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博物館
浙江省博物館(浙江革命歷史紀念館)是國家一級博物館,有孤山博物館區、武林閣有兩個大廳鼓山館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鼓山路25號,武林館位于西湖文化廣場E區。2023年5月4日,紫武林館正式閉館,預計2023年下半年搬至新館之江館。
浙江博物館創建于1929年,起源于第一屆杭州西湖博覽會“浙江西湖博物館”1976年,它被重新命名“浙江省博物館”2006年,浙江革命歷史紀念館并入浙江省博物館管理。2009年武林館區(包括浙江革命歷史紀念館)建成對外開放。
浙江省博物館(浙江革命歷史紀念館)館藏文物81158件/集篇種類繁多,年代順序完整精品收藏是富春山居圖、萬工橋等。孤山館區內有“溫嵐易澤——溫嵐館和《四庫全書》”有六個特展,武林閣有基本展“岳第長歌——浙江歷史文化”與“錢江潮——浙江近代革命史展覽”和三個特別展覽兩個博物館會不時舉辦臨時展覽。
浙江博物館于2008年被評為中國國家一級博物館,2009年被中共中央宣傳部評為中國一級博物館“國家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018年獲教育部嘉獎“全國中小學生及學生聯合會研究實踐教育基地”2023年,經中國博物館協會評估“2022年中國最具創新力的博物館”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建館伊始
浙江博物館的前身是西湖博物館,成立于1929年它是中國為數不多的成立于20世紀20年代的省級博物館之一。它是在1929年第一屆西湖博覽會的基礎上建立的。當時的博覽會有八館兩館,其中最大的是博物館,位于鼓山的鶴亭、林舍地區分為水產區、植物、動物、昆蟲、礦物山堯山的六個部門和動物園,陳列著世界各地的動物魚類昆蟲和礦物、植物等5000多種土特產。世博會結束后,大部分展品都集中在溫嵐館。同年年底,在此基礎上成立西湖博物館,任命陳桂懷為館長。1931年,浙江省政府第381次會議決定,該館劃歸浙江省教育廳,更名為“浙江李溪湖博物館”
轉移與停辦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軍全面發動侵華戰爭。戰火很快蔓延到上海和杭州。為了避免戰亂,保護文物和財產,在館長董的帶領下,西湖博物館先后遷至富陽、蘭溪、永康方巖、麗水三巖寺、松陽周楠村和其他地方經歷了艱難險阻。在極其艱難困苦的情況下,博物館工作人員仍然堅持收集文物,制作標本,進行科學研究。
1941年7月,由于戰火蔓延,浙江省教育廳下令關閉西湖博物館,遣散人員,并沒收文物、標本、圖書、資料、當時所有的儀器都交給了松陽縣公立教育中心。松陽人和s教育館既無保存條件,又無專業人員,松陽可能淪陷。在上述困難條件下,決定以浙江生物學會的名義接受董博物館的文物。除了單獨查或者借省圖書館、麗水民教館、處州民教局、省第三臨時中學、在省教育廳外,其余人員被運送到龍泉的董 費用自理,保存在龍泉水鄉南街大喬巷3號。
復館與回遷
1943年6月,情況稍有好轉,浙江省教育廳下令修復龍泉西湖博物館,并任命浙江大學龍泉分校生物系主任金為主要任務“同時保存和展示各種文物給觀眾看;一方面提倡科學教育以適應戰時需要,從而向國民灌輸科學知識,補充學??茖W教育的不足”幾經變遷,幾經搬遷,博物館最終選址在龍泉城北的安慶山寶子廟。
抗戰勝利后,國民政府教育部召開了全國教育復原會議,確定了社會教育機構復原的四項原則大多數遷入的國家社會和教育機構都搬回了原址。1945年秋,西湖博物館從龍泉遷回杭州原址。
博物館轉型
1953年6月,根據文化部的通知,浙江省文化事業管理局發文“浙江李溪湖博物館”更名為“浙江博物館”同年,圖書館、成立了博物館黨支部,這是浙江博物館成立最早的黨組織李易當選為第一任黨支部書記。1976年,博物館更名為“浙江省博物館”
1979年5月,為促進浙江省各項文物事業的發展,經浙江省組委會批準,恢復了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成立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商店。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的行政職能與博物館分離,恢復浙江省政府建制。同年12月,考古人員從博物館分離出來,成立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1984年,自然科學專業人員和動物、植物、地質礦產自然標本全部脫離博物館,成立浙江自然歷史博物館。至此,浙江省博物館從一個綜合性的地理博物館變成了一個收藏館、研究、集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性人文博物館。
擴建館區
1990年12月,浙江省鼓山博物館區改擴建工程開工。1993年9月,新樓改擴建工程通過驗收,順利竣工,總投資2000萬元。改擴建工程完成后,博物館占地面積為2.04公頃,總建筑面積7360平方米,博物館面積大幅增加。
2006年,浙江革命歷史紀念館并入浙江省博物館管理。2009年武林館區(包括浙江革命歷史紀念館)建成對外開放。浙江省博物館武林區和浙江革命歷史紀念館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管理。2009年底,浙江省博物館武林館和浙江革命歷史紀念館竣工對外開放。2023年5月4日,武林博物館閉館,預計于2023年下半年遷至西湖區開館的浙江省之江博物館新館之江文化館。
設計布局 編輯本段
孤山館區
浙江省博物館鼓山館位于杭州西湖鼓山南麓。1993年秋,浙江省博物館改擴建工程竣工,占地20400平方米。博物館的建筑由富有江南地域特色的單體建筑和蜿蜒的回廊組合而成,形成了獨特的'園中館、館中園'格局。錯落有致的建筑隱藏在湖光山色之中。設計把環境放在第一位,整個博物館按功能分成幾組,通過走廊、橋、路、綠化和水的構成都有明確的規定。使用起伏跌宕、密度交替的建筑與溫嵐館等保留下來的建筑和孤立的山地環境在整體和空間上融為一體。
根據城市的建筑環境和歷史文化特征,設計還將傳統形式與歷史功能和現代美學相結合、將材料與施工技術相結合、通過抽象變形、升華、營造古樸典雅的時代氛圍、地牢特色鮮明文化內涵豐富的博物館建筑。
孤山館基本都有展覽,比如《文瀾遺澤——文瀾閣與四庫全書》《瑞象重明——雷峰塔文物陳列》《昆山片玉——中國古代陶瓷陳列。展覽部分,基本展示的是鼓山館、專題陳列、臨時展示分為幾個單元,形成一個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的樣本群。基本亭位于基地的核心,毗鄰溫嵐亭等古建筑,其軸線相互對齊。館前有廣場、綠化。書畫、陶瓷、民族、民間工藝展覽館形成一個獨立的花園,布置在基地的東南面,通過一條走廊與基礎展區相連。
武林館區
浙江博物館武林館位于西湖文化廣場E區,建筑面積20991平方米,展覽面積7600多平方米。武林閣是一座三層建筑,地上三層,地下一層。博物館區的展覽主要是歷史展覽。一樓《越地長歌——浙江歷史文化陳列》,二樓《錢江潮——浙江現代革命歷史陳列》、三樓是《非凡的心聲——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中國古琴》《意匠生輝——浙江民間造型藝術》010等特展,一樓臨時展廳舉辦國內外臨時展覽。
其他館舍
常書鴻美術館
常書鴻美術館位于浙江省博物館鼓山館區(1904—1994)浙江杭州人。1923年畢業于浙江李佳工業學校,1927年赴法留學十年;1943年赴敦煌籌建國立敦煌藝術學院。常書鴻長期從事臨摹敦煌藝術、研究和發揚工作,主持敦煌藝術研究所、敦煌文物研究所的業務是敦煌藝術的保護、研究和傳播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
繼常書鴻 他去世后,他的家人繼承了他的遺志,一生都在畫油畫、水彩畫、 2403356素描等作品捐贈給我的家鄉浙江省。因此,浙江省博物館成立了常書鴻美術館。美術館是江南風格的兩層亭子一樓展區主要展示常書鴻 二樓主要展示常書鴻和他的繪畫作品他在20世紀40年代到達敦煌后,就開始收藏他的畫。
黃賓虹紀念室
黃紀念館位于杭州棲霞嶺31號原是我國著名傳統藝術大師黃先生的故居。院子里有一棟兩層兩開間的西式小樓庭院古樸幽靜,有一尊漢白玉黃坐像倚石抱膝若有所思。院外小路通往西湖北山的棲霞嶺。
繼黃之后, 他去世后,他的家族保存了5000多件作品和10000多件文物、所有手稿和其他文物都捐贈給了國家,并由浙江省博物館收藏。1988年正式對游客開放。紀念館內有黃 的生平故事。
浙江西湖美術館
浙江西湖美術館于1999年10月竣工,位于浙江省博物館鼓山館區東部。浙江西湖美術館分為三層,包括入口大廳、接待室和四個不同大小的展廳。它原本是中國第一所高等藝術院校―國立藝術學院舊址。30年代初,林風眠、艾青等人在這里發起建立哥特式藝術博物館,旨在“整理中國藝術,引進西方藝術,調和中西藝術,創造時代藝術”
沙孟海舊居
沙孟海 故居位于杭州龍游路15號,占地87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601平方米。內有沙孟海生活、兩個工作室,一個新的沙孟海展廳的生活故事。堅守沙孟海先生 的愿望, 他的家人將他的數百幅書法和篆刻作品以及珍貴文物捐贈給浙江省博物館收藏。故居是一棟兩層磚木結構的別墅,在院子里“沙孟海舊居”這五個大字是由著名的石印雕刻師錢君匋題寫的。
展覽陳列 編輯本段
基本陳列
岳第長歌——浙江歷史文化展
岳第長歌——浙江歷史文化展”展廳位于浙江省博物館武林區一樓,展覽面積約2000平方米,分為“文明曙光、古越王國”三吳都會”東南翹楚”繁庶兩浙”五個部分。陳列以浙江“精勤耕戰”文化性格占主導,展示風格精致大氣,內斂而充滿張力。共展出文物1300余件,結合現場進行了還原、模型復制、圖畫創作、多媒體視聽等現代化手段向我們展示了浙江在不同歷史階段的獨特魅力。
錢江潮——浙江近代革命史展覽
浙江人民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中國共產黨“一大”會議的最后一天在嘉興南湖舉行,宣布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從1922年9月開始,浙江各地紛紛建立共產黨組織,使得浙江革命勢不可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浙江解放了。
錢江潮——浙江近代革命史展覽”展廳位于浙江省博物館武林區二樓,展覽面積約1700平方米??v向顯示按時間順序排列,分為“南湖紅船與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大革命的洪流”土地革命的風暴”錢江兩岸的抗日篝火”走向解放之路”這五個部分展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浙江解放的光輝歷程。以浙江 在橫向上,以中國革命斗爭的主要活動為切入點,通過現代展覽技術,包括利用大型場景的復原景觀根據史料制作的聲光電配合等,生動再現了重要的歷史時刻和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跡。
專題展覽
(孤山館區)
溫嵐易澤——溫嵐館和《十里紅妝——寧紹婚俗中的紅妝家具》
溫嵐館是清代七大皇家圖書館之一,《四庫全書》珍藏于此。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圓明園的文遠亭毀于大火,現在只剩下溫嵐了、文淵、文津、文追溯到四格,成為江南唯一的皇家圖書館,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
1911年,溫嵐館收藏的《四庫全書》被浙江圖書館接收從此,亭子與書籍分離。1953年,浙江李希湖博物館更名為浙江博物館,溫嵐館一直由其管理和使用,并作為博物館的一部分向公眾開放。經過多次修繕和不遺余力的保護,這座清代皇家圖書館仍保留著原有的建筑格局和歷史風貌。此次修繕保留了古建筑原有的歷史信息,恢復了溫嵐館的歷史平面和庭院空間。修復后的溫嵐館通過特展和原展展示了溫嵐館演變的歷史過程,還原了清代皇家圖書館的歷史風貌和江南古典園林的特色。
瑞祥鐘鳴——雷峰塔文物展
瑞祥鐘鳴——雷峰塔文物展”分為兩層,一層展廳主要為雷峰塔地宮發掘現場復原,同時以圖片和文字資料介紹考古發掘情況。二樓展廳是雷峰塔出土文物展覽。
雷峰塔是獻給吳越王錢俶的“佛螺髻發”而建,初名“皇妃”塔。北宋開寶五年(972)建設,太平興國二年(977)完工,宋宣和、明嘉靖二次焚毀,于1924年9月25日倒塌成廢墟。但雷峰塔塔基、底塔保存完好,是典型的吳越國后期套筒式回廊結構。本次展覽主要展示雷峰塔地宮出土的文物,如五代十國阿育王塔,純銀鍍金、五代吳越國玉童等文物。雷峰塔地宮是五代時期唯一科學發掘的佛塔地宮,出土器物反映了吳越國的金銀器、玉器、青銅器制作更高的技術水平是研究五代時期的佛塔形制、地下結構,了解吳越的歷史、佛教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昆山片玉——中國古陶瓷展
浙江博物館陶瓷博物館位于鼓山博物館區中央主樓主樓有三層,每一層都是一個單元。浙江是舉世聞名的瓷器發源地和青瓷之鄉。浙江古代陶瓷生產歷史悠久、輝煌的業績,眾多名窯和精品瓷器的出現,是制瓷技藝向世界傳播的起點。擁有眾多精美的陶瓷文物是浙江博物館收藏的一大特色。
此展覽由原“浙江七千年”重建了基本歷史展示樓,展覽面積1200多平方米,展出了近400件各個歷史時期的陶瓷文物,分為三個單元,分別是“源頭活水、一枝獨秀”,“名窯輩出、枝繁葉茂”和“春風化雨、異彩紛呈”依托豐富系統的陶瓷文物和專業典雅的展示語言,向廣大觀眾和專家學者生動展示了浙江古代陶瓷的技術成就及其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
——件藏品豐富多彩的古代漆器特展
浙江省鼓山博物館漆藝館內有一個展覽《四庫全書》,展示了香港曹啟永夫婦2012年捐贈給浙江省博物館的168件古漆器,以及該館收藏的20余件/組)宋元明清時期的重要漆器。展覽主要以曹其庸先生夫婦捐贈的古代漆器和近年來收藏的漆器為主它沿襲了漆器展廳原有的陳列結構,以時代為經,以技藝為威,分為“素色配——宋元漆器”錢文萬華——明代漆器”多彩——清漆器”三個部分,穿插介紹中國古代漆器相關知識,展現宋元以來輝煌精湛的漆器工藝。
(武林館區)
十里紅妝——紅妝家具在寧邵婚慶定制
本次展覽位于浙江省博物館武林區三樓。十里紅妝”是介紹寧紹地區民間婚俗的展覽,分為“待嫁的女兒”迎親的隊伍”火紅的新房”三個單位,面積約500平方米。 館的重點是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民國朱錦木雕寧波轎子。轎子由粉絲金箔貼花和漆雕制成,并用各種珍貴木材雕刻而成、浮雕、通過雕刻等手法,雕刻出數百個人物吉祥主題和戲劇場景,周圍是數不清的花鳥和各種精美的宮燈、流蘇和掛簾之所以叫它,是因為它們需要花費數萬個工時來制作“萬工轎”展廳里,還有朱錦木雕的上千個作坊、房前桌、紅櫥、春凳、紅木箱、紅色化妝家具,如紅色漆扶手椅和物品,如婦女和的紅色產品。
蔣易盛輝——浙江民間造型藝術
本次展覽位于浙江省博物館武林區三樓。展覽面積400多平方米,分為雕塑藝術、剪紙藝術、編織藝術、織染藝術的四個單元。這是一個非物質文化形式的展覽,展示了浙江大地孕育的最優秀的民間藝術。它們來自勞動和生活,植根于村鎮它們不僅是浙江人的物證s聰明的頭腦和精湛的技藝,同時也反映出浙江人在人多地少的環境中為生存而奮斗、發展的適應性和創造性。
非凡的聲音——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中國古琴
本次展覽位于浙江省博物館武林區三樓。展覽面積300多平方米,分為“古琴的歷史”古琴的制作與演奏”館藏古琴解讀”三個單元。 “古琴的歷史”該單位主要通過現場、水墨動畫、古琴起源的圖像及其他方式、漢唐時期的古琴定型、宋元時期浙派的興起和明清時期眾多的秦派做了客觀系統的陳述。古琴的制作與演奏”該單元通過物理模型、通過視頻片段和圖片的方式介紹古琴的結構、制作工序、鋼琴聲音和技巧等信息。
臨時展覽
湖山刻字杭州西湖歷代摩崖石刻展
本次展覽于2022年12月15日至2023年3月26日在浙江省博物館鼓山館浙江西湖美術館展出。展覽主要展示了浙江省博物館中的清代、民國時期的舊拓片,杭州市園林文化局、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管委會、西陵出版社等機構及下屬單位收藏的當代新拓片208幅。展覽分城內諸山、南山、飛來峰、北山頂山這五個單元,涵蓋了杭州西湖周邊的山川,充分展示了唐代以來西湖摩崖石刻的全部精華。同時,展覽繪制了各區域現存摩崖石刻分布圖,并按景點進行介紹,方便觀眾觀展后查找和參觀。
宋岳的浙江傳說——中國文物
本次展覽于2022年9月20日至11月30日在浙江博物館武林區一樓臨時展廳舉行。展覽分為五章十大類文物,選取了全國各地遺址墓葬出土的40個考古文博機構的148件文物(組)浙江文物的代表性元素將一同展出,還原浙江文物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傳播與交流,在中國文物版圖中構建浙江脈絡,詮釋更豐富更廣闊的浙江地域文化,展現越人的蓬勃生命力的精神。
交流展覽
紅船從“浙”——年中國共產黨在浙江起航
本次展覽是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專題展覽“揚帆起航”沖破迷霧”劈波斬浪”紅旗潮涌”四個單元,專題展覽聚焦浙江歷史從1921年到1949年,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斗爭,突出了主動性、奮斗、奉獻的“紅船精神”以展示與教育融合的創新理念實現時空對話“浙”些體驗;以時間邏輯的敘事節奏,提煉出28年的輝煌片段;從多維視角生動講述,續寫中國共產黨人 s“浙”里信仰。
展覽由文物文件和資料以及繪畫支持、書法、陶塑、運用多媒體等手段展示浙江革命過程中的重要歷史時刻和英雄事跡,以展示與教育開放性與體驗性相結合的設計理念,力求滿足人們 在展覽路線上設計教育活動和講座,幫助觀眾了解黨的歷史。
截至2023年5月,展覽已在杭州文史學院舉辦、諸暨市博物館、浙江大學等地巡展,巡展內容包括圖文信息板、文物文獻(高仿)它促進了浙江博物館與其他博物館和教育機構的交流。
館藏文物 編輯本段
清金箔貼花花轎(萬工轎)
這件藏品的年代可以追溯到清朝,是中國國家二級文物,尺寸為長150厘米,寬90厘米,高275厘米。這種轎子是用木頭雕刻的,底部用紅漆裝飾金箔貼花,上面還刻著一個圓圈、浮雕、通過雕刻等三種手法進行裝飾。轎子頂上是錫制的立體盛開蓮花,轎子上雕有250個人物、花鳥蟲獸。這種轎子結構對稱,雕有24只鳳凰38只龍54只鶴74只喜鵲92只獅子和124只石榴百子。還有一組組圓雕人物,構成了戲曲場景。如《浣紗記》《天水關》《鐵弓緣》《水滸傳》010《西廂記》010《荊釵記》010《拾玉鐲》010010等。轎子中間部分還輔以鏡頭玻璃畫,每一幅畫也是一個著名古典戲劇的片段。這種轎子由數百塊可拆卸的花板組成,沒有專門的轎門。
戰國越王以劍為旨
這個收藏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長達52年.4 cm,中國國家一級文物。越王的目標是制造青銅劍,劍體寬大,從中間脊部開始有一條線,雙面弧形,近前端變窄。圓盤形劍首,圓柄上有兩個凸起的箍,箍上飾有變形的獸面圖案,柄上纏有絲線。劍格兩側鑄有雙鉤鳥蟲書銘文,正面為:戉(越)王戉(越)王;反面為:者旨於睗。薄如蟬翼的綠松石s wings鑲嵌在字與字之間,現有部分脫落,脫落處可見紅色粘合材料痕跡。越王旨在劍上附加一個完整的劍鞘,由兩塊薄木板膠合而成,用絲線外扎加固,再涂上黑漆。
五代十國吳越國鍍金純銀阿育王塔
該藏品來自十個國家,是中國國家一級文物。此塔由塔座、塔身、山花蕉葉、塔式制動器等每一部分都被錘打成形,并連成一體。塔座呈方形,兩側各有一個底板和一個門、小佛像相間裝飾。塔呈方形,四面雕刻著佛祖本生佛的故事,每邊各一個,分別為薩昌王子舍命喂養老虎本生佛、國王的尸體割了肉,換了鴿子、快眼之王佘艷本生和月光之王石首外表鍍金,每個角上都有一只大鵬金翅鳥。塔的頂層裝飾著金銀花和動物臉圖案。
從塔的中空可以看出里面裝的是黃金容器(金棺),記載中的'佛螺髻發'應該供奉在里面,因為塔是不開放的,金棺材的形狀、大小和內部情況不明。有16幅反映佛陀和佛陀的佛教故事的人生故事,比如出生在無憂無慮的樹下、尼連河邊苦修、Rokuyaon說等等,又捶了佛祖坐禪的后背、說法等形象。塔剎由剎桿、五相輪和頂部的火焰珠、水瓶座等寶塔底部裝飾有十二朵蓮花,五聯輪上裝飾有金銀花、珠紋,底輪最大,逐漸收起來。
富春山居圖卷
這個收藏的年代是元,維度是31.8厘米,橫51.4 cm,中國國家一級文物。此圖為黃 從元朝到鄭錚是七年(公元1347)七十九歲回富春時,是個無用的禪師,三年而成。本卷是畫卷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卷《富春山居圖》是最有名的黃和幸存的作品、最傳奇的畫。這幅畫卷是清朝順治年間燒的,斷成兩段前段單獨裝裱,更名為《剩山圖》,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館。后段沿用原名(也稱為《無用師》卷),在臺北故宮博物院?!陡淮荷骄訄D》描繪了富春江兩岸初秋的景色,山巒起伏,林木蔥郁,淺灘沙屋,碧波蕩漾,毛婷民居漁船,江南山川秀美。在筆墨技法上,這幅畫是學董源的、巨然,更是別出心裁,布局密集,筆墨蒼勁灑脫,墨色恰當,富有音樂節奏感。
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文化'雙鳥朝陽'牙雕
這個收藏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縱向尺寸為16.6厘米,橫6.3厘米,厚1.2 cm,中國國家一級文物。這是一件'蝶形器'上半部分不完整,下半部分略殘。正面的中間部分以陰線的形式雕刻有深刻的圖案:中間是一組由五個大小不同的同心圓組成的太陽圖案,外圓上端雕刻著熾熱的火焰,象征太陽的光芒。兩邊各有兩只鳥拍打著翅膀。作圓眼、鉤喙、昂首挺胸伸頸,器緣以羽紋襯托,線條洗練精煉簡潔。小鳥 的眼睛和太陽圖案的中心都是淺錐,更生動。圖像兩側還鉆有六個小圓孔,方便裝訂或懸掛。
學術科研 編輯本段
浙江省博物館一直堅持學術研究,通過收藏、歷史文化和博物館學的研究是為博物館的文物收藏和保護服務的、展示,以便更好地發揮博物館 社會教育、文明傳承和文化傳播功能。浙江省博物館注重學術討論,開展了“博物館和地方發展”和其他國際學術研討會。
浙江省博物館有浙江古窯址標本中心、黃研究中心等七家研究機構。各種研究機構的研究方向和功能都不一樣如龍泉青瓷國際研究中心以青瓷文化為主要研究方向,同時注重跨學科研究和中國青瓷技術文化全球傳播的影響力。中國古代漆器研究中心主要研究中國漆器文化、藝術相關的學術活動,還負責專題展覽《斑斕紛呈——館藏古代漆器特展》。
浙江省博物館出版了大量的學術著作、反映館藏文物的大型目錄、研討會論文,為配合展覽而編輯出版的大型目錄,為傳教工作而編輯出版的各種通俗讀物。如榮獲第二屆“紫禁城杯”《青瓷風韻》國家文化遺產十佳圖書、浙江省博物館學報《東方博物》、大型系列圖錄“浙江省博物館收藏部”等。
圖書館雜志《東方博物》
《東方博物》由浙江省文物局主管,浙江省博物館出版。該書準備于1994年出版,第一輯于1997年出版。2002年出版半年期,2004年出版季刊是浙江省權威的文物考古綜合性學術收藏。其創辦旨在研究、揭示中國(尤其是東南地區、江浙一帶)古代物質和精神文化的價值,來自歷史、科學、藝術的角度為今天提供了有益的借鑒立足浙江,連接全國,面向世界。
《東方博物》包含考古、文物學、博物館學、人類學和其他許多方面。設有考古研究、陶瓷縱橫、青銅管窺、書壇畫苑、文物舉隅、民俗掠影、建筑覽古、科技筆談、文博探討、海外展望等十余個欄目和不規則欄目。該出版物為16頁格式,每期128頁,約20萬字。
研究機構 編輯本段
黃賓虹(1865-1955年)樸村,安徽歙縣人,金華人。藝術家,山水畫大師,齊白石“南黃北齊”黃不僅是我國杰出的山水畫家,也是現代美術史的奠基人、開拓者之一。繼黃之后, 的去世,他的妻子宋若英和她的孩子繼承了他的遺產,寫下了它、所有的遺物都捐給了國家。當時中央文化部指示浙江省文化局接收,交由浙江省博物館整體保存。幾十年來,浙江省博物館一直在整理黃的相關藏品、研究、在展覽和推廣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黃研究中心將不時展出有關黃的展覽,如“賓虹筆耕”黃賓虹墨竹展”等。
文化活動 編輯本段
社教活動
每隔一個周末,浙江博物館會在武林博物館三樓教育活動室和鼓山博物館教育中心教室開展教育活動,如“谷雨——豐子愷二十四節氣系列繪畫臨摹教程”武文農膜印刷——活字的體會”等活動,讓觀眾在體驗文化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同時,浙江省博物館還推出了云課堂,分為“掌上浙博”古代小知識”紅色文物故事”三個主題閱讀、視頻、文章的形式是給觀眾學習的。
文創設計
浙江博物館圍繞藏品開發制作了幾個系列的文化創意產品,如“貞觀之寶系列文創產品”《西湖十景》系列文化產品”以此類推,文創產品有古皂、明信片、首飾盒、團扇等多種形式。同時,博物館還積極舉辦諸如“春入西湖,夏入錢塘”如藏品學習文創發展主題活動,鼓勵博物館與文創企業和個人合作,深挖藏品故事,提煉文創設計亮點。
所獲榮譽 編輯本段
2008年,浙江省博物館被國家文物局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2009年,浙江省博物館被中共中央宣傳部授予“國家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2012年,浙江省博物館被中共中央宣傳部授予、文化部、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和新聞出版總署聯合授予“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先進單位”稱號
2018年,浙江博物館獲教育部授牌“全國中小學生及學生聯合會研究實踐教育基地”
2023年,浙江博物館通過中國博物館協會鑒定“2022年中國最具創新力的博物館”。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