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岡石窟
云岡石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位于中國山西省大同市以西約16公里處。是“四大石窟”世界著名文化遺產之一。與“印度阿旃陀石窟”和“阿富汗的巴米揚石窟”并列為世界 中國三大石雕藝術瑰寶。云岡石窟中具有明顯鮮卑特色的文物景觀,展示了印度和中亞佛教藝術向中國佛教藝術發展的歷史進程。
云岡石窟的歷史是1500年前。它是在北魏文成帝的支持下完成的,由和尚曇曜主持。云岡石窟大小約1公里,分為東、中、西三區。主要景點是洞穴群、曇曜廣場、靈巖寺、石佛古寺等,有45個主要洞穴和209個附屬洞穴,雕刻面積超過18000平方米。雕像的高度從2厘米到17米不等,有1100多個壁龕和59000多個不同大小的雕像。
作為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云岡石窟是中國第一座佛教藝術寶庫■佛教藝術寶庫那一個民族、由一個朝代雕刻而成,也是5世紀中西文化融合的歷史豐碑。云岡石窟于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名錄“世界文化遺產”名單,2007年成為全國首批AAAAA 旅游景區。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名稱來源
據《史記·奴列傳》介紹,云岡石窟所在的地方,古稱'武州塞',是北方邊塞。云岡石窟的名字最初與石窟無關,而是因為明代的鄭德、嘉靖年間在此設立'云岡堡'后來,人們將'云岡'作為石窟的名稱。這表明'云岡石窟'這個名字起源于明朝,在此之前,它有很多古老的名字,包括五洲山石窟寺、靈巖寺、恒安石窟、北臺石窟、佛洞山和石窟寺等。
開鑿背景
云岡石窟的發掘與佛教的東傳、中西文化交流密切相關。印度佛教誕生于恒河流域,在印度河上游形成了新的佛教圣地。以犍陀羅(今天巴基斯坦北部的白沙瓦地區)以此為中心,犍陀羅佛教藝術應運而生,融合了古代印度藝術和希臘藝術、羅馬古典藝術。隨后,佛教向東方的傳播逐漸增多。北魏武帝滅北梁后,薩摩亞佛教東移至平城,后至西域,直接導致了我國歷史上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二次高潮。公元398年,北魏建立,太祖實行廢佛滅法政策然而,文成帝上臺后,他命令曇曜大禪師在五洲山挖掘雕像。受廢佛滅佛的影響,曇曜希望通過開鑿造像來傳承佛教,實現山川的永久存在、讓佛教代代相傳的愿望。云岡石窟是北魏時期作為皇家石窟寺而產生的。
興建歷程
云岡石窟的發掘和建造階段主要是在文成帝和平初期(大約在公元460年)和尚曇曜挖了五個洞穴。這些洞窟是云岡石窟的前五個,包括皇帝象征的洞窟“曇曜五窟”這些洞穴的風格和創作技法表明,它們是云岡洞穴群中最早的五個洞穴,在雕塑風格和創作技法方面都很強、渾厚、質樸的特點。
云岡石窟雕刻的高峰期包括大約15個洞穴。這些洞穴的發掘時間主要在孝文帝和太和年間(公元471-494年)這是北魏遷都洛之前的孝道時期,也是北魏最穩定的時期、最興盛的時期。這些洞穴中的雕像題材更加多樣化,突出了佛陀、彌勒佛的地位,受歡迎的釋迦牟尼、多寶和二佛并肩而坐,一個保護者出現了、伎樂天、支持者的行列和佛教銀行、本生、因果報應和維摩詰的故事等。中期石窟也是一個積極改革創新的時期,掀起了佛教石窟中國化的進程。
在北魏遷都洛陽后的云岡石窟發掘階段,雖然大規模的發掘活動停止了,但中下層開始利用平城的技藝在云岡挖掘大量的中小型洞窟,這種小型洞窟和龕窟的開鑿一直持續到孝明五年 鄭光南部(公元524年)這一時期約有200個中小型洞穴,大部分以單洞形式出現,不再分組。造像題材多為上面釋迦牟尼或彌勒佛,下面釋迦牟尼。
衰落過程
唐朝以后,平城逐漸衰落,云岡石窟的修建也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沒有進行大規模的工程。遼代興帝道宗年間,遼朝皇室對五洲山石窟寺進行了為期十年的大規模修繕,修建了十座大寺,修復了千余尊佛像。但金朝攻陷大同后,寺廟被燒被搶,云岡石窟幾乎被毀。清順治八年(1651年)云岡石窟重修,現存的5號窟和6號窟的木檐和殿宇也在此時重修。1696年冬,康熙皇帝回訪云岡寺,并題寫書法碑帖“莊嚴法相”清乾隆年間(1737年-1796年)云岡石窟也修復了。
現代建設
建國后中華人民共和國,云岡石窟前的主要洞穴和木結構(第5、6、7窟)得到了很好的保護,位于第五位、云岡寺第六窟前,含山門、天王殿、廂房、石獅鐘鼓樓等遺跡保存完好。1952年,成立了一個專門的保護機構來保護石窟中的文物。由于該機構的努力,云岡石窟得到了妥善保護,并向公眾開放。在逐步發展中,云岡石窟于1961年3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標志著其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此后,云岡石窟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提高,2001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世界文化遺產”名單,進一步確認了它在世界文化遺產中的地位。隨著云岡石窟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越來越高,2007年5月成為中國首批AAAAA級旅游景區。
地理環境 編輯本段
氣候條件
云岡石窟的地理坐標是東經11320’北緯4004度’屬于大陸性半干旱氣候區,氣候特點是年平均氣溫在7℃10℃之間,晝夜溫差超過20℃,這種劇烈的溫度變化對石窟內的粘結材料產生熱應力,導致疲勞沖擊。因此,在保護工程的實施中,在石窟保護工程中,對渭南型改性環氧樹脂增強灌漿材料的配方和工藝進行了部分創新和改造,以提高粘結材料的韌性。這種特殊的材料配方可以在石窟內部溫度變化下保持良好的韌性,從而保證石窟的穩定性和保護效果。
地質地貌
云岡石窟位于大同侏羅紀沉積盆地西緣,丘陵起伏,巖石成分為長石、應時為主,膠結物為鈣質泥質,抗風化能力差。這種特定的地質條件為石窟的發掘提供了基礎。開鑿時,工匠將山體切割成壁,開洞穴,雕刻巨大佛像,改變了山體原有的應力狀態,將局部應力集中在洞穴中。幾千年來,由于風雨侵蝕、在地震和減載的影響下,在山體原生構造裂縫的基礎上,岸邊又產生和發展了許多新的裂縫,造成石窟和雕刻藝術品的大規模切割風化侵蝕和坍塌。
周邊環境
由于云岡石窟周邊煤炭開采和燃煤活動的影響,石窟所在地空氣中有大量的煤塵,二氧化硫含量高,導致酸雨和酸雪的形成,對石窟構成嚴重威脅。經過多年的努力,石窟內的空氣質量有所改善,但要徹底消除這一問題還需要一段時間。受周邊煤礦大規模開采影響,地下水位逐漸下降,河流泉水干涸,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
景區布局 編輯本段
云岡石窟景區分為洞穴群和景觀區兩部分。洞穴群包括一系列洞穴,每個洞穴都有自己獨特的佛教藝術和歷史價值。其中,第一窟至第二十窟屬于早期石窟,以石鼓窟為多、寒泉洞、古道車轍、靈巖寺洞穴等。還有很多其他的洞穴,比如佛萊洞、離垢地菩薩洞、文殊菩薩洞等,也具有很高的藝術和歷史價值。景觀區包括游客服務中心、靈巖寺、摩崖石刻、石兵美術館、周總理紀念室、清代戲臺、北魏河壩、云岡商報等,是一種收藏文化、集藝術與歷史于一體的綜合性景區。此外,景區內還有一條美食街,提供各種當地特產和紀念品。
石窟特點 編輯本段
云岡石窟與國內眾多石窟寺相比,呈現出最具西方風格的特點,被稱為胡風胡韻的代表。后期修建的石窟導致了中國佛教藝術的本土化、世俗化、民族化的新趨勢在中國藝術寶庫中獨樹一幟。云岡石窟群位于云岡山脈中段,內部布滿密密麻麻排列的佛龕,像蜂窩一樣石窟大小不一,錯落有致,融合了印度、中國和西亞的藝術元素也融入到希臘羅馬建筑的造型中、裝飾圖案和圖像特征等。
云岡石窟的石雕可以根據石窟造型、雕塑內容和風格的發展可分為早期和前期、中、最近三個時期,每個時期都表現出不同的特點。早期的石雕豐富而富有活力、簡單的西方情感和'曇曜五窟'因其宏偉而聞名。中期的石雕以華麗的裝飾和北魏的輝煌為特征。后期石窟規模不大,但比例適中,人物清瘦俊朗。這種獨特的風格引領了中國北方的石窟藝術'瘦骨清像'之審美風潮。
重要景點 編輯本段
石窟群
云岡石窟第三窟
第三窟是云岡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窟,又稱第三窟“靈巖寺洞”最初設計為大型寶塔寺洞穴,北魏時未建成。洞外原有的木亭,只有上排12個梁洞,說明當時的佛亭規模較大,有11間房寬。洞內上桌兩端各有一座三級方塔,兩塔之間有兩扇敞開的窗戶敞開的窗戶之間有一個寺廟形狀的洞室,主像是彌勒佛。洞北壁雕有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又稱 quot觀世音菩薩quot“西方三圣”主佛阿彌陀佛高10米,坐姿斜倚,圓臉豐腴,神態超然。兩側菩薩頭戴寶冠,形象精致莊嚴。至于雕刻年代,目前有北魏、隋、唐遼代四說多是根據雕塑的藝術風格推斷出來的。洞內還有分石和揭石的痕跡,是了解古代洞穴挖掘方法的寶貴實物資料。
云岡石窟第五、六窟
第五、六洞是一組雙洞,被清朝統治了八年(1651)宣大總督童主持修建。這對雙洞以其壯觀的巖石結構而聞名,也是明代云中八景之一,被稱為“云岡摩云”洞門兩壁的上層雕刻著一棵枝繁葉茂的圣樹,兩尊佛像在樹下相對而坐,神情安詳;下層有金剛力士,頭戴羽冠,身披羽翼和鎧甲,威風凜凜。洞北壁有一尊高17米的坐佛,是云岡石窟最高的佛像后來又用泥巴涂上去,顯出唐朝的風格。
云岡石窟第九、十窟
第9窟和第10窟是云岡石窟的一對雙窟,共用一個洞頂,外觀統一。兩個洞窟由前堂和后室組成,對稱均衡。石窟門的設計是仿照中國傳統的寺廟式建筑,具有強烈的裝飾風格。洞外壁有高大的多層佛塔和兩根石柱,上面雕刻著上千尊佛像。
第九洞內部,《法華經》中的雕塑主題是分層的。洞頂平坦呈方格狀,雕有蓮花、和貝哈格支持橫芳。后室北壁主要雕刻釋迦牟尼佛像,東西壁雕刻威武佛。南墻保存完好,描繪了佛教因果報應的故事,如魔鬼的命運 的母親、二兄弟出家緣、尼乾子投火緣、天女供養緣等。第十窟前室北壁雕有云岡須彌山名畫,描繪的是兩位龍王、因陀羅和阿蘇羅金之間戰斗的故事。前室的東西墻上有三個房間形狀的壁龕佛龕里的佛像面容慈祥,神態安詳。后室北墻的北魏造像已風化,現存的坐佛造像是后來重修的。有許多關于佛陀的故事刻在后屋墻上的如妖王波旬 s欲惱佛、提婆與佛陀因緣、偉大的王光明源于道心、吉利鳥因緣、婦女厭世出家等。
云岡石窟第11窟
云岡石窟第11窟的中央塔達到頂部,分為上下兩層下層樓高,約為總高度的三分之二,四面有龕,各有佛像站立,屬于“四方四佛”題材。上層也是四面佛龕,正面雕刻嬌嬌菩薩和書香菩薩、西、北三面有兩尊平行的佛像;塔頂山花芭蕉葉肥大松馳,中間三尊阿修羅雕像與洞頂相連。這種塔的結構和裝飾風格明顯不同于后來的塔洞塔和廣泛流行的檐出方塔,更體現了西方建筑的藝術特色。上東墻有太和七年(483年)云岡石窟造像上的銘文,共337字,是云岡石窟現存最早的時間、文字最多的題記。此碑文的書法風格端莊古樸,是魏碑的杰作平城的書法。
第11窟的中央塔和屋頂是按照整體規范的原則建造的,其他墻壁雜亂無章,隨意修補。可以推斷,該洞穴原本是國家的統一工程,后來被擱置,引入民間資本,變成民間捐助的零散工程。
云岡石窟第14窟
第14號洞穴是在譚瑤第5號洞穴形成后重建的一個小型洞穴。它的設計是基于殘存的山體,所以屬于后期工程。這個石窟位于西石窟區最東端的巖坡之下由于石窟頂部巖石裸露,巖層較薄,歷史上遭受過非常嚴重的水毀。為了保護這個風化洞穴,從1962年開始進行了多次搶救性保護工程,同時對三根立柱和前壁上方坍塌的巖壁進行了補充。
第十四窟,經修補復原,呈現四柱前后室狀洞窟。洞的外壁是兩列三開間的形式,將洞穴分為兩個室。前腔為平頂長方形,后腔為馬蹄形穹頂,與前腔基本等高。但由于雙排柱間距較小,4根邊長約1米的石柱占據了太多的空間,使得洞內顯得局促不安。這個四柱洞是云岡獨有的。在第14洞,主墻是一佛兩菩薩的雕像除了下層龕,上層龕都是有計劃的雕刻。后房的東西壁分為三層:樓上有一個小圓拱龕供坐佛;中層為較大、坐佛用的深圓拱龕,龕外兩側有三層閣樓塔;下方深龕似雕有門簾,東墻為坐佛西邊的壁龕還沒完工就刻好了。
曇曜五窟
1620號窟是云岡石窟中發掘最早的窟群,被稱為 quot第1620洞 quot'曇曜五窟'它是由著名的僧侶曇曜建造的。這五個洞穴規模很大,形狀相同,呈馬蹄形平面,頂部為穹頂狀。洞穴的前壁有一扇明亮的窗戶和一個入口洞內主像為佛三世,其中主佛高大雄偉,代表北魏五帝。除了突出三佛的主題外,在彎曲的四壁和洞外豎壁上還雕刻了大量的千佛,顯示了十國三代的諸佛觀。
云岡石窟第十六、十七窟
譚瑤五大洞穴中的第十六個、17號洞穴是一組洞穴。第16窟位于東端,平面呈馬蹄形,頂部呈穹頂狀。洞中的主要雕像是高13.釋迦牟尼佛身長5米,面容清秀,身材修長,身穿帶褒揚帶的袈裟,體現了北魏太和時期的服飾制度。第17窟是云岡唯一的嬌嬌菩薩造像窟年代早期的洞穴,平面呈馬蹄形,頂部呈圓頂形。洞內地面比外面低一米,保持了挖掘時的粗糙表面。洞壁以千佛雕為主,造像古樸古樸,展現了云岡 早期雕像。第17窟北壁主要是彌勒佛像,佛像高15米.6米,頭戴皇冠,穿著華麗的裝飾,帶著濃濃的異域風情。站在西墻的佛的臉簡單而圓潤。此窟不僅是云岡石窟的第一尊彌勒佛像,也是中國佛教誕生最早的彌勒佛像。洞的東西壁分別雕刻有大坐佛像和站立佛像,與主佛彌勒佛合二為一。
云岡石窟第18窟
第18洞設計得很好、一個有完整雕像組合的洞穴。在北墻的中央,有一座高達15的建筑.這座5米高的佛像雙臂寬大、身披千佛袍,氣勢磅礴。佛祖 s發髻高聳,兩頰渾圓,鼻梁高挺,顯示出富貴淳樸的特點。東西兩面墻上,與主相對應,有兩尊受威脅的佛像,威嚴肅穆。這三尊佛像共同構成了三世佛的格局。在東側,有一個天篷的頂部的佛像 的頭,圓臉和宏偉的身體。在主佛和受脅佛之間,還雕刻有受脅佛和十弟子的形象。
云岡石窟第19窟
第19窟以佛三世為主。主佛像高16.8米,是云岡石窟第二大佛像。佛像以交錯的姿勢坐著,耳輪齊肩,下頜已經塌陷。右手在胸前貼上無畏印,手肘下有小柱子支撐。服裝線條簡潔明快,衣身輕薄,袈裟下擺以折線裝飾。洞南壁刻有羅羅因緣,是云岡石窟最早的佛教故事圖像。洞外東西兩側各有一耳洞,內雕臥佛像。這種將三世佛置于洞中的布局設計既有變化又有莊嚴,被認為是北朝石窟的創新之一。
云岡石窟第20窟
云岡石窟第20窟是五窟中的最后一窟由于前墻倒塌,主佛成了“露天大佛”盡管歷經多年風化,佛像的形狀、五官和服裝線條還是比較清晰可見的。這個石窟是云岡石窟早期雕塑精神的杰作,也是石窟中的杰作之一。它高13.7米,金字塔形,中間有一個坐的悉達多喬達摩。佛祖 s肩膀寬厚,右肩披袈裟他面容莊重威嚴,眉毛高挑細長,目光炯炯有神。背面雕刻火焰圖案,圓形頭燈,船形背光。
云岡石窟第39窟
第39窟的門是拱形的,門楣上飾有精美的金銀花圖案。洞門上方兩扇明亮的窗戶非常顯眼。洞內四壁雕有數千尊形態各異的佛像,中央為五級方塔,高約6米。每層四面開有龕,龕間雕有精美的方柱,柱上刻有方。每層都有密集的屋檐和瓦脊,屋檐下還施了一斗三升和人字拱。這座塔柱的建筑構件雕刻準確,保存完整,是研究我國早期寶塔的重要珍貴資料。
石佛古寺
石佛寺是云岡寺的前身,位于五號、6窟前。現存遺跡包括山門、天王殿、廂房、石獅以及鐘鼓樓。山門位于寺廟南北中軸線的最南端建筑形式為混合砌體硬頂,位于高臺基礎上。山門上過去寫著“石佛古寺”四個字,嵌在墻上“薹頭”和“念佛”兩個詞。天王廟左門上的銘文如下“建建3354大佛寺”,門的右邊刻著“古寺——石佛寺”這座古樸典雅的云岡寺,——石佛寺,是在清朝順治八年巡撫童修建的石佛寺基礎上修建的后人對其進行了修繕,現已成為云岡石窟清代寺廟建筑群的象征。
蓮花大道
蓮花大道,位于云岡石窟第20窟前,是一條筆直幽靜的大道,與佛寺相連。大道兩旁矗立著74對2010年制造的博山爐爐蓋雕刻成山形,上面有羽毛、走獸等形象。蓮花大道兩側博山爐的創意元素來自云岡石窟雕刻的作品。
曇曜廣場
曇曜廣場是云岡石窟入口處的一個廣場,占地6000多平方米,是為了紀念云岡石窟的創始人曇曜和尚。公元460年,北魏文成帝復興佛教,命令曇曜僧人主持云岡石窟的大規模挖掘。廣場和周圍的亭臺樓閣,充滿了北魏的皇家氣息。廣場中央的曇曜雕塑,以瀟灑壯麗的寫意,塑造了一代佛德的藝術形象。
開發保護 編輯本段
開發
20世紀初,云岡石窟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關注。1902年,日本學者伊藤忠志做了調查,發表了報告《北清建築調査報告》和《支那山西雲岡の石窟寺》。隨后,法國漢學家沙溢、瑞典學者Xi龍仁等人也對云岡石窟進行了調查研究。與此同時,中國學者陳垣于1918年開始研究云岡石窟,并出版了《記大同武州山石窟寺》,這標志著中國學者第一次研究云岡石窟。梁思成等人1933年到大同云岡石窟參觀,發現石窟內雕刻了許多北魏的木結構圖像和世界各地的建筑圖像。還有云岡石窟的建筑、佛像、費縣和紋飾進行了研究,發表了《云岡石窟中所表現的北魏建筑》文章。他們認為,雖然大量的外國造型風格涌入中國,但并沒有動搖中國的基本結構,而是引發了中國雕塑藝術的新創造。
1934年,蔣介石夫婦訪問后,建立了云岡新村,將居民與石窟隔開,將石窟附近的居民遷出,對云岡石窟的保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955年,云岡石窟成立了專門的保護管理機構。老一輩文物保護工作者克服困難,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護石窟。這使得云岡石窟初步具備了旅游開放的條件。1973年,周恩來總理陪同法國總統喬治w·蓬皮杜參觀了云岡石窟,并根據周總理的指示啟動了為期三年的保護計劃,加固了五華洞和譚瑤洞的危巖。
1990年,國務院副總理田紀云強調了云岡石窟的風化問題,并于1992年至1997年對云岡石窟進行了調查“八五”保護維修工程。1998年至1999年,云岡石窟附近的109國道成功改線,為其成功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奠定了基礎。
2001年,云岡石窟申遺成功后,為履行國家 大同市委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委員會鄭重承諾、市政府于2008年6月提出“全方位打造世界文化遺產云岡石窟旅游景區”目標,走向世界、以國際標準和大同特色為導向。為此,他們啟動了云岡石窟周邊環境綜合治理工程,總面積220萬平方米,總投資17.68億元。為徹底改變云岡石窟景區面貌,云岡鎮及周邊5個村莊整體遷出景區,省道339線云岡石窟段也改線停止從云岡石窟門前通過,為建設云岡大景區創造了條件。2010年9月,云岡大景區建設完成,核心景區達到120萬平方米,輻射景區達到104萬平方米擴建后,景區的觀光空間擴大了4倍。在新建的景點中,包括山門、佛光大道、馬識善人'雕塑廣場、十里河景觀湖、山堂水殿'寺廟群、云岡展覽館和演藝中心等設施,還建了一條風景優美的美食街、多功能游客服務中心、云岡石窟研究院的大型停車場和辦公區等附屬設施。
拓跋宏
2021年,為提高景區管理和服務水平,云岡研究院加強工作人員素質建設,實施規范化管理,編制《云岡景區旅游服務規范》,景區講解員增加到200多人。研究所開發云岡文化衍生品,引進各種藝術和手工藝品,與西塘公司合作開店。與藝術院校合作建立素描實習基地,促進藝術創作。推出大型音樂舞蹈《西天梵音》,舉辦《圣地重新——云岡百年復興展》和“中國與世界”系列特展。游客數量從50萬增長到近200萬,門票收入翻了兩番。云岡石窟景區多次獲得榮譽稱號,在全國5A級景區網上測評中排名前三。
保護
2007年初春,西崖頂護坡積雪融化后,洞內出現滲水問題。2007年夏,云岡文保中心對西崖頂排水通道和護坡進行了改造,采用環氧樹脂封堵洞頂巖石裂縫,鋪設鋼筋混凝土排水設施,并對前崖封層進行修補,徹底解決了西13個洞窟的滲水問題。
2012年,云岡石窟研究院實施了一個名為 quot云岡石窟研究院quot“五華洞巖體加固、彩塑壁畫修復與洞窟護檐施工”,有效緩解了石窟造像的風化問題,改善了文物的保存狀態和環境。
2019年8月,云岡石窟保護修復研究室將于11日進行研究-13個洞穴進行維護工作,針對灰塵、裂隙、空鼓、離職等問題得到有效管理,同年《云岡石窟全集》(20卷本)出版。全集使用數字設備對云岡石窟進行了大規模的研究、全方位彩色圖像數據采集。與日本出版的16卷本《云岡石窟》相比,該全集更加全面和詳細。
2020年5月13日,云岡石窟第18窟被央視現場展示,通過3D打印技術使其更加生動。云岡研究院于2022年6月10日宣布采用3D激光掃描、近景攝影測量和其他先進技術已經被用來數字化收集洞穴16。通過高精度、非接觸式采集方法,建立了完整的數字檔案。這些數字資料就是對云岡石窟的保護、研究和論證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價值影響 編輯本段
云岡石窟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內容豐富、一組雕刻精美的洞穴。集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融為一體,這就是中國 美國的國寶和人類遺產。文成帝佛教恢復后,曇曜和尚在平城西五洲山挖了五個洞因此,云岡石窟從開鑿之時起就是多元文化交匯的結果,生動地描述了印度和中亞佛教藝術如何逐漸發展成為中國佛教藝術的過程,表明佛教造像逐漸融入中國本土文化、形成獨特風格的過程。在云岡石窟,多種佛教藝術雕塑風格實現了廣泛而獨特的融合。石窟內雕刻著各種宗教人物,如佛像、菩薩、弟子、護天,還有簡單多樣的仿木建筑,還有刀工嫻熟裝飾圖案精致典雅的佛教故事浮雕。云岡石窟繼承了秦漢時期雕刻藝術的傳統,并融入了犍陀羅藝術的元素,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它在我國雕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偉大藝術成就之一,為研究古代文化藝術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同時,云岡石窟對文化交流和融合具有重要價值這些圖像生動地記錄了鮮卑人漢化和北朝民族融合的過程雕塑題材豐富多樣,墻壁生動再現了絲綢之路上商賈往來的壯觀景象,展現了當時的中原和西域、中亞等地商人的文化交流與互動,證實了絲綢之路在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為后人研究北朝民族融合提供了第一手材料。這些佛教造像也是通過海路傳到日本的、朝鮮和云岡石窟也以此聞名“東亞佛教藝術的母胎”
云岡石窟前遺址的發掘是大同地區秦漢以后規模最大的一次古遺址發掘,其中各個時期出土的文物極大地豐富和補充了大同地區墓葬出土文物所缺乏的史料內涵。比如北魏地層中出土的許多精美的陶罐,就是北魏墓葬中未見的珍貴文物。此外,在唐代地層中發現的煤和“玉璧底碗”泥餅底碗”遼代地層中發現的三彩瓷片、金代地層中發現的白瓷片和陶器、建筑瓷磚等,是具有極其重要參考價值的文物。
云岡石窟的發掘工程規模宏大,耗資巨大,代表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它不僅是我國宗教藝術史上的一朵奇葩,而且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成為中外古代文化交流的結晶,是全人類共有的歷史文明。在北魏近百年的平城時代,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民族交流、大融合時期。這一時期中外文化交流的成果不僅為后來的北朝所繼承,而且成為隋唐文化最重要的源頭之一。如今,云岡石窟已成為國內外游客的重要旅游景點,吸引著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和向往,成為國際友人向往的旅游勝地。它的存在是為了了解和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和宗教信仰提供了有價值的信息。
本次展覽展示了以中國為主題的西方藝術作品,主要是版畫,由北京大學考古與藝術博物館收藏,來自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的唐納德·斯通教授的捐贈。唐納德·柊司教授是研究維多利亞時期英國文學的著名學者和熱愛中國的教育家。曾在北京大學賽克勒博物館策劃多次版畫展覽,捐贈作品600余件(組)西方藝術品使該博物館擁有中國最完整的西方版畫收藏。柊司教授去世后,北京大學賽克勒博物館整理了收藏成果并向公眾展示,完成了他未竟的心愿。本次中國主題版畫展覽在云岡石窟研究院舉行,旨在緬懷柊司教授跨越國界和時間的高貴情懷。
獲得榮譽 編輯本段
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4年2月6日《中國文物報》報道云岡石窟第三窟入選為“1993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01年1月11日,國家旅游局召開了全國旅游局長和全國旅游景區(點)質量等級評定總結會。在這次會議上,云岡石窟被選為AAAA級國家旅游景點。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和國家旅游局領導為AAAA景區頒發了證書和標牌。
12月14日零點30分(芬蘭赫爾辛基時間13日18 30)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5次全體會議一致通過將云岡石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04年2月,大同云岡石窟被收購“2002-2003年山西文明景區”稱號。
2007年6月11日,云岡石窟被授予 quot云岡石窟 quot“大同十大城市名片”的榜首。
2007年5月8日,國家旅游局公布《關于批準發布北京市故宮博物院等66家景區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公告的決定》,其中云岡石窟被正式評為首批國家5A級旅游景區之一。
2014年6月6日,省文物局舉辦的文物保護工程調查會舉行、設計、建設會上,云岡石窟研究院被國家文物局授牌“石窟寺和石刻文物保護工程勘察設計甲級資質證書”同時被山西省文物局授予“石窟寺和石刻文物保護工程施工三級資質證書”
2015年2月28日,云岡石窟獲得第四屆“全國文明單位”稱號。
2023年7月,云岡石窟掛牌“2023年7月5A景區品牌傳播力100強榜單”。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