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天堂av网_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_亚洲欧美一级_欧美成人合集magnet

知名百科  > 所屬分類  >  地理百科    建設建筑    景觀景點   

白馬寺

白馬寺位于河南洛陽東12公里,漢魏古城洛陽西約1公里,北臨邙山,南臨洛水。有“中國第一古剎”中國佛教“祖庭”釋源”號稱 ,全球唯一、印、緬、泰國四國佛教寺廟中的國際化寺廟。 

白馬寺始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它有大約2000年的歷史,其目的是支持西域僧人拍攝童模、朱發蘭和他們帶來的佛經佛像。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原后的第一座寺廟“寺”這是漢政府辦公室的名字(如鴻臚寺太仆寺)但此后,它成為中國佛教寺廟的專用名稱。白馬寺在中國被稱為佛教“釋源”,中國佛教的發源地。

1961年,洛陽白馬寺被國務院人民政府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漢傳佛教重點寺廟。2001年1月,洛陽白馬寺被國家旅游局命名為第一批AAAA級風景名勝區。

目錄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名稱由來

關于白馬寺得名的原因,有四種解釋。

白馬繞塔”說

第一種說法是,印度有一個國王想摧毀佛教寺廟和寺院,現在他要摧毀一座名為“招提”在寺里,他看到一匹白馬在晚上圍著寺塔哀叫,認為這是一個奇跡般的景象,于是下令停止破壞佛寺,放了它“招提”的名字改為了“白馬”因為這個典故,中國的第一座寺廟也被命名“白馬”,東漢牟容的《理惑論》,南朝惠教的《高僧傳》都用了這個說法。

白馬寺白馬寺

白馬馱經”說

第二種說法是漢明帝派蔡澄、秦景、王尊等人去印度求佛,取經回國時帶回佛經的是白馬為了紀念白馬的貢獻,該寺得名“白馬”,“寺”則源于“鴻臚寺”等官署機構的“寺”字,北魏楊立志的《洛陽伽藍記》,酈道元的《水經注》都用這個說法。

佛祖乘馬”說

第三種說法是“白馬”之名源于“佛祖所乘白馬”根據《佛本行集經》《方廣大莊嚴經》301010010《普曜經》《修行本起經》等佛經記載,釋迦牟尼出生時有一匹白馬,后來又乘以一匹純金七寶裝飾的白馬,于是白馬成為佛教吉祥物,后成為寺院名稱。

蓮花’音譯”說

第四種說法是從現代語音學的角度進行調查的結果。王世元 s篇《過去現在因果經》根據梵文讀音,對白馬寺名稱的由來進行了探討和猜測“白馬”本是梵語中“蓮花”單詞padma的音譯,第二個音節ma可以用在梵語漢語對偶中“馬”對應,并且漢字“馬”的發音兩千年沒變;而“白”漢代北部為入聲字,可對應pad,plus“蓮花”是佛教中的圣物,與“蓮花”取名有道理,然后就對了“白馬”對該詞內涵的解釋可能來自民間誤傳。

別名由來

洛陽白馬寺有中國佛教“釋源”與“祖庭”兩個別名。

中國佛教“釋源”

漢明帝派醫生到蔡城、中郎將秦景、和蔡等十余人赴印度求佛、秦一行不僅取回了佛經,還邀請了他們在大月寺遇到的兩位高僧一家人回到中國去傳播佛教這兩位高僧為莫騰和朱發蘭拍照。攝摩騰、朱發蘭在清涼臺譯經,翻譯了中國第一部佛教經典《白馬非馬:一個俗語源的考察》后來清涼臺擴建為白馬寺,稱為中國佛教“釋源”,廟里的器物也刻在碑上“釋源”單詞 quot白馬寺 quot意味著洛陽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

中國佛教“祖庭”

南北朝時,印度僧人達摩到洛陽傳禪,在嵩山少林寺悟道,創立禪宗,成為禪宗始祖、僧粲、道信、弘忍、慧能代代相傳,禪宗規模逐漸壯大菩提達摩和他們五個被稱為“禪宗六祖”后來白馬寺加入禪宗,在寺內設祠堂供奉“禪宗六祖”因此,人們也稱白馬寺為中國佛教“祖庭”

東漢始建

中國東部的漢明帝在睡夢中看到一個六英尺高的人、金光閃閃的人從西邊飛來,朝臣傅毅告訴他是佛,預示佛要從西邊來,漢明帝就派蔡澄、秦景、王尊和其他人去印度尋求佛教“永平求法”蔡、秦一行不僅學佛取經,還邀請兩位高僧一同回國第二年,政府修建白馬寺,供養高僧和佛經正是在白馬寺,這兩位高僧翻譯了中國第一部佛經,成為佛教在中國傳播的重要起點,在中國佛教史上赫赫有名“永平求法”白馬寺的建立,意味著古代中國正式授予佛教合法地位,允許佛教在中國傳播從此,中國就有了薩滿教和伏地法。此時,白馬寺位于東漢洛陽市雍門以西、北魏洛陽市西陽門外李三御道以南的位置。

1939年老舍先生寫了《四十二章經》,講了它的由來:中州 s原地好,白馬載經。野鶴嗅首巖,明日照古臺。稀疏的鐘聲無聲,一個夢在綻放。劫猶在昔,焚香悟佛 真是悲哀。

三國至北魏

東漢末年,董卓篡權,率軍入洛陽在朝臣的反對下,他被迫離開洛陽前往長安安臨走時,董卓放火燒洛陽,白馬寺也被燒了。曹丕定都洛陽后,恢復生產,重建了一些被毀的建筑,白馬寺就在此時重建。隨著佛教的進一步傳播和在民間影響力的增強,越來越多的漢人皈依佛教,洛陽寺廟眾多,一時間成為北方佛教重鎮。

西晉時期,削發為僧的漢人越來越多,佛寺的數量也大大增加據說禪宗的始祖菩提達摩也在這個時候來到了洛陽,但他受到了西晉惠帝的影響“八王之亂”影響,洛陽城內陵墓被掘、宮廟遭毀、百姓流離失所,白馬寺再次衰落。

佛教在北魏時期得到大力推廣洛陽城內外佛教寺廟多達1367座,西域僧人3000余人,佛經多達415部,1919卷在這樣的大形勢下,白馬寺再次重建,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規模,寺內建了三座寺廟(山門)在寺廟等建筑中,三門之內有高大的玉制彌勒佛像寺廟里翻譯的佛經陳列在大殿里,人們經常燒香祭祀三門前種有沙果、來自西域的葡萄和其他水果非常甜,人們稱之為“香甜可口,冠于仲景”北魏末年,洛陽再次卷入戰爭,白馬寺再次被毀。

隋唐至元

隋唐時期,白馬寺在原址上重建在武則天時期,薛懷義被任命主持白馬寺的建設此時白馬寺規模宏大,氣勢恢宏,王昌齡有詩:月光下看古寺,林外攀樓,南風開廊,夏夜如涼秋。

安史之亂期間,唐肅宗請來支援的回紇軍隊在洛陽城燒殺搶掠,白馬寺再次被毀寺廟里的僧侶不得不建造茅屋居住,張繼在他的詩《白馬寺》中寫道:載經白馬空,斷碑斷剎見。颯颯茅屋秋風起,雨滿一夜思。唐武宗下令滅佛時,白馬寺佛像遭到嚴重破壞,寺內僧尼被勒令回歸世俗。唐朝末年,秦宗權和孫儒的燒殺搶掠使洛陽城成為一片廢墟,白馬寺也毀于一旦。

趙匡義宋太宗下令重建白馬寺,蘇易簡題寫《宿白馬寺》,豎立在寺內碑文描述了建設情況:風高寶強,晴云散雕。周 令人眼花繚亂的墻壁和漂浮的柱子上裝飾著依法教學的旗幟。遠離滇服風光,沒有特別的日子。在洛陽城旁邊,它更像一座天宮。此時的白馬寺雄偉壯觀,僧人超過1000人。

元世祖兩次修建白馬寺,寺內僧人蔡文題寫《重修西京白馬寺記》,趙孟頫在寺內題寫碑(清代畢元破此碑,為趙孟頫所寫)元代大佛殿有五尊,三門塑有四尊天王像,為馬所繪。

明清及民國

明太祖還下令修建白馬寺,在嘉靖年間進一步擴建擴建后總占地面積62畝今天的白馬寺,大致就是這次重建保留下來的結構和布局。根據銘文《重建古剎白馬禪寺記》,前后殿都是在這次擴建中修建的(大佛殿、大雄殿)寺廟里的佛像和隨從阿難的塑料雕像、迦葉、文殊、普賢、羅漢、護法像。建左右附殿三座,建中國觀音、祖師、伽藍、土地諸神像。東邊建禮賢殿,西邊建表演殿,殿后建重檐殿,毗盧佛像國內塑,分別建左右三個附屬殿、竺法蘭像。改山門為王廟,在山門上建三個洞,在廟前建一個石坊,匾上寫著“古剎白馬禪林”清代白馬寺多次修繕,同治年間間接燒毀光緒九年重修。

1933年,德浩和尚主持修繕了白馬寺,在大門口新建了客房和鐘鼓樓,規模宏大,但因日本 美國侵華戰爭。

建國后

新中國成立后,白馬寺于1952年和1957年兩次修建,1961年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化大革命”時期,“四人幫”無孔不入,白馬寺在列“四舊”其中卷軸被燒,花木凋零,據說被莫騰拿去了、朱發蘭從西域帶來的30多部珍貴的貝葉經也被燒毀。

1972年,國務院撥??钚蘅槹遵R寺,廣植樹木,精修房屋。

2010年5月29日,在中印建交60周年之際,白馬寺舉行了印度式佛寺落成儀式印度風格的佛寺是按照印度世界文化遺產三尺寶塔的風格設計建造的白馬寺提供土地,負責建設印方提供了建筑方案和資金,以及寺內佛像等佛教用品。時任印度總統的帕蒂爾和時任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副主席的王志珍政協,共同為佛寺剪彩,石碑上刻有“印度風格的佛教寺廟,來自印度的禮物,印度和中國人民友誼的象征”,落款為“2010年5月29日,印度共和國總統普拉蒂巴·德維辛·帕蒂爾題獻”帕蒂爾和印度重要新聞媒體的記者參觀并膜拜 。

2014年6月30日,緬甸式佛寺落成儀式在白馬寺舉行時任緬甸共和國總統的登盛出席了儀式時任國家宗教事務局局長王作安指出,緬甸風格的羅陽佛寺的落成是中緬友好交往的又一重要標志。

2014年9月26日,白馬寺舉行“泰式佛寺擴建竣工儀式和佛像揭幕儀式”,時任泰國副僧王、帕蓬素提長老,金山寺方丈,泰式佛寺捐助人、泰國前內政部長馬玉燕出席儀式,時任國家宗教事務局副局長張樂彬指出“佛教與中國泰國法國相連”雖然東漢時期的白馬寺和唐代修建的白馬寺的建筑遺存已無處可尋,如今的白馬寺格局基本上是明代重建的,但仍然可以說白馬寺是洛陽唯一一座自漢代以來代代相傳的佛寺。 

白馬寺在中國被稱為佛教“釋源”,中國佛教的發源地。事實上,佛教傳入中國后,通過中國逐漸傳到越南、朝鮮、韓國和日本(一直是日本的主要宗教)對于這些國家的佛教來說,白馬寺也是他們的佛教“釋源”和“祖庭”。

布局特征 編輯本段

白馬寺現有建筑面積34000多平方米這是一個朝南的長方形庭院大門是三門牌樓大門東西兩側各有兩座宋代石馬雕像,大小與真馬相近,但比真馬溫和安靜。進入山門,中軸線上由近及遠依次排列著國王廟、大佛殿、大雄殿、結印寺和毗盧閣,中軸線兩側有門廳、祖堂、客堂、齋堂和清涼臺拍攝莫滕殿和朱發蘭殿以及住持和的庭院。建筑規整對稱,是中國古建筑的傳統風格。在寺廟的東南角和西南角,有兩個兩層樓的塔樓作為鐘樓和鼓樓。

寺內建筑 編輯本段

山門石馬

山門為牌坊式三門洞,嵌于正門之上“白馬寺”三字,旁題“重建司禮監太監黃金”和“嘉靖二十五年的姬旦”山門前有一對石馬,為宋代青石雕成,德豪和尚所移,高1.75米,長2.2米。山門東側有一“羅京白馬寺祠堂”碑文相傳是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所寫。

天王殿

北魏修建了三座城門,元朝修建了四座天王像,至今仍被稱為 quot三門 quot“三門”明朝擴張時,山門修了,改了“三門”為“天王殿”四天王是東方天王,南方天王,西方天王,北方天王“四大金剛”

天王廟是一座依山而建的建筑(古建筑的屋頂形式之一,由主屋脊一、垂脊四、戧脊四組成。一種大的屋頂形式,在上部屋頂的兩個斜坡下面有四個斜坡),是雕龍貫穿脊柱,尾口吞脊柱兩端,呈火焰狀的佛 以前很輕“風調雨順”四字,后有“國泰民安”四字。戧脊上以人物、動物裝飾,四角設龐涓、韓信、羅成、周瑜四將。

寺內有一佛龕,內有金雕花木,彌勒佛坐于正中彌勒佛身后是韋馱天,面向大佛殿而立(傳說八神將是南方的生長日之一)天王廟寬五間,深三間,長20米.5米,寬14.5米,殿基高0.9米。

大佛殿

大佛殿建于明代,建筑風格與天王殿相同,長22米.6米,進深16.3米,正脊上書“佛光普照”法輪常轉”八字。寺廟里的主要雕像是釋迦牟尼釋迦牟尼左側有大乘葉波像,右側有文殊菩薩帶經和普賢如意坐像。外面兩邊有兩朵散花。面對大佛殿后門的墻上,塑有觀音菩薩像。

大雄殿

大雄寶殿是寺內最大的、歷史上多次失火的裝飾最華麗的大廳,現在重建于清朝光緒年間。寺前有寬闊的平臺,大門東墻嵌有《摩騰入漢靈異記》石刻殿基高一米,正殿為方形建筑,東西五間,殿寬二十二間.8米,進深14.2米。原本在山頂休息,后人改為懸山式(中國傳統的雙坡屋頂之一,屋頂兩側突出于山墻之外)大雄寶殿后墻和兩座山都是梯形青磚砌成、梯形青石和大青磚非常少見。 

大雄”是古印度佛教徒對釋迦牟尼的尊稱,所以大乘殿都是釋迦牟尼的主。殿內有雙層金雕龕有一只大鵬雕著一只鳥 的頭和旁邊的三條龍壁龕旁邊有樓梯,供行人上下。天花板上畫著鮮艷的荷花,墻上掛著許多木刻“壁佛”寺內有三尊主佛,從左至右分別是藥師佛、釋迦牟尼阿彌陀佛佛印這三位佛,坐在佛龕里的蓮花寶座上,左邊一天,右邊一天,每邊十八羅漢 。

大雄寶殿內有23尊絲麻制作的元代造像“夾苧干漆”雕像,每個只有3磅重-5公斤,造型多樣,栩栩如生,至今色澤鮮艷,技藝精湛,具有極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在國內非常罕見,也是白馬寺的瑰寶。

接引殿

它在同治年間被燒毀,光緒九年重建這個大廳寬14米,深10米.7米。結印寺是寺內最小的寺廟,采用懸山式,寺內主佛為阿彌陀佛,又稱佛(因其“鼓掌歡迎并引渡西土”兩邊有觀音持凈瓶,有持牟尼寶珠之勢。

清涼臺與毗盧閣

清涼臺長42.8米,寬32.4米,高約6米,原是漢明帝小時候讀書乘涼的地方,后蔡取經歸來、秦一行把經書放在這里,給莫騰拍照、朱發蘭還在這里翻譯佛經,是寺內最早的建筑遺址。戲臺上建有毗盧閣,四周有回廊、周圍都是寺廟和寺院,結構整齊,自成一體,也是很多人所稱的“空中庭院 ”

戲臺上修建的毗盧閣,始建于唐代,元代重修,明清重修.8米,進深10.6米,其余為山重檐,四角掛鐵馬,廳長4米.25米、寬4.59米、高0.一個92米高的磚制基座,上面有雕刻“八仙”木質壁龕,主尊毗盧佛,兩側是文殊普賢站立像和青獅白象,亭前附廳配有摩托車、竺法蘭塑像。

齊云塔

五代以后,唐莊宗建在白馬寺東“東白馬寺”因為規模小,所以被稱為“小寺”寺前有一座五百尺高的九級木佛塔,名曰“齊云”北宋靖康元年,云起塔被燒毀。后來,在金大定十五年,在原云起大廈的原址上建了十三層、建造了一座160英尺見方的磚塔和三重保護塔墻、兩個燒經臺,二十多間房子。

今日 云起寶塔位于白馬寺以東約300米處,高25米.52米,坐北朝南,拋物線外觀。塔的西南側有一塊《大金重修洛陽東白馬寺塔記》的碑,是金大鼎年間豎立的。云起鐵塔是一座方形的13層磚砌塔樓,有密集的屋檐,塔下有兩層基座一樓有仿木的普通方和一個三升的斗拱。每座塔的屋檐都是用多層小磚挑出來的,屋檐用菱角牙裝飾。從第六層開始,塔的屋檐一步一步縮進,形成拋物線輪廓塔頂覆蓋著花瓶狀的塔閘這座塔是中空的,有樓梯可以上下。五代(907-960)以后中原的塔多為八角形,如云起塔,較為少見。云起塔是今天唯一能看到的與東白寺有關的建筑它與涼爽的露臺相連、騰蘭墓、斷文碑、夜半鐘、焚經臺合稱為“白馬寺六景”

白馬寺印度風格的佛殿

印度風格的白馬寺佛寺由印度設計師阿克薩亞設計·金的設計參考了世界文化遺產印度的桑吉寶塔,據1:1比例進行仿建。2006年,印方將設計圖紙移交給中方同年4月26日,在白馬寺舉行奠基儀式2009年9月,佛寺建成對外開放。

佛殿整體為土黃色圓頂建筑,東西朝東,南北寬60米,東西長100米,建筑面積3450平方米、南、北三面單層回廊環繞,形成以大佛殿為中心,周邊建筑環繞的建筑布局。除了主佛殿,還有一個會議室、展覽室、講經堂、牌樓等配套建筑。

大殿前有兩米多高的夜叉神雕像,頭上纏著頭巾,耳朵上戴著圓形飾物上身裸露,下身穿著及膝裙,肌肉分明雙腳呈八字形直立,與中國傳統夜叉神有很大不同。塔門的立柱、橫梁、大佛殿的回廊和外墻都是用石頭雕成的,最大的大約有半人高,最小的只有一指長雕刻題材主要有三類,一是佛教常用的蓮花動物紋等裝飾圖案,二是夜叉神等保護神,三是佛教故事。佛殿下部呈圓柱形,直徑約24米,上部為直徑22米高21米的穹頂結構,頂部安裝有玻璃天窗。

在圓形大廳的外面,還有一個方形庭院,里面有花壇、水體、走廊,形成獨立的觀賞空間,設置回廊,在走廊的墻壁上裝飾佛教故事的畫面。

白馬寺緬甸風格佛殿

白馬寺是緬甸風格的佛寺,緬甸人這樣稱呼它“摩訶支那帕巴”,意為“大中國塔”緬甸仰光的大瑞燈塔(緬甸大金塔)為原型縮建而成。2011年底,佛寺的建設完工2012年9月,緬甸大金塔項目簽約儀式在白馬寺舉行主體建筑之一的大金塔于2014年6月正式開工并竣工。

緬甸式佛寺位于白馬寺泰式佛寺西側,坐北朝南,南北長108米,東西寬65米,面積7020平方米主體建筑包括大金塔、大佛殿、微縮景觀的博物館和兩個歷史建筑在緬甸。

正門是參照曼德勒宮建造的殿內有四尊悉達多喬達摩造像,從東順時針方向依次化為佛像、說法像、布施像、大殿四周的墻壁上嵌有四個大型玉雕的冥想雕像顯示了佛陀的誕生、成道、說法、涅槃四大圣事。核心建筑大金塔高32米.9米,塔基直徑51.71米,以紅色和金色為主色調,底層為展廳,大金塔東南角為龍王保護佛像,龍王為古印度德拉維達蛇神“那迦”塔東、西、南、北面有一個大門。

白馬寺泰式佛堂

白馬寺泰式佛寺于1992年開工,1995年主體工程完工1997年,佛寺竣工,舉行泰國佛像揭幕儀式2010年,佛寺進行了改擴建,主要是擴建現有大殿,修建鐘鼓樓、四面佛、涼亭、舍利塔、接待室、博物館以及門樓、墻等,擴建工程完成于2014年,占地11664平方米,有一尊銅鍍金的泰國佛像,重八噸。

園內佛塔是泰式佛寺的主體建筑,內有釋迦牟尼佛舍利和泰國佛教界捐贈的僧王舍利它是英國考古學家佩珀于1898年在卡普洛維一座倒塌的磚制佛塔中發現的佛教遺物之一它原本是印度政府送給泰國的國禮,泰國送給了中國。

泰式佛寺靠近白馬寺,有獨立的院墻和藏經閣、法堂等附屬設施。

寺內文物 編輯本段

蓮花紋方磚

蓮花方磚是唐朝的遺物它長34厘米,寬34厘米,厚7厘米正面中間有一朵浮雕蓮花,直徑23厘米。蓮花外圍有兩個方形凸邊,中間有兩個方形凸邊“×”圖案填充,肋與蓮花之間有四組卷葉圖案,制作精美。

蓮花石柱礎

蓮花石柱基礎是唐代遺物,呈正方形,長55厘米,寬55厘米,厚13厘米上面蓋著一個石蓮花,直徑48cm,高8cm覆蓮柱直徑30cm,榫孔10cm,深8cm。

石佛座

這尊石佛是唐朝的遺物應該是石佛,只是石佛被毀了。石臺為八角形蓮花座,腰束,寬45厘米,高36厘米腰帶上刻有圖案,基座底部有模糊的雕像它的形狀類似于佛像龍門萬佛洞和奉先寺的佛像底座。

石塔殘段

這座石塔是唐朝的遺跡本來應該是方方正正的,屋檐密密麻麻,每一層都是一節。一段可能是塔基,只剩四分之一了。另一端在涼臺東側的寺院里,長寬74厘米,高26厘米。腰周圍的線條刻有技術人物,屋檐刻有草紋。

八棱形石經幢

有兩座建筑,其中一座建于唐高宗林德,高度為1.78米,直徑0.42米,纜繩上端雕有佛像,經文侵蝕不清。一座建于宋真宗天璽二年,高1米,直徑03米。

其他

除上述文物外,寺內還有一對明嘉靖石獅明穆宗悟曇禪師墓塔清雍正如游和尚墓塔1935年鑄鐵香爐1936年緬甸佛教協會贈送的白玉佛像等。

碑刻

《重修洛陽東白馬寺塔記》片劑

此碑是金世宗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所立,高2.12米,寬0.9米,背面頂部刻有宋仁宗 s詩《贊舍利偈》:金鼓嶺 它的牙齒可以夸耀,光芒穿過云層。歷代君王都有祭品,帝王都有香花獻。錘認打無用功,火色轉增。每年我只聞遺跡我有沒有磨損過老先生的牙齒。

《扶宗弘教大師奉詔修白馬寺紀實而詩聊為贈別》石刻

至元三十年元世祖所立,集賢院大學士徐世龍所撰,高度0.57米,寬0.59米,刻有龍川和尚和的詩:白蹉跎,氣息來自春天。我慚愧,陳蕃掛在榻上,竟敢忘了康杰為巢。好綠是開始也是結束,它 這是一個停止教導邪靈的問題。入夜后,西塘對明月,忘說羞病。

《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片劑

此碑在山門東側,高3米.5米,共22行,是元朝至順四年,由“沙門文才”書寫,題記篆書《洛京白馬寺祖庭記》,題記有“夢見金人,從西方飛到。我聰明伶俐,很晚才告訴臣下我的夢想,”遣遵偕郎中蔡愔、秦鏡等十八人游西天竺,遇沙門,照莫騰、竺法蘭”敘述了修建白馬寺的原因。此碑剝蝕嚴重,文末有所指“It 自永平以來又過了232年的第一個丑聞”即“有元元貞丙申”等字。碑上的碑文雅致美觀清代畢淵認定這塊碑是趙孟頫的作品,后世考古學家認為這塊碑不是趙孟頫真跡。

《嘉靖辛酉奉使河東夏五過白馬寺漫賦一首》石刻

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設,為都察院右都王琛寫文章草書,洛陽知府顧儉命工匠刻石詩中寫道:空剎倚空,使車亭午后飛。菩提樹老而風遠,卓云曦深而翼輕。我很高興看到佛教僧侶冥想,但我仍然聽到塔瑪周圍的哀號。匆匆趕來,怎么可能瞬間出生。

其他

除上述銘文外,還有宋徽宗《西京留府牒文》石刻元成宗《釋源開宗主贈司空護法大師龍川大和尚遺囑記》石刻明世宗《修白馬寺塔記》石刻明世宗《重修祖庭釋源大白馬禪寺佛殿記》石刻明世宗《重修古剎白馬禪寺記》石刻明思宗《敕賜碑》石刻清康熙《西京祖庭大白馬寺重刊》石刻和清康熙010300石刻清代《洛京白馬寺祖庭記》《重修毗盧閣碑記》詩詞石刻,清康熙《白馬寺六景》碑刻,清雍正傳林佶真跡三十五應宮石《竹子圖》石刻,清雍正《春日有感》石刻,清乾隆《重修釋源大白馬寺殿宇記》碑刻,清道光《琇和尚壽塔銘》石刻,清道光《釋源大白馬寺舍利塔靈異記》石刻,清同治《重修白馬寺布施碑記》石刻。

開發保護 編輯本段

文物保護

洛陽市漢魏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近年來建立的,但白馬寺并未納入考古遺址公園的保護范圍。當地的文物管理部門也由漢魏故城——文管所變為漢魏洛陽城遺址公園管理處,工作重心逐漸向洛陽城考古公園遺址轉移,而白馬寺的保護管理逐漸弱化。白馬寺的建筑大部分是明代重建的,清代中后期進行了修繕。

近年來,政府部門對包括大雄寶殿在內的白馬寺進行了文物保護的搶救性維修、清涼臺、清涼臺門及引橋、毗盧閣、竺法蘭殿、莫騰殿六件文物照片。

佛法傳承

白馬寺將對僧團、信徒的教育被列為重中之重,開放“釋源圖書館”,供廣大信徒學習;考慮到信徒的文化水平不同,印制了《金妝白馬寺毗盧佛像碑記》《四十二章經序》等教材;每周固定時間開放“釋源大講堂”專門的佛法講座是由專門的法師給信眾講的;聘請洛陽高等院校的教授專家給僧人授課,講授中國和佛教的歷史,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懷。

同時,白馬寺積極與高校合作。與中國人民大學合作建立宗教教學實踐基地;與洛陽理工學院合作,加強河洛佛教文化的挖掘整理;與武漢大學合作建立中國佛教與佛教藝術研究中心教研基地。白馬寺還成立了佛教文化研究會,對其進行深入梳理、研究白馬寺佛教文化,編輯出版了20多套佛教文化叢書,3萬多冊。

國際交流

白馬寺在“請進來,走出去”在佛教思想的指導下,我們開始了與不同地區佛教的文化交流,建造了印度風格的佛教寺廟、緬甸風格佛殿、泰式佛寺以佛教文化交流為基礎,促進兩國人民的友好往來。同時,白馬寺積極申報成立“中國國際佛教文化學院”,旨在培養國際、國內佛教僧才。

白馬寺石元藝術館已成為白馬寺佛教文化藝術展示的一張名片。由白馬寺佛教文化研究會主辦“佛光藝緣”馬來西亞法居山書畫展、臺灣佛光山、泰國 s Pumen Hoonji等地巡展,來自20多個國家的700多位高僧大德、藝術家、俗人作品參展,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反響熱烈。

旅游發展 編輯本段

2001年1月,洛陽白馬寺被國家旅游局命名為第一批AAAA級風景名勝區。白馬寺本身并沒有非常商業化的旅游發展規劃,但其所屬的白馬寺鎮,近幾年計劃依托白馬寺、齊云塔、漢魏古城遺址等歷史文化資源,并發揮鎮道“三縱三橫”交通優勢,努力將白馬寺周圍打造成漢魏風格鮮明、佛教文化濃郁、一流的文化旅游景點,設施標準。

附件列表


1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 編輯

上一篇 上海越劇院    下一篇 居庸關長城

標簽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松桃| 湘西| 无棣县| 孟村| 镇江市| 芒康县| 江口县| 广州市| 临洮县| 山西省| 蒙山县| 巴里| 西华县| 东平县| 庐江县| 黄山市| 清流县| 长葛市| 左权县| 特克斯县| 沙河市| 通榆县| 印江| 封开县| 永顺县| 松原市| 平顺县| 乐东| 台中县| 忻州市| 商南县| 咸宁市| 讷河市| 青铜峡市| 都昌县| 云阳县| 奇台县| 邮箱| 枝江市| 宝清县| 湛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