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天堂av网_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_亚洲欧美一级_欧美成人合集magnet

知名百科  > 所屬分類  >  文化百科   

活字印刷術

活字印刷是北宋清代平民畢升發明的一種印刷技術其發明用途和工藝過程記載于沈括s 《夢溪筆談》。活字印刷的原理是預先做好單個的字,然后放上很多不同的字“印”按要求順序排列,固定,打印。

活字印刷的技術原理和古代印章是一樣的早在先秦時期,活字印刷的技術原理就已經被用來制作各種帶有銘文的物品北宋時,布依族畢升開始用粘土制作活字,并改進了排版工藝在南宋,政治家、作家周必達用粘土活字印刷《玉堂雜記》,將畢升所用的鐵板改為銅板;元大德二年,農學家王鎮改進和完善了木活字印刷;13世紀左右開始使用錫制活字,明清以后金屬活字印刷逐漸占據主流。活字印刷術已經在中原得到應用,而且還廣泛傳播到西夏等周邊地區、回紇等地,并向東傳入日本、朝鮮,經由波斯向西、埃及進入歐洲,1448年左右,德國人約翰·古騰堡成功地試驗了金屬活字和拉丁字母,并很快發明了印刷機這種印刷方法很快傳入歐洲各國,對普及科學文化知識促進工業革命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為現代印刷技術的發明做出了貢獻?;钭钟∷⒌墓に嚵鞒讨饕ㄖ谱骰钭?、排版、印刷有三個關鍵步驟,其中使用的活字按其制作材料可分為泥型、木活字、金屬活字等金屬活字包括銅、錫、鐵、鉛和其他不同類型的活字,根據字體,有中文活字、西夏文活字、回鶻文活字、諺文”活字、假名”活字、拉丁字母活字等。其最大的特點是一次性制作,可重復使用,方便靈活、省時省力。

活字印刷推動了世界印刷業的發展,促進了人類文化知識的傳播和交流。然而,隨著現代激光照排技術的發展,活字印刷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在2010年,“中國活字印刷術”它被列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了保護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瑞安市建成了全國第一座木制活字印刷展覽館,并提出以王朝暉為榜樣、林初音等民族代表傳承以人民為中心的保護策略,確?;钭钟∷⒓妓嚨膫鞒小?br />

目錄

中國發展 編輯本段

背景

印刷術的發明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科學技術發展的結果。漢字的逐漸規范統一和字體的演變為印刷術的發展鋪平了道路、墨、紙的廣泛使用為印刷術的發明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壓印拓印技術的成熟和大量臨摹文字圖像的社會要求,對印刷術的產生和不斷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钭钟∷⑹窃诘癜嬗∷⒌幕A上產生的雕版印刷始于隋唐,盛于宋代,傳播于元明清活字印刷誕生之前,雕版印刷已經相當發達,推廣范圍也在不斷擴大從京都到偏遠的城鎮,都有刻書業,儒家經典都是官方刻的、地理、醫藥、農業、天文等古籍記載都是用雕版印刷復制的,私人雕版印刷的內容也非常廣泛,雕版印刷業空前繁榮。到了北宋初年,書籍的印刷量和種類都有了很大的增加,但是當時流行的雕版印刷的缺點也逐漸顯現出來,因為印刷一頁書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所以不方便印刷厚重的書籍。在這種背景下,活字印刷應運而生。

誕生

據宋朝政治家、沈括,科學家,記載于《夢溪筆談》,北宋清朝年間(公元1041—1048年)平民畢升制作活板門,并用泥土雕刻雕刻完成后,他把字放在爐子里硬化,然后存放在一個特殊的木格子里使用時,他將松節油均勻地涂在鐵夾板上、蠟、紙屑等物質,將活字按原稿順序依次排列在上面,用火烘烤使字和鐵板凝固,然后用墨印刷,再將活字取下備用。關于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地點,學術界一般有四種學說,即杭州學說、汴梁說、建安說、成都說張秀敏 s 《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及其影響》、上海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印鈔印鈔分會的《活字印刷源流》畢等人的《中國古代科學家的故事》等著作,都認為杭論更接近史實。目前考古出土的早期活字印刷品大約是北宋時期、《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浙江溫州市郊白象塔出土的西夏時期殘葉、俄羅斯收藏的《維摩詰所說經》的部分印刷品、俄羅斯西藏《大乘百法明鏡集》卷九、西夏佛經《吉祥皆至口和本續》等從寧夏賀蘭縣白寺溝廣場寶塔廢墟中清理出來的。

工藝發展 編輯本段

泥活字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130多年后,宋光宗邵熙用了4年時間(1193),政治家、作家周必達用陶土活字印了《玉堂雜記》,把畢升用的鐵板改成了銅板他在給朋友的信中說:最近,沈村 用的是s法,陶土銅版轉抄,偶爾成《玉堂雜記》 28事件。元初,理學大師姚樞的弟子楊谷用活字印刷術抄寫了《近思錄》《東萊經史論說》等書;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許,泰州人山東安,用粘土活字印了兩本書,《周易說略》《蒿庵閑話》因為質地堅硬,他稱自己為“泰山磁板”清道光十二年(1832)蘇州李耀用自制陶土活字印《校補金石例三種》;道光二十四年(1844)安徽涇縣翟金生和他的子侄們花了30年時間模仿畢升 s制作泥活字的方法,復制了10萬多張泥活字,自己印刷《泥版試印初編》《水東翟氏宗譜》等文件。另外在江蘇無錫、宜黃等地也曾流行用泥活字印刷書籍。

活字印刷術活字印刷術

木活字

與此同時,畢升 s粘土活字印刷書法啟發人們嘗試木活字在元大德二年(1298)農學家王鎮改進和完善了木活字印刷術,用木活字印刷了《農書》《旌德縣志》等書籍二十多年后,馬光平聲稱德國還制作了一套木制活字,并印制了《大學衍義》等書籍。到了明代,木活字已經傳到了蘇州、杭州、南京、福州、四川、在云南等地,浙江也有用木質活字印刷家譜的現象。各地藩王、書院、私家書局、書店經常使用木制活字印刷書籍如蜀王朱讓緒印蘇轍 s 84木制活字卷弘治年間,一家叫碧云閣的書店,用木活字印刷《欒城集》。萬歷年間,木制活字印刷書的使用更加廣泛,出現了大量的木制活字印刷書,其中就有吳門印刷的《鹖冠子》、常周涵市檢索《文心雕龍》、趙永賢《曹子建集》打印、顧從德印《十子》等。明末軍事情報傳遞頻繁,所以從崇禎十一年開始(1638)此后,官方公報《歷代史書大全》也用木制活字印刷。到清朝,木制活字印刷書籍在全國各地流行,有 個地方政府辦公室、書院、大部分官方書店都有木活字,木活字印的圖集大概有2000種左右,質量高的和雕版印刷差不多。 年乾隆三十八年(1773)大臣金鑒奉命用木活字印《邸報》,這套書是刻木字、制作字架、板和框架得到了改進。清朝的官報《武英殿聚珍版叢書》也是用木活字排版的。聚珍堂也出現在清代、排印局、活字出版社和其他專門從事活字印刷的書店很受歡迎。

金屬活字

在非金屬印刷的基礎上,中國在1213世紀發明了金屬活字印刷,廣泛用于印刷紙幣早期的金屬活字是用銅合金制作的,制作方法大致有雕版和鑄造。元代銅活字印刷進一步發展,最早用于印制紙幣,現由內蒙古額濟納旗文物管理所收藏“至元通行寶鈔”在原鈔上可以看到“口”劭”兩個銅活字,然后準備用銅活字印藏經,但是這件事被元英宗 殺人了。明代弘治年間的江蘇無錫、常州、蘇州有私人青銅活字印刷書,無錫華杰匯通博物館、華堅的蘭雪堂、安國的鬼婆亭是當時著名的銅活字印刷機,歷時三年左右(1490)華綏用銅活字印了50本《宋諸臣奏議》,是我國最早的銅活字版畫;嘉靖、萬歷年間,福建建寧、建陽書商還創造了銅活字和藍印“芝城銅版”《墨子》很有名。清代,天文在康熙年間用銅活字刻、音樂等方面的書籍,是雍正年間用銅活字印刷的兩種字體,是中國活字印刷字數最多的書籍;此外,福建林春蕤刻的楷書活字有40多萬種,他的《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是記錄制作銅活字印刷技術的歷史文獻。除了銅活字,中國古代使用的金屬活字還有錫活字、鉛活字等,南宋(12~13世紀)明代用錫活字印刷書籍,用鉛雕刻活字沈璐 s 《銅版敘》記載了用鉛制作活字的做法。此外,還有鐵活字、陶活字、葫蘆活字等。但是,由于價格較高、由于印刷質量差,金屬活字印刷在中國古代未能普及。

國內傳播 編輯本段

西夏

活字印刷在中原地區得到了應用和發展,同時也廣泛傳播到了周邊的少數民族地區。11世紀末,沈括 s 《金臺紀聞》逐漸傳入西夏,活字印刷術也隨之傳入仁宗初年西夏統治時期,即12世紀中葉,西夏地區使用活字印刷,其中使用的是泥活字、木活字印刷興盛,西夏位于寧夏、甘肅等地,氣候干燥、木材稀缺,很難滿足雕版印刷對木材的需求但由于西夏以佛教為第一宗教,社會上對佛經的需求巨大另外,西夏文字結構復雜但數量相對較少,使用活字印刷更方便因此,在政府機構的支持下,西夏地區的活字印刷得到了廣泛的發展??脊虐l現的西夏文字活字印刷制品有十余種,為活字印刷在西夏的存在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回鶻

中原的活字印刷術先傳到西夏,再從西夏傳到刮痧、在吐魯番地區,大約在1300年前就已經產生了回鶻活字版當地的維吾爾人利用柱線拼接技術改進了活字印刷技術,即制作一些單活字用于拼接邊柱,包括單行、雙線、文武線等?,F存的維吾爾活字只是古代維吾爾人印刷用活字的一部分1908年,法國人赫柏和他的團隊到達敦煌,以低廉的價格購買了大量文獻和精美的藝術品,其中包括大量的維吾爾木活字這批960個活字被吉美博物館收藏。解放后,敦煌研究院在莫高窟的洞穴中發現了數十種木制活字。

近代情況

中國古代活字印刷發展緩慢,沒有成為文獻復制的主流一方面,它受到小農經濟的限制、重理輕用”的偏見、緩慢的文化發展、強烈的復古感等復雜的社會環境,一方面活字印刷本身技術更復雜,對工匠要求更高,嚴重依賴專業工匠,程序繁瑣,始終停留在手工操作、工場生產階段未能過渡到機器生產。19世紀初,西方傳教士陸續來華,西方鉛印術開始傳入中國1805年,英國傳教士馬禮遜來到中國1814年,他用西方方法制作了中國字體和鉛字活字,并在馬六甲設立了東方印刷廠,印刷了第一個《夢溪筆談》;1838年,新加坡牧師泰勒建立華英學院,創造了大小兩類人物;1844年,美國長老會在澳門設立花花圣經研究室,1845年遷至寧波,并更名為美國長老會傳教會1858年,蔣北理掌管圖書館事務,開始研制鋼鑄字1859年發明電鍍,1860年發明鑄錠排版此后,鉛活字鑄造向機械化發展;民國初年,商務印書館問世“湯姆遜自動鑄字爐”,一個小時能投一萬五千多塊。除了凸版印刷,平面印刷、凹版印刷也傳入中國。新中國成立后,印刷業蓬勃發展,特別是現代激光照排技術興起后,活字印刷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日漸衰落。

世界發展 編輯本段

朝鮮

南宋時期,與朝鮮有著密切的海上貿易,然后有大量的工匠、。高麗王朝晚期的印刷金屬活字是1377年青州木興德寺的刻本,是韓國最早的印刷金屬活字。朝鮮太宗李芳遠在位期間,下令建立活字印刷術,于1403年鑄造成10萬余枚銅活字,稱之為“癸未字”鑄造于1420年“庚子字”,1434年鑄“甲寅字”,數量超過20萬,字體優美,被譽為“萬世之寶”朝鮮使用的活字種類很多,包括銅活字、木活字、鐵活字、陶活字等活字印刷術傳入朝鮮后不久,朝鮮人民模仿粘土活字燒陶活字,再制作木制活字公元1376年印刷的《新舊約中文圣經》是已知朝鮮印刷的最早的木制活字。公元1436年,鉛字鑄造,《白氏文集》的文字印刷;1729年,韓國創造了獨特的鐵活字,并將其印刷成書,如《夢溪筆談》《詳定禮文》。在活字的類型上,華北最早使用朝鮮文字,后來創造了音節文字“諺文”兩者逐漸用于排版。

日本

日本的活字印刷業始于16世紀末活字印刷術傳入日本主要有兩種途徑:一方面,1592年,豐臣秀吉入侵朝鮮,從首爾帶回了銅活字和印刷文字,次年被印刷成書《南明泉和尚頌證道歌》隨后,日本天皇下令在這種銅活字的基礎上生產大量木制活字,并進行印刷“慶長敕版”伏見版”活字等經典,有中國活字、兩種日文假名活字;另一方面,1590年,意大利傳教士安將活字印刷術帶到日本,次年印刷了《南明證道歌》這本書,但影響不大。1605年,圓光寺奉命鑄造大小銅活字,以《白云和尚抄錄佛祖直指心體要節》為手跡次年共鑄字91255個,其中正文55360個,注釋35895個,為日本歷史上第一次。

西方

大約在公元14年凱爾波羅時代,活字印刷術傳到了西方-15世紀,文藝復興使西歐社會產生了閱讀材料、對書籍的需求很大,這一時期暢通的絲綢之路使中國和中亞、波斯、歐洲和其他地方有非常密切的交往,并有大量的傳教士、商人、隨著工匠的交流,活字印刷技術和印刷品逐漸傳入歐洲。除了絲綢之路南線,還有幾條向西的路線是從中國大陸出發,經過秦察草原的交匯處轉入歐洲。活字印刷進入歐洲后迅速促進了印刷業、出版業的繁榮。 1420年至1440年,意大利人卡斯爾迪在威尼斯、荷蘭人宋洋曾在哈萊姆區嘗試用木制活字印刷一些書籍,但從未被廣泛使用。

從1434年到1444年的德國約翰·古騰堡開始從事制作活字印刷術的實驗他先是嘗試做木制活字,后來因為印刷困難,改成了金屬活字他以含銻的鉛錫合金為制作材料,先雕刻木制活字后在粘土上壓印制成凹型,再將熔化的鉛錫合金倒入活字模型中,冷卻后再進行修整,從而得到金屬活字。在印刷書籍方面,古騰堡用壓印的方法制作了木制的手動平壓印刷機,還制作了活字盒和壓印模具來控制活字的大小和鑄造大量的字,并配制了適合金屬活字印刷的油性印刷油墨,形成了挑鉛字機、組版、填空、齊行、印刷、返回字符等步驟組成的活字印刷過程。1455年,古騰堡用這種工藝印刷了《42行圣經》,1456年印刷了《1457年年歷》,1460年印刷了《教堂讀本》。古騰堡 s金屬活字是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所以很容易被歐洲國家采用古騰堡 隨著金屬活字印刷術的成功使用,這項技術傳到了德國的其他城市和歐洲國家1465年,意大利羅馬郊區開辦了第一家活字印刷所,印刷了《拉丁文法》《講演集》和一些宗教文學書籍,隨后威尼斯、佛羅倫薩、米蘭等地也出現了活字印刷所;1470年,第一家印刷廠在法國巴黎開業;15世紀末的西班牙巴倫西亞、荷蘭的布魯日、在葡萄牙的里斯本和其他地方建立了活字印刷工廠;1476年,英國人卡克斯頓在倫敦開辦了第一家印刷廠,次年用英文出版了《哲人格言及教導》,于是活字印刷在歐洲得到了應用和普及。

從19世紀初開始,美國、英、法、德、新加坡等國開始發展和使用中國活字印刷術1813年,法國漢學家De Guignes用巴黎研制的大漢字出版了《字典》;1815年,湯姆帶著印刷機來到澳門雕刻活字1827年,英國人戴爾到達檳榔嶼,致力于完善中國金屬活字他關于金屬活字的論述,記錄在馬禮遜寫給《中國文庫》編輯的一封信里在他的博覽會結束時,他建議雕刻鋼模,1833年,費金斯在倫敦開發了鋼模;1834年春,美國已經在從事中國活字印刷術的研制,根據中國布道文的雕版和鑄鉛板,研制出兩套活字印刷術。西方人 中國活字印刷術的發展對中國近代鉛字活字印刷術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價值影響 編輯本段

活字印刷最大的特點是一次性制作,長期使用,大大降低了書籍成本,可以快速印刷、圖書的快速出版,雖然活字印刷沒有成為中國古代圖書出版的主流,但在文化傳播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傳入朝鮮半島,朝鮮人民根據活字印刷原理制作了銅活字、鐵活字等,傳入日本后又經過波斯、埃及,傳到歐洲,活字印刷很好地適應了拼音文字系統,歐洲人轉向發展活字印刷,約翰·古騰堡 s鉛活字的試制成功和《圣經》的成功印刷,標志著近代機械印刷技術的誕生,使歐洲從雕版印刷過渡到金屬活字印刷,為印刷出版業的誕生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古騰堡發明的印刷術很快就傳到了歐洲國家,法國、瑞士、荷蘭、15世紀,西班牙等地設立印刷廠出版書籍,出現了一批新的出版商和印刷商,包括威尼斯的Aldaz、安特衛普的普拉丁、巴塞爾的Volol等人很有名,他們精心編了《圣經》、古典著作、各種小冊子賣遍歐洲,甚至全世界活字印刷使大量書籍被復制,從而促進了信息的快速傳播,深刻影響了人類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發展原來被少數人壟斷的知識傳播開來,新的思想產生了、新信息的廣泛傳播為歐洲文藝復興和近代科學的興起奠定了重要基礎,同時促進了人類文化知識的廣泛傳播和交流,極大地推動了世界文明的發展。

現狀傳承 編輯本段

目前,隨著現代激光照排技術的發展,活字印刷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溫州東園村的木活字印刷,是中國目前已知唯一保存下來并仍在使用的木活字印刷技術,位于溫州瑞安、在平陽地區,有一支用木活字印刷家譜的家譜學家隊伍在2010年,“中國活字印刷術”它被列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急需保護為了保護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瑞安人民自發成立了自己的協會,市政府建成了中國第一座木制活字印刷展覽館,并提出以王朝暉為榜樣、林初音等民族代表繼承以人民為中心的保護策略,開設了木活字技藝班,通過“一對一”教學保證了活字印刷技藝的傳承。 

附件列表


0

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請 編輯

上一篇 抓周    下一篇 瑪雅文明

同義詞

暫無同義詞