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博物院
安徽博物院以一院兩館的模式運營老博物館位于中國安徽省合肥市廬陽區安慶路268號,新館位于收藏文物的合肥政務新區懷寧路87號、收藏、研究、展示、教育、它是安徽省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
在人類早期中華人民共和國,合肥科學館在合肥成立、皖北文管會在蕪湖市建立蕪湖科學館、皖南文物館。1953年4月23日,它將“合肥科學館、皖北文管會、蕪湖科學館、皖南文物館”合并,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安徽省博物館籌備處”1954年8月,安徽省博物館在合肥市安慶路268號動工興建。1956年11月14日,安徽省博物館正式成立。2007年1月16日,安徽省博物館新館在合肥市懷寧路87號開工建設。2010年12月28日,安徽省博物館更名為安徽省博物館。老安徽博物館占地約46666.67平方米,建筑面積213萬平方米建筑造型采用仿蘇式建筑的設計風格,中間建筑五層,兩翼兩層;安徽省博物館新館占地55000平方米,建筑面積41380平方米采用了建筑造型“五方相連,四水歸堂”徽派設計風格,地上六層,地下一層。
安徽博物館老建筑的基本陳列如下“安徽古生物陳列”安徽革命史陳列”紀念毛澤東建國60周年展覽參觀安徽博物館”安徽博物館新館的基本展品如下“安徽文房四寶展覽”安徽文明史陳列”歐豪年美術館”徽州古建筑陳列”江淮擷珍陳列”截至2022年底,安徽省博物館共有文物317569件(套),范疇涉及青銅器、瓷器、陶器、契約文書、書畫、金器、銀器、玉器、石器、古籍、漆木器、文房用具、雕刻、硬幣等最重要的文物是觀音菩薩的雕刻三十二大悲、青白釉注子注碗、吳王光鑒、臨安山色圖、鐵字聯等。
2008年5月18日,安徽省博物館宣布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國家一級博物館“。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初建時期
在建國初期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特別重視文化和文化事業,在合肥建立了合肥科學館、皖北文管會在蕪湖市建立蕪湖科學館、皖南文物館。
1953年4月23日,安徽省委安徽省政府決定“合肥科學館、皖北文管會、蕪湖科學館、皖南文物館”合并,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安徽省博物館籌備處”
1954年8月,安徽省博物館在合肥市安慶路268號動工興建。
1956年2月,安徽省博物館展覽樓建成,建筑面積11560平方米,建筑風格采用仿蘇式建筑的設計風格。首次舉辦安徽工農業展,包括工業、農業、交通、財貿、二十多個展廳,包括文化教育衛生和歷史文物。同年11月14日,安徽省博物館正式成立,展覽面積7826平方米“歷史文物、革命文物、工農業建設”等主題的展館。
1958年1月5日,周恩來總理參觀安徽省博物館考察結束后,他表示非常滿意。同年9月17日,毛澤東主席視察安徽省博物館并發表重要講話:一個省的所有主要城市都應該有這樣的博物館人們了解自己的歷史和創造力是非常重要的。這個發言是對安徽省博物館的肯定。
在20世紀50年代末、20世紀60年代初,劉少奇、朱德、鄧小平、陳云、董必武、李先念、葉劍英、彭德懷、賀龍、劉伯承、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譚震林、聶等黨和人民的老一代領導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先后參觀安徽博勝博物館,陳毅同志親筆題寫了安徽省博物館的名稱。
1968年6月24日,安徽省革命委員會決定移交安徽省博物館全部展室“毛澤東思想勝利萬歲”大型照片展覽辦公室統一使用,后來俗稱“萬歲館”1971年9月14日,安徽省博物館與毛澤東思想宣傳館合并,更名為“安徽展覽館”1968年6月24日至1971年9月14日,安徽省博物館展覽樓作為毛澤東思想宣傳館,其他大部分展覽活動停止。1971年9月14日以后,館內的展覽活動逐漸恢復。
1977年8月19日,中共安徽省委決定撤銷“安徽展覽館”名稱,恢復“安徽省博物館”名稱。之后展出安徽古生物、青銅器、瓷器、畫像石、文房四寶和安徽古建筑等。
1985年,安徽省博物館建成了一座4156平方米的文物庫房。
1993年,安徽省博物館新建了一座1257平方米的辦公樓。
1994年3月24日,安徽省博物館推出了1800平方米的特展《安徽古代文明》,打破了以往的慣例“通史”式的陳列舊體系。方兆祥,時任中共安徽省委副書記,安徽省委常委、中宣部部長杜澄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馬梓樹中國博物館學會理事長陸,以及安徽省各界代表出席了展覽開幕式。
2000年,安徽省博物館對原有的古生物陳列室進行了擴建,擴建后的面積是原來的兩倍多,采用了現代化的展覽設施和技術手段。
擴建新館
2005年12月,為加快實施文化強省發展戰略,安徽省與安徽省委召開會議、在安徽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有關單位的關心支持下,決定對安徽省博物館舊址進行有效保護和利用,同時,安徽省博物館新館將正式成立。
2005年10月至2006年5月,我們堅持整體保護的原則,保護了建筑本身的歷史真實性、在保持風格完整和生命延續的前提下,對安徽省博物館展覽樓進行維護和加固。
2007年1月16日,安徽省博物館新館在合肥市懷寧路87號開工建設,建筑面積4.10000平米,采用了建筑風格“五方相連,四水歸堂”的徽派設計風格。
2008年3月,安徽省博物館向公眾免費開放,這是當時中國第一個免費博物館。
2010年5月17日,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國家領導人江澤民參觀了安徽省博物館。
2010年12月28日,隨著博物館的發展,安徽省博物館的名稱已不能充分表達其定位和內涵,安徽省博物館更名為安徽省博物館。
2011年9月29日,安徽省博物館新館竣工并免費對外開放。時任安徽省委書記張保順等省領導出席儀式并為安徽博物院新館剪彩。
2016年4月至2017年8月,安徽省博物館老館陳展樓封閉,秉承整體保護原則,保護建筑本身的歷史真實性、在風格完整生命延續的前提下,對老安徽博物院進行了修繕加固,這也是迄今為止對老安徽博物院最大規模的一次整體修繕加固。
2018年6月,安徽省博物館舊址維修加固完成,免費重新開放。
設計布局 編輯本段
老倌建筑設計
老安徽博物館占地約46666.67平方米,建筑面積213萬平方米建筑造型采用蘇式建筑的設計風格,主色調為白色整個建筑坐北朝南,呈之字形,中軸線對稱立面造型是逐漸上升的造型,內部空間較高,主體建筑高聳挺拔,回廊緩慢延伸。中樓五層,各翼樓兩層,樓前廣場三面被樓包圍。整個建筑采用磚混結構,建筑材料以紅磚墻和彩繪飾面為主,既有復古的莊重,又有現代建筑簡約的視覺效果。
老倌館內布局
老安徽博物館的布局有三個基本展區:安徽古生物陳列、安徽革命史陳列、紀念毛澤東建國60周年展覽參觀安徽博物館。安徽古生物展位于安徽省博物館老樓后院,安徽省革命歷史展位于安徽省博物館老樓東樓一樓,紀念毛澤東建館60周年展覽參觀安徽博物館位于安徽博物館老建筑的三樓。
新館建筑設計
安徽省博物館新館占地5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4138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積38540平方米,地下面積1890平方米“五方相連,四水歸堂”徽派設計風格,地上六層,地下一層,建筑高度37.7米。建筑的核心形成了一個向天空開放的公共大廳,并通過一系列的轉彎連接起來、交錯重疊的高層墻體是多樣化的,也是有限的。這些墻就像一個立體的徽州村落,指引著公共大廳和一系列大、中、小空間和“巷道”相互聯鎖,扶手電梯布置在墻壁上用于夾持、天光引導的“窄巷”,繞圈到達每一層空間。展廳是一系列連續轉動的立方體,四面透明,外表面采用青銅質感建材,凸顯出古代青銅器般厚重有力的重量感;實心透明部分內表面覆蓋木質墻板,與徽派建筑的大小木交界面有通感。外表面和切口表面的單獨處理帶來了重量和重量、粗糲與細致、冷暖感的對比與統一,暗示著地域文化包含著不同肌理的多元基因。展廳之間的透明部分形成一個連續轉動的虛擬體量,成為一個活躍流動的公共空間系統在開放透明的玻璃界面內,坡道穿梭,平臺交錯。虛擬人體空間內的環廊組合平臺、連橋、挑臺等建筑元素。
新館館內布局
安徽博物館新館布局有五個基本展區:安徽文房四寶展覽、安徽文明史陳列、歐豪年美術館、徽州古建筑陳列、江淮擷珍陳列。安徽文房四寶展設在安徽省博物館新館五樓,安徽文明史展設在安徽省博物館二樓、三樓歐浩年美術館位于新安徽博物館五樓,徽派古建筑陳列在新安徽博物館四樓,江淮珍品陳列在新安徽博物館五樓。
陳列展覽 編輯本段
基本陳列
安徽博物館老建筑的基本陳列如下“安徽古生物陳列”安徽革命史陳列”紀念毛澤東建國60周年展覽參觀安徽博物館”安徽博物館新館的基本展品如下“安徽文房四寶展覽”安徽文明史陳列”歐豪年美術館”徽州古建筑陳列”江淮擷珍陳列”
安徽古生物陳列
安徽古生物展,位于安徽省博物館老樓后院,旨在向公眾普及古生物相關學科知識。展覽以安徽省發現的中生代為基礎、新生代古生物、以古人類化石和舊石器文化為主要部分,通過整合相關素材向觀眾展示生物進化的歷史。主要展品是鏟狀臼齒化石、固鎮水牛頭骨化石、東方劍齒象的臼齒化石、龜山巢湖魚龍化石和淮河古代菱形象骨骼化石、潛山安徽龜化石、恐龍蛋化石、鬣狗下頜骨化石、犀牛下頜骨制成的化石骨鏟、原始牛頭骨化石、長牙動物的下頜骨化石等。
安徽革命史陳列
安徽省革命歷史展,位于安徽省博物館老館東樓一樓,通過“3356安徽黨建革命續”紅色沃土 紅軍搖籃”華中中流砥柱 鐵軍戰歌”江淮兵勝三三五六革命”這四個部分展示了安徽 ■新民主主義革命、安徽地方黨組織的建立、在土地革命戰爭期間、抗日戰爭時期、安徽 解放戰爭時期的革命斗爭。主要展品是1919 瀘州學生團體 致同胞的哭訴信、農民和農民協會協會秘密防暴合規名單、鄂豫皖蘇區第一次反圍剿示意圖、鄂豫皖蘇區第二次反圍剿示意圖、鄂豫皖蘇區第三次反圍剿示意圖、1935年,高敬亭領導的紅二十八軍軍政舊址—涼亭坳聶家老屋、安徽戰時文化事業委員會歡迎史沫特萊(1939 )新四軍主要將領合影、教導軍團訓練騎兵射擊戰斗隊形、集中在安徽南巖寺的新四軍部隊是戰前動員的、云嶺陳家祠的周恩來與新四軍領導合影、1939年3月14日,周恩來在離開新四軍司令部前與新四軍官兵合影、第一隊挺進蘇南、第二支隊與第三團軍官斗門戰役勝利后的合影、安徽人民慶祝抗戰勝利。
紀念毛澤東建國60周年展覽參觀安徽博物館
紀念毛澤東誕辰60周年展覽參觀安徽博物館位于安徽博物館老建筑的三樓展覽回顧了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等黨和人民的老一輩領導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安徽博物館事業的關心和重視,展現了安徽博物館的輝煌歷史和發展成就。主要展品包括毛澤東和參觀安徽省博物館、毛澤東觀看額濟納節、毛澤東觀看龍虎雕像、《毛主席參觀了安徽省博物館》的報告、周恩來參觀安徽省博物館、劉少奇參觀安徽省博物館、朱德參觀安徽省博物館、鄧小平參觀安徽省博物館、董參觀安徽省博物館、李先念參觀安徽省博物館、葉劍英參觀安徽省博物館、彭參觀安徽省博物館、劉伯承參觀安徽省博物館、陳毅參觀安徽省博物館、譚震林參觀安徽省博物館、聶等視察了安徽省博物館。
安徽文房四寶展覽
位于安徽省博物館新館五樓的安徽文房四寶展覽通過了“宣筆縱橫、徽墨流芳、宣紙千秋、歙硯永澤、文房雅賞”五個部分,從“歷史發展、功能賞析、工藝探究”角,展示了文房四寶的由來、發展、制作工藝、使用方法等內容。主要展品是黃白公瑾田字 萬年紫刷、道光吳吳搶木管筆、老胡開文樹枝做的竹筒和羊毛刷、程俊方造白爵涂氏綠墨、方造仙桃墨、曹素功造了紫玉光墨、乾隆朱砂御墨、仿漢未央磚海天月初墨和墨、胡開文制造的云蝙蝠墨水、王金生做了金壺汁墨水、生麻紙北涼神印三年《千佛名經卷》、余省版公布南宋張即之《楷書華嚴經》、刺青智明金妮書畫《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經》、畫金,畫銀,畫金,畫龍鳳,畫祥云,畫朱砂,畫劍青,畫曹振勇《行書八言聯》、彩色虎皮宣、三足雙龍石硯、眉紋棗心歙硯、帶眉毛圖案的長方形餛飩、雙足蟬形歙硯、黃玉臥熊鎮、景德鎮青瓷人物雕塑水滴、番茄皮紫釉桃形回流罐、象牙雕松鼠葡萄葉形香櫞盤等。
安徽文明史陳列
安徽文明史展覽位于安徽省博物館二樓、三層,通過“史前時期的安徽、夏商周時期的安徽、秦漢魏晉時期的安徽、隋唐宋元時期的安徽、明清時期的安徽”五個部分,展示了安徽各個歷史階段社會發展的代表性文化遺存、珍貴文物、歷史事件和人物反映了安徽的發展從不同的側面展示了中國的歷史文明。主要展品是吳劍、蔡 帶翻蓋的銅方壺、鄂君啟金節、鑄客大鼎、龍虎紋四環銅鼓座、獸首鼎、龍柄盉、云紋銅五柱器、鳳紋銅方鼎等。
歐豪年美術館
歐浩年美術館位于安徽省博物館新館五樓,展示了嶺南畫派著名畫家歐浩年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至近幾年創作的部分藝術作品。重點展品有紅梅、海鷹、黃山玉屏峰、巫山神女峰等。
徽州古建筑陳列
徽派古建筑展位于安徽省博物館新館四樓,分為“祠堂、牌坊、民居、三雕藝術”四個部分,通過使用建筑構件、模型、圖片等方式,全面展示徽州 從北宋到清朝的古建筑。主要展品是三國人物梁芳、太子少保匾、游春圖人物門套磚雕、人物花卉鳥獸窗欞板、百子圖磚雕、美珠紳士性格支持、百里負米圖磚雕、麒麟仙鶴紋撐拱、九世忠臣磚雕、荷鷺磚雕、荷鷺磚雕等。同時,為了讓觀眾更真實地感受徽州古建筑的魅力,將一座古民居整體搬離徽州,以原貌展示的形式呈現在觀眾面前。
江淮擷珍陳列
江淮珍品展,位于安徽博物館新館五樓,分金銀器皿、玉石器、漆器、鐵畫、竹木喇叭的五個部分展示了古代安徽精美的手工藝品,讓觀眾更好地了解和欣賞文物,了解文物中蘊含的歷史、文化等信息。重點展品為雙龍鏤空下鐵金墜、玉琮、金漆云紋朱雀搶蛇漆豆、龍泉窯青釉爐、葵花形金盞、貫耳玉瓶、菱形鳳凰銀果盒、景德鎮青白釉瓷雕、宣德青花花果圖案市場、象牙圓雕說書人、木雕鐵拐李等。
臨時展覽
安徽博物院新老館每年都會舉辦幾次有代表性的臨時展覽,滿足觀眾對文化的多樣化需求。比如:2021年5月18日至2021年12月13日在安徽省博物館老館東樓二樓舉行“孔方雄的故事——中國古錢幣展”,挑選了600多件完好的、庭院里收藏的具有時代特色的錢幣有“孔方兄”——方孔圓錢為主角,從其“祖先——先秦貨幣”家人——方孔圓錢”貴族親戚——金銀幣”代言人——紙幣”和“華美霓裳——花錢”從五個方面介紹它們的造型、衡制、與經濟的關系等;2022年9月29日至2023年2月19日在安徽省博物館新館二樓舉行“異域同方——絲綢之路文物展”展出平山郁夫先生收藏的190余件文物和絲路畫(套),覆蓋了從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8世紀的地中海地區、兩河流域和中亞、西亞等廣大地區古代文明的成就。
館藏文物 編輯本段
截至2022年底,安徽省博物館共有文物317569件(套),范疇涉及青銅器、瓷器、陶器、契約文書、書畫、金器、銀器、玉器、石器、古籍、漆木器、文房用具、雕刻、硬幣等特色藏品包括商周青銅器、漢代畫像石、古代陶瓷器、宋元金銀器、文房四寶、明清書畫、徽州雕刻、古籍善本、契約文書、現代文物與泛郁亮 的藝術作品等最重要的文物是觀音菩薩的雕刻三十二大悲、青白釉注子注碗、吳王光鑒、臨安山色圖、鐵字聯、青白釉鏤孔爐、剔犀云紋漆盒、龍虎紋鼓座、曉江風便圖卷、玉壺春瓶、荷鷺圖磚雕、鏤空雙龍金吊墜、菱形鳳凰銀果盒等。
觀世音菩薩及三十二相大悲雕板
觀世音菩薩及三十二相大悲雕板是明代萬歷年間的徽州版畫由著名徽墨家刊刻,著名畫家丁作畫,黃等刻字秋村的雕刻師。這套有五塊雕刻板,每塊長度為51-78厘米、寬24-25厘米,棗木雕刻,兩面雕刻,每面三幅,共30幅,繪劉陽觀音、龍頭觀音、持經觀音、魚籃觀音等。附單面雕板,刻有天啟二年方少佐序,民國二十八年徐承堯序。
青白釉注子注碗
青花釉和碗,在安徽省博物館新館安徽文明史展覽中展出。這件器物是北宋元佑時期的景德鎮窯制品,整個器物的高度為25.2厘米,壺高22厘米,足徑8.8厘米;碗高13.9厘米,17口徑.1厘米,腳直徑9厘米。紙幣呈六瓣瓜棱形,前有細流,后有曲柄,直頸小口,口上有蓋一只獅子蹲伏在封面上方,昂首凝視前方,栩栩如生。暖碗的整體造型像一朵上翹的蓮花,由七片蓮花花瓣組成,高圈足,外有尖葉形花梗。整體形狀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蓮花。
吳王光鑒
吳劍,在安徽省博物館新館安徽文明史展覽中展出。這個物件的年代是春秋時期的西周整個物體高35厘米,直徑59厘米,腹部呈圓形、平底,器面飾有平條紋,腹部兩側有動物耳朵。儀臺內壁有52字銘文,記載此青銅劍是吳為女兒 夏侯惇的舅舅紀寺嫁給蔡侯,也是他自己寫的“薦鑒”
臨安山色圖
林 山色圖是著名畫家黃于1951年創作的書畫作品,高110.9厘米,橫長38.2厘米。這幅畫色彩凝重,采用S形構圖,層次分明消隱產生三維景深效果。近景,淡墨線條勾勒出傾斜石橋的框架,再用濃墨加上中心的苔點和兩棵枯樹、毛婷的數字顯示了一種隨意和無憂無慮的效果;中景淡墨與濃墨的對比,描繪山川的路徑和枝干,中心老練干練;視覺是米家山水的結構,濃墨淡墨,中心寫苦。巖石中加入赭石和綠松石,筆法堅硬如“屋漏痕”錐劃沙”,同時兼顧積墨、破墨、漬墨等技巧。整幅畫筆墨疊加,渲染得又密又厚,黑又亮。畫上草書題字的內容如下:豐富多彩,畫氣韻,但不容易充滿真力量.題后加鈐“黃賓虹”白方印,左下角鐘“取諸懷抱”白文正方印。
鐵字聯
鐵字臉是清代康熙年間著名鐵畫大師唐鵬創作的作品它高115厘米,寬29厘米.5厘米。由十個鐵字組成,鏈接如下“晴窗流竹露”,下聯為“夜雨長蘭芽”對聯右上角和左下角的草書如下“丁卯春月”和“鳩江湯天池”的落款。這鐵對聯的工藝精湛自始至終只用一根鐵棒鍛造,字體根據草書轉折連貫而成,流暢飛揚,一氣呵成,達到剛柔并濟的效果。
青白釉鏤孔爐
青花琉璃洞雕爐,陳列于安徽省博物館新館江淮收藏館。它可以追溯到宋代,由爐體和六瓣蓮花形爐座組成爐座的中心用底部雕刻的蓮花花瓣環繞。爐體由內外兩層組成,內部是帶有長柄淺鍋豆形裝置的爐膛。外層是口外有凸沿的圓柱體,口沿上有19個切丁的乳房腹壁飾有六個碟形寶塔形的刻孔,下緣向外移動,周圍有鋸齒。爐體外層的平底餅碗正好套在腹部中空爐座的內唇上。整個器施青花釉,釉色偏黃,釉層較薄。
剔犀云紋漆盒
刻有犀牛云紋的漆盒在安徽博物館新館的江淮珍貴藏品展中展出。這個東西可以追溯到元朝,與高通9.5厘米,直徑14.5厘米。整個盒子都涂上了厚重的黑漆,外觀漆黑有光澤。蓋底刻有三組如意云紋,邊緣較深,磨圓。刻面上可以看到三條清晰的朱砂帶。底邊上,刻著三個字“張成造”
龍虎紋鼓座
安徽文明史中的龍虎鼓架陳列在安徽省博物館新館中。它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根據上面的銘文,可能是鼓樓座。其重約67 kg,殘高約29 cm,底徑約80 cm。動物頭上有幾個方孔,外面有四個環口沿飾以虎頭龍繞的花紋,身飾以羽毛和翅膀。
曉江風便圖卷
小江邊峰畫卷是清代康熙年間由鑒江創作的畫卷,長28厘米,寬243厘米它是用淺色畫在紙上的。圖中描繪的是從辛出發的輪船之旅安到揚州,浦口到新的真實場景安江,是鑒江為朋友吳赴揚州所作。手卷采用橫排法構圖,畫面橫向展開。前一段描繪的是沿海的霞山、將軍山等山峰鑲嵌在巖石中,樹木稀疏,溪水干涸,頗有冬日之感;中間一段畫的是兩岸峰巒和寒亭孤塔。后半部分展現的是河對岸蒙蒙的薄霧和重疊的煙霧。下游的河面上,遠處兩艘船在一起航行,近處掛著一張船帆,隱約可見一個人坐在船尾,低頭沉思。
這個人可能是去過揚州的伯顏俗人。他坐在船尾,望著新海峽兩岸寒冷而孤寂的景色孤獨的一條河,他心中充滿了感激。劍江創作這幅畫作為送給朋友的禮物,并在卷末寫道:辛丑十一月,伯顏居士將赴廣陵,學人寫蕭江風送之。有幾個月,桃花和我期待著它。弘仁。鈐朱文“弘仁”圓印,白文“漸江”方印。此畫后有吳羲、程守、許楚、石濤 的題詞和跋對這幅畫評價很高。
明龍泉窯玉壺春瓶
玉壺春瓶,明永樂年間,33.8厘米口徑9.5厘米,足直徑11.5厘米。瓶子的形狀呈喇叭狀,頸部細長,腹部下垂,足有一圈。從上到下,瓶子有六層裝飾圖案,即:頸部飾芭蕉葉紋,頸下一圈回文,向下一圈草卷軸紋,腹部主要裝飾是束枝牡丹紋,腹部下部一圈蓮瓣,腳上一圈回文。瓶身造型渾厚凝重,胎質細膩堅硬全瓶施藍釉,釉層厚,釉面均勻。
荷鷺圖磚雕
蓮花圖的磚雕在安徽博物館新館的徽州古建筑中展出。這件物品是明代徽州古民居的裝飾材料。這塊磚是藍灰色的,上圖是深深的浮雕,表面雕刻著三朵盛開的蓮花、兩片荷葉、一只白鷺銜著三朵含苞待放的花蕾和一朵成熟的荷花,在荷葉的樹蔭下吞著一條鮮魚,這是惠州塘頭溪常見的景象。
鏤空雙龍金吊墜
安徽省博物館新館內的江淮珍貴藏品中,陳列著一件鏤空雙龍金墜。它始于宋朝,長達7年.7厘米,寬6.5厘米。此吊墜呈現雞心形狀,由兩片金葉沖壓而成中心略隆起,邊緣較薄邊緣刻有串珠圖案和草葉圖案兩側有相同的裝飾圖案,龍尾卷起,吊墜頂部有穿掛用的穿孔。此器采用了捶揲、透雕、焊接、線刻模壓等多種金銀加工技術。畢夏是女人和男人的重要裝飾品宋代的服飾為了保證畢夏可以掛平,有必要在其底部系一個畢夏吊墜。
菱形鳳凰銀果盒
凌華形狀的鳳凰圖案的銀水果盒,在安徽省博物館新館的江淮珍寶展上展出。這個東西要追溯到元朝,身高16.8厘米,口徑34.4厘米,腳直徑26.5厘米。這個盒子有一個圓形的菱形邊,并且有一個蓋子蓋著、底部和格層構成。蓋子頂部是平的,頂面有細紋,兩端相對、鳳凰有著華麗的翅膀和尾巴,在數百朵鮮花中舞蹈,被10片相互連接的蓮花花瓣包圍著。壺蓋邊緣和腹部精雕四季花,腳線刻長條形草紋,格子上精雕一朵枝葉繁茂的牡丹花。裝置本體扣合部分制成母口。
學術科研 編輯本段
安徽博物館、安徽地方史、館藏文物、有很多關于文物保護科學技術的探索和研究。設有集文物保護、修復、科研等文物科技保護中心,具有國家文物局頒發的可移動文物技術保護設計一級資質和可移動文物修復一級資質,是山東省、江蘇省、浙江省和安徽省的許多文化藝術機構對金屬進行了修復和保護、紙質、有一千多件石雕和其他文物。有學術委員會,先后主編出版了《安徽名人畫選》等重要學術專著和期刊;其中《毛主席視察安徽省博物館》創辦于1980年10月,涵蓋博物館學、文物和地方歷史、自然等領域的綜合讀物,為安徽文化考古工作者傳播工作經驗和研究信息,報道文化考古工作中的新課題新發現。配合科技部重大科研項目《安徽館藏青銅器選》、973”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安徽省博物館藏畫選》項目,負責安徽地區實地調研、發掘和研究;承擔了安徽省人才開放專項基金《安徽畫家匯編》的研究;與同濟大學 他承擔了中國——荷蘭國家科學聯盟項目《明清徽州經濟史料選編》的研究。
文化活動 編輯本段
社教活動
依托安徽省深厚的文化資源和安徽省博物館獨特的文物資源,安徽省博物館開展了線上線下活動“安博小劇場、專題性教育項目、代表性教育項目、流動博物館、線上微課堂、安徽文博講堂”類型的社教活動。其中,“安博小劇場”是安徽博物院推出的重點演繹項目,旨在提高大眾尤其是青少年的文化參與度,通過親身演繹,讓每一個參與者從文化傳承者成長為文化傳播者;專題性教育項目”主要由安徽博物院引進,豐富觀眾的文化精神生活。該項目是基于中國的傳統節日、優秀傳統文化、歷史人文精神為主題,通過一系列創新活動,傳播歷史知識,豐富文化內涵,傳承優秀文化,啟迪人類智慧;代表性教育項目”主要由安徽省博物館引進,以充分發揮博物館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積極作用。該項目以安徽省博物館現有基本陳列為基礎,挖掘文物背后的文化內涵,創新博物館教育活動形式,引導廣大青少年走進博物館、認識博物館、愛上博物館;流動博物館”是安徽博物館的重點“博物館文化走進基層”活動,通過流動展覽、文博講座、文化宣講、國寶耀安博”AR智慧課程等服務形式將文化帶入校園、社區、軍營、農村和企業讓公眾深入了解安徽 足不出戶的歷史、體驗文物背后先民的智慧和創造力,分享歷史、感受文明的權利。
文創設計
基于豐富的館藏資源,安徽省博物館已設計開發到2022年底“高仿書畫、紅色記憶、畫魂玉良、徽風皖韻、匠心獨造、青銅古韻、書海擷珍、文房雅集、繽紛生活”九大系列,共千余種文化創意產品。其中,“畫魂玉良”該系列文化創意產品涵蓋書籍、文具、服裝等八大類,共計300余種產品,是安徽博物院亮麗的名片。在2021年,“畫魂玉良”該系列33個文創產品入選為“十三五”全國文物系統文創精品;青銅古韻”系列中的“施法者來到——文物冶煉鑄造盲箱”是一款互動的文化創意產品,以現代手工皂的制作模式模擬古代青銅器的鑄造工藝,讓參與者了解安徽古代青銅器鑄造的歷史文化,深受市場歡迎。
所獲榮譽 編輯本段
2001年6月11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宣布安徽省博物館為“第二批國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2年12月16日,安徽省博物館經國家人事部批準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國家文物局評為“全國文物系統先進集體”
2007年,安徽省博物館“徽州古建筑陳列”榮獲第七屆國家博物館十佳展覽獎。
2008年5月18日,安徽省博物館宣布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國家一級博物館“
2010年6月11日,安徽省博物館被國務院人民政府和國務院批準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三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
2013年3月5日,安徽省博物館展覽樓由國務院人民政府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安徽博物館“安徽歷史文化展”榮獲第十屆國家博物館十佳展覽獎。
2016年,安徽博物館“明德山治 家國天下——徽州優秀傳統文化展”榮獲第十三屆國家博物館十佳展覽獎。
2019年,安徽博物館“向往——‘我’安徽改革開放40年展”榮獲第十六屆國家博物館十大展覽推廣特別獎。
2022年5月18日,安徽博物館被中國博物館協會公布為“2022年中國最具創新力的博物館”同年7月22日,安徽省博物館通過人民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全國文物系統先進集體”同年8月31日,安徽博物院入選全國首批“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同年11月16日,安徽博物院入選“2021-2025年首批國家科普教育基地”同年11月29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宣布安徽省博物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全國中小學生及學生聯合會校外研究實踐教育基地”。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