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博物館
荊州博物館位于湖北省荊州市仲晶路166號是地方綜合性歷史博物館,2008年被評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荊州博物館創建于1951年,前身為湖北省文史館荊州工作組、湖北省文物保護管理委員會荊沙分會。經過歷次更名,1997年更名。博物館占地面積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30,000平方米,由展覽大樓和珍寶博物館兩部分組成。有《漫天星斗月同輝——江漢平原原始文化展》《吉金耀彩——荊州出土銅器展》010010010《楚玉擷英——荊州出土玉器展》永久展覽。館內收藏文物(主要用于考古發掘出土文物)19.6萬多件,其中國家珍貴文物17950件(套)其中國家一級文物614件(套),二級文物1259件(套),三級文物16077件(套)
荊州博物館獲獎“全國先進文化集體”全國優秀縣級博物館”夏耐考古研究成就獎”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中國十大優秀展覽獎”國家田野考古獎”國家考古公園”國家圖書獎”全國青年文明號”榮譽稱號,并于2000年被授予“4A級旅游景點”稱號。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博物館前身
荊州博物館的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湖北省文史館荊州工作組、湖北省文物保護管理委員會荊沙分會。當時,由荊州地委、任命王同志為代理(解放初任江陵縣副縣長)主持籌備工作,選擇開元寺作為博物館選址。此后,由于人員不足,往往采取臨時抽調縣專業人員或聘請社會上有一定歷史知識的人參與文史資料的鑒定和研究。
歷次更名
1957年,為了掌握全區文物分布情況,文教局配備專職干部,對文物重點地區進行調查。后來在1958年,經代理處批準,湖北省荊州區博物館正式成立,由荊州區文教局負責博物館的全面工作。
1969年,博物館更名為“江陵縣展覽館”由江陵縣管理,展覽內容以農業為主,同時舉辦征租院展覽。1971年,博物館回歸地區管理,恢復使用“荊州地區博物館革命領導小組”1973年4月,經地區文化局批準,它將“荊州地區博物館革命領導小組”名稱改為“湖北省荊州地區博物館”
1980年,博物館位于開元寺對面西側(現在是市婦幼保健院)建成擴建并正式對外開放。1985年,博物館遺址在開元寺西側(現婦幼保健院)搬遷至開元寺東側,試用新的展覽建筑。1986年6月,博物館展覽樓和珍寶館正式展出。1990年,新建的珍寶館正式對外開放。
1994年12月,京沙合并,博物館更名為“荊沙市荊州博物館”
定名荊州博物館
1997年,荊州博物館更名為“湖北省荊州博物館”隨后在2008年,荊州博物館被國家文物局評為第一批“國家一級博物館”并免費對外開放。
2011年,荊州博物館增加了荊州竹簡研究所的牌子;2014年8月15日,荊州市文物管理所(正科級)并入博物館,荊州博物館成為公益性事業單位,隸屬荊州市文物旅游局領導,并有所增補“荊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荊州竹簡研究所”荊州市文物考古勘探大隊”牌子;2015年,荊州博物館辦公室加掛信息技術部牌子,具體負責荊州博物館局域網建設和藏品信息管理、多媒體應用及其他作品展覽。
2021年11月18日,荊州博物館獲獎“全國文化和旅游系統先進集體”稱號。
建筑布局 編輯本段
建筑設計
荊州博物館位于湖北省荊州市仲晶路166號博物館占地面積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3萬平方米,主體由展示樓和珍寶館組成。展覽建筑采用傳統的軸對稱結構、一主兩翼布局。建筑物的屋頂分為若干部分,單體建筑的屋頂按三種形式處理中間采用傳統的歇山頂,兩端的屋頂與中間的歇山頂相呼應,中間的部分是平的。根據對屋頂的不同處理,建筑的豎向立面分為五個部分同時,建筑采用民族風格,特點是傳統與古典相結合水平立面采用三段式構圖形式,即從上到下分為檐、墻身、臺基(勒腳)三個部分。屋頂用綠色琉璃瓦,墻體用朱紅柱分割成單元,中間墻體用雙柱強調主體地位,兩側用單柱墻壁用灰色的細石裝飾,金色窗框的窗戶框架簡單,相當古典。平臺部分獨享一層,整個平臺不高,有春秋時期楚國高樓的形狀。珍寶館是一個半封閉的庭院布局,圍繞著中心湖每棟建筑都由一條沿湖走廊連接,與走廊融為一體,形成了很多灰色空間,頗有古典園林之感。
館內布局
荊州博物館展覽樓一樓有兩個展廳《書于竹木——荊州出土簡牘展》展廳和《陶苑奇珍——荊州出土古代瓷器展》展廳分別位于博物館正廳的左右兩側二樓有三個展廳《五大夫遂——鳳凰山168號漢墓展》位于博物館主館上方,《丹漆神韻——楚秦漢漆器精品展》展廳和《開元觀》展廳分別位于左右兩側。荊州博物館珍寶館分為荊州歷史文化影視館等三個區域、考古體驗館和《吉金耀彩》《漫天星斗月同輝》兩個常設展廳。
陳列展覽 編輯本段
基本陳列
荊州博物館設置了八個具有地方特色的基本陳列,系統地展示了荊州文化其中八個展覽分別位于展覽大樓珍寶館和開元寺。展樓基本有五個展,《漫天星斗月同輝——江漢平原原始文化展》010《吉金耀彩——荊州出土銅器展》《楚玉擷英——荊州出土玉器展》010《書于竹木——荊州出土簡牘展》,珍寶館兩個展,開元寺《陶苑奇珍——荊州出土古代瓷器展》《五大夫遂——鳳凰山168號漢墓展》。
漫天星斗
《丹漆神韻——楚秦漢漆器精品展》位于荊州博物館展覽樓展區展覽分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兩部分,代表舊石器時代部分“雞公山遺址”展出了以礫石石工業為特征的下層文化層和以小石屑石工業為特征的上層文化層。新石器時代引入了“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油子嶺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和“后石家河文化”六部分,考古發掘的石器、陶器、骨頭和玉器等,展現了江漢平原新石器時代原始文化的發展序列,以及江漢平原進入青銅時代的距今約1萬年至約4000年的6000多年歷史中江漢地區早期文明的發生和發展。
吉金耀彩
《開元觀歷史文化陳列》位于荊州博物館展覽樓展區展覽分為“殷商南土-周道尊尊”問鼎中原-逐鹿群雄”秦漢一統-楚風遺韻”三個單元。銅是人類最早認識和使用的金屬之一在漫長的原始社會,人們在尋找石器時,色彩斑斕閃閃發光的礦石逐漸被人們所重視,并在發現天然銅冷鍛制作小工具和裝飾品的基礎上,逐漸掌握了銅礦開采、冶銅、鑄銅等技術和工藝。展覽基于荊州出土的大量青銅器,從商朝到秦漢,包括禮器、樂器、兵器、車馬器、生活用具等,向人們展示了荊州地區燦爛的青銅文明和青銅發展史。
楚玉擷英
《漫天星斗月同輝——江漢平原原始文化展》位于荊州博物館展覽樓展區展覽分為“玉璧與玉環”玉珩和玉璜”象生形玉佩”組玉佩”玉瑬/玉劍飾/玉帶鉤”楚出土的其他玉文化玉器”和“珠玉琳瑯”七個單元。展品主要是戰國時期的玉器,還有少量春秋中晚期和漢初的玉器,包括玉質禮器、玉飾品、斂葬玉品、玉印章、玉刀首、玉管、玉等和其他單個晶體、玉髓(瑪瑙)玻璃等制品。荊州博物館通過這些藏品展示了楚玉文化的精美,也讓人們看到了各種玉文化的交流融合,加深了對中國古代玉文化的認識和了解。
書于竹木
《吉金耀彩——荊州出土銅器展》位于荊州博物館展覽樓展區展覽分為“戰國楚簡”秦代簡牘”和“西漢簡牘”三個單元。人們早在商代就開始使用竹簡,但目前能見到的最早的一種竹簡是戰國時期的。但戰國時期荊州地區出土的竹簡比楚地出土的多、內容豐富,排名第一秦漢時期,簡牘的使用更加廣泛,字體也由篆書變為隸書東漢時期,因為紙的發明和使用,竹簡逐漸被這種更為經濟實用的書寫材料所取代三國兩晉之后,簡牘也退出了歷史舞臺。本次展覽以荊州地區古墓出土的戰國時期為背景、秦代、所選西漢簡牘向人們展示了不同時期的字體變化、歷史發展。對延續中華文脈、弘揚民族精神、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意義重大。
陶苑奇珍
《楚玉擷英——荊州出土玉器展》位于荊州博物館展覽樓展區展覽分為“雨后天晴云破處-原始瓷器和早期瓷器”奪得千峰翠色來-瓷器的發展與成熟”素瓷雪色縹沫香-瓷器的繁榮與昌盛”和“鮮明艷似美人霽-瓷器的繁榮與燕都”三個部分。展品主要是荊州地區歷年考古發掘出土的精美瓷器,時間跨度從戰國早期到清代,包括兩晉兩晉、唐宋、元明時期古遺址、古墓葬出土的瓷器是主要類型,呈現出多種器物、造型豐富的特點反映了中國古代瓷器發展的幾個主要階段。
五大夫遂
《書于竹木——荊州出土簡牘展》位于荊州博物館展區,展覽分為“精致生活”精心殮葬”魂歸鳳凰”三個部分。1975年,考古人員在楚國古都濟南市東南的鳳凰山發掘了168號漢墓,出土了保存完好的男尸和500多件隨葬品根據出土的竹簡和玉璽,主人 的名字是眾所周知的“遂”精致生活”這個單位展出了出土的漆器、鎏金銅飾件、銅鏡、銅帶鉤等隨葬品不僅真實再現了五位偉人的日常生活,而且“文景之治”該時期人民富裕程度的真實寫照;精心殮葬”這支部隊穿過了出土的亞麻布、麻裙、麻鞋、亞麻襪子和紗帽等陪葬衣物以及與之陪葬的28名男性奴隸、18個侍女雕像和汽車、船、馬、牛和其他隨葬品顯示了五位醫生下葬時的莊嚴和他們生前旅行的場景;魂歸鳳凰”對于棺槨的展示區,本單元采用了折疊屏幕投影技術,讓漆七豹扁壺上的動植物進行裝飾“動”起身,讓游客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丹漆神韻
《陶苑奇珍——荊州出土古代瓷器展》位于荊州博物館展區,展覽分為“物華天寶”楚楚動人”秦漢風采”博慧天工”四個部分。20世紀中葉以來,荊州地區已發掘楚秦漢墓葬近萬座,出土水飽和漆器一萬余件因此,荊州博物館成為收藏楚秦漢水飽和漆器最多的博物館之一。這些漆器工藝精湛、造型獨特、色澤鮮艷,是我國古代漆藝的最高水平代表。本次展覽展出了荊州出土的170件經科學脫水保護的楚秦漢漆器文物(套),包括酒具漆器、食類漆器、妝奩器、喪葬漆器和生活娛樂漆器等,除此之外,這些文物和場景都是修建的、狩獵宴樂、楚歌樂舞、高仿造像等融合,運用傳統展覽與現代多媒體展示相結合的手段,向觀眾展示了楚秦漢漆器藝術品的獨特魅力。
開元觀歷史文化展
《五大夫遂——鳳凰山168號漢墓展》位于荊州博物館開元寺開元寺的主體建筑由山門組成、雷祖殿、三清殿、祠堂的構成是一個自成體系的體系、保存完好的道教建筑。建筑坐北朝南,“一門三殿”沿中軸線依次排列,面積約5000平方米。本次展覽介紹了開元寺的歷史沿革和建筑布局,還展出了64件文物(套),包括開元觀建筑構件、出土文物和館藏道教文物的考古發掘,向人們展示了開元寺的歷史文化和荊州道教的歷史發展。
臨時展覽
繁榮的回歸——圓明園獸首特展
《丹漆神韻——楚秦漢漆器精品展》由北京市海淀區荊州博物館保利美術館圓明園管理處共同建設“圓明園獸首”特展,展示保利美術館收藏的清代圓明園銅牛首、虎首、猴首、北京海淀區圓明園管理處藏豬頭銅馬頭(復制件)展覽分為“萬園之園”文明浩劫”回歸之路”和“盛世聚首”四個單元,“萬園之園”本文介紹了圓明園的建造、作為政治中心的風格和功能;文明浩劫”本文介紹了火燒圓明園的背景和流散海外的文物情況;回歸之路”本文介紹了圓明園獸首的歸還過程和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盛世聚首”介紹了圓明園獸首的作用、鑄造工藝、造型藝術與展覽的起源。展覽于2023年3月14日開始,2023年4月9日結束。
荊州出土的南嘉魚——楚漢文物展
展覽分分為“南土封國-撫夷屬夏”赳赳武夫-國之干城”革故鼎新-器以載道”和“美服修容-佩玉鳴鸞”4臺,顯示戰國時期、秦、124漢代文物/套。其中,“南土封國-撫夷屬夏”展品有鑊鼎、升鼎、方座簋、青銅禮器,如梁琪,主要展示了楚國青銅禮器的組合;赳赳武夫-國之干城”,展品有越王劍、戈、矛等兵器和車軎、壁插、合頁、卡環、拯救車馬,主要表現楚國的社會風氣和青銅器的裝飾技術;革故鼎新-器以載道”展品有具有楚特色的豬形酒盒、漆木和熏杯如鴛鴦豆、駱駝形燈、環權、蟻鼻錢等日常青銅器;美服修容-佩玉鳴鸞”展品有奩具、銅鏡、帶鉤、玉器和其他衣物用具,尤其是銅鏡、玉器最有代表性。展覽于2020年12月11日開始,2021年4月5日結束。
品物流方3354荊州古代精致生活文物展
《品物流芳——荊州古代精致生活文物展》是荊州博物館為弘揚荊楚文化,加強館際交流而舉辦的臨時展覽展覽分為“衣(美不勝衣)食(珍饈佳饌)侍(侍俑成群)雅(蘭膏明燭)美(華貴妝奩)和“文(文房雅韻)包括6件,共展出荊州考古發掘出土的古代精美生活陶器、瓷器、銅器、漆木器、骨角器、絲織品等80余件精品文物。展覽于2017年11月28日至2018年2月28日在蘇州絲綢博物館舉行。
館藏精品 編輯本段
荊州博物館有收藏(主要用于考古發掘出土文物)19.6萬多件,其中國家珍貴文物17950件(套)其中國家一級文物614件(套),二級文物1259件(套),三級文物16077件(套)其藏品豐富、種類很多,包括玉器、陶瓷器、青銅器、兵器、織繡品、簡牘、漆木器等。
釉中紅鳳舞扭枝菊花蓋壺
釉中紅鳳舞絞枝菊蓋壺出土于元代荊州磚瓦廠(公元1279-1368年)文物,現國家一級文物。桃鈕帽形蓋,口直,肩光滑,腹部隆起,最大徑在腹部,平底,腹部一周有明顯的連痕內部施一薄層青色釉,器面施一層厚釉器蓋和器底不上釉,器面主要裝飾為釉里紅,大部分是鮮艷的,但也有部分裝飾為藍灰色;主要的裝飾圖案是纏繞著樹枝和菊花的鳳鳥紋;蓮花包裹的菊花中,有兩只對稱的鳳鳥展翅欲飛,上下陪襯圖案為一周變體蓮花花瓣圖案。胎質細膩潔白,釉色亮潤,紋飾精美,色澤鮮艷,工藝復雜,可謂稀世珍品。
青瓷荷葉蓋罐
南宋新橋村墓地出土青瓷荷葉罐(公元1127-1279年)該時期的文物現為國家一級文物。該器具由蓋子和主體組成蓋子是平的,呈弧形,頂部有一個橋形按鈕,外圍是荷葉形。脖子被扎直了,肚子也鼓了下來器皿外觀光滑無紋路全身施梅青釉胎質細膩潔白,釉色細膩有光澤,青釉如玉。
人執龍形玉佩
元墻灣一號楚墓出土的戰國時期龍形玉佩(公元前475—221年)該時期的文物現為國家一級文物。由一人、二龍、二鳳組成。人穿格子花紋,中間一件深西裝,頭上一面圓墻,一龍張開雙臂。兩條龍相對,龍身呈弧形,龍背上棲息著一只鳳鳥。
張家山漢簡
張家山漢簡出土于西漢初年張家山漢墓(大約在公元前186年以后)文物,現國家一級文物。張家山漢簡是中國考古史上的重要發現出土的2366枚竹簡主要包含《二年律令》(有27種法律和一個特定的系統來管理通關)(《津關令》)22個犯罪案例的匯編)(《奏讞書》)吳王闔閭與伍子胥關于軍事作品的問答)(《蓋廬》)記錄人類疾病和脈搏計數的醫學著作)(《脈書》)綜合引導、養身、治病的著作)(《引書》)中國發現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數學習題集,由69個章節和題目組成、答案、溶液的組成,包括分數性質、四則運算、比例、盈不足、體積、面積等,比中國古代最早的數學集成書《算數書》早了300多年)等,往往內容豐富,是研究西漢社會政治的重要歷史文獻、經濟、文化、思想、科學、技術等等都有極高的價值。
蜂鳥花卉繡花淺黃絲綢棉袍
鳳凰鳥花紋身淺黃色絲綢棉袍是中國制造的“古代絲綢寶庫”江陵馬山一號楚墓出土的號稱戰國(公元前475—221年)隨葬品為國家一級文物。袍面繡有鳳花和黃絲。繪黑稿。圖案較長,由奇鳥和花枝組成,呈對角排列。這只奇怪的鳥張開翅膀站著,長著長長的脖子和大大的肚子排名第一的鳥左右兩邊掛著四個皇冠。三束花流蘇,掛在怪鳥的一邊。其鳳鳥菱形紋錦、大菱形紋錦、田獵紋絳、龍鳳織錦和袍上的鳳花紋身構圖豐富,編織精美,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對研究楚國紡織技術具有重要意義、文化具有重要的科學和歷史價值。
虎形銅尊
西周時期江北農場出土的虎形銅像(公元前11世紀—771年)酒器是國家一級文物。這種尊重是犧牲,老虎是榜樣。你的肚子是空的,嘴里有個洞,和你的肚子相通。背面有蓋子,按鈕是一只鳥,很特別。頸背上有豎立的鬃毛、頸、尾部有大小不一的雙線單線虎紋。四條腿的手臂是漩渦圖案,而老虎 s頭有一雙大眼睛,張著嘴很兇。腳如足,紅砂泥芯留虎耳四足。尾、鬃、右耳均有補痕。但器物無使用痕跡,鑄紋未打磨,腹底平整,有輕陽紋。
銅升鼎
通勝鼎出土于戰國天星關二號楚墓(公元前475—221年)時期文物為國家一級文物,出土時附有一把青銅匕首。邊緣平坦,嘴巴略收斂,兩個長方形豎耳向外卷曲比較大,近乎扁平身體的中部是束腰的,在束腰處有一個圓肋腹部較淺,有四只精致的爬行動物,平底,三只獸面蹄。器物耳部、口沿、腰部及肋骨以上的身體布滿細密復雜的花紋,只有耳后沒有花紋。凸邊以下的身體布滿平條紋。器物外底附著厚厚的煙灰,器物底部可見清晰的鑄造痕跡。這些器皿制作精美,裝飾精美。
第一只鳥的動物臉的青銅雕像
商代廟行遺址出土了首棲鳥獸面銅像(公元前16—11世紀)文物,現國家一級文物。禮器。笨重的身體,有肩膀,第一只鳥,肩膀、腹、足飾云雷、夔龍、饕餮紋。
越王州句”銅劍
越王州句”青銅劍出土于戰國時期的滕店一號楚墓(公元前475—221年)該時期的文物現為國家一級文物。圓首,圓莖實心。劍柄上套著絲繩,還有兩個帶花紋的圓箍莖是圓的,靠近第一端有木屑。劍身無紋飾,靠近一側有兩行八字交錯的金鳥篆刻“戉(越)王州(朱)句(勾)自乍(作)用僉(劍)刀刃鋒利,光亮如新。
漆畫三魚耳杯
西漢初年鳳凰山168號漢墓出土的漆繪魚耳杯三件(公元前3世紀末—前167年)文物,國家一級文物。窄長圓弧形耳。整個容器都涂上了黑漆和金色、黃、耳朵和嘴巴上有紅色的皺紋、圓圈紋、鳳鳥紋在鞋墊中央描繪了一個四葉圖案,周圍是一個接一個的三個條紋、口銜草葉、栩栩如生的魚是西漢早期漆畫藝術中的瑰寶。
學術科研 編輯本段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荊州博物館已發掘出8000多座古墓和20萬平方米的古文化遺址,其中包括改寫江漢平原人類歷史的雞公山遺址、地下絲綢寶庫馬山一號楚墓、鳳凰山168號漢墓,發現千年古尸、楚墓的完整布局等。荊州博物館還承擔了三峽水利工程、漢宜高速、花夢鐵路等重大工程的考古調查、勘探、發掘項目百余個。此外,還出版了60多部專著和1000多篇論文。
此外,荊州博物館配合城市工程建設,發現和發掘了大量簡牘,其中以戰國楚竹書和漢簡為最多。2018年,在荊州胡加草原挖掘出4546枚漢代竹簡,包括年份、歷、日至、法律文獻、醫方雜方等八大類;2019年,在隆回河北岸墓地發掘出324枚楚簡,內容包括楚國的軍事禮儀和“書”類文獻兩類;2020年棗林鋪造紙廠出土楚簡704枚,其中《齊桓公自莒返于齊》《吳王夫差起師伐越》3010《上賢》105種文書9件;2021年王家嘴墓地出土楚簡3200余枚,其中《詩書之言》《相馬》和“樂”類文獻三部分。荊州博物館一直在整理這些出土的竹簡、解讀考古成果,發表相關研究著作30余部,并與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合作,共同研究出土的竹簡此后,胡加草原漢簡和隆回河北岸楚簡被評為2019年“考古中國”王家嘴楚簡被評為湖北省重大研究項目“2021年六大考古”發現棗林鋪楚簡被收錄“2020年中國重要考古發現”
文化活動 編輯本段
社教活動
荊州博物館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校外教育實踐基地,一直充分發揮基地作用和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開展主題活動、開展趣味講座等方式、培養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荊楚文化知識,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為充分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2016年3月19日,荊州博物館與荊州市青少年宮合作“荊楚瑰寶-趣味講堂”系列課程講解荊州博物館館藏文物背后的歷史文化知識除了課堂上的講解,荊州博物館還自主開發課件、制作PPT,讓學生自己制作餐具、播放故事等互動形式,增強課程的趣味性和互動性,升華課堂的歷史文化內涵。此后,這一系列課程一直持續到2022年5月,并獲得了“中國教育學會課外教育優秀成果三等獎”中國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優秀教育案例”湖北省最佳教育設計方案”等榮譽。
文創產品
荊州博物館長期致力于文化創意產品的創新發展和不斷探索,孵化了包括漆工藝系列在內的眾多優秀創意成果和產品、家居茶藝系列、楚韻繡品系列、胸針徽章系列等。此外,荊州博物館荊州館文創也于2018年1月27日走出國門,亮相德國法蘭克福國際文具辦公用品展“中國文博創意”主題展,展示5大類8個品種、28件(套)文創產品得到了中國駐法蘭克福總領事館副總領事孫瑞英的高度評價。
荊州博物館還進行了文化創意產品的創新開發2022年5月,荊州博物館聯合荊州京博鴻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湖北楚道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何關吳波(上海)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推出了文創的數字藏品,數字藏品是博物館里的豬形酒盒、以三件文物為基礎,穿枝扎菊花瓷罐的冰泰比隋哥和釉中紅鳳,參照文物的造型造型,運用區塊鏈技術,進行數字化收藏這三件數字藏品在網絡平臺上出現后,深受收藏者歡迎,隨即被拍上網“秒光”
所獲榮譽 編輯本段
荊州博物館是最早獲得《孔子曰》的單位之一,還有《詩經》《中華人民共和國考古發掘資質》《可移動文物修復資質》等等。曾榮獲“全國先進文化集體”全國優秀縣級博物館”夏耐考古研究成就獎”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中國十大優秀展覽獎”國家田野考古獎”國家考古公園”國家圖書獎”全國青年文明號”諸如此類,此外還有其他榮譽稱號。
1994年,荊州博物館榮獲國家地級獎'十佳博物館之首'的榮譽。
1995年3月24日,荊州博物館被批準為湖北省第一批省級博物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0年,荊州博物館被國家旅游局授予“4A級旅游景點”稱號。
2008年,荊州博物館被國家文物局評為第一批“國家一級博物”
2014年3月,荊州博物館宣教部獲獎“湖北省三八紅旗集體”
2014年10月,荊州博物館榮獲湖北省第六屆全國主題教育活動“敬老模范單位”稱號。
2015年12月,荊州博物館被評為“2013-2014年省級文明單位”
2016年8月,荊州博物館獲得“荊州是湖北省創建森林城市的先進單位”榮譽稱號。
2018年1月,荊州博物館被評為“2015-2016年省級文明單位”
2021年11月,荊州博物館獲獎“全國文化和旅游系統先進集體”
2022年3月22日,荊州博物館被評為第四批“荊州市中小學生閆學教育實踐基地”。
附件列表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