不同音樂段落形成的音調變化。它的旋律比較平淡,但是音區是 (b1-b2)范圍大多是八到九度。它的歌詞不是固定的,因地而異這是一首在刀郎廣為流傳的民歌前后歌詞在內容上沒有聯系,其內容多表現為男女之間的愛情、哀嘆人生、告誡教導、思念親人、乞求上蒼者。每首樂曲填充了233,356 ~ 4首歌詞,每首歌詞由4個句子組成,每個句子包含533,356 ~ 11個音節,以7或8個音節居多。在配器方面,它主要使用刀郎艾捷克、刀郎熱瓦甫、卡隆和一些大小不一的Dappe(手鼓)等伴奏。
在表現形式上,從給予到脫西(召集人)主持完畢,男女舞者陸續入場,兩人一對,互相轉身,動作緩慢而整齊。第一階段,舞者踩著鈴鼓的節奏,一起跳舞那人伸展雙臂,推開樹枝和草、尋找野生動物的蹤跡,女子將手放在背后,手舉得高高的,表示要點火并左右旋轉,緊緊跟隨男子。第二階段,隨著音樂的曲調變化,舞者緊湊地起舞、敏捷,從左到右,巡邏防守,圍殲獵物。進入第三階段,音樂變了,節奏加快了,舞蹈也變了,動作劇烈起伏,表演突然有了跳躍、男女相向、圍成圓圈、猛烈殲擊之狀。進入決賽階段,音樂高亢激烈、慶祝和歡快,重唱的恢復,快速的旋轉,氣氛達到了高潮,充分表達了獵狗人勝利后的喜悅,此時旋轉加快,持續時間長者獲勝。
吐魯番木卡姆
主要流傳在吐魯番地區。《吐魯番木卡姆》每套都是穆凱迪曼做的、且克特、巴西且克特、亞郎且克特、朱拉、賽乃姆、賽勒克、尾聲等段落(或者是它的一部分)組成,“賽乃姆”和“賽勒克”在它們之間,也有三種節奏變化“那孜爾庫姆”目前收集的11套《葉魯番木卡姆》包含66首曲子,全部唱完需要10個小時左右。
在樂音方面,與《十二木卡姆》相同或相似,充滿變化和節拍、節奏多樣,多見變化半音、四分之一輕聲和游移活音。其旋律與《十二木卡姆》相同或相似。他的歌詞大部分是民歌,少數是古典詩人的作品,主要表現男女之間的愛情、哀嘆人生,思念親人。在編排方面,主要使用Sattar、彈布爾、都它爾和大、小達普伴奏。
在表演形式上,從婀娜端莊的舞蹈開始,舞者根據不同的節奏變換舞步。進入Sainaim段落后,舞步加快,心情變得開朗、溫暖,在這一點上,納齊爾庫姆”段子出現時,先夸張生動地模仿各種有生理缺陷的動物和人體的動作,幽默逗人發笑,然后進行搶幣、叼花、手握手帕等競技舞蹈。參賽者應該身體前傾,做劈叉動作、彎腰后仰,用嘴撿起地上的硬幣、花、帕爾默,而且還要克服人們不時故意移動鈔票的情況、花、帕爾默 s位置。音樂在掌聲和歡呼聲的催促下會越來越快,大家的情緒也會越來越高,直到有一個贏家撿到硬幣或鮮花、帕爾默,就結束這一段,轉向美、徐緩的“賽勒克”,從而結束了這場木卡姆表演。
哈密木卡姆
主要流傳在哈密地區。它由二十四章組成、在360首曲子中,有19首保留至今,因為維吾爾族人習慣使用“十二”是最全的一首,所以逐漸合并成十二集,全部唱完需要將近20個小時。每組《哈密木卡姆》隨機序列、麥西來甫由兩部分組成,即開頭有散板的序曲,后面有10到20個沒有器樂的間奏,在一套木卡姆中,每首歌所用的曲調和歌詞基本不重復。
就音樂曲調而言,索爾是最受歡迎的一個、do、re、拉是結,相鄰的音符以遞進為主,有時在六到八度,五度的大音程上下跳躍、六、七音模式比升半音和降半音更常見、半升半降音。它的音域通常在一個八度到一個半八度之間。他的歌詞多為地方民歌,色彩濃厚,主要表現男女之間的愛情、哀嘆人生、告誡、哲理和思念親人。它的主要伴奏樂器是哈密艾捷克、哈密熱瓦甫和大埔。
在表演形式上,有先唱散板的序曲,然后一個人宣布麥西來夫已經開始唱散板部分一遍(無音樂伴奏),逐漸加入艾捷克、鈴鼓等樂器,然后選一個有聲望的老人(女手)拿一朵花跳一會兒,然后邀請另一個人上臺跳最后,他們相互敬禮三次。之后,這朵花就不斷地有規律地不散地傳了下來“花”是邀請對方的信號跳舞的時候,一個人經常拿著盤子說一句祝福的話跳舞時面部表情莊重,動作和音樂要協調。
其他木卡姆簡述
烏茲別克族木卡姆
也稱為《莎什木卡姆》,意思是“6套木卡姆”,分別為《布孜魯克》《拉斯特》《納瓦》《都不》《西》,形成于中亞的錫爾河、在阿姆河流域,隨著中亞的烏茲別克人向中國遷移,木卡姆這種風格各異的烏茲別克人也傳到了北疆的伊犁和南疆的喀什、莎車、葉城等地。每一部木卡姆都是由察爾合克米組成的(器樂曲部分)和艾修來克斯米(敘誦歌曲部分)構圖,主要用乃意(橫笛) 、巴列曼(管子)艾捷克、彈布爾、都它爾、熱瓦甫、揚琴)打譜等樂器,輔以擦拭、顫、滑、回到其他創作音樂的技巧。
伊拉克木卡姆
它是伊拉克主要的傳統古典音樂,曲目豐富,樂器獨特它不僅是伊拉克音樂史的數據庫,還展示了各種阿拉伯音樂之間的互動。它由多種音樂和旋律組成,包括即興創作在表演中,要求主唱和樂隊有復雜的互動和呼應,樂隊的主要樂器是揚琴、尤克里里和鈴鼓等,他們的表演多是私人聚會、咖啡屋或劇院作為伊拉克人的集體音樂和文學遺產,因其獨特的人聲和器樂音色而深受音樂家們的喜愛、學者和許多伊拉克人都喜歡它雖然這一地區的其他阿拉伯音樂已經受到影響或消失,但《伊拉克》依然完好無損,尤其是其華麗的聲樂技巧和即興創作,在伊拉克依然受到國內外觀眾的喜愛不僅演出很多,還出唱片。2008年,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阿塞拜疆木卡姆
被認為是阿塞拜疆的古典音樂,結構嚴謹,適合即興創作,吸收了民族歌頌英雄業績的曲調、節奏和演奏技巧,沒有特定的演奏場合,由一位歌手和傳統樂器演奏,也沒有固定的形式,而是由不同的大師流傳下來的各種音樂版本。木卡姆反映了阿塞拜疆的歷史及其與其他不同民族的接觸過去,木卡姆主要在婚宴和藝人表演派對。然而,阿塞拜疆并入蘇聯后,其社會政治動蕩和西方化的影響給木卡姆 的審美特征和表現形式。2008年《伊拉克木卡姆》收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傳承保護 編輯本段
本卡姆經過了漫長的口口相傳的歷史,逐漸陷入了后繼無人的境地在人民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只有兩三個年長的藝術家能唱完整套到了50年代初,全疆只有阿宏吐爾地一個人會唱全套。1951年3月,中央音樂學院的萬和他在《人民音樂》做編輯的妻子,病危他們帶著一歲的孩子來到新疆,擔任新疆十二木卡姆工作組組長他們用無線電發生器錄制了近兩個月,次年2月開始根據錄音進行音樂錄制,直到1956年6月才完成由于長期左胸抵桌,他們左胸變形,眼睛高度近視;同年,聲譜和錄音送北京審核后,中央領導任萬樹將十二木卡姆整理成書出版。1963年,文化部藝術研究所毛繼增教授來新疆搜集整理木卡姆,記錄了近 103356小時,留下了一套 ,但在“文化大革命”1975 年,自治區五十年紀念日,廣播電臺收集整理了木卡姆的一部分,當時作為不健康的愛情反映被砍掉了、宗教藝術中的音樂。1986年,自治區組織木卡姆研究隊,邀請當時的老藝術家,經過回憶和反復排練,為研究班提供了一些素材。1993年6月,-7月,自治區在哈密舉辦木卡姆研討會賽皮丁親自出席研討會,邀請了全國部分知名人士和木卡姆藝術家,自治區廣播電視臺親自采訪報道,并錄制了相關木卡姆資料。199 年,新疆藝術學院與中央民族大學合作,對哈密木卡姆進行了完整的錄音,錄制成 VCD,最終完整地保存了這一珍貴遺產。
民間發展
進入21世紀,木卡姆已經走進新疆中小學的課堂,維吾爾族的孩子們可以在這里親身體驗和學習自己的民族藝術。2009年,從小熱愛音樂的王偶然看到一部關于一位維吾爾族老人在新疆表演木卡姆的紀錄片,被深深地震撼了直到2023年,他的足跡遍布300多個村莊,是2000多名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記錄文字和影像資料,保護和傳承新疆木卡姆藝術 件。烏魯木齊將6月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月”每年6月,木卡姆樂團都會走上舞臺,參與非遺景區的組織工作、進校園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河南衛視“中國節日”該系列是非遺影視形式的跨界融合,以新疆哈密木卡姆為創作素材。從2006年開始,木卡姆藝術積極參與全國演出、展覽活動。新疆木卡姆藝術團2023年7月走出國門,赴印尼巡演,向世界介紹木卡姆藝術。
保護措施
2005年11月25日,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2006年5月20日,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在中國上市“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5年以來,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在列入名單之初,文化廳就開始制定一系列保護規劃,遺產地政府也出臺了相關政策措施,如對相關傳承人給予年度補貼,建設10個木卡姆傳承中心等。同時也積極開展學術研究、出版傳播。直到2010年7月28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一致通過《伊州長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大常委會通過,并于2010年10月1日起施行。規定從多方面備案、研究、保存、保護、宣傳、弘揚、繼承和振興已經標準化,使木卡姆 木卡姆的保護和傳承有法可依,前景光明。
文化價值
新疆位于古絲綢之路研究西域文化,就要研究新疆的維吾爾族,研究其發達的歌舞音樂文化,研究所謂的維吾爾百科全書“木卡姆”藝術,在維吾爾人眼里,木卡姆成了文學、音樂、舞蹈、說唱、戲劇甚至國家認同、具有宗教信仰等多種藝術元素和文化含義的詞語。維吾爾木卡姆是一部器樂集、歌舞是大型套曲,器樂既有表演功能,又有舞蹈伴奏;歌曲分為講述故事的敘事曲和表達情感的敘事曲。雖然不是所有的維吾爾人都從事木卡姆表演,木卡姆 維吾爾人的音樂旋律早已融入血液,因為維吾爾人已經把自己的歷史、英雄故事和民族信仰、人生教訓,思念親人都融入木卡姆,18歲就要辦節日、麻扎朝拜儀式、木卡姆是在生命儀式等重要場合表演的,所以一旦音樂響起,維吾爾人就會充滿血性凝聚力和強烈的認同感,正如民族學家關凱所說:文化可以連接人與人群體成員通過共同的世界觀和歷史命運感將情感和信仰整合成一個整體,塑造共同的身份”木卡姆體現了維吾爾族的歷史文化,從音樂人類學的角度分析其豐富的文化內涵,不僅可以為后續的教育功能分析奠定必要的基礎。也是為了研究古代西域的歷史、社會、風俗、藝術與現代維吾爾族道德信仰、民間習俗、文化藝術等重要信息。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