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博物館
青海省博物館位于西寧市城西區西關街58號(新寧廣場東側)青海第一座具有現代化功能的大型綜合性博物館,隸屬于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廳,是省級公益性事業單位。2017年,青海省博物館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青海省博物館成立于1979年,1986年9月正式對外開放(新館)大樓于2001年建成投入使用,占地面積17000平方米,建筑面積20800平方米。青海省博物館包括4個展廳,面積9450平方米;文物庫房6座,面積2668平方米。2021年11月,青海省博物館完成陳展升級改造,擬形成以《青海歷史文物展》為主,《青海考古成果展》《青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展》《百年青海革命文物目錄展》為輔的主題展覽體系。截至2023年,青海省博物館共收藏各類文物15627件(套),2069件珍貴文物(套)其中,一級文物313件(套),二級文物620件(套),三級文物1136件(套)青海省博物館的文物涉及歷史、民俗、政治、經濟、軍事、生產生活等領域,代表有舞蹈圖案的彩陶壺等文物、彩陶靴、三老趙 紀念碑和石鐘等。
2021年第四季度,青海省博物館入選全國博物館熱搜榜第三名,是西北地區唯一入選前十的博物館。青海省博物館的平均參觀人數為58人.7萬多人,平均50多次社會教育活動,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效益。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1957年,青海省首次成立省博物館籌備處,1962年撤銷。1978年8月29日,青海省博物館籌備處再次成立。1986年9月26日,青海省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館址設在馬步芳 的私人住宅“馨廬”馬步芳府,又名“玉石公館”解放前青海省政府主席馬步芳的官邸。這座大廈始建于1942年6月,于1943年竣工建筑工地位于青海省西寧市城東區為民巷。
由于青海省博物館的原始建筑、展覽館可以 不符合西寧 文化發展和博物館事業,所以青海省人民與博物館協會美國政府選擇了一個新的地點。1999年4月21日,青海省博物館新館開工建設。2001年,青海省博物館遷入位于西寧市西部新寧廣場東側的新館(西寧市西關街58號),并于同年5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
2019年4月24日,青海省博物館召開升級改造工程啟動動員會,特成立“青海省博物館安消防及基礎設施改造推進項目領導小組”2019年10月12日,項目正式開工建設,2021年4月15日通過驗收。2021年,青海省博物館消防安全提升工程完成后,調整了博物館原有布局,新開了黨員活動室、閱覽室等場所,11月29日,青海省博物館升級改造后正式對外開放。
設計布局 編輯本段
場館設計
青海省博物館新館位于西寧市西關街58號,新寧廣場東側,占地1.7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08萬平方米。其新建筑采用傳統的軸對稱方式,中間一個屋頂,兩邊一個屋頂,具有很強的民族性、地方特色。
館內布局
青海省博物館新館共分四層,四個展廳,展覽面積9450平方米,六個文物庫房,面積2668平方米。博物館主樓為辦公區,二樓為《百年青海革命文物目錄展》《青海歷史文物展》展廳,三樓為《青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展》《青海考古成果展》展廳。
陳列展覽 編輯本段
2021年11月,青海省博物館完成陳展升級改造,擬形成以《青海歷史文物展》為主,《青海考古成果展》《青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展》《百年青海革命文物目錄展》為輔的主題展覽體系。此外,青海省博物館還打造了《江河源文明——青海歷史文物陳列》《唐蕃古道——七省區精品文物聯展》等數字展和以河湟文化5000年為主題的微展。
常設展覽
青海非物質文化遺產展
青海非物質文化遺產展位于青海省博物館三樓。展覽以青海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為背景,東面是河湟文化、雪域藏族文化、海西柴達木文化路線是邏輯,將青海廣袤大地上反映當地風土人情的無形物品串聯起來,圍繞河湟神韻、民族風情、文化生態保護區三個板塊,突出青海具有鮮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非物質代表項目。展覽項目涉及民間文學、傳統美術、音樂、舞蹈、戲劇、曲藝、技藝、傳統醫藥、民俗、傳統體育、娛樂和雜技,共展出190套(640件)非物質作品,包括那達慕、Ta 的黃油雕塑爾寺與撒拉族柵欄建筑的建造技巧。展覽以實物展示、圖板介紹、活態展演、場景還原、多媒體展示和互動體驗展示了青海 美國的非物質遺產保護近年來向公眾開放。
百年青海革命文物目錄展
百年青海革命文物目錄展覽攤位位于青海省博物館二樓。展覽以2021年青海省公布的第一批革命文物名錄為依據,分為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和可移動革命文物。革命文物承載了黨和人民在中國英勇奮斗的歷史,記錄了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和感人事跡,是中國的寶貴財富。展覽講述了青海省18個革命遺址背后的故事,也傳達了紅軍長征的信息、西路忠魂、青海解放、抗美援朝、青藏公路玉樹抗震救災等歷史事件中青海人民和全國各族人民的英勇表現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青海考古成果展
青海考古成果展覽攤位設在青海省博物館三樓。展覽以大遺址的發現發掘過程和內涵為主要內容,輔以出土文物的保護和研究成果的展示,集中展示了中國青海考古的艱辛歷程和豐碩成果、多維度展示青海考古工作全貌。展覽分為十一個部分,從新中國成立到現在(2023年)從青海考古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八處遺址和南亞走廊調查項目入手,既梳理了考古和調查過程,又對考古成果進行了解讀和說明;最后兩部分“青海文物保護工作”和“青海考古研究成果”通過板塊和實物的對比,觀眾可以詳細了解文物保護修復的過程和成果。
青海歷史文物展
青海歷史文物展位于青海省博物館二樓。本次展覽展出600多套文物,按照歷史發展的順序分為歷史悠久的、漢治河湟、鮮卑西遷、吐蕃東進、青唐風云、多元統一的六個部分,位于兩個展廳。該展將青海“鎖鑰之地”在歷史和地理背景下的戰略意義,通過政治、經濟、文化、從多個軍事角度看,可以從文化交流的角度看農耕和游牧、漢族和少數民族、中原與地方政府的長期碰撞與交融。展覽以盤子和五顏六色的文物為主要展示手段,配合現場、雕塑、多媒體等展示手段全面展示,展現青海的歷史發展和人文變遷。
專題展覽
仙境魅力——藏傳佛教唐卡藝術展
唐卡是一種古老的民族宗教藝術,在中國美術史和藏傳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經過幾代人的傳承和保護,在保留其獨特的民族風格和古樸醇厚的地方特色的同時,也廣泛吸收了其他民族的藝術精華,成為佛教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次展覽共展出50件精美的唐卡作品,根據唐卡的制作工藝,“止唐”和“國唐”分別予以展示。唐卡制作技術展、詳細介紹了拉伸工藝和安裝。該站主要展品是陳列在展廳中央的大型沙畫壇城,由多位喇嘛歷時一個月精心制作而成。
精彩莊嚴——藏傳佛教金銅雕塑藝術展
藏傳佛教的金童造像藝術是眾多造型藝術中的一種金屬造像,是藏傳佛教文化藝術中突出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藝術作品,是青藏高原民族民間藝術的精華。展覽展出了78件精美的金銅雕塑,依莊嚴如來相妙相、善良的菩薩、美麗的塔拉和現實的創始人、顯示象征性的內容類別,例如保護者的雕像。此外,展覽還詳細介紹了金銅雕塑的工藝流程,并以圖文并茂的形式解讀了重點文物。
其他展覽
青海省博物館打造了《江河源文明——青海歷史文物陳列》《唐蕃古道——七省區精品文物聯展》等數字展覽,以及從2020年開始的持續發展“河湟文化5000 ——青海歷史文物”主題的系列微展。此外,青海省博物館還開設了《五彩呼倫貝爾——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民族民俗風情展》《為正義與和平而戰——中山艦出水文物暨抗戰藏品專題展》等對外交流展覽。
重要館藏 編輯本段
截至2023年,青海省博物館共收藏各類文物15627件(套),2069件珍貴文物(套)其中,一級文物313件(套),二級文物620件(套),三級文物1136件(套)青海省博物館的文物涉及歷史、民俗、政治、經濟、軍事、生產生活等領域,主要分為陶器、金銀器、青銅等類型,代表文物如鹿紋彩陶甕、舞蹈紋彩陶盆、金鈕扣貽貝殼羽和石鍋等。
鹿紋彩陶甕
展出位置:青海歷史文物陳列館
于海東樂都區雙耳洞萍萍遺址出土的鹿彩陶缸是新石器時代新店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該藏品通高60.5厘米,口徑32.5厘米,腹徑47厘米,基徑15.5厘米。陶罐是一種填砂陶器,口窄頸肩底凹它的形狀很高,側壁很厚,有“黃河陶王”之稱。陶器上覆蓋著白色的陶衣,口部有寬黑條紋和背紋,腹部有紋紋、折線紋、鉤線和垂直虛線。主題裝飾是兩只站立的鹿,頸部和肩部用黑色描繪鹿頭微抬,發出尖叫,表情逼真生動,裝飾簡潔流暢。
舞蹈紋彩陶盆
展出位置:青海歷史文物陳列館
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縣宗日遺址出土了帶有舞蹈圖案的彩陶壺,是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該陶盆高12.5厘米,24口徑.2厘米,腹徑9.9厘米,底徑9.9厘米。舞紋彩陶盆為泥質紅陶,盆口緊閉,腹略鼓,底小而平。陶盆以黑色裝飾,口內壁繪有兩組手拉手的人形,分別為11人和13人。人物身著球形服裝,形象與大同孫家寨遺址出土的舞蹈紋彩陶壺略有不同,但畫面都以簡潔明快的構圖描繪了一幅原始人集體舞蹈的場景。
成化鎏金國師印
成化鎏金大師印是明朝成化年間,朝廷賜給樂都瞿曇寺高僧的官印。印刷面為正方形,高10厘米,印刷面長10厘米,寬10厘米。印符為銅質、鍍金,兩層桌面,如意鈕,鈕上刻有四層云紋,鈕中間有一孔,用于穿繩。印面篆書陽文“吳光輝法警覺妙伊山郭炎傳授灌頂戒定西天佛子大宗師印”,印在刻楷書的左邊“禮部定于12月22日”,右邊陰刻楷書“吳光輝法警覺妙伊山郭炎傳授灌頂戒定西天佛子大宗師印”印章造型厚重,鍍金色較高是青海藏傳佛教歷史的真實例證,彌足珍貴。
金扣蚌殼羽觴
西寧南壇磚瓦廠魏晉墓群出土的金鈕扣蚌殼羽,是我國古代盛酒容器。該羽觴長13.7厘米,寬10.4厘米,高3.5厘米。羽毛由蚌殼制成,帶金扣,橢圓形,雙耳扁平,腹底較淺。因形似騎士而得名,兩側有耳朵,就像鳥的翅膀一樣“羽觴”羽化出現在戰國時期,一直沿用到魏晉,其名稱逐漸流行如下“耳杯”,其后逐漸消失。此器材質特殊,華麗珍貴,是不可多得的集藝術與實用于一體的生活器皿。
三老趙掾碑
三老趙牌位,簡稱趙寬北,1942年在青海省樂都縣白牙子村出土,但被大火燒毀,只留下殘碑。從拓片上看,這塊碑是一個圓頭方碑,碑上有篆書“三老趙掾之碑”六字,無書刻、撰文、立碑人的名字,碑文694字。碑文主要記述了西漢趙充國河湟的功績及其后代趙翼繼承祖籍,扎根青海的事跡。銘文字體是典型的韓立,雕刻精美,是漢代書法和雕刻藝術的瑰寶。
虎符石匱
展出位置:青海歷史文物陳列館
虎符石室出土于海鹽縣西海縣老城區。石匱身長1.32米,高0.46米,由兩塊花崗巖雕刻而成。石室上方的石虎,是一個圓形的雕刻,趴在一個方形的座位上,雙眼向前看,老虎 s尾巴夾在后襠里,斜穿在背上。石虎造型粗獷,形象生動,具有漢代石雕豐富古樸的風格。石虎下面是一個石室,長方形,中空,平面對應石虎。立面與虎座相連,篆書豎刻,從右向左“西海縣虎符石室建于建國元年十月中國河南郭蓉”,共三行22個字。這套完整的石刻在青海地區尚屬首次(2023年)發現最早的大型石刻,是為了研究青海古代郡縣的設置和當時的雕塑、書法藝術提供了有價值的實物。
石磬
民和喇家遺址出土的石磬,形似石刀,長約100厘米,寬60厘米,厚4厘米。青是中國石器時代產生的石頭、一種由玉制成的古代樂器“八音”之“磬石音”,屬于打擊樂范疇。石磬由黑色沉積巖制成,靠近上邊緣鉆有一個孔,由兩個面穿透身體特別簡單。此石磬為目前(2023年)青銅時代早期同類中最大的,被稱為“黃河磬王”,是古代大型祭祀樂器或農業祭祀用品。
大清寶鈔紙幣
清代寶鈔的紙幣是紙質的,票面有邊框、文字、花樣、楷書木刻藍墨印刷。排頭橫欄為“大清寶鈔”四個字,邊界對聯是“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平等地進出”中間一列從右向左垂直打印“回字第3422號,精準到能賺錢500,咸豐四年制”下欄印有“這種紙幣將代表造錢銀行使用,按照固定的錢糧一切稅捐的數額支付所有的圖書館都將接受每張鈔票兩千元,正式票一銀”幣蓋三面朱文胤,兩面騎縫印刷,背面朱砂“見鈔兌銀”字樣。
學術研究 編輯本段
學術成果
青海省博物館研究者以館藏文物為依托,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對博物館藏品進行研究、青海歷史文化、文旅融合發展、對博物館的發展趨勢進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科研成果,并將成果轉化為論文、專著形式呈現。青海省博物館在各種公開出版物上刊登個人、合著論文30余篇,出版著作3部,參與編寫《青海文化藝術志》《中國博物館志》。主要成果有《唐蕃古道史料集》《唐蕃古道志》《藏傳佛教高僧傳》《青海古城考辨》和《青海史前文明精粹》等。
學術交流
2017年7月28日29日,“漢學與當代中國”專家組參觀了青海省博物館,并與博物館工作人員進行了交流。在隨后的座談會上,時任青海省博物館館長的董志強詳細介紹了絲綢之路青海路對青海歷史發展的意義和影響,雙方正在加強展覽交流、促進東西方文化互鑒和可移動文物保護、我們就人員培訓達成了共識,并表示愿意在未來加強相關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2018年9月6日上午,由中國商務部主辦、由文化和旅游部指導,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學院承辦“2018年非洲法語國家圖書館館長”來自阿爾及利亞的研討會與會者、塞內加爾、貝寧、來自剛果和其他國家的36名官員和學者組成的代表團參觀了青海省博物館時任青海省博物館館長的董志強進行了專題館知識講座。講座結束后,研討會的學生們開展了文化創新活動、展覽推介、博物館和文物對當地人民的重要性等方面的互動提問,并表示希望今后有機會加強交流與合作,促進公共文化事業的發展。
2023年4月,青海省博物館館長王進賢受邀參加“文化出海——借香港平臺傳播中華文明精髓”與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王、敦煌呂雯集團董事長孫、中國區總裁兼高級副總裁張美國石豐集團辦公室,討論如何更好地提煉和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特征和文化精髓“宗珊路沖——號走進美麗的青海”為主題,向與會的國內外觀眾介紹了青海悠久多彩的歷史文化。
文化活動 編輯本段
社教活動
《藏傳佛教佛像素描》是根據青海省博物館收藏的文物和青少年的特點,結合義務教育教學大綱和學生 素質培訓這是一種基于青海省特色的嘗試。同時,青海省博物館還規劃了青少年教育體驗中心,開發設計了面向不同年齡段中小學生的社會教育體驗課程向公眾開放。博物館將繼續推出主題展覽、文化活動和學術講座等在的幫助下“兩微一網”新媒體平臺傳播知識,吸引和建立受眾,號召志愿者參與創作和推廣活動。此外,青海省博物館還開設了著名青年博主講堂,加強文化溝通與交流。
文創設計
青海省博物館的文化創意產品主要“彩陶意蘊”古道文華”憧約瞿曇”優先開放等四個系列“青博”文創銷售門店。文創生活體驗館”作為青海省博物館“文化和創意生活”通過真實還原生活場景,展現現代匠人瑰寶的新嘗試、文物復制品、青海傳統手工藝“青繡”系列產品、河湟陶韻”餐具、將展出竹茶具等文化創意產品、學習、休閑與博物館基本功能的結合,讓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文化創意產品帶來的全新生活體驗,并真正實現“把博物館帶回家”
所獲榮譽 編輯本段
1997年,青海省博物館被國家文物局授予“全國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17年,青海省博物館被中國國家文物局公布為第三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2023年,青海省博物館《半小時看懂史前青海》在“第二十屆(2022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展覽推介活動”中獲得優勝獎;在國家文物局、中央文明辦、中央網信辦推出的2023“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主題展覽項目征集推廣活動中,青海省博物館《青海歷史文物展》入選全國推廣項目。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