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天堂av网_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_亚洲欧美一级_欧美成人合集magnet

知名百科  > 所屬分類  >  地理百科    建設建筑    景觀景點   

海南省博物館

海南省博物館位于中國海南省海口市瓊山區國興大道68號它是海南省的一座綜合性現代博物館,是全方位了解海南 自然地理、民族歷史、文化藝術等的窗口。海南省博物館于1990年正式成立因為十幾年沒有官方建筑,也沒有展覽。直到2005年12月,博物館正式開工建設,一期于2008年竣工并免費對外開放,二期于2018年全面開放。

海南省博物館占地60多畝,總建筑面積4.45萬平米,展覽面積約1.2萬平方米,文物庫房2000平方米左右。截至2022年,海南省博物館擁有藏品28811件(套),包括1347件珍貴文物(套)擁有“越王亓北古”錯金銘文青銅復合劍、宋代青花釉花嘴鳳頭壺、唐代三色馬與西沙群島“華光礁I號”南海海洋文明陳列在鎮館之寶,如南宋沉船的瓷器、海南歷史陳列、海南風情陳列、海南黃花梨陳列、海南陳翔展及其他基本展覽。

海南博物館是國家一級博物館、國家4A級旅游景點”大海的方向—華光礁一號沉船特展”及“南溟泛舸—南海海洋文明展”分別榮獲第十屆、第十五屆國家博物館十大展覽“精品獎”

目錄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博物館成立

海南省博物館的前身成立于1984年“海南博物館”當時海南屬于廣東省,海南博物館歸省黨史辦管轄。1988年海南建省,1990年海南省政府正式跟進并批準設立“海南省博物館”并劃撥了104畝土地建設博物館1994年,政府收回土地,將其用于商業開發之后博物館只搭建了一個臨時的文物倉庫和辦公場所,沒有正式的建筑因此,新館成立前沒有舉辦任何展覽。1996年,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掛牌,兩者合署辦公。

海南省博物館海南省博物館

新館開館

2004年下半年,海南省文化園總體建設規劃出臺文化園位于海口國興大道,占地400多畝,歸省圖書館所有、省博物館和藝術中心由三部分組成;其中,博物館規劃用地60多畝。2005年12月,海南省博物館正式開工建設。

2008年11月15日,海南省博物館一期工程竣工并正式開館,免費向公眾開放,結束了20年的建館歷史,成為當時中國最年輕的省級綜合性博物館。博物館一期占地約18000平方米,展廳占地約8000平方米。

2012年12月,海南省博物館獲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2013年,博物館二期作為海南省“十二五”規劃的重大文化項目之一開館,博物館二期于2018年2月8日全面開館,建筑面積約2.5萬平方米,展覽面積6630平方米。

2019年10月,海南省博物館被批準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

設計布局 編輯本段

建筑設計

海南省博物館是海口文化公園的主體建筑,也是海口的標志性建筑之一。設計理念取自于“浮游之島”三個簡單的長方形平行展開,漂浮在池中,就像海南省位于南海,體現了海南省的地域特色。博物館大廳內20米高的大型浮雕墻裝飾著獨具海南特色的圖案,凸顯了博物館的歷史感。博物館由一、二期建筑占地60多畝,總建筑面積4.45萬平方米,建筑高度25米,地上3層。共有20個展廳,最大的占地1200平方米,最小的占地近230平方米這里有一個近270個座位的學術報告廳,還有一個向公眾開放的大面積休閑公共空間和一個有280個停車位的停車場。

館內布局

海南省博物館共三層,19個展廳。其中一層有1-2號臨時展廳、10-13號基礎展廳、特展館及咖啡廳;二層有3-4、14-16號基礎展廳、5號臨時展廳和圖書館;三層有6-9號、17-19號基礎展廳。

2008年完成的博物館一期工程主要包括展廳、文物庫房、技術用房、服務設施、辦公用房等。共有10個展廳,包括6個基本展廳,主要包括“海南歷史陳列”海南少數民族展”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展”海南收藏文物展示”四個專題,四個臨時展廳,用于展示國內外有影響的文化藝術作品。2018年完成的博物館二期工程主要依托“華光礁l號”沉船的保護和修復以及從沉船中出來的近萬件瓷器如下“華光礁1號“以沉船為主題的展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重器靈光館、海南館藏文物館、海南少數民族館、美術作品展示廳、消防控制中心、學術報告廳等。其中“南溟泛舸”方外封疆”和“仙凡之間”三個基本展覽位于展廳的第一個位置、二、三層。

陳列展覽 編輯本段

基本陳列

海南省博物館的展覽內容以明代海南才子邱浚的《南溟奇甸賦》為綱,依次分析海南地理、資源、文史、風俗、非遺和海洋文明展示。主要包括三個部分九個常設展覽,包括三個基本展覽:南溟奇甸—南海海洋文明展”方外封疆—海南歷史陳列”仙凡之間—海南風情陳列”兩大專題展覽:木中皇后—海南黃花梨陳列”香中魁首—海南沉香陳列”非遺“四個一”瓊工坊—海南傳統手工技藝展”瓊肴街―海南飲食文化展”瓊崖村—海南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瓊戲臺―瓊州行為藝術展”

南溟泛舸—南海海洋文明展

南海海洋文明展位于博物館一樓-13號館,榮獲2018年第十五屆國家博物館十佳展覽“精品獎”它主要展示來自南海的沉船和文物的考古發現,包括在西沙群島發現的沉船和文物“華光礁I號”沉船遺址和遺物是中國重要的歷史遺跡南宋時期美國的海外貿易,也是中國海外貿易的一個里程碑從近海到近海的美國水下考古。展覽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絲路帆影”通過豐富的水下沉船遺址遺跡,展示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上的南海歷史和東方先民關于海洋的知識、征服海洋、東線海外貿易與文化交流史。第二部分為“祖宗之海”表明南海漁民在從事捕撈、養殖、曬鹽等海洋生產活動。

方外封疆—海南歷史陳列

海南歷史展位于博物館二樓-16號館,展覽以圖文資料和文物展品系統展示了海南島的歷史發展和文化變遷(從距今40-從史前到民國60萬年前的海南島)展覽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孤懸海外”,展現了海南島獨特的地理生態環境,因地殼運動不時與華南大陸相連;第二部分為“方外封疆”,講述了海南島從秦朝到漢代的歷史;第三部分為“島海歸宗”唐代海南的開發與南海航線上中國人的對外貿易活動;第四部分為“奇甸日新”明清時期海南島的開發與建設。

仙凡之間—海南風情陳列

海南風情展位于博物館三樓-19號館,展覽采用場景、模型、雕塑、創作畫、視頻、動畫和觀眾互動觸摸屏等展示手段展現了幾千年的漢民族、黎族、苗族、回族和其他民族文化聚集在熱帶島嶼、融合,從而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海島文化。展覽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北部灣情”,第二部分為“閩風瓊韻”,第三部分為“五指山風”,第四部分為“天涯殊俗”

木中皇后—海南黃花梨陳列

海南黃華麗展位于該館二樓3號館展覽主要展示海南特有的樹種“黃花梨”分為花梨出瓊州、瓊作花梨、花梨木時代三部分展示了花梨木的生長環境和藥用價值,以及用花梨木制作的生產生活工具、各種精美的裝飾品和家具。展覽還設有“花梨坊”區域,展示了制作紫檀的場景以及與紫檀相關的文化創意產品。

香中魁首—海南沉香陳列

海南沉香展位于博物館二樓4號館主要展覽被認為是“萬香之首”香中舍利”的海南沉香。分為天涯奇香、香漫瓊崖、貿香為業、沉香園四個部分展示了沉香的自然生長場景,沉香標本和沉香制作的農業生產工具此外,展廳設有沉香和沉香的裸展臺,讓觀眾體驗沉香的味道。

瓊工坊—海南傳統手工技藝展

海南傳統手工藝展位于博物館三樓6號館,由天楠椰雕而成、瓊作木雕、南海貝雕、天涯編織、大安”剪紙、椰島樂器、瓊崖炭畫、后安”鍛刀等八個部分,以“騎樓老街”原貌是載體,展現海南省各民族的民族水平、省級、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部分傳統技藝和傳統美術。

瓊肴街—海南飲食文化展

海南飲食文化展位于博物館三樓7號館,展館被瓊瑤銘記、瓊肴風味、瓊瑤文化由三部分組成,主要展示海南菜的加工和用具、海南的各種小吃和六種海南人 的日常飲食代表。

瓊崖村—海南少數民族非遺展

海南 s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設在博物館三樓8號館,展廳由該村制作、河畔競技、鼓樂由三部分組成。展館通過場景還原和文物展示相結合的方式,展示海南黎族特有的木制品、骨器中國黎族傳統體育娛樂項目海南少數民族傳統音樂舞蹈等黎族傳統手工藝品。

瓊戲臺―瓊州行為藝術展

瓊州演藝展位于博物館三樓9號館展廳由椰風海韻組成、瓊音繞梁、瓊臺舞臺由三部分組成,分別展示海南島和海南島歷史悠久的表演藝術和傳統戲曲,包括瓊臺劇,通過現場表演和靜態展示相結合、臨高漁歌、儋州調聲、海南八音器樂和文昌杯舞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特別展覽

海南省博物館引進了幾個著名的專題展覽,如“國家寶藏—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精品店(海南)展”龍行天涯—四川自貢侏羅紀恐龍(海南)展”走近大師—任伯年、吳昌碩、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 中國畫展”人性與愛?新世紀的李自健油畫之旅”海貿遺珍—清代廣州出口藝術展”淮揚墨韻—南京博物院藏揚州八怪書畫展”江南晨曦—良渚文化展”華夏遺韻—中原古代音樂展”晉國霸業—為期兩周的山西出土文物展覽”五彩呼倫貝爾—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族民俗展”等。

該博物館的許多原創展覽已在全國許多博物館展出,包括“大海的方向—華光礁一號沉船特展”木魅—海南黃華麗藝術展”衣被海南—海南紡織文化展”推舟逐浪 千帆賽—南海水下文化遺產展”燈下故人—一個德國人和海南島的故事”

國家寶藏—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精品店(海南)展

此次展覽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和海南省博物館于2009年聯合舉辦,共展出106件(組)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國寶級文物。包括西漢 黃金玉衣,秦始皇的兵馬俑陵,以及四羊坊尊(中國現存最大的商周青銅器)以及新時代出土的面有魚紋的彩陶壺。金縷玉衣”長約為1.8米、70厘米寬,分為頭、身子、胳膊、大腿等10個部位,用玉1203塊,金線2567克。

大海的方向—華光礁一號沉船特展

本次特展由海南省博物館于2011年創作推出,2013年獲獎“第十屆國家博物館十大展覽獎”展廳內置藍色背景,瓷器陳列在沉船華光礁一號周圍、粉盒、波斯酒壺、南沙海域打撈出大量古錢幣、一個真空保存的古船板,展示了南海水下考古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成就(南海段)的繁盛。

館藏文物 編輯本段

海南省博物館擁有陶瓷、石器、金屬器、字畫等文物,包括南海文物海南歷史民俗、海外華人文物很有特色。截至2022年,海南省博物館擁有藏品28811件(套),包括1347件珍貴文物(套)博物館市政廳的珍寶是“越王亓北古”錯金銘文青銅復合劍、宋代青花釉花嘴鳳頭壺、唐代三色馬與西沙群島“華光礁I號”南宋沉船瓷器等,還有清代黎族龍被、清代《瓊黎風俗圖》等高級藏品。《張玉華將軍的海南島戰役工作筆記》和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國大典主席臺上的麥克風”兩個文物也入選了微紀錄片《紅色烙印——革命文物的故事》。

越王亓北古”錯金銘文青銅復合劍

劍為國家一級文物,戰國青銅兵器,全長65.2厘米,5厘米寬,重2.3千克。劍的圓柄有兩個平行的箍,上面有交錯的金紋,劍是方形的、背面兩側有銘文,左右對稱分布。吳越王造的劍應該是當時最好的,也是中國兵器史上最珍貴的文物之一。

宋代青花釉花嘴鳳頭壺

宋代青瓷白釉花口壺是國家一級文物宋代景德鎮燒制,高40厘米,足徑10厘米左右青花花嘴壺的造型受唐代波斯金銀器的影響,壺口上盛開的四瓣花象征著大喙青瓷、大眼睛,長頸加寬,肩膀豐腴,腹部圓潤。胎質潔白細膩,釉色鮮艷潤澤,青中帶白,白中帶藍。此壺體現了中國宋代工匠高超的瓷器燒制水平。

唐代三彩馬

唐三彩馬是國家一級文物,唐代瓷器。高73.(7 )長81.3厘米 。馬 s的頭微微偏向一側,戴著籠頭,耳朵直立,眼睛明亮,向前看,鬃毛短而整齊,四條腿直立在長方形的地板上,全身涂著棕黑色的釉彩,呈現出天然的釉斑馬 的臉、鬃部、尾巴都是白色的,有系帶、四蹄等又以黃、綠釉裝飾。

元代灰陶韃帽俑

元代灰陶韃靼帽俑為國寶,高達32.4,底10.8*15塑造一個北方少數民族人物。他穿著長袍,頭看起來像清朝的“頂戴”帽子,大臉寬耳,安詳平和的表情。從各個角度來看,人物 表情安詳平和,但又不盡相同。

元代灰陶象尊、牛尊

灰陶的項尊和元代灰陶的牛尊是宋末元初的大師“寄寄老人”雕像底部的杰作是“寄寄老人”碑文,這兩件文物看著幼稚、簡約自然,呈現出鮮明的風格印記。這兩件陶塑是作者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作品。

清代黎族龍被

清代黎族五龍出海,龍圖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長176厘米,寬116厘米。這條龍由三塊彩色錦緞組成,主要圖案是“五龍出海”圖中,龍在海中舞動,氣勢磅礴;外環裝飾有花鳥和博古的圖案,意思是“錦上添花”這種龍被構圖嚴謹,層次分明,圖案生動,色彩豐富,工藝精良,美觀大方,是現存龍被中的精品。

清朝《瓊黎風俗圖》

清代《瓊黎風俗圖》為國家二級文物,畫芯33頁.3厘米,橫30.4厘米。《瓊黎風俗圖》現有15頁,對仗格式,附圖片、搭配詞的形式描繪了黎族人建造房屋的情景、紡織、耕種、對歌、嫁娶、聚會、跳鬼、取香、采藤、放排、傳信、貿易、渡河、談判、漁獵等生產生活場景。圖冊中其中一幅”背新娘的畫作“尤其珍貴的是,這幅婚紗照描繪了新郎走向新娘的場景新娘被新郎裹在被子里抱回家。很少提到黎族人結婚時抱新娘的習俗這幅畫有助于研究黎族人婚姻習俗。

學術科研 編輯本段

學術研究

海南省博物館在應用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或原創性研究成果,申請多項發明專利;開展田野考古和研究,取得一系列學術成果。參與完成國家文物局重點項目—華光礁I號”木船和文物保護工程,列為“十二五”國家水利文物保護重點工程。此外,完成《華光礁出水青白瓷表面凝結物的去除方法研究》《西沙珊瑚島一號沉船出水石雕文物的保護研究》等多項省部級項目,發表多篇核心期刊論文,申請相關發明專利。

海南省博物館編輯出版了《南溟奇甸展陳系列叢書》《海南省博物館圖錄》《環海南島明清時期海防設施考古調查報告》等多部學術研究專著。

在學術研究交流方面,海南省博物館舉辦“國際博物館安全應急高級研討會”南海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研討會”中國南海外流古陶瓷暨南方彩釉陶瓷研討會”等國際學術會議

文物保護 編輯本段

海南省博物館(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是海南省唯一具有考古領隊資格的單位,并已成立“南海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截至2018年12月,已發現并確認水下文化遺址124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成立“文物保護與修復實驗室”,完成對“華光礁Ⅰ號”文物中的陶瓷出水了、船板、藏品中鐵器和文物的保護和修復。華光礁I號”木船出水保護處理在國內尚屬首例,為我國海洋文物出水保護提供了借鑒和經驗。

海南省博物館建成海南省東環鐵路、西環鐵路、環島天然氣管網、紅嶺水庫灌溉工程等大型基礎設施考古項目均已開展,包括“昌化江流域史前文化考察”海南島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考古調查”海南古窯址調查”以及其他許多考古研究課題。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合作“海南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榮獲“2015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發掘了“瓊中水會所城址”為研究明代海南島遺址的特點和黎漢文化的融合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證據;發掘了“定安明清縣衙”再現了明清時期海南政府建筑的原貌。2022年,海南省博物館在海南自由貿易港10個園區開展考古調查項目,完成了31件珍貴文物的保護修復工程、接收90件捐贈的藏品和作品/套等。

文化活動 編輯本段

社教活動

海南省博物館圍繞館藏資源、特色臨展、重大節日等主題內容,進行創作“展覽+活動”節日+活動”巡展+活動”宣講”等多種模式,開展了多種多樣的娛樂活動、普及歷史和科學知識的社會教育活動。

博物館開展了“走進博物館,過一個快樂的暑假”考古小能手”遇見·青花”攀丹書院”南溟學堂”研學活動等一系列特色社會教育品牌活動,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手工結合,傳統藝術與中外文史結合,主動參觀體驗,呈現出一個豐富多彩的博物館。通過巡回展覽,收集的精品將、文物熱點送到市縣、社區、學校等地,歷時兩年完成海南島巡展。

2014年博物館 s“我是小小航海家”第一節選擇了親子活動“中國博物館教育項目示范案例”2015年,該博物館被授予“國家社會科學普及教育基地”榮譽稱號,《“華光礁Ⅰ號”出水陶瓷器的保護與修復》被授予為“全國優秀社會科學普及作品”2022年,該館舉辦了13場線上線下的社會教育活動。博物館的講解工作不斷優化,按照觀眾分類編制中文版、英文版、少兒版、團隊版和其他很多版本的解釋,都是人給的。

文創設計

海南省博物館已經建成“南溟子”為獨立IP品牌和形象代言人;開設了”海博堂“,作為一體化、多維度的博物館文化創意體驗中心,包括閱讀和休閑區、文創紀念品空間、高端禮品空間、南溟子專區、咖啡沙龍互動等五大領域。發布“七店以南,七店以南,潘哥”熱島、三陽開泰等一系列文化創新。模仿文物,做成可食用的文創餅干和掛繩、書簽、晴雨傘、T恤等日常用品。還開設了《海南出水鐵質文物的保護與修復》系列文化創意藝術課。2023年開始,海南省博物館文創店正式重新開放明信片郵寄服務。利用館藏文物、海南景象、海南歷史人文、海南 的非物質文化和其他主題,通過不同的材料、畫面風格、有主題內容的明信片展現海南獨有的特色。

所獲榮譽 編輯本段

2009年10月,海南省博物館“海南歷史陳列”在第八屆國家博物館十佳展覽評選中獲得最佳形態設計獎。

2013年5月,海南省博物館《海南省博物館論文集》獲第十屆全國博物館十佳展覽“精品獎”

2018年5月,海南省博物館“南溟泛舸—南海海洋文明展”榮獲第十五屆國家博物館十佳展覽“精品獎”

2020年4月,海南省博物館授牌“海南省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榮譽稱號。

2021年,海南省博物館授牌“海南省第六屆文明單位”榮譽稱號。

2021年11月,海南省博物館獲得提名“全國文化和旅游系統先進集體”

2022年9月,海南省博物館入選全國首批“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

2022年9月,海南省博物館“南溟泛舸—南海海洋文明展”獲得“新時代博物館百大展覽”獎項。

2023年3月,海南省博物館獲國家獎“博物館里過大年”視頻播出活動十佳視頻單位。

2023年4月,海南省博物館入圍“中國最具創新性的博物館”。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 編輯

上一篇 荊州博物館    下一篇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沾化县| 长沙市| 井研县| 柯坪县| 佛教| 海门市| 盐边县| 西藏| 滁州市| 砚山县| 阳泉市| 徐闻县| 眉山市| 南溪县| 方城县| 濉溪县| 勐海县| 星子县| 东辽县| 浪卡子县| 观塘区| 济阳县| 开江县| 丹江口市| 哈巴河县| 顺昌县| 金坛市| 莲花县| 兴国县| 金沙县| 泸州市| 和龙市| 南召县| 玉树县| 吉安县| 鲁甸县| 延安市| 湖口县| 阜南县| 福鼎市| 巴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