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天堂av网_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_亚洲欧美一级_欧美成人合集magnet

知名百科  > 所屬分類  >  地理百科    建設建筑    景觀景點   

洛陽博物館

洛陽博物館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涅臺路,占地300畝,建筑面積6.20000平方米,其中地上面積為4.2萬平方米,地下面積2萬平方米,總投資3.5億元,是文物收藏、科學研究、陳列展覽、集社會教育和文化交流為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2008年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洛陽博物館創建于1958年,2007年11月為了進一步改善博物館和服務功能,滿足公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洛陽市開始建設新館,2009年3月竣工,2011年4月16日正式開館,免費向公眾開放。新樓形似方鼎,意為“鼎立天下”

洛陽博物館現有文物20315件,其中珍貴文物5406件;展覽面積1.7萬平方米,由一個基本展和六個專題展組成基本展覽如下“河洛文明”,專題展覽包括“珍寶展”漢唐陶俑展”唐三彩展”宮廷文物展”石刻藝術展”書畫展”

洛陽博物館是全國文物系統先進集體、國家中小學研究實踐教育基地、何 南省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河南省科普基地。《2020年度全國博物館(展覽)海外影響力評估報告》 2021年發布的綜合類博物館綜合影響力中,洛陽博物館排名第9。

目錄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建館初期

1957年,以洛陽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成就展為契機,洛陽博物館開始籌建。1958年5月,洛陽博物館成立,原址位于洛陽洛南關林。它是建國后最早建立的地市級博物館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當時由于經費緊張,暫定關林寺為館址,洛陽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和博物館合署辦公,關林寺的正殿和廂房改為展廳。

1969年,博物館工作人員下鄉接受再教育,人民 解放軍接管了關林寺。博物館工作人員回來后,暫時留在西關,生意處于停頓狀態。1972年,博物館通過王城公園的一個簡易花棚舉辦了《文化大革命時期洛陽出土文物展》,成為洛陽博物館的第二個臨時遺址。

遷建時期

1972年,洛陽市政府批準修建博物館新館。展館建筑由洛陽設計院李傳澤設計,分期建設。博物館位于洛陽市中州路西段北側,占地35畝,文物庫房3141平方米,辦公樓1550平方米展館建筑展覽面積2800平方米,分上下兩層、頂、雙闕對稱仿古建筑,琉璃瓦脊,古色古香,氣勢磅礴。1974年5月,展覽大樓一期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1974年10月,該遺址竣工并遷至此處。1975年,洛陽博物館負責修復白馬寺并對外開放。白馬寺成了博物館的下屬單位。

洛陽博物館洛陽博物館

1980年,人民 中國人民解放軍將關林寺歸還給了博物館,博物館將關林寺改造成了墓志銘、石刻陳列。上世紀80年代,文物事業發展進入快車道為了適應新形勢的需要,1981年10月,根據職能分工,洛陽博物館被拆分為三個部分。展覽樓屬于洛陽博物館,西關博物館辦公室屬于新成立的洛陽文物隊,關林寺成立了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洛陽博物館的主要任務是展示、宣教和收藏保管。有15名工作人員,包括展示股和行政股。

建設新館

2007年11月,洛陽博物館新館開工建設,占地300畝,建筑面積6.2萬平方米,總投資4億元。新樓由主樓和附樓組成,于2009年3月竣工。2011年4月16日,新館正式開館,免費對外開放。2008年5月,洛陽博物館被命名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2009年4月,中國2009世界集郵展覽舉行,10月,大遺址保護洛陽高峰論壇國際大型展覽成功舉辦。2018年10月,被評為全國中小學生實踐教育基地。

建筑布局 編輯本段

建筑特色

洛陽博物館采用'鼎立天下'洛陽的設計理念充分體現了古都洛陽的深刻內涵和隋唐洛陽城的布局與特色。建筑的形狀像方頂,寓意“定鼎洛邑”鼎立天下”整個建筑由主樓和附樓組成主樓長230米、寬140米。附樓的物理處理采用景觀手法,解決了主體與陪襯的物理關系,生動再現了洛陽城與邙山的位置、南方一闕的地理特征。屋頂根據功能分為13個部分,象征洛陽為首都的13個朝代通過13處遺址考古場景的再現,揭示千年古都洛陽的深刻內涵,將遺址特色與建筑理念融為一體。博物館的南面設計有“河圖洛書”綠色廣場的主題。博物館前的觀光塔是仿照蘇州的“天樞”而建。八角棱柱高39米,觀光塔頂部雕有4條9米高的站立龍.5米,龍托起的“火珠”直徑3.9米,龍和“火珠”均為銅制品。洛陽博物館獲得2016年河南最美當代建筑一等獎。

館內布局

洛陽博物館一展區.7萬平方米,博物館整體布局有序,展廳集中布置,形成兩層展廳文物庫房辦公室、設備及其他輔助用房集中為三層輔助建筑,布置在展廳北側。在身體治療中形成一個亭子作為主體、輔助建筑的圖案作為陪襯。通史基本展按時間順序安排在展廳一樓,特展安排在二樓可順時針組織環形連續游覽路線,可根據需要自由選擇路線。中央大廳將安排在一側,大廳和主入口將安排在西面,在大廳的東面、北側由一個L型大廳環繞,以延伸空間。

展覽陳列 編輯本段

基本陳列

河洛文明展

展覽位于博物館一樓,展覽面積5000多平方米。藏品涵蓋石器、玉器、陶器、銅器、鐵器、瓷器、骨角牙科用具和許多其他類別。分為史前時期、夏商周時期、漢魏時期、隋唐五代北宋五部。展覽圍繞著夏都的首府二里頭、偃師商城、東周王城、漢魏故城、隋唐洛陽城五都遺址,以洛陽出土的典型文物為主體,以歷史時間為順序,將不同歷史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串聯起來、重要史跡、重要歷史人物、科技發明等,展現古都洛陽的文明變遷歷程,突出河洛文明在中華文明中的特殊地位。本次展覽被評為2011年全國十大展覽之一。

專題陳列

唐三彩展

展覽位于博物館二樓,總展覽面積800平方米,分為“驚世發現”人文風采”絲路印記”精神家園”流彩天工”五個單元,共展出近百件各種唐三彩文物,從人文和、貿易、宗教等角度展現了唐代洛陽豐富多彩的社會畫卷,體現了昂揚向上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開放多元的盛唐氣象。

唐三彩是流行于唐代兩地的一種彩色低溫釉陶20世紀初在洛陽邙山唐墓首次發現,因其釉色偏黃、綠、白色是以三種主要顏色命名的。唐三彩是在漢魏單色低溫釉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個新品種。洛陽唐三彩以高嶺土為原料,胎質潔白細膩、器類豐富、造型優美、釉色艷麗,代表了我國彩釉陶器的發展高峰主要見于隋唐洛陽城周邊時代多屬于武則天至玄宗的盛唐,主要作為明器使用。

洛陽文物珍寶展

展覽位于博物館的二樓。洛陽歷史上先后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歷時1500多年地上地下有數不清的文物和珍寶。洛陽文物珍寶展”它呈現了從洛陽出土的數十萬件文物中挑選出來的20件不同時代的文物、不同材質、不同文化內涵的珍品。有夏代銅爵、商代玉戈、西周獸面紋方鼎、曹魏從石經入手,其中有一個殘破的泥塑佛像這是1980年代在洛陽永寧寺塔基出土的佛像,是數百尊出土佛像中最大的一尊。身高25 cm,只剩下下眼瞼、鼻子、嘴巴、下巴和臉頰等部位。佛祖 s的臉很光滑,鼻子很漂亮,嘴唇緊繃,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種微妙而柔和的笑容,既有超越塵世的神秘感覺,又有溫柔可親的世俗意味是北魏民族大融合和佛教本土化的生動寫照。本次展覽希望參觀者能夠感受到古都洛陽深厚的歷史文化。

宮廷文物館

該博物館位于博物館的二樓,擁有1800多件文物,是1973年由周恩來總理批準的、從北京故宮博物院轉移到洛陽博物館。宮殿佛教文物是主要部分,包括佛像和神龕、法器、供養者和佛教用具等;輔以宮廷生活用具,有宮廷生活家具、裝飾用的插屏、掛屏、字畫、瓷器等;質地有金、銀、銅、玉、螺鈿、琉璃、象牙、陶瓷、漆木等;展覽分三佛多佛、一代藏傳佛教大師-宗喀巴、禪祖達摩和眾佛、宮廷家具和家居裝飾是四個部分,展出的文物是宮廷佛教的精品和日用器皿。它的鎮館之寶是一座清代的金絲楠木寶塔,是1973年從故宮轉移到洛陽的2000多件文物之一。塔高約6米,雕刻手法多樣是佛教藝術中的瑰寶。

漢唐陶俑館

這個博物館展出了200多件洛陽漢代文物-唐陶俑,集中展示了這一時期的漢俑、晉俑、北魏陶俑、不同風格的唐兵馬俑為了解中國古代雕塑藝術史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珍貴實物資料。

陶俑在古代被用作陪葬品,是為了讓死者在來世繼續過著和以前一樣的生活。這種用木偶殉葬的習俗起源于流行的人祭習俗。人殉的習俗始于原始社會末期,到商代更為盛行。春秋戰國時期,由于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制度轉型,人祭受到輿論的譴責和法律的禁止。然而,與人祭制度相對應的“事死如事生”但喪葬觀念根深蒂固,人們想方設法尋找殉難的替代品,于是俑的使用逐漸普及,用俑葬逐漸成為一種制度。

書畫館

博物館位于博物館二樓西側,洛陽博物館書畫藏品為宋代、明、以清代和近代作品為主,集涉及宋代蘇軾明代張虹清代王鐸、趙之謙、查士標、惲壽平、康有為、吳昌碩、任伯年、翁同龢、何等人,現代齊白石、溥儒、于右任、郭沫若等。他們學養深厚、精美的筆墨,其鮮明的藝術風格和人文精神在世界繪畫發展史上獨樹一幟,對中國書畫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石刻館

博物館位于博物館一樓,展覽分為陵墓石刻、宗教石刻、三個單元的建筑和其他石雕。洛陽石雕時代從東漢開始、北魏,一直到唐宋明清。這座雕塑的主題是石雕、佛教造像、造像碑、裝飾圖案和童話故事等。造像多用青石、漢白玉和砂巖制成的石鑿,突出了人和動物的主要特征,或表情夸張,或富于新奇,或線條渾厚,或靈動兇狠。雖然風格不同,但比例協調,神韻生動,寫意傳神。

臨時展覽

2019年河洛文化旅游節期間,洛陽博物館引進平山愛國絲綢之路美術館展覽“從地中海到中國——平山郁夫藏絲綢之路文物展”展示了絲綢之路對沿線國家和地區交流合作的重要歷史影響。在第36屆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期間,舉辦了大型文物展“大話西游別針 ,天下第一花——,故宮博物院牡丹文物特展”讓故宮牡丹題材的精品文物與城中盛開的洛陽牡丹相得益彰。還與河南博物院、甘肅省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等7家單位聯合主辦“誰來調整清管——絲綢之路音樂文物展的新聲”,和大同博物館、呼倫貝爾國家博物館花了兩年多的時間,聯合策劃了一場大型原創展覽“融合之路——拓跋鮮卑與華夏文明的交融”

館藏精品 編輯本段

母鼓銅方罍

母鼓青銅方編鐘是商代晚期的器物,高50厘米,肩寬33厘米1963年在洛陽城北窯出土。錢是盛酒的器皿這個方形錢被一個蓋子蓋住了、腹部由兩部分組成,蓋呈四面有坡的屋頂狀,內有銘文“母鼓”據考證,是商代母系氏族與鼓國聯姻的物證。兩邊有耳環,裝飾分三層基底是云雷紋,云雷紋裝飾有動物臉的圖案、蕉葉文、真龍圖案等,腹部前后還裝飾有突出的動物頭像,圖案繁多,美觀。商代晚期,目前發現的青銅方鑄器數量有限,方鑄器制作精美、器型碩大、紋飾復雜,是商代晚期青銅酒器的代表作。

叔牝方彝

方毅這位大叔,是西周皇室的重型武器,身高32.6厘米,重7.75 kg,1960年洛陽郊區小李村出土。方毅大叔是一個長方體,全身雕有三層半浮雕圖案精細的云雷紋是地面,兇猛的饕餮圖案分布在腹部和蓋子上圈足和蓋飾鳳鳥紋,密密麻麻,精鑄而成。它的棱角和每個面的中心都有突出的邊緣,就像突然出現的龍 s脊椎,讓整個樂器有了立體感,像一把立雞群的刀,有著不可抗拒的殺氣。封面和腹部鑄有銘文3行12字'涓叔把貝送給,作為孝敬伊的寶物'文史大師郭沫若根據器皿的類型和銘文進行思考'當你是吳國的國王或者成為國王',銘文中的'王姒'It 是文王的公主,叔父以為 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程。方毅大叔是銅錫合金,鑄造花紋美觀,堅韌耐用,體現了當時高超的青銅冶煉、鑄造技術是西周青銅禮器的典型作品。

泥塑人面像

泥人年代為北魏,殘高25厘米1980年在洛陽偃師永寧寺塔基出土。北魏熙平元年(516年)胡太后在洛陽修建了永寧寺,這是當時首都最大的官營寺廟寺廟里的木塔被稱為“古代最高的佛塔”公元534年,木塔被雷火摧毀,原本供奉在木塔內的佛像也被摧毀。上世紀80年代,永寧寺塔底出土了數百尊佛教造像,而這幅泥塑佛面是其中最大的,只剩下下眼瞼、鼻子、嘴巴、下巴和臉頰等部位。根據面部推測,頭部應該在40 cm ~ 50 cm如果直立,身體可能達到3米高,給人留下無限的想象空間。佛祖 s的臉很光滑,鼻子很漂亮,嘴唇緊繃,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種微妙而柔和的笑容,既有超越塵世的神秘感覺,又有溫柔可親的世俗意味是北魏民族大融合和佛教本土化的生動寫照。

三彩黑釉馬

三色黑釉馬高73厘米,高大、造型生動,身體強壯、肌肉線條極度緊張。馬背上的馬鞍是完整的,用棕色的皮帶裝飾,皮帶上有15個浮雕掛件,上面有人和馬的形象。馬尾辮短而上翹,表現了人們參加馬球時,為避免馬尾辮與球桿糾纏而扎馬尾辮的場景。

1981年出土的安普夫婦三色黑釉馬洛陽龍門東山唐墓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唐夫婦合葬墓。墓主人安普來自西部地區安國,也就是今天的安國烏茲別克斯坦南部。其父是安國首領,昭武九姓之一唐太宗貞觀年間,唐軍征服東突,鐵力加入唐朝,被封為五品定遠將軍。鐵力死后,他的兒子安普繼承了他的父親 的頭銜,但也繼承了他的父親 的勇氣和果斷他為保衛唐朝浴血奮戰,成為一名杰出的粉絲

乳釘紋銅爵

乳頭紋銅爵年代為夏朝,高22.5厘米,流、尾長31.3厘米,壁厚0.1厘米,1975年偃師二里頭文化遺址出土。杯身呈細腰細腹圓柱形,腰腹正面飾有一排胸釘,共五枚,夾在兩個凸弦之間。一側設有便于握持的手柄,下部設有三個扁平的長尖頭腳。杯口窄長流、一條長長的尾巴,倒酒的時候,酒流出一條長長的小溪。壺嘴處的乳頭狀雙柱較短,既美觀又實用。是我國發現的最早完整的青銅酒禮器之一,被稱為“華夏第一爵”乳頭紋青銅騎士歷史悠久,工藝精湛,是國寶級文物,為探索中國早期文明提供了重要物證。

錯金銀銅鼎

錯金銀銅鼎年代為戰國,高16.5厘米,10口徑.5厘米,最大腹徑13.2厘米。1979年在洛陽市西工區小屯村的一個地窖里出土。該鼎蓋、身體合二為一,形成一個扁球體;蓋作拱頂,中間有一個帶小環的臥鈕,鈕旁有一對對稱的鍍金蟾蜍;子母口內收,腹鼓,足有三蹄,上有方耳,耳間有中空短柱上翹的短管流。鼎為青銅制成,造型小巧精致,外層飾以金銀,其中頂部有蓋、口沿、流和耳都用金銀三角交錯排列,壺蓋和鼎腹用銀盤裝飾、四瓣以金為芯,鼎腳飾以三角云紋。

石辟邪

石貔貅在東漢,身高1.9米,長2.它長97米,寬90厘米,重8噸它于1992年12月在金夢油坊村 號出土。石小妖 S的整體形狀由脖子和四肢的五個S形組成,四肢粗壯的長尾巴和拖地形成五個支撐點S形彎曲是發電的前奏;五個支撐點給人一種穩定和柔順的感覺。巨大的頭部增強了威武的氣勢,細長的身軀也像一頭善于馳騁追逐的雄獅。2004年12月,施碧璽去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展覽。

白玉杯

白宇杯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三國的曹魏時期,高度為11.8厘米,口徑5.2厘米,底徑4厘米1956年在洛陽市澗西區曹魏正始墓中出土。玉杯呈圓柱形,口直,腹深直。白玉杯采用新疆和田白玉制成,杯身打磨完美,無任何紋飾和雕刻,符合當時崇尚樸素自然的社會風氣。曹魏時期的玉杯是目前國內唯一的。

唐三彩燈

唐三彩燈籠,高44.5厘米,座徑22.6厘米,1987年洛陽吉利區唐墓出土。由座、柄、盤、盞四部分組成。它的底座是圓形的,上面蓋著盆,外壁上覆蓋著珍貴的花朵和火紅色;手柄呈圓柱形,頂部和底部裝飾有小圓圈和凸弦;這道菜的腹部很淺,底部很平盤子里有一朵蓮花,上面有一盞燈。它挺拔,造型規整,裝飾豐富。

金絲楠木塔

近似楠木塔建于清朝,高6米,重約4噸它是一座三層八角金字塔形屋頂寶塔,有304個佛龕,里面存放著304尊長生不老的鍍金佛像。佛祖 的臉莊嚴而慈祥,坐在一個方形的基座上,鑄得很漂亮。佛座下方,有“大清乾隆辛巳年(公元1761年)敬造”等字樣。除了木塔本身精美的雕刻工藝,塔的材質也極為罕見,中國歷代宮廷使用的珍貴木材有——根“帝王之木”之稱的金絲楠木。閩楠生長期非常長,木質堅固,抗蟲耐腐蝕,木紋有天然的金色紋理,非常難得。

學術研究 編輯本段

洛陽博物館成立以來的學術成就如下:1959年,科學出版社出版了該館早期創始人之一蔣若主編的考古報告《洛陽燒溝漢墓》,成為指導北漢墓葬研究的基本參考資料。1971年,何等人完成了《洛陽北窯西周墓》報告的初稿1999年4月,張謇等人主持修訂,由文物出版社出版,成為中國西周考古的重要研究成果。

發表的論文主要有:《西周文明論集》《西周青銅器研究》《洛陽古都史》《洛陽文化論叢》等。此外,還與展覽合作出版了《洛陽博物館建館四十周年論文集》《洛陽漢代彩畫》《魅力洛陽—河洛地區考古成果精華》010等數十種大型目錄。

文化活動 編輯本段

文創設計

洛陽博物館本著“讓文物活起來”讓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策,根據鎮館之寶三三三五四東漢辟邪石的形象,研制而成“辟邪系列”文化創意產品,包括惡角梳、辟邪優盤、辟邪紅包、辟邪漢服、辟邪腳踏墊、2016年12月,枕頭等一系列辟邪文化創意產品獲獎“中國十大最佳文化遺產獎”2022年中秋節之際,洛陽博物館推出首款文創月餅,文創月餅設計結合白云杯、石辟邪、三彩黑釉馬、洛陽博物館的獸面青銅方鼎等四種代表性文物元素,分別對應四種不同口味的月餅,讓人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也能體會到文化創意產品背后的特色文化內涵。洛陽博物館深挖文物內涵,開發三色馬、北魏永寧寺泥塑佛面等各類3D打印文創產品以及“舌尖上的文物”小吃和創意產品很受游客歡迎。

社教活動

為了充分發揮博物館陳列的作用、教育和研究的功能,洛陽博物館實施了《河洛文明》《洛陽唐三彩》項目,將文物進行三維數字化采集,通過觸摸的方式在展廳進行展示,并制作互動游戲,增加參觀的趣味性。該項目的數字成果仍在洛陽博物館的官方網站上、微信微信官方賬號等多個線上平臺展示,讓大眾隨時隨地通過互聯網欣賞到精美的文物。

洛陽博物館按照“文明中心、絲路起點、運河樞紐、客家族源、民族熔爐”文化定位,發揮古都文化和藏品優勢,加強對外交流,傳播絲路精神,每年引進或輸出多件精品展覽。洛陽博物館也走出國門,到了韓國、日本、瑞典、意大利、烏茲別克斯坦等國舉辦絲綢之路文化展覽。2019年,在國家文物局組織的中國最具影響力的綜合性博物館排名中,洛陽博物館進入前十,在全國絲綢之路對外交流專題展覽中排名第五。

2020年國慶期間,洛陽博物館舉辦了豐富多彩的活動。洛水霓裳”服飾復原展依托洛陽博物館收藏的文物,復原了25套古代服飾,展示了從戰國到宋代一千多年的服飾文化。

所獲榮譽 編輯本段

洛陽博物館基本陳列“河洛文明”榮獲2012年度大獎“全國十大展覽和展銷”獎。

2016年12月,洛陽博物館獲得“中國十大最佳文化遺產獎”

2018年10月,洛陽博物館被評為全國中小學生實踐教育基地。

永恒的文明——洛陽文物精品展”,1999年被評為中國十大展覽之一。

2021年《文物精粹》展2021年3月獲獎“中博熱搜榜”十大熱搜展覽;《古都洛陽》入選中國共產黨晉升名單 s 100th周年精品展。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 編輯

上一篇 蘇州博物館    下一篇 安徽博物院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安市| 祁门县| 剑川县| 资讯 | 长垣县| 万宁市| 泰宁县| 肃宁县| 芜湖县| 十堰市| 隆回县| 水富县| 杂多县| 饶河县| 于都县| 寿阳县| 静海县| 勐海县| 区。| 文水县| 金沙县| 中超| 灌云县| 凌源市| 建始县| 团风县| 共和县| 微博| 南和县| 哈巴河县| 轮台县| 成安县| 汉源县| 佛冈县| 普兰县| 滨州市| 沈阳市| 两当县| 泰安市| 永登县| 扶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