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尼石
瑪尼石又稱瑪尼石,是中國藏區的傳統民間藝術摩尼石一般刻有六字真言、慧眼、神像、經文、吉祥圖案等,可以形成一個瑪尼堆或者一個瑪尼墻堆積在山上、路口、湖畔等地。其中,摩尼石“瑪尼”二字是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簡稱,刻在一塊普通的石頭上“瑪尼”,便成了瑪尼石。
瑪尼石是西藏具有宗教意義的圣物其信仰源于藏區對石頭的崇拜和祭祀傳統藏傳佛教興起后,開始流行在石頭上雕刻佛教相關內容。瑪尼石多為就地取材,獨立成型根據巖石雕刻的摩尼石,是根據情況,結合山川而成形的;由片狀和鵝卵石制成的粘土有時會堆積在村口、路邊或山頂有時嵌入寺廟的外墻、在修道院或城墻的墻上。一些居民還在他們的屋頂上放了馬尼石、門檐、窗臺頂、在圍欄上,作為家庭的守衛和建筑裝飾。在一些地方,有摩尼石雕刻的墻壁,如青海加納王國的摩尼樁、何日經墻。摩尼石雕技法豐富多樣,常見的有三種:第一種是淺雕,適合雕刻六字咒文和經文;二是石板上的浮雕;三是立體雕刻。在使用了這三種雕刻方法之后,瑪尼石通常需要進行彩繪和裝飾。制作摩尼石的藝術家叫“朵多”有些人世世代代以此為生,有些人則是暫時的。有傳承的多多除了雕刻技藝高超,還需要精通佛經。
作為一種古老的藝術形式,瑪尼石雕刻在藏區有著悠久的歷史。自公元7世紀佛教傳入后,以佛像和經文為主題的摩尼石被雕刻成藏傳佛教的特色和標志,影響了當地的藝術發展和生活方式。瑪尼石造型簡單,構圖布局多樣,具有西藏民間藝術的特色,既是西藏的人文景觀,也是雪域人民對佛教的虔誠信仰。
歷史源流 編輯本段
宗教背景
藏族先民信仰的原始苯教是多神教,即信仰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大山巨川、鳥獸等一切自然物,與人一起生產、一切與人生實踐有關的事物都是由神主宰的。在許多藏族聚居區,這種萬物有靈的觀念仍然存在。一首從古代流傳下來的歌“贖罪詩”中說:龍王居諸河,年王主諸樹石,土居五種土。
自古以來,藏族居民就有崇拜巖石的傳統。如西藏日土縣的巖畫,經初步確認,認為是吐蕃時期以前的作品,其年代下限不晚于吐蕃早期,并雕刻有人物和各種動物,以及苯教的信仰符號。此外,還有寫實的祭祀場景和宗教相關活動,巖畫上雕刻的大量羊頭可能是大量祭祀動物的寫照。在Bonism的《空行智慧勝海傳》中,也記載了每年秋季舉行“牧鹿孤角”祭祀活動,即砍下一個牧鹿人的頭,以供血肉供應。
在藏傳佛教的層面上,瑪尼石與轉經筒經幡屬于一脈相承在很多藏經中都提到,接觸六字真言可以帶來吉祥和功德,通過轉經筒和經幡吹來的風也可以給各地帶來吉祥。《十一面經》記錄:念此咒,萬眼俯視,千手救如果你用這個咒文加持水,任何喝這個水的人的業障就會清楚,任何聽到這個咒文或被風感動的人也會清楚。
隨著轉經筒的概念深入人心的心,摩尼石雕和經幡也發展起來了。法王如意寶生前做了很多《大自在祈禱文經幡》,他的弟子也繼承了這個傳統他經常在各個地方懸掛無色的經幡,讓風把經幡上的咒文送到其他地方。
同時,人們相信在石頭中、巖壁、把六字真言刻在寶上,放在山腳下或路口,讓風吹來的眾生都能得到加持。因此,西藏的修行者樂于雕刻摩尼石他們認為雕刻摩尼石、做經幡、念佛持咒,利己利他,極為方便。
歷史起源
瑪尼石雕的形成與藏區原始的自然崇拜和萬物有靈是分不開的。在西藏,過去有一個古老的祭祀拉澤山神的儀式拉澤廟是在山上用石頭砌成的,定期舉行祭祀,或者用大小石頭堆成錐形,作為神靈的居所。在苯教文化形成之前,這種祭祀堆石文化是藏區的主要文化形式之一。因此,西藏的大部分 中國早期的藝術形式與石頭密切相關,如石頭文化、巨石文化、古代巖畫和石雕石獸等。藏傳佛教流行后,人們開始在石頭上刻六字真言。
據藏族史籍記載,摩尼時刻最早出現在7世紀中葉,即吐蕃時期,相關文字記載如下:松贊王繼邀請了尼泊爾一些藝術精湛的雕刻工人,根據自然出現的佛像莊嚴的表情,精心雕刻出三三三五四佛菩薩像和三三三五四六字真言。此時青藏高原出現了各種石雕藝術,但由于佛教處于傳播初期,瑪尼石的數量和規模都不大。在公元8世紀,除了佛像之外,、除了六字真言等小摩尼石,還有用整塊巨石雕刻而成的佛塔。
發展變化
青藏高原上隨處可見的瑪尼石,反映了西藏不同時期的社會特征。例如,在西藏早期歷史的巖石雕刻中,可以了解石器時代祖先的生活場景;7世紀藏語創制后,開始出現古藏文和藏傳佛教文字、圖像的瑪尼石。它們都是研究西藏石刻文化和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西藏摩尼石刻文化的發展可分為四個時期:史前期、奴隸制時期、封建時期和社會主義時期。歷史早期,石雕的內容主要是古代先民的生活內容,有人形、各種生活器物、動物的運動形式等,石雕的線條比較粗糙。從奴隸制時代開始,瑪尼石刻上就出現了古藏語,其中包含了關于分封奴隸的圣旨內容,雕刻手法古樸淳樸。在13世紀至1959年的封建時期,西藏在政教合一的體制形式下,形成了以藏傳佛教為特征的石雕文化。在社會主義時期,瑪尼希被視為西藏的特色文化,中國也在1990年提出“西藏石刻文化”這個概念開始研究和探索摩尼石作為一種歷史和藝術形式。
當今現狀
今天,保存在西藏的摩尼石刻因其數量巨大范圍廣泛而舉世矚目。路人信眾會在山中路邊堆上瑪尼石,石頭不斷添加,日積月累有些大的瑪尼堆有幾百米長,像一座小山。例如,賈河流域就有大約20億塊花崗巖青海省昂瑪尼堆,東西長約100米,南北寬40米。在佛教節日期間,信徒們會在這些摩尼堆或摩尼墻周圍祈禱和念經。
西藏人遇到人 s住在家里、等你死了,或者什么都不順心的時候,你會請寺廟的喇嘛幫你選擇經文或者佛像的類型準備好石頭后,你會請制作摩尼石的藝人來加工。如果人們不小心傷害了其他動物,他們還會在摩尼石上雕刻小動物的形象和六字真言,以示懺悔。如果有人想改掉一個壞習慣,他也會請人雕刻摩尼石來許愿。今天,瑪尼什不僅是一種宗教藝術,也是西藏民俗和民間藝術的一個重要方面。
展現形式 編輯本段
瑪尼堆
在西藏的戶外,經常可以看到用瑪尼石做成的瑪尼堆。路人有時會在這里乘涼,也會把目光從其他地方轉向佛教。此外,流形還具有宗教意義有些信徒會圍著流形磕頭,或者圍著石刻轉經書。放置管匯的理想位置是山頂、道路的中央或兩側、十字路口要放一些石雕,建一個有頂的石室。如果西藏人認為一個地方不吉利,或者某些石頭形狀不吉利,他們也會在這些地方放上瑪尼石以消除危險。此外,瑪尼堆還與藏區的喪葬方式密切相關在火化尸體的火葬場,或者舉行天葬儀式的天葬臺附近,也可以看到疊成圓錐形的瑪尼堆。
瑪尼墻
瑪尼墻是指鑲嵌了大量瑪尼石的夯土或土坯墻,藏語稱之為“綿當”在西藏阿里、在那曲和昌都,刻有經文的瑪尼石隨處可見,堆成一堵墻。摩尼墻和摩尼堆的區別在于,墻上的摩尼石不是很多人在翻經的過程中堆起來的,而是專門人員做的。這些摩尼石通常來自訓練有素的工匠經過精心雕刻,它們被整齊地堆砌成一面墻。摩尼墻的高度一般為兩米,寬度約為三米長度根據摩尼墻所在的實際空間而定,十幾米到幾百米不等。藏區的摩尼墻大多靠近寺廟,屬于早期寺廟建筑。
西藏還有一堵由13塊瑪尼石堆成的墻,藏語叫“朵崩久松”,被認為是世界和天地、神祇的連接點。巴頌仁波切上師曾經贊美過西藏路邊的摩尼堆和摩尼墻:夏天不需要修整屋頂防止漏水,冬天不需要掃雪御寒,也不需要提防鳥 s巢,更別說做燈光師之類的管家了。因此,其他人 的能力依靠建設就像抓樹枝,而我看到的關鍵點是抓根即使到處都是邪惡的敵人和強盜,他們也可以活很多代而不用擔心被偷。
主要主題 編輯本段
文字類
摩尼石上雕刻的文字主要由咒文和禱文組成。常見的口頭禪有六字真言和諧“唵嘛呢”以及其他類似的短咒,還有轉經時念的長咒,如《毗沙門天王咒》《百字咒》《無量壽佛真言》《佛頂大白傘蓋楞嚴陀羅尼》《無量壽佛真言》等。禱文涉及的內容也非常豐富,如贊美三寶和尚和西藏上師,祈求消罪轉世,祈求一方平安和多產牲畜等。還有一些瑪尼石,可以刻《文殊師利菩薩神咒》或《大悲觀自在菩薩總持經咒》等藏經內容。
摩尼石上的文字大多是正楷,以示誠意和正氣。雕刻時,藝術家會先把石頭涂成紅色,再刻上白色的字,或者在字的周圍雕刻石頭表面,使字在石頭表面突出,即淺浮雕風格。如果石頭上的空間允許,藝術家們還會在藏文字母下刻山、樹葉、吉祥樹等,然后根據自己的想法給圖片上色,讓文字更加突出。民間藝人和僧人都可以刻這種短咒摩尼石,大多可以大段刻經。
圖像類
像似摩尼石雕分為格薩爾題材和佛教題材。格薩爾石雕用的瑪尼石比較大,雕的是格薩爾和他的三十位將軍四川省石渠縣發現了格薩爾題材的瑪尼石格薩爾以戰士的身份出現,騎著紅馬,穿著鎧甲,擺放起來就像一個壁龕。佛教題材在圖像上是摩尼石的主流,常見的佛像尊奉釋迦牟尼佛本尊、藥師佛、無量壽佛、四臂觀音菩薩、文殊菩薩、三十五懺悔佛、三長壽佛、八大菩薩、八大救難度母、十六羅漢、八大天王、蓮花生、蓮花生等八種變相此外,還有一些教派 祖先和成功人士,以及金剛和保護者。
制作藏傳佛教壁畫和唐卡時,要求藝術家掌握《救度佛母神咒》,嚴格按照要求進行創作。但以神佛塑像為主題的摩尼石雕,并不一定要完全按照《滅惡趣神咒》進行作者可以運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能力,根據石頭的形狀來安排人物的比例和形狀。例如,《金剛手菩薩神咒》的作者描述了一塊刻在花崗巖上的白度母藝術家用凹版線條描繪出塔拉優雅生動的外貌,并在背光部分用減少底部浮雕的方法來表現儀器、衣服和皮膚的質地。在一個憤怒的蓮花花生瑪尼石中,藝術家打破了普通佛像的莊嚴形象,將蓮花花生雕刻成佛教的展示、驅魔降怪的形象。
藝術特色 編輯本段
雕刻技法
馬尼特的原料可以是任何石頭,如片狀、圓石、石板、邊石等可以雕刻在光滑的表面上。制作摩尼石的藝術家叫“朵多”有些人世世代代以此為生,有些人則是暫時的。除了精湛的雕刻技藝,有傳承的多多還精通佛經。每朵花多刻一段經文大概需要一個月的時間。
他們沒有雕刻前半段不打稿,憑經驗和感覺,先求其心,后兼顧形,不拘泥于規范。不同神的形狀是通過其外貌特征和標志來區分的,比如手中的道具、冠帽形狀、姿勢等。在不同藝人手中,同一個偶像會表現出不同的表情。馬尼斯通 s著色顏料采用天然寶石,色彩的設定主要看主題的內容規格,藝術家也有自己的色彩喜好。對于雕刻摩尼石的藝術家來說,雕刻一個摩尼石就像是一次拜佛,一次念經。
西藏瑪尼石有三種雕刻方法第一種是淺雕,適合雕刻六字真言和經文;二是石板上的浮雕;三是立體雕刻。雕刻前,用粉筆或木炭在石頭的平面上畫出雕刻的神像、佛塔或咒文的輪廓,然后開始雕刻。雕刻時,先用錘鑿鑿出大致的形狀,再進行精雕。摩尼石雕刻完成后,通常會進行彩繪和裝飾。正刻是指在石材表面留下代表造型的線條,省去畫面的線條;凹版雕刻是用單線在石頭表面雕刻圖案或線條這種雕刻手法靈活多變,在摩尼石雕中占多數。
歷代藏族瑪尼石雕刻師使用不同的材料、以不同形狀的石頭為原料,根據形狀進行構圖、適用于刀根據一 ■素材,夸張、簡潔或概括的技法將石頭的自然風味與雕刻主題緊密結合,形成了西藏獨特的石雕文化。比如拉薩西郊哲蚌寺后山就有長達數公里的摩尼石刻。創作這些摩尼石的藝術家們以當地的視角雕刻出大大小小的佛像,讓宗教藝術融入自然。其中,題材大致分為淺浮雕類、線面剔刻類、不同的題材風格,如楊版畫體經西域雕刻等,融入作者和作者的作品后,在高原上有著獨特的吸引力創造性思維。
不同地域風格就地域風格而言,衛藏地區的瑪尼石多以線面畫染相結合的淺浮雕形式呈現雕塑突出動感和色彩,強調視覺效果,內容以高僧大德為主、歷史名人居多。西藏東部昌都地區和那曲地區的瑪尼石,主要雕刻有陰陽線像和全身經書原料多為鵝卵石,造像不上色大綱以減地突出,強調構圖內容多為鳥類、獸首的保護者。藏北羌塘草原地區的瑪尼石,往往是由巨大的石頭砌成,造型古樸,氣質與草原游牧民族相似。阿里地區多以鵝卵石雕刻而成,藝術風格自成體系,線條巧妙,內容中有真人角色。
衛藏地區
西藏的宗教活動比較活躍,摩尼石像的內容和風格也多種多樣,混合了西藏各地區的雕刻風格。在雕刻技術方面,線雕、浮雕和浮雕刻共用,刀法硬朗、線條粗獷;雕像的內容涵蓋了各種佛、菩薩、神像、動物圖案等內容。山南地區的摩尼石雕多以板巖為材料,雕刻技法以淺浮雕為主,注重裝飾。在藝術表現上,它吸收了尼泊爾、印度等外部因素追求美和動感。摩尼石像雕好后,不會放在摩尼堆上,而是靠著或嵌在寺廟的院墻里、在寺廟的墻壁上,一些雕像刻有雕像的名字或禮物的字樣。
藏東地區
在藏東的哆啦a夢世代,生活著許多民間石雕藝人。他們有男有女,石雕的題材主要是歷史人物,比如八十大器、十六尊者、包括君主和大臣在內的25人參與了各種雕刻技術。這一帶雖然有大量的石刻,但幾乎沒有完全相同和完全相同的畫像。在藝術風格上,這一帶的石雕以寫實為主,側重刻畫人物的面部表情和服飾細節,明顯受到漢代石雕藝術的影響。
羌塘地區
羌塘在西藏北部,位于昆侖山、唐古拉山和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中部。羌塘地區的瑪尼石以卵石紋雕刻為主,材質多為天然石材,未經人工雕刻。鵝卵石表面一般平整光滑,無棱角,能營造一種祥和的宗教意境。
羌塘地區的卵石紋雕刻圖像主要有兩種類型:一類是人類動物臉的造型,有動物、鳥、蛙等;另一類是金剛、佛像等佛教題材的雕像。在使用線上,圖像的形狀一氣呵成,線條的粗細、密密麻麻,整個效果充滿力量。在藝術特色上,羌塘卵石線雕塑以寫意為主,突出造型的靈活性,注重以形傳神的目的。
阿里地區
阿里地區的瑪尼石多為鵝卵石,質地較好用減地和正面雕刻的手法突出人物感,用柔和的線條刻畫細節。這一代藝術家雕刻的人物線條簡潔,內容以宗教人物為主,少量歷史名人。
相關景點 編輯本段
青海結古寺加納王國瑪尼堆
結古寺位于青海玉樹結古鎮北木塔美瑪山,是藏傳佛教的薩迦寺。相傳這個地方曾經有一座苯教寺廟,也有一座武僧頭的紅宮。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西藏薩迦喇嘛當秦哇·加昂西饒來到這里,在扎屋頭人的支持下,把原來的寺廟搬到了另一個地方,在原來建筑的基礎上修建了結古寺。公元15世紀,第一位活佛嘉納在此定居,并修建了摩尼樁,稱為加納王國摩尼樁、新賽瑪尼堆。
這里的摩尼石上刻有佛經和佛像,高2米多,宛如一座巨大的摩尼石經城石城門巷掛滿彩旗,城內佛塔高聳。藝術家 雕刻技術受勒巴溝 唐代石雕,雕刻方法靈活多變。這里的摩尼石雕顏色采用藏族傳統尹銘所說的——“根本顯色為青(藍)黃赤(紅)白四種。樹枝分八種,分別是云霧,陰影明暗。這種配色在整個藏區都不多見,具有獨特的藝術研究價值。
青海和日經墻
青海省黃南州澤庫縣日寺有一堵高3米,厚2.5米,總長300多米,全部由瑪尼石堆砌而成,很像一段長長的藏經,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里的摩尼墻都在鶴立寺北部外圍,有三面墻,分別位于北面、在東北和西北,石雕的主題是佛、菩薩、度母、高僧、法王、供養人、經咒等。北面的摩尼墻已經坍塌,有374塊摩尼石。東北部的瑪尼墻長260米,分為東西兩部分、西、南方的第三個構件是彎曲的尺子形狀東段和西段共有918塊馬尼特石,南段共有2332塊馬尼特石。西北部摩尼墻上雕刻的摩尼石多為藏經,現存565部。日本子午墻除了宗教意義,還有軍事意義,占據外圍防御的有利地形,起到軍事防御的作用。在西藏的其他地方,很少見到有如此雙重含義的瑪尼墻。
阿里古格瑪尼墻
西藏有許多古格王國時期的遺址,位于阿里地區札達縣。這些建筑建于古格王國早期(在11世紀和13世紀之間)經過多次修繕,它仍然保持著早期的布局和格局。這些古格王國時期的古遺址的共同特點是它們都有“政教合一”它的性質不僅是一個地區的政治統治中心,也是宗教和文化的中心。古遺址中保存了大量的佛教繪畫、雕塑、建筑物和其他遺跡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其中,古格宮的瑪尼墻墻體用土夯筑,長達1000多米,內外墻鑲嵌瑪尼石。摩尼石包括各種佛像、祖師像、經文、符咒、圖案等,各種顏色,有鐵銹紅、青灰、淺綠、深藍、乳白色等,雕刻手法以卵石雕刻為主。這些摩尼石的雕刻具有北方地區的特點,選材多為規格為20的光滑鵝卵石-60厘米之間。藝術家在描繪時根據石頭的形狀進行布局,使用的線條簡潔,一般沒有不必要的紋飾。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