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靖土樓
南靖土樓所在的南靖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溫和濕潤。景區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最高海拔1390.9米,最低海拔6.1米。受地形影響,土樓多分布在境內丘陵地區。南靖縣的土樓始建于元代中期,清代仍在修建。景區包括最高土樓和貴樓、最大土樓舜宇樓、最小土樓翠林樓、保護最完好的土樓懷遠樓。
南靖土樓風景區自2011年8月被評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以來,先后入選國家水利風景區、中國最具價值旅游目的地風景區、省級現代服務業集聚示范區。 《古田軍號》等影視劇和《爸爸去哪兒3》等綜藝節目也曾在這里拍攝過。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南靖縣位于漳州山區,靠近閩南、閩西交界處的龍巖。由于地處偏僻,盜賊、猛獸經常出沒,當地人就建造土樓來保護自己。
元代中期(1308-1338),劉、羅、張、唐、范五姓共同修建裕昌樓。
南靖縣沭陽鎮盧氏土樓,源于今山西永濟蒲州鎮盧氏。盧氏是當時縣里的望族。北方戰亂爆發,盧氏部分人為躲避戰亂南遷至閩南。大約500年前,呂梁盆定居南京沭陽蘆厝,成為沭陽鎮土樓的創始人。
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張氏四祖張六乙在此于南靖縣沭陽鎮河坑自然村西12公里處修建了第一座土樓。就是潮水樓,后來又相繼修建了永盛樓、永貴樓、東升樓等,形成了現在的河坑土樓群。
明末清初,南京修建了大量土樓,在中上游山區形成了連片約800平方公里的純土樓居住區九龍江。共修建大型土樓62座。
云水謠古鎮的和貴塔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懷遠塔建于清宣統元年(1909年)。田螺坑土樓群始建于清代黃百三郎。其中步云塔最為古老,始建于1796年。
198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顧問史蒂文斯·安德烈考察南靖土樓群,稱其為神話般的民居建筑,是世界住房史上值得研究的重大課題。 1986年4月,日本東京藝術大學茂木慶郎教授認為它是世界一流的建筑,其建筑藝術超越了日本現代建筑。 1999年11月,國家文物局領導、古建筑保護專家組羅哲文、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鄭孝章視察南靖土樓,被譽為世界建筑奇跡、土樓博物館。
地理環境 編輯本段
地形
南靖土樓風景區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由波平嶺、朝天嶺、板寮嶺三個支脈組成。石廠溪、龍山溪、永豐溪三條河流呈川字形貫穿全境,連接著景區所在區域。南靖縣城被分割為東、西、中三大塊,形成了多個向南開放的馬蹄形小環境。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2座。最高海拔1390.9米(沭陽鎮焦塘峪),最低海拔6.1米(涇城鎮蒼溪村)。地貌類型為丘陵占44.1%,中低山占39.6%,還有盆地。河谷平原占16.3%。
云水謠古鎮、河坑土樓群、田螺坑土樓群均位于南靖縣西部。其中,云水謠古鎮位于縣城西北部山區。地處筆架山、湖北嶺兩山形成的盆地內。面積12.2平方公里,地勢南高北低,四面環山。河坑土樓群位于一個四面圍成的小盆地內,面積不到1平方公里。田螺坑土樓群呈東北西南坡,坡度約20度,東西長145米,南北寬95米。海拔600米。
氣候
景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暖濕潤。四時如春,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21.1℃,極端高溫40.5℃,極端低溫-2℃。 。霜期為12月至次年2月,年平均無霜日340天。年平均降雨量1762毫米,年最大降雨量2432.8毫米,年最小降雨量931.7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4月至9月。
建筑特色 編輯本段
分布特征
南靖縣是中國傳統夯土民居中圓形、方形土樓最集中的地區。土樓主要分布在九龍江西溪上游的9個鄉鎮,共有1500多座。其中三層以上圓土樓236座;三層以上土樓496平方米;土樓656座,形狀有橢圓弧、馬蹄、五鳳、半月、曲尺、八卦等。在沭陽、梅林、石廠、奎陽、河西等鄉鎮方圓約25公里范圍內,有大型圓形、方形古土樓220余座。
結構形狀
傳統土樓建筑一般分為三層。一層為廚房,二層為倉庫,三層及以上為居住用。頂樓還有一座瞭望塔,供站崗。土樓建筑的一層、二層通常不設窗戶或僅有小土樓條形窗戶,以增強建筑的防御性能。土樓建筑主要由生土和多種夯土配方材料,通過傳統建筑工藝夯入主體墻體結構而成。室內和裝飾均采用木質材料,如住宅的閣樓、臥室、樓梯、門、窗、地板、走廊、雨篷等。土樓的形式和大小多種多樣,主要有圓形、橢圓形、正方形、半圓形、混合正方形和圓形等
建筑功能 編輯本段
外墻
石樓建筑外墻采用夯筑法筑土墻,也是按一定距離設置的。防火加固墻。外墻內側垂直,外側向下傾斜,越往外側越厚。上端厚達50厘米,下部甚至有100多厘米厚。在地下挖了一條30厘米深的溝渠,并填滿大石頭,讓地下水通過。地面鋪有鵝卵石,并用石膏膠固定。另外,地面上還砌了1米高的鵝卵石墻,以防止雨水對墻體的損壞。土墻的內側由木材構成,并通過天井提供采光和通風。
木框架和屋頂
土樓建筑內部主要采用輕質木材作為建筑材料。柱、梁相互貫通,以榫卯結構連接,形成框架,支撐屋頂。和屋檐。樓內還有一條走廊,環繞天井,與各層樓板等高,稱為馬廊。屋頂坡度約26°,覆瓦。瓷磚無反曲,尺寸較大,約21厘米。橫截面呈略帶弧形的瓦片形狀。
開篇部分
土樓建筑的門窗等開口處通常安裝木框或磚框,并用柱子支撐,使其無法關閉。洞口上方常放置直徑12厘米左右的杉木進行加固。土墻上的窗戶大多是筑墻后單獨開鑿的,開口較小。一樓往往沒有窗戶,二樓有10厘米左右的縫隙。三樓的窗戶最寬,達到20厘米左右,四樓及以上,寬度在50厘米左右。為了采光和通風,面向天井一側的門窗一般較大。
主要景點 編輯本段
南靖縣的土樓主要集中在縣城西部沭陽鎮一帶。主要由云水謠古鎮、河坑土樓群、田螺坑土樓群組成。等待景區組。其中云水謠古鎮、塔下村土樓群位于沭陽鎮北側;田螺坑土樓群、裕昌大廈位于沭陽鎮西南;河坑土樓群和石橋土樓群位于沭陽鎮西北部。云水謠古鎮有和貴樓、懷遠樓、簡氏宗祠等景點。其中和貴塔、懷遠塔土樓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河坑土樓群包括潮水樓、水盛樓、盛慶樓、永榮樓、仰照樓。這些土樓按照中國風水理念排列成北斗七星的形狀。天螺坑土樓群由步云樓、和昌樓、振昌樓、瑞云樓、文昌樓組成。這五座土樓是按照2:3、3:5和5:8的黃金比例建造的。從空中俯瞰,就像一桌菜肴,故名“四菜一湯”。
云水謠古鎮
云水謠原名長角、掌角。因電影《云水謠》而更名為云水謠古鎮。古鎮位于南靖縣西北部山區,四面環山。古鎮始建于元末明初?,F轄蒲山村、官陽村、坎下村3個村。三個村子隔著長焦河。溪邊有一條用鵝卵石鋪成的古棧道。古道兩旁有磚、泥、木的房屋和土樓。古鎮共有和貴樓、懷遠樓、簡氏宗祠、南華巖(古跡)、德清塔、奎文寺、東山寺等文保單位以及車水榕、翠梅樓、等景點。其中和貴塔、懷遠塔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和貴塔
和歸塔背靠湖北嶺,面朝筆架山。始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占地1298平方米。建筑面積6450平方米,被譽為“世界上最令人驚嘆的建筑”。和貴樓共五層,高21.5米。是福建最高的土樓。和貴樓每層有28間客房,共有140間客房。樓正中有一門,東西南北方向均有樓梯上下。樓內有兩口水井,相距十余米。井中的水位均高于地面。南邊的井水清澈,有幾條紅鯉魚在里面游動。北邊的井污濁不堪,常年呈現四種不同的濁色。春天是泥黃色,夏天是渾綠色,秋天是臟白色,冬天是銹紅色。
懷遠大廈
懷遠樓始建于清宣統元年(1909年)。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384.7平方米。建筑面積3468平方米。高4層,直徑42米。每層有34間客房,共有136間客房。門上有一副對聯:“懷一德敦以上,此書乃遵祖訓之絕法。山遠水近水,此智慧與美”。書是用來教育人文學科的?!绷硗?,大門上還設有三個出水口,其主要作用是防止盜賊用火攻門。建筑的地基是用巨型鵝卵石和三合土筑成的,高3米多。地基底部小,中間大,上層逐漸收縮,形似鼓。大樓內排水系統完整。大樓中層至大門有3條水道。每個水道設有3個水箱。建筑物內污水中的沉淀物可沉入水箱中,方便清洗。大門對面的庭院中央有一座建筑,面積190平方米。包括家族子弟就讀的私塾“十里亭”、祠堂、蘊含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的“壽司室”。
簡氏宗祠
簡氏宗祠位于看下村。是簡姓常教家族的祠堂。其歷史可追溯至明宣德六年(1431年),歷經清代至民國。經過多次整修。該建筑坐北朝南,頂部懸挑,有兩個入口,各有兩個隔間。建筑正立面前有泮池祠堂,后立面有龜形文案手;祠堂內石雕、木雕裝飾精美。該祠堂現已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德清塔
德清塔位于官陽村。始建于明代。它由一座兩層的方形土樓和周圍一圈弧形土樓組成。被稱為“拼裝土樓”;這座土樓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奎文寺
奎文寺位于官陽村。整體建筑坐東、西向。這是一座女祠堂。這座祠堂是簡氏九世祖的妾劉勤淑的祠堂,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據簡氏族譜記載,劉氏是一位慈善家,所以她死后,村民們為她建了一座祠堂來紀念。該祠堂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東山寺
東山寺位于官陽村。是長教簡氏四祖簡衛侯的祠堂。該寺始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1984年重建。建筑由前廳、庭院、走廊、大堂組成。主樓面闊三間,左右有歇頂、廂房。該祠堂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車水悅榕莊
云水謠古鎮溪邊矗立著一萬三千年樹齡的榕樹。其中,古榕樹群中最大的榕樹可占地近200平方米,樹枝長達30多米。需要10多人才能抱住行李箱底部。它是福建省發現的最大的榕樹。
翠美樓
翠美樓位于蒲山村,和貴樓北側。它始建于1922年,距今已有90多年的歷史。為走廊式結構,內部有通道。圓形土樓。土樓坐北朝南,共四層,每層有34個房間,四個樓梯均勻分布在圓樓內。樓內走廊的木柱呈現出明顯的傾斜。
河坑土樓群
河坑土樓群位于南靖縣沭陽鎮河坑自然村西12公里處。土樓分布在“T”形河道兩岸,狹長的區域內,長度不足5000米。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居住在此的張氏四祖張六乙建造了第一座土樓,取名潮水樓。此后,又相繼修建了水圣塔、圣慶塔、永榮塔、仰照塔等14座土樓。河坑初樓群以“天地法則”為規劃布局理念,14座土樓呈北斗七星狀排列。每座土樓都有卵石地基和厚土筑成的墻壁。土樓全部封閉,只有底層一扇門。門樓全部用石板砌成,拱頂呈半圓形,門寬0.2米,高約3米。土樓二、三層外墻上安裝的窗戶分布均勻。土樓中部為天井,四周為寬4米、高3米的方形房間。最大的土樓有東升樓、春桂樓、裕昌樓,每層有36間。
潮水大廈
潮水樓位于河坑土樓群中部。這是一座方形土樓。該樓建于明代,是河坑土樓中最古老的土樓。 1923年土樓被燒毀,后重建為三層樓房。建筑面積1890平方米,建筑高3層(11.3米),每層20間,內部通道為走廊形式?;鶋?.66米,無石基,墻外僅嵌有1米高的鵝卵石。
永盛大廈
永盛樓位于潮水樓南側。是一座方形土樓,建于清朝康熙年間(1662-1622年)。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積676平方米,建筑面積2128平方米。該建筑高4層(14.4米),寬(房屋東西墻之間的距離)32米,進深(建筑長度)30米。每層有30間客房。內部通道呈走廊形式。有樓梯4級,門1間,底墻厚1.4米,內院有水井一口。
圣慶塔
圣慶塔位于河坑土樓群東端。是一座方形土塔,建于清朝雍正年間(1723-1735)。該建筑坐北朝西,占地面積2310平方米,建筑面積4578平方米。該建筑高3層(12米),面闊26.1米,進深24.5米。每層有24間房間,內部通道呈走廊形式。有樓梯4級,門1間,基墻厚1米。建筑物后高前低。天井后面有一座“聽懷”上下堂式磚木結構的祠堂與后堂相連。祠堂上掛著清乾隆末年制作的“德國鄉村”匾額。殿內有木雕“獅子”一尊。樓外建有25間二層土屋,保護土樓,形成樓蓋樓宇的景觀。
永榮大廈
永榮樓位于盛慶樓西側。這是一座方形土樓。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間(1736-1795年),1954年重修。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積525平方米,建筑面積1377平方米。該建筑高3層(11.5米),寬23米,進深27米,單層18間,內部通道為走廊形式。有4個樓梯和1個門。大樓的門從前墻的右側打開?;A墻厚0.8米。內院有水井一口。
仰照大廈
仰照樓位于潮水樓西側。為方形土樓,建于清光緒元年(1875年)。該建筑坐西向東北,占地面積1156平方米,建筑面積2775平方米。該建筑高3層(12米),寬39米,深34米。每層有房間26間,內部通道呈走廊形式。有4個樓梯和1個門?;A墻厚1.8米。
永貴大廈
永貴樓位于潮水樓北側。是一座方形土樓,建于清光緒二年(1876年)。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680平方米,建筑面積3852平方米。該建筑高3層(10.29米),寬41米,進深39米,每層有32個房間。內部通道呈畫廊形式。有4個樓梯和1個門。基墻厚0.7米,樓門上方鑲嵌刻有樓名的方形石雕,日期清晰。樓內建有“三間一堂”祠堂一座,磚木結構,裝飾精美。內院右側有一口水井。
裕昌大廈
裕昌樓位于潮水樓西北側。這是一座圓形土樓。建于1943年至1947年,建筑坐北西北,坐向東南,占地面積1838平方米,建筑面積3609平方米。該建筑高3層(11.1米),直徑48米,每層有36個房間。內部通道呈畫廊形式。有4個樓梯和1個門。基礎墻厚1.2米。內院左后側有水井一口。
東升大廈
東升大廈位于南潯大廈西側。這是一座圓形土樓。 1958年至1961年。建筑坐北朝西,占地面積2238平方米,建筑面積2727平方米。該建筑高三層(11米),外徑29.5米,內徑13米,每層有36個房間。內部通道呈畫廊形式。有一個主門?;A墻厚1米。內院有水井一口。
春桂樓
春桂樓位于土樓群西端,河坑橋入口左側,是一座建于1963年至1968年的圓形土樓。建筑坐西向東北,面積1808平方米。建筑面積3304平方米。該建筑高三層(11.5米),外徑48米,內徑11.5米,每層有32個房間。內部通道呈畫廊形式。有樓梯4個、門1個、水井1個?;A墻厚1米。
小春樓
曉春樓位于東升樓西側。是一座建于1967年至1970年的圓形土樓,建筑坐北朝西,占地面積1808平方米,建筑面積3833平方米。該建筑高三層(11米),外徑48米,內徑26米,每層有32個房間。內部通道呈畫廊形式。它有2個樓梯、1個門和1個井?;A墻厚1米。
永慶大廈
永慶樓位于潮水樓南側。為圓形土樓,建于1967年至1972年。建筑坐南朝北,占地面積1661平方米,建筑面積3138平方米。該建筑高3層(11米),外徑46米,內徑28米,每層有32個房間。內部通道呈畫廊形式。樓梯2級,門1間,水井1口,門上方有4條船形水道?;A墻厚1.1米。
裕興大廈
裕興大廈位于裕昌大廈東北側。這是一座圓形土樓。建于1969年至1971年,建筑坐西朝東,占地面積907平方米,建筑面積1959平方米。該建筑高3層(11米),外徑34米,內徑18米,每層有20個房間。內部通道呈畫廊形式。有2個樓梯和1個門。基礎墻厚0.9米。
龍潭塔
龍潭塔位于南靖縣沭陽鎮。是一座中型方形土樓。該樓為明朝中后期盧氏家族所建。建筑坐北朝西,群山環抱。九龍江西溪支流從建筑左側流向西側。因建于龍年,樓前溪中有一大深潭,故名龍潭塔。該建筑設計有防御設施。大樓頂層,四周四壁突出有一座空中崗哨塔,配備火藥步槍和土炮。樓院內有一口水井,水從地下深處的花園巖石裂縫中滲出。樓門廳有一石桶。
田螺坑土樓群
田螺坑土樓群位于南靖縣沭陽縣上坂村田螺坑自然村。位于虎灘山半坡上,海拔787.8米。是黃氏家族的宅邸。田螺坑自然村距南靖縣城60公里,距漳州市約99公里。因地形酷似田螺而得名。所在沭陽鎮北接梅林鎮,西接龍巖市永定縣。位于福建土樓“四樓六組”的樞紐位置。田螺坑土樓群由五座土樓組成,其中方形樓一棟、圓形樓三棟、橢圓形樓一棟。其中一方形樓為步云樓,三圓樓為和昌樓、振昌樓、瑞云樓,橢圓樓為文昌樓。土樓群始建于黃百三郎。其中步云塔最古老,建于1796年;文昌塔是最新的,建于1966年。在選擇建筑底座時,遵循中國風水文化,以步云塔為“捕虎”位,和昌塔為“蟹地”位。據專家考證,這五座土樓是按照2:3、3:5、5:8的黃金比例建造的。從空中俯瞰,土樓就像一桌菜肴,所以人們稱之為“四菜一湯”。
步云大廈
步云樓是田螺坑中心的一座方形土樓。始建于清嘉慶年間,1949年重修。樓面寬24.6米,進深24.9米。內院呈正方形,邊長12.1米。大樓內沒有安裝井。兩側各有樓梯間,四個角各有4級樓梯。該建筑共三層,每層有26個房間。一層高3.45米,二層高2.90米,三層高2.5米。一層墻厚1.15米,二層墻厚0.98米,三層墻厚0.80米。從梁伸出的屋檐長2.9米。山門和祠堂位于中軸線上,坐北朝南。
和昌大廈
和昌樓位于田螺坑西側的中軸線上。這是一座圓形土樓。土樓建于元末明初(約1354年)。原為方形建筑,20世紀30年代毀于戰火。 1953年,黃氏宗族在原址上改建為圓樓。大樓內有兩個樓梯,兩側與門廳成直角。庭院東側有一口水井。該建筑高三層,每層有22個房間。一層高3.6米,二層高3.3米,三層高2.5米。第一層至第三層墻體厚度分別為1.1米、0.95米、0.80米。伸出梁外的屋檐長2.35米。每層有18間可用房屋,一樓廚房,二樓倉庫,三樓臥室。
振昌樓
振昌樓,位于田螺坑自然村西北角,是一座圓形土樓。該建筑建于1927年,1934年毀于戰爭,1940年重建。樓內有一個朝南的大門,樓內有兩個樓梯。院子里有一口井,三層樓高,每層有22個房間。一樓到三樓的墻高是3.4米、2.6米、2.5米,厚度1米、9米、8米。底層是廚房餐廳,二層是倉庫,三層是臥室外墻除了三樓不開窗。
瑞云樓
瑞云樓,位于田螺坑自然村東南角,是田螺坑土樓群中最早的圓形土樓。建筑有朝西南的大門,祠堂在門廳對面的中軸線上大樓里有兩個樓梯,與門廳成直角排列。院子里有一口井,三層樓高,每層有26個房間。一樓到三樓的墻高是3.5米、2.65米、2.80米,壁厚1.10米,二層0.95米,三層0.80米。梁架伸出的檐長2.3米。每層有22個可居住的房間,底層用作廚房和餐廳,二層是倉庫,三層是臥室只有三樓的外墻裝有窗戶。
文昌樓
文昌樓,位于田螺坑自然村西部,是一座橢圓形的土樓。這座建筑建于1969年因為地基是長方形的曬糧坪,所以隨地形呈橢圓形建筑平面短,外徑28.7米,長度和外徑41.5米,內場短內徑16.9米,長度和內徑30.5米。大門和祠堂都在短軸方向。大門朝西南,樓里有一口井。這座建筑有三層樓高,每層有32個房間。一、二、三層分別層高3.6米、2.7米、2.5米,壁厚一米、8米、6米。梁架伸出的檐長2.5米。每層有28間可居住的房間一樓是廚房和餐廳、第二層為倉庫、第三層為臥室。
裕昌樓
裕昌樓位于南青縣沭陽鎮下坂村,俗稱“東歪西斜”建筑,建于元代中期(1308—1338年間),為劉、羅、張、唐、吳梵 s氏族共同建造的。這座建筑有五層樓高,每層有54個房間。整棟樓分為五個單元,每個單元都有樓梯,一個單元住五戶人家。后半層每家每戶一樓廚房都有一口井。天井中央有一座單層小圓樓,作為祠堂使用正面用鵝卵石鋪成一個大圓圈,根據金木火水土分為五個方塊,形狀各異。土樓建成后不久,樓內回廊的木柱開始傾斜,最大傾斜度達15°。
閣老樓
仡佬樓位于南靖縣豐田鎮古樓村它是一座方弧角的土樓。該建筑建于明代崇禎年間,為明代東葛大學士石林錢故居。這座建筑原本有三層,但遭到破壞,變成了兩層。建筑屬于外廊式,窗戶安裝在二樓建筑墻體用混凝土夯實,建筑內還能看到一些木雕和石雕。在建筑的正門有兩件刻有錢琳 的故居和“閣老樓”幾個字的石碑。在土樓的中間,有阿林家族神社,它保留了性格的力量,文魁、武魁、探花等牌匾。在大樓的側門上,有石雕雕刻的小字“乘穎二”二話不說,側門部分依舊。1932年中央紅軍東進漳州時,這里被用作臨時指揮部。
自然景觀 編輯本段
南華巖
南華巖位于長角浦山村西1.5公里外,是南靖縣八大古景區之一。南華巖始建于14世紀末。南靖舊縣志記載:南華巖在韻的中央,左邊立著大巖石,前面掛著瀑布村民們干脆在這里蓋房子。南華巖有李澤槐竹、八景,如一龜托水。
麗澤懷珠
李澤槐竹位于南華巖前的瀑布處。瀑布從20多米高的地方落下,風像珍珠一樣帶著水霧和浪花飛到下面的路上,被稱為“麗澤懷珠”
一龜撐水
南華巖入口處的一座小橋上,一只烏龜在支撐著水,橋的入口處放著一塊龜形的石頭。石龜的頭部有一個小孔,叫做“龜口”
南靖土樓博物館
南京土樓博物館位于南京縣沭陽鎮天中村,建于清朝康熙年間(1663年)龍潭大廈是一座建筑,面積2500多平方米。在博物館里,有一部創業史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建筑經典、傳承文化精髓、淳樸的民風、景泰與臺灣血緣關系五大主題20個展廳,主要展示土樓的建造技術和文化涌入、土樓人的生活習俗、古代南京杰出的歷史人物,伴隨著千余件新石器、青銅時代的石器、石鋒、唐宋民國時期的陶瓷和各種珍貴文物,以及各種土樓民品、生產用具、根藝作品等。
民俗文化 編輯本段
南靖縣主要的民間文化活動是臺灣藝術、火燭藝術和竹馬戲是節日期間當地人必不可少的娛樂活動。
臺藝
臺灣藝術是指每年春節后藝術家制作的24個方形梯田。這些梯田主要由木材和竹子制成,并染成各種顏色。陽臺高約5米,寬約2米,樓內有欄桿、亭臺、樓榭、花鳥等。正月十六、17號和12號,陽臺左右各有一個女人、中間有一個男孩他們都穿著戲服,畫著畫。每個陽臺由十二個青壯年男子輪流抬著或扶著,穿梭在村樓前后。
火燭地藝
蠟燭藝術在每年的第一個月的第20天晚上舉行。生男添丁、結婚幸福的家庭,要用石竹做一根長度超過45米的蠟燭。除了手持部分,這些火蠟燭都是將竹壁從頭到尾切成三五段,用厚厚的紙卷做成條狀,在竹片上織上紙蠟燭,再用花生油將紙條浸泡幾遍,使竹片也吸油成為火蠟燭,每年300多支。大蠟燭用四朵康乃馨做成方柱形,上部用竹繩做成兩人擁抱、分層做成筆鋒骨架,再用彩紙糊成圓柱、亭臺、花鳥等物。因為大蠟燭又高又重,它可以 不要被舉起來只有兩三個人可以輪流用手把它抬上抬下,在鄉間緩緩行進。
蠟燭結束后,地面藝術表演開始。人群用竹竿圍成一個長方形,每個角一個人拿著竹竿,裝飾地面藝術的人圍著竹竿走,各自表演。當地文藝演出的裝飾,溫文爾雅、奸臣逆賊、殘年跋足、駝背凸肚、青面察牙、陰陽兩目等類型。
竹馬戲
馬竹歌劇院在每年的第一個月的第13天舉行。竹子制成的馬被用作道具,并用絲綢或彩紙覆蓋表演時,演員騎著竹馬表演最受歡迎“昭君和番”亦稱“昭君出塞”的故事。其中,竹馬的前段掛在演員前面的肚子高度,竹馬的后半段掛在后面的腰部高度。
土樓婚娶習俗
在土樓娶新娘通常是在凌晨。新娘結婚一定要哭,同時伴娘也要送她走。結婚時穿上新衣服、新鞋,還富有春天和茉莉。當我到達我的丈夫 s家,先拜天地,看公婆入洞房。進入洞房后,選擇一張吉祥的婚宴桌飲酒(又日吃十二碗)婚禮桌上有十二個碗,里面裝了十二樣食物:白米飯、紅棗、黑豆、清丁(冬瓜條)龍眼、紅圓、糖、豬腰尺、小母雞一只、糕仔、魚、蛋酒。吉祥的時候一到,媒人就指著十二個碗,給新郎新娘唱好話“吃白飯穿父母袱”吃紅棗項項好”吃黑豆子孫老(長壽)吃清丁很出丁”吃龍眼好尾景”紅團”吃甜甜生后生”吃腰尺夫妻相惜”吃雞好夫妻”吃糕生嬰哥”吃魚鯉魚出大溪”最后,夫妻交換雞蛋和酒,也就是做一杯酒。吃了十二碗,我就成年了。
文化活動 編輯本段
土樓媽祖文化節
土樓的媽祖文化節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每年農歷3月21日至23日,當地村民抬著保和樓的媽祖像、德興樓、在鼎和樓等數十座土樓間巡游。在節日期間,年輕人攜帶“尪轎”在河中央,有20多名裝扮成蝦兵蟹怪的村民不斷往轎子里潑水轎子左奔右趕,終于到了河岸的天后宮。
土樓研學活動
福建土樓青少年社會實踐活動中心位于南靖縣云水謠景區,開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土樓研學旅行活動。2017年,福建土樓(南靖)青少年社會實踐活動中心入選“全國中小學生及學生聯合會研究實踐教育基地”名單。其中,漳州實驗小學將游學列入教育教學計劃,并在每學年春季、秋季學期安排游學。漳州市龍文區實驗小學五年級也于2022年9月在南京土樓景區舉行了為期三天的研學活動?;顒影?a href="https://www.www.hdtbbj.com/doc-view-7648.html" target="_blank">竹竿舞、夯土技藝體驗、竹藝等項目。
開發保護 編輯本段
景區價值
南京土樓是自然生態與傳統人文景觀相結合的古建筑群也是中國乃至全世界少有的沒有被現代化進程破壞和改變的古村落模式。南京土樓所蘊含的傳統夯筑技術和土樓文化,對于挖掘土樓建筑文化研究歷史文化具有重要意義、歷史教育和學習民間藝術意義重大,是相關專家學者對閩南土樓建筑文化的深入研究之一“活化石”
開發
1952年至1930年期間,在田螺坑土樓群所在地修建和昌樓、振昌樓、文昌樓、瑞云樓。
2010年10月,南京土樓景區獲批建立福建南京土樓國家森林公園。公園位于南靖縣西南部,被云水謠景區環繞、塔景區和樹海景區,經營面積223383平方公里。
2017年4月,漳州市改建南靖縣山城至沭陽山梅公路,同年7月底建成通車。該項目始于南京東街和東環城路的交叉口,終于舒高線(土樓接待中心)改建工程保持原道路等級二級公路,設計時速40公里,保持原道路線形、路面寬度。該項目可以優化過往旅客的道路交通,美化旅游線路,提升南京土樓景區的旅游形象。
2021年4月,漳州市與彰武高速對峙(南靖縣段)改擴建,全線采用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沿線南京東、南靖、南坑、有沭陽等四個落地立交和南京服務區,設計行車速度100公里/小時,2021年底建成通車。同年下半年,南靖縣通過建設郭牧文化博物館開發了南靖土樓景區,并于次年竣工。這個博物館包含中國文化、紅色文化、烏木原木及其他零件。
保護
2015年10月,國家文物局聘請專人對南京田螺坑土樓群屋頂進行維修、瓦面、損壞梁架和木質構件、腐爛、空鼓等隱患在第二年2月初修復完成。
2020年4月,南京土樓景區進行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景區成立了40多人的執法大隊,控制區域內的違法行為。共拆除云水謠、田螺坑土樓群兩個景區共有違章建筑30多處,拆除面積1000多平方米。同年5月,南靖縣在南京土樓景區周邊亂作一團、亂圍、監督亂搭亂蓋等違法行為,清理景區周邊堆積的雜物。此次行動共組織執法行動23次,拆除違法建筑1500多平方米,清理雜物102處。推送信息200多條,發放宣傳單2萬多張。
重大事件 編輯本段
2012年2月,南京土樓景區被游客投訴經相關部門調查核實,南靖土樓景區未達到AAAAA級旅游景區標準,整改未達標,故予以降級。投訴后,景區加大了整改力度一個月后,景區廁所干凈整潔,步道護欄建好,交通有序。
2016年1月,南靖縣文史人員在梅林村發現了石門樓、昭德樓、玉軒私塾等地保存有嵌有魚鱗的魚鱗窗,在國內十分罕見,玉軒中的魚鱗窗已被破壞。同年5月,南靖縣至漳州土樓景區的山梅公路船廠方干村發生山體滑坡塌方量約700立方米,無人員傷亡。同年8月,由于南京土樓景區的存在,“野導”扎堆現象、登山步道隱患突出、廁所革命滯后、環境衛生差、車輛管理混亂、占道經營擺攤設點現象嚴重等突出問題被國家旅游局嚴重警告。
主要榮譽 編輯本段
整體榮譽
2001年5月,南京土樓景區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1年8月,南京土樓景區被評為AAAAA級風景名勝區。
2014年11月,南京土樓景區入選國家水利風景區。同年12月,南京土樓景區入選中國“最有價值的目的地景點”
2015年3月,收購南京土樓景區“全國文明單位”稱號。
2017年7月,南京土樓景區入選省級現代服務業集聚示范區。
2022年12月,南京土樓景區被列入全國水利風景名勝區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
單項榮譽
2001年5月,田螺坑土樓群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田螺坑村于2003年11月入選第一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2008年7月,田螺坑土樓群和河坑土樓群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09年,云水謠古鎮入選第二批“中國景觀村落”。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